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艺,意思是文学和艺术,有时指文学或表演艺术,是人们对生活的提炼,升华和表达。[1],改革开放以来,文艺不断地融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口号的提出引起我们对文艺与人民之间关联的思考。
【关键词】文艺;为人民服務;文艺对人民的影响
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文艺是上层建筑之一。文艺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又作用与经济和政治。它由冲突的矛盾产生,又反过来致力于解决矛盾和冲突。它由人民创造,又反过来作用于人民。白居易曾经提到“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可见文艺与时事之间的紧密贴合。赫胥黎曾说过“当你每天都兴奋地眩晕的时候,为什么还会需要读毕加索和莎士比亚?文学艺术往往是为了表达冲突,超越痛苦,那么,在一个冲突和痛苦根本不存在的世界里,文学艺术也就成为了社会的阑尾。”[2]也反映了文艺与矛盾冲突的关系。而这些都与人民的生活是分不开的。文艺作品扎根人民,立足生活,与时俱进。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性。而其中的时代性是最不可以忽略的,鲜明的特性之一。在不同的时代,文艺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去反映社会和人民的整体文化观念,表达了人民的心理诉求,以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随着人民观念和整体文化的变化,文艺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正是“文以载道”[3]思想的体现。文艺同时也可以帮助人民铭记历史。从《地道战》,《开国大典》到近期的《觉醒年代》,文艺工作者们正在不断地帮助我们回顾那些值得我们铭记的历史,用艺术手段展示这些共产党人的光辉事迹和精神品质,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来书写和记录时代的步伐,让更多观众在文艺作品中重温党史、坚定信念。文艺作品记录时事,展望未来。
在回望历史的进程时,我们时常关注某一特定时期的文化和艺术发展,当文艺发展繁荣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时代的自由和经济的腾飞。而文艺是服务大众的而不是少数人,这是我国朴素而平等的观念,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由人民大众创造,加以一定的艺术效果和表现手段,使其得到升华。而文艺的发展又会反作用与人民大众的审美和观念。每个时代都有那么一些影响人们的文艺作品。文艺与人民就是这样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举个例子,动乱时期,文艺作品往往充满了暗喻和批判,把不满放入融入作品中,而这些文字或者艺术作品会激励人们改变这种环境,于是激昂之士奋起,也往往是在这种时期,抽象的艺术作品往往比较多,癫狂魔幻来描述现实。
而在和平年代,文艺作品就充满了自由,可谓海阔凭鱼跃,安居乐业的生活反而会涌现出一批反应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高涨,大部分创作由艺术家自主发起,主题大多是描写抗疫前线的人物和感人事迹,讴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团结精神。文艺工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记录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突出。“我所理解的文艺,是脚踏实地走在路上的时候不忘抬头仰望天空,是能发现微小细节里的那些美好瞬间,是不与庸常生活妥协的离地一厘米的飞翔。”[4]
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状态和其精神需求都能够直接在其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作为代表国民生活状态的创作,其作品必须且一定要深入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里。文艺创作必须要深入的扎根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只有转换立场和态度才能更好的了解,只有深入才能有思想感情,而不只是徒有其表。没有内涵的作品是枯燥和生硬的,很难激起观众和读者的热情和共鸣。文艺创作必须要加强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联系,只有真实的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去感受去体验,才可能感受到人民群众的思想,人民群众的希望,才能构思出带有人情味,有深度,通俗易懂的艺术作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缔造者,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主体,人民群众有权利享受且承担关于历史的一切。而其中,农民群体作为人民群众中的很大部分,人民群众的根本问题就等同于农民问题。我国的农民普遍具有勤劳勇敢、艰苦奋斗、淳朴爱国的优秀品质,强烈的正义感,也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努力争取为全民族解放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不息的坚毅品格,我们用文艺作品来刻画时代,这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为了褒扬我们国家的活力源泉,更是为了更好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
文艺创作的素材来源于人民群众,我们身边的每一件鲜活的小事,美好的回忆等都可以作为文艺创作之中最具有新精神、新气息,新情绪的有力素材。文艺创作必须要真正的做到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了文艺应当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发展方向,他将文艺的服务对象问题作为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的、最不可忽视的问题,他指出,文艺的创作活动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文艺作品服务对象也必须是人民。所以这也要求文艺创作者在创作时要做到,创作为了人民,为了让群众看懂。习近平总书记还将文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联系,认为文艺创作是吹响了时代前进的号角,也代表着不同时代的特征和风貌。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只有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正能量。
文艺时常常伴有理想主义色彩,它时常是作者,身为人民中的一员的期待和展望。有时候,一个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引领人民找到前行的目标。毛泽东说“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4]希望我们能谨记这句话,将文艺作品投入到为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参考文献:
[1]Oxford Languages,https://languages.oup.com/google-dictionary-ch/
[2]《美丽新世界》阿道司·赫胥黎
[3]《通书·文辞》宋·周敦颐
[4]《有本事文艺一辈子》宁远
[5]延安文艺座谈,毛泽东
[6]《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第二版),张玉能
作者简介:
张萱(1998-),女,大连工业大学在读研究究生。
【关键词】文艺;为人民服務;文艺对人民的影响
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文艺是上层建筑之一。文艺反映了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又作用与经济和政治。它由冲突的矛盾产生,又反过来致力于解决矛盾和冲突。它由人民创造,又反过来作用于人民。白居易曾经提到“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可见文艺与时事之间的紧密贴合。赫胥黎曾说过“当你每天都兴奋地眩晕的时候,为什么还会需要读毕加索和莎士比亚?文学艺术往往是为了表达冲突,超越痛苦,那么,在一个冲突和痛苦根本不存在的世界里,文学艺术也就成为了社会的阑尾。”[2]也反映了文艺与矛盾冲突的关系。而这些都与人民的生活是分不开的。文艺作品扎根人民,立足生活,与时俱进。文艺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性。而其中的时代性是最不可以忽略的,鲜明的特性之一。在不同的时代,文艺作品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形态去反映社会和人民的整体文化观念,表达了人民的心理诉求,以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随着人民观念和整体文化的变化,文艺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正是“文以载道”[3]思想的体现。文艺同时也可以帮助人民铭记历史。从《地道战》,《开国大典》到近期的《觉醒年代》,文艺工作者们正在不断地帮助我们回顾那些值得我们铭记的历史,用艺术手段展示这些共产党人的光辉事迹和精神品质,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来书写和记录时代的步伐,让更多观众在文艺作品中重温党史、坚定信念。文艺作品记录时事,展望未来。
在回望历史的进程时,我们时常关注某一特定时期的文化和艺术发展,当文艺发展繁荣的时候往往意味着时代的自由和经济的腾飞。而文艺是服务大众的而不是少数人,这是我国朴素而平等的观念,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由人民大众创造,加以一定的艺术效果和表现手段,使其得到升华。而文艺的发展又会反作用与人民大众的审美和观念。每个时代都有那么一些影响人们的文艺作品。文艺与人民就是这样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举个例子,动乱时期,文艺作品往往充满了暗喻和批判,把不满放入融入作品中,而这些文字或者艺术作品会激励人们改变这种环境,于是激昂之士奋起,也往往是在这种时期,抽象的艺术作品往往比较多,癫狂魔幻来描述现实。
而在和平年代,文艺作品就充满了自由,可谓海阔凭鱼跃,安居乐业的生活反而会涌现出一批反应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高涨,大部分创作由艺术家自主发起,主题大多是描写抗疫前线的人物和感人事迹,讴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团结精神。文艺工作者站在人民的立场,记录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突出。“我所理解的文艺,是脚踏实地走在路上的时候不忘抬头仰望天空,是能发现微小细节里的那些美好瞬间,是不与庸常生活妥协的离地一厘米的飞翔。”[4]
一个国家的国民精神状态和其精神需求都能够直接在其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作为代表国民生活状态的创作,其作品必须且一定要深入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里。文艺创作必须要深入的扎根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只有转换立场和态度才能更好的了解,只有深入才能有思想感情,而不只是徒有其表。没有内涵的作品是枯燥和生硬的,很难激起观众和读者的热情和共鸣。文艺创作必须要加强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联系,只有真实的生活在人民大众之中,去感受去体验,才可能感受到人民群众的思想,人民群众的希望,才能构思出带有人情味,有深度,通俗易懂的艺术作品。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缔造者,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主体,人民群众有权利享受且承担关于历史的一切。而其中,农民群体作为人民群众中的很大部分,人民群众的根本问题就等同于农民问题。我国的农民普遍具有勤劳勇敢、艰苦奋斗、淳朴爱国的优秀品质,强烈的正义感,也具有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努力争取为全民族解放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斗不息的坚毅品格,我们用文艺作品来刻画时代,这不仅仅是为了表现为了褒扬我们国家的活力源泉,更是为了更好的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
文艺创作的素材来源于人民群众,我们身边的每一件鲜活的小事,美好的回忆等都可以作为文艺创作之中最具有新精神、新气息,新情绪的有力素材。文艺创作必须要真正的做到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明确了文艺应当服务于人民大众的发展方向,他将文艺的服务对象问题作为是文艺创作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的、最不可忽视的问题,他指出,文艺的创作活动要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文艺作品服务对象也必须是人民。所以这也要求文艺创作者在创作时要做到,创作为了人民,为了让群众看懂。习近平总书记还将文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联系,认为文艺创作是吹响了时代前进的号角,也代表着不同时代的特征和风貌。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只有在文艺创作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正能量。
文艺时常常伴有理想主义色彩,它时常是作者,身为人民中的一员的期待和展望。有时候,一个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引领人民找到前行的目标。毛泽东说“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4]希望我们能谨记这句话,将文艺作品投入到为人民奋斗的征程中。
参考文献:
[1]Oxford Languages,https://languages.oup.com/google-dictionary-ch/
[2]《美丽新世界》阿道司·赫胥黎
[3]《通书·文辞》宋·周敦颐
[4]《有本事文艺一辈子》宁远
[5]延安文艺座谈,毛泽东
[6]《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第二版),张玉能
作者简介:
张萱(1998-),女,大连工业大学在读研究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