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走上了快车道, 要求不断提升,任务不断加码,显示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信心,同时也倒逼我们职业院校在教育改革上动真格,真正尊重教育规律,实实在在培养人才。在百万扩招时间紧、任务重的当下,职业院校既要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坚定信心,又要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直面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困境和难题,锐意创新,破冰前行,分析青年大学生社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措施,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培养德才兼备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百万扩招;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措施
职业院校百万扩招是职业教育快速發展,提高我国应用型技能人才素质结构的重要措施。百万扩招不仅仅是生源数量的增长,短期内“百万数量”的达到和长期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质量”的保证,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经济转型激发出的潜在的巨大社会需求。
一、百万扩招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当前,百万扩招已进入“实战”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落实过程中对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等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同时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如何做好扩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培养对象德技兼修,德才并重,它不仅关系到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更关系到职业院校发展的社会影响力和持久性。
1.职业院校百万扩招标志着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百万扩招凸显了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稳定就业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换代的需要和就业质量的要求;同时也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层次,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转向了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就笔者所在的省份来看,作为文化大省的江苏省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职业院校百万扩招的决策部署,积极响应、落实落细,较为圆满的完成的百万扩招的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的录取任务。江苏省2019年较2018年实际录取数增加6.9万人,其中面向社会招生3.86万人,全省面向社招的院校达82所,占职业院校总数的91%。职业院校既要扩容,也要提质,这是国家发展赋予的使命,也是职业院校增强内涵、获得发展的新良机。
2.职业院校百万扩招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着新挑战。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院校百万扩招重大决策和部署可以看出,国家期待职业院校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中成为探索者,职业院校扩招国内外鲜有先例。其中,做好这部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整个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阵地的安全,极其重要又极富挑战。面对扩招人员的年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学习意愿和发展诉求等方面均与以往的学生有着较大差异的问题,作为已经进入“实战”教学阶段院校想要打好这场“硬仗”就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首先要抓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真正落实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但“问题也是撬动发展的支点”,把握好这一机遇,我们的思政教育乃至人才培养工作就能再上新台阶,取得新发展。所以,职业院校理应积极转换思路,主动更新方法,化难题为动力,让问题变优势,在扩招背景下找到思政教育的发力点。
二、百万扩招背景下职业院校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如何找到发力点,形成优势,首先要精准剖析扩招背景下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特别要找到其中的薄弱环节。
1.生源的复杂多样性增大了思政教育的难度。扩招后的职业院校对社会特定人员进行了开放。笔者所在的学校现已录取的社招学生中,除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49.5%)外,还有待业人员(10.9%),进城务工人员(21.9%),退役军人(17.7%)。学历层次近一半为中专毕业者,初中、高中毕业生的比例相当,均约为四分之一,另有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多元化背后所隐藏着的个性化需求,使得传统的“流水线”式教学面临“无用武之地”的窘境,社会化、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将不再支持整齐划一、僵化死板的教学流程。职业院校要提供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其课程方案、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都要实际贴近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院校教育正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要变革教师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显然具有一定难度。
2.工学交替的现实状况削弱思政教育的实效。从扩招学生的年龄分布上来看,20岁以下约占总人数的9.7%,20-29岁约占总人数的17.9%;30-39岁约占总人数的57%;40-49岁约占总人数的14.9%;50岁以上约占总人数的5%,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职人员,他们需要兼顾现有的工作乃至家庭生活以保证学业的完成。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养成性教育,需要借助稳定的阵地、多样的载体、灵活的方法,施以持续的渗透和引导。而这部分扩招学生固定在校的时间除上课之外没有空余,来去匆匆,流动性大,其工学交替的现实状况难以保证充足的学习实践时间,也使得职业院校难以为他们搭建起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之职业院校最强有力的班集体管理在他们身上失去原有的优势,思政教育极易蜕变为固定时段的课堂讲授,从而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3.功利化的职业诉求导致对思政教育的轻视。在此之前,接受职业院校教育的对象比较单一,其需求主要体现在提升学历层次,顺利就业和继续升学等方面。如今,扩招对象大多属于非学龄的学习者,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更加务实甚至现实,到职业院校就读除了提升学历层次的愿望之外,更多的是想提升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从笔者所在的学校扩招中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职业生存和发展的技术技能,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较为注重实践技能的系统学习以提升在就业市场或职场上的竞争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因为缺少所谓的“实用性”受到不少扩招学生的轻视,成为不愿学却又不得不学的内容,因此参与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种过于功利的态度形成了重实践轻理论的状况,影响了职业院校人才的整体性培养。 4.同质化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个性化的发展需求。随着职业院校扩招的不断深入,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压力明显加大。现有的思政课使用统一的“马工程”统编教材,遵循统一的课程方案,坚持集体备课的教学内容,采取课堂组织、考核方式、实践形式的标准化。而在对扩招人员进行授课前并没有及时主动的进行学情分析,面对社招人员年龄跨度大、社会经验丰富、文化基础薄弱、知识诉求单一群体呈现出政治意识、集体观念、道德水平、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思想状况多元多层,有些措手不及。就笔者所在的学校对扩招生安排的思政课来看,根据各专业生源特点,把授课班分为走读和在校两种,为了不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授課时间安排在周三和周五晚上进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课时间,期末思政课及格率是85%,通过测评显示他们对思政课的满意率是92%。所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手段、策略、方法应实行分众化,否则将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和日益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因此,思政课的教学无论在教材的遴选、教师队伍的打造、教学过程的考量,还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手段的运用都需要对症下药,避免思政教育的同质化倾向。
三、百万扩招背景下职业院校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措施
十九大精神中“聚焦新目标,开启新征程”要求各行各业在发展中进行创新,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在百万扩招的现实背景下,显然不能安于现状,只有不断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才能真正适应新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
1.构建“量身定制”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扩招百万政策的实施,使得现有的闭环办学结构,刚性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扩招培养的需要,“量身定制”的分类培养方式或许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一种新思路。第一,定制班级:针对学生的多样性特点,提前进行基础摸底,“合并同类项”确定教学班级,分层分类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二,定制资源:开发针对性的活页教材,在确保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按难易程度为不同层次班级配备不同级别教材。第三,定制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改变以往“统一进度”和“规定性学习内容”以及“单一的学习评价” 等预设性教学设计,从关注“怎样教”转为聚焦“怎样学”,以“促进有效学习”为取向设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科学进行教学设计,提升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
2.探索校企融合的“工匠精神”培育新路径。对于包括扩招人员在内的职业院校生来说,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将其中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渗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是极为有效的切入点。一方面,在思政教育中完全可以借助古人先哲、当代劳模的典型事例,通过榜样效应激励学生;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行企思政教育资源,采取“校企互聘、成本分摊,取长补短、绩效激励”的操作方法,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管理班级,适当引入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开展学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职业认同,塑造职业精神;同时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劳模等开展专题教育,同时注重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以网络载体弘扬工匠精神,在校企优秀文化的互动中滋养学生心灵,为思想政治教育扬帆助力。
3.打造依托信息技术的思政教育新形态。职业院校扩招后,教育对象的多元化要求职业院校教学观念更加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富有选择性、更加便捷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包括社招人员在内的职业院校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思政教育要积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以往囿于校园内的学习机制必须让渡于突破空间、地域的学习形式,以适应弹性自主的学习需要。因此,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互联网纳入思政教育主阵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向立体、由静态向动态、由单一向多维转变是必然趋势。职业院校应该针对扩招学生建立网上虚拟班级,实现教育空间的转换和流动;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方式实施教学,让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参与发言交流;开发针对扩招学生的优秀原创性文化作品,通过“三微一端”开展全媒体传播,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4.形成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协同育人新格局。教育部在近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对职业院校扩招的生源特殊性和教学管理运行的灵活性,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尤为重要。实际上,2019年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遴选确定立项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项目30项,借助多种路径引导各类专业课教师明晰专业课程对学生思想、价值体系塑造的重要作用,精确挖掘和整合思政资源,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可以指引学生建立正确观念的知识;同时注重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特别是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促使师生融合、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融合,实现传道与授业的有机统一。全校各部门协同联动,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突破[J].杨增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
[2]关于高职院校扩招百万的思考[J].潘菊素.教育与职业.2019(14).
[3]赵耀.我国高校扩招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现状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2(05).
[4]陆永康.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05).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度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协同育人平台建构研究”(编号KJXJ18414)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百万扩招;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措施
职业院校百万扩招是职业教育快速發展,提高我国应用型技能人才素质结构的重要措施。百万扩招不仅仅是生源数量的增长,短期内“百万数量”的达到和长期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质量”的保证,其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国经济转型激发出的潜在的巨大社会需求。
一、百万扩招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当前,百万扩招已进入“实战”阶段,时间紧、任务重,落实过程中对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办学体制、办学模式等提出一系列新要求,同时带来一系列新挑战,如何做好扩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确保培养对象德技兼修,德才并重,它不仅关系到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质量,更关系到职业院校发展的社会影响力和持久性。
1.职业院校百万扩招标志着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代。百万扩招凸显了职业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稳定就业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换代的需要和就业质量的要求;同时也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层次,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转向了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就笔者所在的省份来看,作为文化大省的江苏省高度重视党中央、国务院的关于职业院校百万扩招的决策部署,积极响应、落实落细,较为圆满的完成的百万扩招的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的录取任务。江苏省2019年较2018年实际录取数增加6.9万人,其中面向社会招生3.86万人,全省面向社招的院校达82所,占职业院校总数的91%。职业院校既要扩容,也要提质,这是国家发展赋予的使命,也是职业院校增强内涵、获得发展的新良机。
2.职业院校百万扩招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面临着新挑战。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职业院校百万扩招重大决策和部署可以看出,国家期待职业院校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中成为探索者,职业院校扩招国内外鲜有先例。其中,做好这部分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整个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阵地的安全,极其重要又极富挑战。面对扩招人员的年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学习意愿和发展诉求等方面均与以往的学生有着较大差异的问题,作为已经进入“实战”教学阶段院校想要打好这场“硬仗”就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首先要抓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真正落实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但“问题也是撬动发展的支点”,把握好这一机遇,我们的思政教育乃至人才培养工作就能再上新台阶,取得新发展。所以,职业院校理应积极转换思路,主动更新方法,化难题为动力,让问题变优势,在扩招背景下找到思政教育的发力点。
二、百万扩招背景下职业院校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如何找到发力点,形成优势,首先要精准剖析扩招背景下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特别要找到其中的薄弱环节。
1.生源的复杂多样性增大了思政教育的难度。扩招后的职业院校对社会特定人员进行了开放。笔者所在的学校现已录取的社招学生中,除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49.5%)外,还有待业人员(10.9%),进城务工人员(21.9%),退役军人(17.7%)。学历层次近一半为中专毕业者,初中、高中毕业生的比例相当,均约为四分之一,另有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多元化背后所隐藏着的个性化需求,使得传统的“流水线”式教学面临“无用武之地”的窘境,社会化、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将不再支持整齐划一、僵化死板的教学流程。职业院校要提供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其课程方案、教学方式、评价方法等都要实际贴近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院校教育正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要变革教师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显然具有一定难度。
2.工学交替的现实状况削弱思政教育的实效。从扩招学生的年龄分布上来看,20岁以下约占总人数的9.7%,20-29岁约占总人数的17.9%;30-39岁约占总人数的57%;40-49岁约占总人数的14.9%;50岁以上约占总人数的5%,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职人员,他们需要兼顾现有的工作乃至家庭生活以保证学业的完成。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养成性教育,需要借助稳定的阵地、多样的载体、灵活的方法,施以持续的渗透和引导。而这部分扩招学生固定在校的时间除上课之外没有空余,来去匆匆,流动性大,其工学交替的现实状况难以保证充足的学习实践时间,也使得职业院校难以为他们搭建起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之职业院校最强有力的班集体管理在他们身上失去原有的优势,思政教育极易蜕变为固定时段的课堂讲授,从而失去了应有的效果。
3.功利化的职业诉求导致对思政教育的轻视。在此之前,接受职业院校教育的对象比较单一,其需求主要体现在提升学历层次,顺利就业和继续升学等方面。如今,扩招对象大多属于非学龄的学习者,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更加务实甚至现实,到职业院校就读除了提升学历层次的愿望之外,更多的是想提升就业竞争力和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从笔者所在的学校扩招中调研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职业生存和发展的技术技能,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较为注重实践技能的系统学习以提升在就业市场或职场上的竞争力,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因为缺少所谓的“实用性”受到不少扩招学生的轻视,成为不愿学却又不得不学的内容,因此参与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种过于功利的态度形成了重实践轻理论的状况,影响了职业院校人才的整体性培养。 4.同质化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个性化的发展需求。随着职业院校扩招的不断深入,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压力明显加大。现有的思政课使用统一的“马工程”统编教材,遵循统一的课程方案,坚持集体备课的教学内容,采取课堂组织、考核方式、实践形式的标准化。而在对扩招人员进行授课前并没有及时主动的进行学情分析,面对社招人员年龄跨度大、社会经验丰富、文化基础薄弱、知识诉求单一群体呈现出政治意识、集体观念、道德水平、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思想状况多元多层,有些措手不及。就笔者所在的学校对扩招生安排的思政课来看,根据各专业生源特点,把授课班分为走读和在校两种,为了不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授課时间安排在周三和周五晚上进行,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课时间,期末思政课及格率是85%,通过测评显示他们对思政课的满意率是92%。所以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手段、策略、方法应实行分众化,否则将无法满足不断增加的学生数量和日益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因此,思政课的教学无论在教材的遴选、教师队伍的打造、教学过程的考量,还是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手段的运用都需要对症下药,避免思政教育的同质化倾向。
三、百万扩招背景下职业院校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措施
十九大精神中“聚焦新目标,开启新征程”要求各行各业在发展中进行创新,职业院校思政教育在百万扩招的现实背景下,显然不能安于现状,只有不断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才能真正适应新的教育对象、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
1.构建“量身定制”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扩招百万政策的实施,使得现有的闭环办学结构,刚性教学模式难以适应扩招培养的需要,“量身定制”的分类培养方式或许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一种新思路。第一,定制班级:针对学生的多样性特点,提前进行基础摸底,“合并同类项”确定教学班级,分层分类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二,定制资源:开发针对性的活页教材,在确保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按难易程度为不同层次班级配备不同级别教材。第三,定制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改变以往“统一进度”和“规定性学习内容”以及“单一的学习评价” 等预设性教学设计,从关注“怎样教”转为聚焦“怎样学”,以“促进有效学习”为取向设定个性化的学习目标,科学进行教学设计,提升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
2.探索校企融合的“工匠精神”培育新路径。对于包括扩招人员在内的职业院校生来说,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将其中的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内容渗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是极为有效的切入点。一方面,在思政教育中完全可以借助古人先哲、当代劳模的典型事例,通过榜样效应激励学生;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行企思政教育资源,采取“校企互聘、成本分摊,取长补短、绩效激励”的操作方法,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管理班级,适当引入企业化的管理方式,开展学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职业认同,塑造职业精神;同时邀请行业专家、企业劳模等开展专题教育,同时注重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以网络载体弘扬工匠精神,在校企优秀文化的互动中滋养学生心灵,为思想政治教育扬帆助力。
3.打造依托信息技术的思政教育新形态。职业院校扩招后,教育对象的多元化要求职业院校教学观念更加开放,为学生提供更富有选择性、更加便捷和有效的学习方式。包括社招人员在内的职业院校学生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思政教育要积极适应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以往囿于校园内的学习机制必须让渡于突破空间、地域的学习形式,以适应弹性自主的学习需要。因此,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互联网纳入思政教育主阵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由平面向立体、由静态向动态、由单一向多维转变是必然趋势。职业院校应该针对扩招学生建立网上虚拟班级,实现教育空间的转换和流动;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方式实施教学,让学生通过网络在线参与发言交流;开发针对扩招学生的优秀原创性文化作品,通过“三微一端”开展全媒体传播,着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4.形成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协同育人新格局。教育部在近日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强调,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面对职业院校扩招的生源特殊性和教学管理运行的灵活性,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尤为重要。实际上,2019年笔者所在的学校就已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试点,遴选确定立项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试点项目30项,借助多种路径引导各类专业课教师明晰专业课程对学生思想、价值体系塑造的重要作用,精确挖掘和整合思政资源,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可以指引学生建立正确观念的知识;同时注重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特别是深入挖掘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元素,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学业评价方式改革,促使师生融合、教学内容与现实问题融合,实现传道与授业的有机统一。全校各部门协同联动,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三全”育人体系,形成全方位协同育人效应,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及突破[J].杨增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
[2]关于高职院校扩招百万的思考[J].潘菊素.教育与职业.2019(14).
[3]赵耀.我国高校扩招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现状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2(05).
[4]陆永康.高职院校扩招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05).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8年度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职业院校协同育人平台建构研究”(编号KJXJ18414)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