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教学工具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在这一形势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挖掘信息技术的优势并运用于学科教学中,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本文笔者对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实验直观化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物理相关知识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开始运用物理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的关键时期,有效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还对学生今后物理知识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由于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不断的转变,在面对抽象化得物理概念时,常常产生思维障碍,而信息技术的引入恰恰可以为学生扫清思维障碍,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与时俱进,并将信息技术整合于物理教学中,以实现有效教学。本文笔者从“创设生动化的情境、使实验直观化、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三个方面对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动化的情境
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构建起来的,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一言堂的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营造出了一种枯燥乏味的氛围,并且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自然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声情并茂的视频和图片作为载体,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创设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生动化情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够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
笔者在进行“声音的特性”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首先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赛马”的视频,学生通过两分钟的视频欣赏,聆听到了悦耳、动听的声音,使学生获得多种感官刺激,伴随着乐音,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此情况下,引入“声音的音调”这一概念,再通过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音调的概念。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创设生动化的情境,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还能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实验直观化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实验的开展是不可或缺的,但目前演示实验存在一个问题:“可视性不强”,往往全体学生不能完全观察到演示实验的细节,而信息技术手段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它不仅可以将实物进行投影以放大实验器材,使全体学生都可以观察到演示实验的过程,还能够使演示实验更加直观化,以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笔者在进行“测量平均速度”教學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时间与距离,并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首先准备好“轨道斜面、金属片、秒表、小车、尺子”等实验器具,再运用多媒体投影这一方式在演示台上进行演示操作,以斜面坡度的大小分别测量小车从斜面的顶端到低端金属片的距离与对应的时间,使学生更加清晰的看到实验现象,为接下来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提供了前提准备。因此,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为实验教学带来了便利,还为教学的有效展开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观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目前教师往往在教学中忽视教学模式的创新,导致学生只是领会了物理概念等基础知识,而阻碍了思维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但能够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且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去探索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并把物理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类比,使他们产生发散思维,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
笔者在进行“熔化和凝固”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能区别物体的气态、液态、固体等三种特征,并了解固态与液态的相互转化,首先以多媒体动画展示:“铁矿石在高炉中变为铁水,再从高炉中倒出铁水变为铁板”,引导学生通过动画的展示总结、归纳固、液、气三者随温度的变化而呈现的形式状态。随之提出问题:“同学们,生活中运用热熔胶枪怎么粘合东西?”,学生类比铁矿石的变化展开激烈的讨论,并发散思维,一定时间后,提出:“热熔胶枪通过加热将固体胶转化为液体,待冷却后转化为固体以将物体粘合”,以达到学生类比思维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营造一个愉悦轻松的环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物理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并且信息技术的使用还可以展示演示实验,使学生全方面观察实验细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物理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各种物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卫津,蔡长运,曾维静.新课改背景下寻求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整合的契机[J].中国教育信息化(10):51-53.
[2]李永跃.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探索研究[J].考试周刊(78):148-148.
关键词:初中物理;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实验直观化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物理相关知识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开始运用物理思维解决生活问题的关键时期,有效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还对学生今后物理知识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由于学生的思维正在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不断的转变,在面对抽象化得物理概念时,常常产生思维障碍,而信息技术的引入恰恰可以为学生扫清思维障碍,因此,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应与时俱进,并将信息技术整合于物理教学中,以实现有效教学。本文笔者从“创设生动化的情境、使实验直观化、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三个方面对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生动化的情境
情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构建起来的,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一言堂的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营造出了一种枯燥乏味的氛围,并且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自然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同时,对学生各项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应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声情并茂的视频和图片作为载体,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并创设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生动化情境,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还能够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实现有效的学习。
笔者在进行“声音的特性”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首先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赛马”的视频,学生通过两分钟的视频欣赏,聆听到了悦耳、动听的声音,使学生获得多种感官刺激,伴随着乐音,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此情况下,引入“声音的音调”这一概念,再通过分组实验,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影响音调的因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音调的概念。因此,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创设生动化的情境,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还能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实验直观化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实验的开展是不可或缺的,但目前演示实验存在一个问题:“可视性不强”,往往全体学生不能完全观察到演示实验的细节,而信息技术手段为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它不仅可以将实物进行投影以放大实验器材,使全体学生都可以观察到演示实验的过程,还能够使演示实验更加直观化,以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笔者在进行“测量平均速度”教學时,为了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运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时间与距离,并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首先准备好“轨道斜面、金属片、秒表、小车、尺子”等实验器具,再运用多媒体投影这一方式在演示台上进行演示操作,以斜面坡度的大小分别测量小车从斜面的顶端到低端金属片的距离与对应的时间,使学生更加清晰的看到实验现象,为接下来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提供了前提准备。因此,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为实验教学带来了便利,还为教学的有效展开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观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目前教师往往在教学中忽视教学模式的创新,导致学生只是领会了物理概念等基础知识,而阻碍了思维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但能够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且能够使学生对知识产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去探索没有接触过的内容,并把物理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类比,使他们产生发散思维,以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
笔者在进行“熔化和凝固”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能区别物体的气态、液态、固体等三种特征,并了解固态与液态的相互转化,首先以多媒体动画展示:“铁矿石在高炉中变为铁水,再从高炉中倒出铁水变为铁板”,引导学生通过动画的展示总结、归纳固、液、气三者随温度的变化而呈现的形式状态。随之提出问题:“同学们,生活中运用热熔胶枪怎么粘合东西?”,学生类比铁矿石的变化展开激烈的讨论,并发散思维,一定时间后,提出:“热熔胶枪通过加热将固体胶转化为液体,待冷却后转化为固体以将物体粘合”,以达到学生类比思维能力的提高。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整合学科教学已成为大势所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营造一个愉悦轻松的环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物理知识的学习活动中,并且信息技术的使用还可以展示演示实验,使学生全方面观察实验细节,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同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物理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各种物理思维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卫津,蔡长运,曾维静.新课改背景下寻求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整合的契机[J].中国教育信息化(10):51-53.
[2]李永跃.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探索研究[J].考试周刊(78):148-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