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力是自然界最伟大的一种力量,我们赞美生命,我们尊重生命。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它遵循了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促进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的境界,体现了教育本质的回归。因此说,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是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趋势的,虽有待于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但却是充满生命力的一种尝试。
如何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呢?
学会尊重与赏识
尊重: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劳动的成功与否,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就是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如果师生不是朋友式的平等的关系,那么心理的距离必然会拉大,心灵上就做不到真正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和人格健全。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互相交流的过程。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挖掘生命潜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要把握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课堂上的尊重,不仅是姿态上的接近,还要努力使自己变成学者、变成长者、变成智者、变成爱者。眼睛里流淌的爱意是尊重,俯身的倾听是尊重,真诚的鼓励是尊重……在课堂这个词典里,只有让尊重无处不在,生命的美丽才会绽放。
赏识: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愉悦,使人快活,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给学生“戴高帽子”,真心实意地表扬学生,赞美学生,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和回报!记得一个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曾说过:“一个微笑,如明媚的阳光温暖孩子的心田;一句赞美,如不灭的火炬点燃孩子的自信之光;一次鼓励,如春风扬起孩子远航的风帆……”课堂充满了赏识,教学才会由此变得轻松,学生才能学得自由;课堂充满赏识,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会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唯有赏识才能让语文课快乐起来,生动起来。
提倡赏识,并不是要教师对学生的缺点视而不见,而是要教师有包容之心,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学会等待,让学生在失败的基础上找到“登天的感觉”,尝到甜头,并且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对待自己的不足,发现生命的宝贵,珍惜享受生命。从而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形成技能,学会学习。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父母、家庭、老师也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一个适合于所有学生的赏识方式,怎样的赏识对你的学生是最合适的,要靠自己创造性地去发现,这便是教育艺术的奥妙所在。
落实独立与合作
独立:生命的美丽不仅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而且在于它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珍视这份独立,充分给予学生独立学习与思考的时间,更为重要的让学生的个体感受和独特体验有机会表达出来,努力创造条件去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这样学生才能学有灵性,学有个性。课堂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进行戏剧《威尼斯商人》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排了课本剧进行表演,然后再分组讨论其中各个人物形象。在评价“夏洛克”这一形象时,大部分同学用的字眼是“凶狠”、“狡诈”、“阴险”等,而这时扮演夏洛克的学生主动站起来“申辩”:“夏洛克其实也是一个很可怜的人,他受到基督徒的排挤,被称为异教徒,而且作为犹太人长期受到歧视,要戴着象征屈辱的红帽子。而他的手段虽然不光明,却是作为一个长期受压迫、排挤、歧视的弱势群体的反抗和报复。难道安东尼奥他们就没有错吗?他们在言语当中处处透露出对夏洛克的歧视、不屑。所以夏洛克有他可恶的一面,但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听完他的一番话,同学们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而我率先为他精彩独特的回答而鼓掌。在这位同学个性化的阅读中,独立思考,和文中人物进行了心灵的沟通,对人物有了全面的认识,不再“人云亦云”,发挥他独特的思维。
合作: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它基于“人多智广”这一哲学思想。现代科学技术的每一点进步,几乎都是集体合作的结晶。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要素之一。培根说:“假如你我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后仍然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但假设每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就有两种思想了。”如果在语文课堂中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合作是让学生的思想与思想去碰撞、心灵与心灵去交流、生命与生命去对话的最好方式。
而合作的关键是要做到有效。首先要想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必须要求教师围绕,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个中心,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才成为一种可能,合作才成为一种需求。其次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抓住具有探索性、系统性、仅凭个人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索,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群体合作,达到优势互补的效应,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得到质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小组合作议题的明确和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如此小组成员才不会自说自话、离题万里,相互间才会很好地沟通,才可能出现思维的碰撞,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充满生命的活力。
做好坚守与超越
坚守:语文课姓“语”,这一点每个语文老师要牢记,每一节语文课堂都要坚守。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浸润、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坚守住“语”的课堂应是书声朗朗。古人云“书读百篇,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读书之道。可以吟哦讽诵,可以低喃细语,或齐读或分角色读,只要用心,就会有体会,这便是收获。
坚守住“语”的课堂应是简简单单的。简单不是简单无物,好的语文课堂应当简洁而有活力。表现在一堂课上,就要求课堂教学的线条尽量简洁,但线条所牵动的信息又要尽量的丰富。例如我在上《醉翁亭记》时,抓住了“乐”字,让学生在寻找“乐”,理解“乐”,领会“乐”中感受文章和人物的魅力。
坚守住“语”的课堂还要实实在在地练。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 科,从小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语文课堂中的“练”,就是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说上练、在读上练、在写上练。说话和写作都是语文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就可以要求学生续写在船上被于勒认出后菲利普夫妇的表现,从而增加学生对人情冷暖的深刻体会。
超越:“语文书固然是你语文学习的一块新园地,可如果你仅仅守住一册或一套课本是不够的,语文学习更大更广阔的园地在课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视屏网页,家事国事天下事以及生活中的种种话题,无不是语文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你应当把课内和课外的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使课内学习成为端点,辐射到课外,到生活的海洋里,到大语文环境中,去吸取语文和思想的琼浆。”
——摘自《苏教版语文书》(八年级上编者的话)
从这段话可以知道,语文课堂除了要立足文本之外更要学会超越。把语文学习放在一个广阔的自然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并以适应学生心理和尽可能轻松的形式展开教学,学生才可能得到最具分量、最有价值的收获,语文课堂才会更具生命活力。
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民俗风情”单元中,《本命年的回想》一文里作者展示了京城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习俗,由此激发了学生对了解自己家乡民俗风情的兴趣,于是学生们开展了对家乡过年习俗的调查。第一步,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小组的同学从《地方志》等书籍中收集相关的资料;第二小组通过走访身边的老人来收集相关的内容;第三小组的同学利用双休日到家乡的东南西北片区收集不同片区过年的习俗。第二步,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再分成习俗、食物、游乐三个方面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归纳、比较。第三步,学生写出了《家乡过年习俗的变化》的调查报告。在春节来到之时,这项调查又得到了延续。学生又自行组织了收集、创作春联的活动。通过比较对联的内容,他们总结出时代在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的结论,还将创作的春联送给了左右邻居。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他们又收集了各自家乡乃至于许多少数民族不同的过年的民风民俗,从而了解到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真正主人,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充满活力,充满生命的气息。
如何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呢?
学会尊重与赏识
尊重: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劳动的成功与否,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就是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如果师生不是朋友式的平等的关系,那么心理的距离必然会拉大,心灵上就做不到真正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和人格健全。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互相交流的过程。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应当突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的心灵深处挖掘生命潜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我们要把握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课堂上的尊重,不仅是姿态上的接近,还要努力使自己变成学者、变成长者、变成智者、变成爱者。眼睛里流淌的爱意是尊重,俯身的倾听是尊重,真诚的鼓励是尊重……在课堂这个词典里,只有让尊重无处不在,生命的美丽才会绽放。
赏识:希望别人赏识是人的本性,赏识能使人愉悦,使人快活,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给学生“戴高帽子”,真心实意地表扬学生,赞美学生,学生会给你意外的惊喜和回报!记得一个著名的教育工作者曾说过:“一个微笑,如明媚的阳光温暖孩子的心田;一句赞美,如不灭的火炬点燃孩子的自信之光;一次鼓励,如春风扬起孩子远航的风帆……”课堂充满了赏识,教学才会由此变得轻松,学生才能学得自由;课堂充满赏识,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而会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唯有赏识才能让语文课快乐起来,生动起来。
提倡赏识,并不是要教师对学生的缺点视而不见,而是要教师有包容之心,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学会等待,让学生在失败的基础上找到“登天的感觉”,尝到甜头,并且能正确评价自己和对待自己的不足,发现生命的宝贵,珍惜享受生命。从而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形成技能,学会学习。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父母、家庭、老师也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没有一个适合于所有学生的赏识方式,怎样的赏识对你的学生是最合适的,要靠自己创造性地去发现,这便是教育艺术的奥妙所在。
落实独立与合作
独立:生命的美丽不仅在于它的不可重复性,而且在于它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生命个体间的各个方面都充满着差异。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珍视这份独立,充分给予学生独立学习与思考的时间,更为重要的让学生的个体感受和独特体验有机会表达出来,努力创造条件去展现学生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这样学生才能学有灵性,学有个性。课堂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
在进行戏剧《威尼斯商人》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排了课本剧进行表演,然后再分组讨论其中各个人物形象。在评价“夏洛克”这一形象时,大部分同学用的字眼是“凶狠”、“狡诈”、“阴险”等,而这时扮演夏洛克的学生主动站起来“申辩”:“夏洛克其实也是一个很可怜的人,他受到基督徒的排挤,被称为异教徒,而且作为犹太人长期受到歧视,要戴着象征屈辱的红帽子。而他的手段虽然不光明,却是作为一个长期受压迫、排挤、歧视的弱势群体的反抗和报复。难道安东尼奥他们就没有错吗?他们在言语当中处处透露出对夏洛克的歧视、不屑。所以夏洛克有他可恶的一面,但也有值得同情的一面。”听完他的一番话,同学们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而我率先为他精彩独特的回答而鼓掌。在这位同学个性化的阅读中,独立思考,和文中人物进行了心灵的沟通,对人物有了全面的认识,不再“人云亦云”,发挥他独特的思维。
合作:合作学习是一种古老的教育观念与实践,它基于“人多智广”这一哲学思想。现代科学技术的每一点进步,几乎都是集体合作的结晶。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要素之一。培根说:“假如你我每人有一个苹果,交换后仍然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但假设每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就有两种思想了。”如果在语文课堂中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合作是让学生的思想与思想去碰撞、心灵与心灵去交流、生命与生命去对话的最好方式。
而合作的关键是要做到有效。首先要想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必须要求教师围绕,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个中心,创设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才成为一种可能,合作才成为一种需求。其次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抓住具有探索性、系统性、仅凭个人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索,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群体合作,达到优势互补的效应,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思维得到质的提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小组合作议题的明确和把握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如此小组成员才不会自说自话、离题万里,相互间才会很好地沟通,才可能出现思维的碰撞,语文课堂才会真正充满生命的活力。
做好坚守与超越
坚守:语文课姓“语”,这一点每个语文老师要牢记,每一节语文课堂都要坚守。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浸润、提升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
坚守住“语”的课堂应是书声朗朗。古人云“书读百篇,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是读书之道。可以吟哦讽诵,可以低喃细语,或齐读或分角色读,只要用心,就会有体会,这便是收获。
坚守住“语”的课堂应是简简单单的。简单不是简单无物,好的语文课堂应当简洁而有活力。表现在一堂课上,就要求课堂教学的线条尽量简洁,但线条所牵动的信息又要尽量的丰富。例如我在上《醉翁亭记》时,抓住了“乐”字,让学生在寻找“乐”,理解“乐”,领会“乐”中感受文章和人物的魅力。
坚守住“语”的课堂还要实实在在地练。语文学科是基础工具性学 科,从小打好学习语文的基础,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语文课堂中的“练”,就是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说上练、在读上练、在写上练。说话和写作都是语文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例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后,就可以要求学生续写在船上被于勒认出后菲利普夫妇的表现,从而增加学生对人情冷暖的深刻体会。
超越:“语文书固然是你语文学习的一块新园地,可如果你仅仅守住一册或一套课本是不够的,语文学习更大更广阔的园地在课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视屏网页,家事国事天下事以及生活中的种种话题,无不是语文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你应当把课内和课外的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使课内学习成为端点,辐射到课外,到生活的海洋里,到大语文环境中,去吸取语文和思想的琼浆。”
——摘自《苏教版语文书》(八年级上编者的话)
从这段话可以知道,语文课堂除了要立足文本之外更要学会超越。把语文学习放在一个广阔的自然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并以适应学生心理和尽可能轻松的形式展开教学,学生才可能得到最具分量、最有价值的收获,语文课堂才会更具生命活力。
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民俗风情”单元中,《本命年的回想》一文里作者展示了京城运河父老乡亲过年的习俗,由此激发了学生对了解自己家乡民俗风情的兴趣,于是学生们开展了对家乡过年习俗的调查。第一步,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第一小组的同学从《地方志》等书籍中收集相关的资料;第二小组通过走访身边的老人来收集相关的内容;第三小组的同学利用双休日到家乡的东南西北片区收集不同片区过年的习俗。第二步,学生将收集到的资料再分成习俗、食物、游乐三个方面分门别类地进行整理、归纳、比较。第三步,学生写出了《家乡过年习俗的变化》的调查报告。在春节来到之时,这项调查又得到了延续。学生又自行组织了收集、创作春联的活动。通过比较对联的内容,他们总结出时代在变迁,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的结论,还将创作的春联送给了左右邻居。在此基础上,学生进一步探索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他们又收集了各自家乡乃至于许多少数民族不同的过年的民风民俗,从而了解到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段生命历程。同时,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把学生当成学习的真正主人,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充满活力,充满生命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