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楚辞》中说:“惩违改忿兮,抑心而自强。”《易经》也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清华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古训也言 “男儿当自强”。这些精神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中国人,并沉淀到我们的骨子里,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这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千年,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同时这也成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和道德的精华,也是自古以来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内容。
现在的孩子成了家庭的百分百,地位飞跃而上,“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大家子都输不起。父母、祖父母恨不能摘下天上的星星,只要这位小祖宗欢喜。孩子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于是自理能力成了致命的问题。
有些孩子性格懦弱、缺乏独立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给予了过分的保护和溺爱。本来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家长都替他做了。结果孩子想自己拿小勺吃饭,不行,自己吃不饱,还把饭撒到桌子上;孩子想自己穿衣服,不行,太慢了;孩子想出去和小朋友玩一会,不行,受伤怎么办?这也不能干,那也有危险,禁止孩子接触任何新鲜事物,从而限制了孩子的主动性,一切听从家长的安排。孩子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知怎样去做,也不敢去做,处事畏首畏尾,对任何活动缺乏主动,意志不坚强,缺乏独立性。
因此要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精神,家长首先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让孩子摔几跤、累一些并没有什么关系。凡是同龄儿童能够做的事情,如穿衣、洗涮、同陌生人谈话、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出去玩等等,哪怕多少带点危险性的事情,都应让孩子去做。因为孩子只有完成了多少带点危险的事情,在完成过程中内心多少有点不安,他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自信心,变得坚强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当然要注意安全,给孩子适当的保护,防止孩子接触危险的东西或去危险的地方,如有电、有火的地方或阳台、高墙等。在孩子做事情前,告诉他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或危险,以及防范措施。
这还是生活问题,体现在人格上,就是逃避、退让、攻击性强,一遇挫折动辄离家出走,动辄采用极端的方式待人待己。这样令人锥心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着,而且呈现着愈演愈烈的态势,虽然这里的原因极为复杂,有个体的、家庭的、社会的,也有个体心理上、人格上的诸多诱因,但都共同指向一个主体——我们的孩子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
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旧的道德体系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似乎瞬间土崩瓦解,而新的价值观念尚未建立,整个社会处于“礼崩乐坏”的特殊时期,我们的学生在这种浮躁世风的影响下,精神越来越脆弱,人格的健全,心理的健康,自主自立精神的缺乏实在是令人忧心。
学校教育就是接受文明和传承文明,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那么,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学校教育实在是责无旁贷。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者,班级教学的管理者,组织者,在日常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
我1986年参加工作,至今已28年,一直担当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我将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精神,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作了一些尝试,
首先,我利用班级的宣传板,让每一面宣传板都说话,让它们成为班集体学生成长的沃土。班集体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在班集体中耳濡目染,熏陶渐染,渐成习惯。我班着力营造自立自强的氛围。班训是一个班共同奋斗目标,是激励全体成员努力完成的标高。因此,为了达成自主自立的目标,我班班训立为:自主、自立、自控、自律、自学。取得成绩时,学生们总是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来互勉,偶尔失败了,大家又用名人自强不息的例子来勉励自己,就这样悄然形成一種“以自立自强为荣,以依赖思想为耻”的风气。
第二,下放权利,给学生一个自我管理的平台。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班主任很多时候充当“抱鸡婆”角色,这里想“抱”,那里想“搂”,在管理中总是缩手缩脚,生怕孩子出个什么事,结果弄得自己非常疲惫,孩子又怨声载道。久而久之,班级管理就会出现过多过滥的情况,学生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班级大事漠不关心,甚至会强化孩子自私冷漠的习惯,让其游离于班级之外。这当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么,这就要求班主任舍得“放权”,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其在班级的平台上大显身手。
1、化整为零,分而治之。即将班级划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5人,每个学习小组是相对独立的学习单位,每组设组长、课代表、纪律委员、生活委员、学习委员等职,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名称,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目标等。组长为小组的全权代表,有组织学习、调配座位、安排值日等“大权”,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如此一来,每个组内都有专人负责,组员又各施其职、各尽其能,整个班级合而分,分而合,化整为零,管理起来非常轻松。
2、轮流值日,各显神通。组内问题解决了,班级日常事务自然就由各组轮流值日,轮流解决日常问题,再懒惰的孩子,在班级大环境里也不得不大大方方地站出来说话做事,组织班务总结,组织晨读晚读。为了促进孩子们自立精神的早日规范化,我也时时来点波澜,时时“煽风点火”,比如大肆表扬某个小组,奖励某个团队,别的小组没受表扬,可不服气呢!怎么办?下次值日时加油,下次周考时努力,这样一来,大家伙都较上了劲,做起事来动脑筋想法子,还真是各显神通。
第三,开展活动,让活动成为培养自立自强精神的载体。要求看谁玩得最开心,最有新意,最显示自立精神,学生们都欢喜得不得了,像擅长体育的就选择了跳绳、跑步、拔河的运动,擅长文字和表演的就选择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学生们自编自导,想出种种法子,利用集体的智慧将班级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玩的人玩得淋漓尽致,看的人也酣畅淋漓。其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还别说,困扰许久的班级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何愁孩子不自立呢?
当然,自立自强精神绝非我这里说得这么简单,事实上那是长期努力的结果,不过,只要坚持去做,舍得放手,适当引导,顺势而为,我们是可以心想事成的。
正如 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作用的就是要帮助引导孩子激发出自立自强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得到信任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因此老师们不要一味地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孩子,不要对孩子的事情一手包揽,只要为孩子把握把握方向,指点指点迷津,好让孩子们自己走上人生的舞台吧!
现在的孩子成了家庭的百分百,地位飞跃而上,“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大家子都输不起。父母、祖父母恨不能摘下天上的星星,只要这位小祖宗欢喜。孩子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于是自理能力成了致命的问题。
有些孩子性格懦弱、缺乏独立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给予了过分的保护和溺爱。本来孩子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家长都替他做了。结果孩子想自己拿小勺吃饭,不行,自己吃不饱,还把饭撒到桌子上;孩子想自己穿衣服,不行,太慢了;孩子想出去和小朋友玩一会,不行,受伤怎么办?这也不能干,那也有危险,禁止孩子接触任何新鲜事物,从而限制了孩子的主动性,一切听从家长的安排。孩子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知怎样去做,也不敢去做,处事畏首畏尾,对任何活动缺乏主动,意志不坚强,缺乏独立性。
因此要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精神,家长首先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让孩子摔几跤、累一些并没有什么关系。凡是同龄儿童能够做的事情,如穿衣、洗涮、同陌生人谈话、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出去玩等等,哪怕多少带点危险性的事情,都应让孩子去做。因为孩子只有完成了多少带点危险的事情,在完成过程中内心多少有点不安,他才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自信心,变得坚强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当然要注意安全,给孩子适当的保护,防止孩子接触危险的东西或去危险的地方,如有电、有火的地方或阳台、高墙等。在孩子做事情前,告诉他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或危险,以及防范措施。
这还是生活问题,体现在人格上,就是逃避、退让、攻击性强,一遇挫折动辄离家出走,动辄采用极端的方式待人待己。这样令人锥心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着,而且呈现着愈演愈烈的态势,虽然这里的原因极为复杂,有个体的、家庭的、社会的,也有个体心理上、人格上的诸多诱因,但都共同指向一个主体——我们的孩子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
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旧的道德体系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似乎瞬间土崩瓦解,而新的价值观念尚未建立,整个社会处于“礼崩乐坏”的特殊时期,我们的学生在这种浮躁世风的影响下,精神越来越脆弱,人格的健全,心理的健康,自主自立精神的缺乏实在是令人忧心。
学校教育就是接受文明和传承文明,就是培养合格的公民。那么,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学校教育实在是责无旁贷。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者,班级教学的管理者,组织者,在日常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
我1986年参加工作,至今已28年,一直担当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我将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立精神,作为日常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并作了一些尝试,
首先,我利用班级的宣传板,让每一面宣传板都说话,让它们成为班集体学生成长的沃土。班集体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了让学生在班集体中耳濡目染,熏陶渐染,渐成习惯。我班着力营造自立自强的氛围。班训是一个班共同奋斗目标,是激励全体成员努力完成的标高。因此,为了达成自主自立的目标,我班班训立为:自主、自立、自控、自律、自学。取得成绩时,学生们总是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来互勉,偶尔失败了,大家又用名人自强不息的例子来勉励自己,就这样悄然形成一種“以自立自强为荣,以依赖思想为耻”的风气。
第二,下放权利,给学生一个自我管理的平台。在教育实践中,我们班主任很多时候充当“抱鸡婆”角色,这里想“抱”,那里想“搂”,在管理中总是缩手缩脚,生怕孩子出个什么事,结果弄得自己非常疲惫,孩子又怨声载道。久而久之,班级管理就会出现过多过滥的情况,学生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班级大事漠不关心,甚至会强化孩子自私冷漠的习惯,让其游离于班级之外。这当然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么,这就要求班主任舍得“放权”,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其在班级的平台上大显身手。
1、化整为零,分而治之。即将班级划分为6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5人,每个学习小组是相对独立的学习单位,每组设组长、课代表、纪律委员、生活委员、学习委员等职,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名称,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目标等。组长为小组的全权代表,有组织学习、调配座位、安排值日等“大权”,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如此一来,每个组内都有专人负责,组员又各施其职、各尽其能,整个班级合而分,分而合,化整为零,管理起来非常轻松。
2、轮流值日,各显神通。组内问题解决了,班级日常事务自然就由各组轮流值日,轮流解决日常问题,再懒惰的孩子,在班级大环境里也不得不大大方方地站出来说话做事,组织班务总结,组织晨读晚读。为了促进孩子们自立精神的早日规范化,我也时时来点波澜,时时“煽风点火”,比如大肆表扬某个小组,奖励某个团队,别的小组没受表扬,可不服气呢!怎么办?下次值日时加油,下次周考时努力,这样一来,大家伙都较上了劲,做起事来动脑筋想法子,还真是各显神通。
第三,开展活动,让活动成为培养自立自强精神的载体。要求看谁玩得最开心,最有新意,最显示自立精神,学生们都欢喜得不得了,像擅长体育的就选择了跳绳、跑步、拔河的运动,擅长文字和表演的就选择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学生们自编自导,想出种种法子,利用集体的智慧将班级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玩的人玩得淋漓尽致,看的人也酣畅淋漓。其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还别说,困扰许久的班级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何愁孩子不自立呢?
当然,自立自强精神绝非我这里说得这么简单,事实上那是长期努力的结果,不过,只要坚持去做,舍得放手,适当引导,顺势而为,我们是可以心想事成的。
正如 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作用的就是要帮助引导孩子激发出自立自强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得到信任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因此老师们不要一味地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孩子,不要对孩子的事情一手包揽,只要为孩子把握把握方向,指点指点迷津,好让孩子们自己走上人生的舞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