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赞可夫说:“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语文学科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的学科,它的篇章中充满了情感的魅力。什么是情感?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讲,情感是指为再现文学作品的意境、形象而由内心迸发出来的感情、激情,是语文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才能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和写法,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产生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理相融”,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深刻透彻,思想感情才能更细致地得以表达。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蕴藏着作者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情感交流,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培养语文能力,陶冶情操的目标,这便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语文教学是一门激发情感的艺术,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造形象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之在情景当中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主人公的高尚情操。创设情境的手段是多样的,途径也是多种的。
(1)情动于师,以情传情。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在课堂上,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我们与学生交流时,要做到和蔼、亲切、热情、面带微笑,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们的喜怒哀乐要与文中作者的情感协调、同步,使学生随着教学情境而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进入课文所表达的境界。我们的真诚赞赏、热情鼓励和精当点拨,能够使学生真正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善于挖掘,恰当移情。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既是教育之“材”,又为教学之“本”,虽然还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但大部分课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是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经典范文。我们要深入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因素,努力抓住课文中的动情点,恰当移情,让学生着重体会,获得感悟。
(3)营造氛围,动之以情。我们要根据课文需要,营造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的情境氛围,如利用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
(4)以情带声,以声动情。语言是人们交流情感的重要信息,具有直接的感染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教师面对活泼好动的学生,要用爱憎分明和抑扬顿挫的声调,真挚的语言阅读,去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的讲解、课文的内容形成共鸣,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能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二、重视引导,体验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新课标指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是一门情感体验的艺术,我们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从而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1)注重朗读,体味真情。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新课标也强调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训练方式,也是诱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的朗读,恰如其分地把握语句的音调、语速、停顿、重音和轻音,把文章的韵味读出来。特别要有机地选择感人情节或重点部分指导学生朗读,它有着传导情感、激发情感的功效,以读促思、以读促悟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途径。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朗读,锲入情感,激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方言美、色彩美、语符美、诗意美等来教育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情感,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才能体味到文章的丰富情感。
(2)形象感知,丰富情思。没有形象地感受,就没有情感地激发;没有形象的阅读教学,必然成了抽象的、单纯的符号活动。因此,我们要设法让学生通过想象,能看到或仿佛看到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和场景。新课标中也特别提到:“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而“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感受是揉合在一起的,感受到作品中的生动形象,语言的优美也就感悟到了,语言的优美领略到了,作品中的生动形象也就不难感受了。我们知道,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表现和再现的桥梁是想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善于启迪。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是情感的,如果我们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用它们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正说明了教学达到了探究知识真谛,启迪心灵的崇高境界。
(3)角色体验,抒发感情。只有生动的课堂才能让孩子喜欢,只有在生动的课堂中才能呈现出生态的氛围。角色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也就是情感积蓄的过程。我们要经常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让学生通过角色表演把积蓄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伴随着思维的过程,既体现着语言的内化、锤炼、发展,也是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如口语交际课,我们可以让学生模拟在具体情境中扮演一个社会角色(老人、妈妈、孩子、售票员、交警等),体验其中的苦与乐。学生们自然会兴趣浓厚,纷纷按要求不折不扣地去表演,这样就表达了内心要讲的话,抒发了请求、抱歉、赞扬、悔恨等感受,整个课堂便会被一片真情包围着。
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的纽带,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营造教学氛围,以情再现课文形象、意境,以情朗读,以情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才能让学生心向往之,真正感受到语文课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才能更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堂堂见真情,使学生在情感的涓涓细流沐浴中收获知识,健康成长。
一、创设情景,激发情感
语文教学是一门激发情感的艺术,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造形象化的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之在情景当中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主人公的高尚情操。创设情境的手段是多样的,途径也是多种的。
(1)情动于师,以情传情。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鼓舞和激励。在课堂上,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我们与学生交流时,要做到和蔼、亲切、热情、面带微笑,营造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我们的喜怒哀乐要与文中作者的情感协调、同步,使学生随着教学情境而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进入课文所表达的境界。我们的真诚赞赏、热情鼓励和精当点拨,能够使学生真正从感情上体验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2)善于挖掘,恰当移情。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既是教育之“材”,又为教学之“本”,虽然还未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但大部分课文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形式,都是适合小学生学习的经典范文。我们要深入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因素,努力抓住课文中的动情点,恰当移情,让学生着重体会,获得感悟。
(3)营造氛围,动之以情。我们要根据课文需要,营造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的情境氛围,如利用音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
(4)以情带声,以声动情。语言是人们交流情感的重要信息,具有直接的感染性。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在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寡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是迟钝。”教师面对活泼好动的学生,要用爱憎分明和抑扬顿挫的声调,真挚的语言阅读,去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直接关系着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及和谐状态的形成,它具有一种吸引力,既可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又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和教师的讲解、课文的内容形成共鸣,不仅可以让学生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更能作用于学生的心灵。
二、重视引导,体验情感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新课标指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也就是说,语文教学是一门情感体验的艺术,我们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从而感悟自己,感悟人生。
(1)注重朗读,体味真情。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新课标也强调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训练方式,也是诱发学生情感的一种手段。教学中,要注重指导学生的朗读,恰如其分地把握语句的音调、语速、停顿、重音和轻音,把文章的韵味读出来。特别要有机地选择感人情节或重点部分指导学生朗读,它有着传导情感、激发情感的功效,以读促思、以读促悟是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途径。我们要在教学中注重朗读,锲入情感,激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充分利用课文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声响美、方言美、色彩美、语符美、诗意美等来教育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及情感,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真正走进课文,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与作者脉搏跳动的同频、心灵呼唤的同声,才能体味到文章的丰富情感。
(2)形象感知,丰富情思。没有形象地感受,就没有情感地激发;没有形象的阅读教学,必然成了抽象的、单纯的符号活动。因此,我们要设法让学生通过想象,能看到或仿佛看到课文中描写的形象和场景。新课标中也特别提到:“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而“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的感受是揉合在一起的,感受到作品中的生动形象,语言的优美也就感悟到了,语言的优美领略到了,作品中的生动形象也就不难感受了。我们知道,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表现和再现的桥梁是想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善于启迪。文字是理智的,画面和色彩是情感的,如果我们能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用它们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正说明了教学达到了探究知识真谛,启迪心灵的崇高境界。
(3)角色体验,抒发感情。只有生动的课堂才能让孩子喜欢,只有在生动的课堂中才能呈现出生态的氛围。角色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游戏活动。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也就是情感积蓄的过程。我们要经常根据课文的特点,让学生扮演角色入情入境地去演一演,让学生通过角色表演把积蓄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角色体验伴随着思维的过程,既体现着语言的内化、锤炼、发展,也是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如口语交际课,我们可以让学生模拟在具体情境中扮演一个社会角色(老人、妈妈、孩子、售票员、交警等),体验其中的苦与乐。学生们自然会兴趣浓厚,纷纷按要求不折不扣地去表演,这样就表达了内心要讲的话,抒发了请求、抱歉、赞扬、悔恨等感受,整个课堂便会被一片真情包围着。
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的纽带,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营造教学氛围,以情再现课文形象、意境,以情朗读,以情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才能让学生心向往之,真正感受到语文课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幅精美的画,是一曲动听的歌,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涵,才能更激起学生勤奋学习的热情,从而达到堂堂见真情,使学生在情感的涓涓细流沐浴中收获知识,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