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土文化饱含着深厚的乡土情感与浓烈的乡土精神,它是对本地现有文化风俗的反映。乡土文化可以激发人们内心的情感文化,从而使其投身家乡的公共建设。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完善课堂教学的环节,可以提高初中生的公共参与能力。本文主要分析乡土文化资源在提高初中生公共参与中的运用。
关键词:乡土文化;初中生;公共参与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3-0006-02
引 言
乡土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富含当地民俗情感,容易使人们产生共鸣。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融入乡土文化资源,能够更好地提高初中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切实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本文基于当地乡土文化资源,分析乡土文化资源概述,调查初中生公共参与现状,探讨乡土文化资源在提高初中生公共参与中的运用方法。
一、乡土文化资源概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民俗性,是当地乡土情感的体现。将乡土资源应用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上,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2]。乡土文化之所以能够在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一方面是因为其具有民族性及区域性的特点,能够使师生产生共鸣,使其具备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另一方面是因为乡土文化范围较广,具备多样性,乡土文化的范围十分广泛,既包含当地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又包括当地人熟知的热门事件及生活新闻等。乡土文化的多元性能够丰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内容,便于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发展。
二、初中生公共参与现状
(一)初中生公共参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公民意识的普遍提高,初中生公共参与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初中生的公共参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3]。调查显示,与前几年相比,初中生对公共参与的热情更加高涨。随机抽样调查显示,有67.5%的初中生表示对公共参与感兴趣,愿意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在对我国公共政策了解的程度上,有41.6%的学生了解“两会”,有33.2%的学生了解我国的信息公开制度,有17.2%的学生关注我国公共环境的治理,有9.5%的学生关注公共交通问题。总体上看,初中生的公共参与度在逐渐提升,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也在提高,核心素养中的公共参与教育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现今初中生公共参与的不足
1.参与程度普遍不高
大部分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仍然较低。一些学生仍然不了解我国的公共政策,不能掌握基本的公共知识。还有一些学生甚至对公共政策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因而不愿意参与公共事务。对中学生群体的调查结果分析发现,中学生公众参与程度不高,一些学生较少关注公共事件,公共参与热情也有待激发。
2.缺乏基本常识
学生进行公共参与的前提是掌握基本常识,学生只有较好地掌握基本常识,才能学以致用,从而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4]。如今,部分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公共参与热情,但缺乏基本常识,不能很好地参与公共事务。在对中学生公共参与基本知识进行调查时发现,一些学生甚至不知道基础的公共知识,部分学生对基本常识有所掌握,但容易出现概念混淆。总体来说,中学生基本常识掌握情况不达标。基本常识的缺乏,让学生公共参与浅尝辄止,不能深入而广泛地参与其中。究其原因,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兴趣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加强针对学生基本常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参与表达能力不足
中学生作为特定的群体,往往具有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热情,但受到阅历、知识储备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参与表达能力不足,因而参与公共事务的范围也比较有限[5]。而且,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难以理性表达其诉求。参与表达能力的不足也是影响学生公共参与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情况下,学生愿意对公共事务建言献策,但往往因为表达能力不足而适得其反。
三、运用乡土文化资源提高初中生公共参与的方法
(一)创新实践活动,开展生活化教学
在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模式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公共参与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紧密相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相应的公共参与教学活动[6]。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所在地鼓浪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中共福建省委军委机关旧址、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旧址、英雄园等,让学生通过实践,积极参与公共教学活动。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目标。
(二)引入乡土文化,丰富课堂内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部分理论知识深度较深、广度较广,教师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将本地热门事件、新鲜资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其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成为课堂的主人。此外,乡土文化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乏味,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循序渐进,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三)倾听合理诉求,拓展公共参与途径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往往难以找到正确表达自己公共参与诉求的途径。如今,教师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为学生拓展适合其年龄段的公共参与途径,通过建立本地论坛、组织本地活动、建立本地朋友圈的方式,让学生对家乡公共建设建言献策,从而使人们能够倾听到广大中学生的合理诉求。学生能在本地论坛、朋友圈中关注家乡建设,点燃公共参与的热情。这样也能使学生找到表达公共参与诉求的合理方式,使学生在实现公共参与的过程中更加客观地看待家乡建设。公共参与平台的搭建,能夠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自身诉求,使学生在平台讨论中不断完善自己对公共参与的认识,这是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提高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一项重要举措。
结 语
综上所述,乡土文化资源蕴含着当地人民群众深深的情感,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吸引人们的关注。如今,核心素养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将乡土文化资源应用在提高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教学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与此同时,乡土文化能够让课堂教学由抽象变具体,让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随着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能够在提高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林立娜.乡土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朱双.中学德育课程中开发乡土文化资源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徐卫良.基于思想政治课程培养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陈智敏.论长沙乡土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课程中的运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黄金嫦.初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8.
邓婕.初中生公共意识的现实状况及培养策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厦门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乡土文化资源在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的运用研究”(课题批准号:18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江果(1990.5-),女,福建厦门人,硕士研究生,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道德与法治。
陈亚专(1971.7-),女,福建厦门人,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政治教学。
关键词:乡土文化;初中生;公共参与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3-0006-02
引 言
乡土文化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特点,富含当地民俗情感,容易使人们产生共鸣。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融入乡土文化资源,能够更好地提高初中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切实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本文基于当地乡土文化资源,分析乡土文化资源概述,调查初中生公共参与现状,探讨乡土文化资源在提高初中生公共参与中的运用方法。
一、乡土文化资源概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土文化具有独特的地域性、民俗性,是当地乡土情感的体现。将乡土资源应用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上,能够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模式的多样化[2]。乡土文化之所以能够在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一方面是因为其具有民族性及区域性的特点,能够使师生产生共鸣,使其具备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另一方面是因为乡土文化范围较广,具备多样性,乡土文化的范围十分广泛,既包含当地的民俗习惯、风土人情,又包括当地人熟知的热门事件及生活新闻等。乡土文化的多元性能够丰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内容,便于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发展。
二、初中生公共参与现状
(一)初中生公共参与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公民意识的普遍提高,初中生公共参与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初中生的公共参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3]。调查显示,与前几年相比,初中生对公共参与的热情更加高涨。随机抽样调查显示,有67.5%的初中生表示对公共参与感兴趣,愿意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在对我国公共政策了解的程度上,有41.6%的学生了解“两会”,有33.2%的学生了解我国的信息公开制度,有17.2%的学生关注我国公共环境的治理,有9.5%的学生关注公共交通问题。总体上看,初中生的公共参与度在逐渐提升,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也在提高,核心素养中的公共参与教育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现今初中生公共参与的不足
1.参与程度普遍不高
大部分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仍然较低。一些学生仍然不了解我国的公共政策,不能掌握基本的公共知识。还有一些学生甚至对公共政策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因而不愿意参与公共事务。对中学生群体的调查结果分析发现,中学生公众参与程度不高,一些学生较少关注公共事件,公共参与热情也有待激发。
2.缺乏基本常识
学生进行公共参与的前提是掌握基本常识,学生只有较好地掌握基本常识,才能学以致用,从而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4]。如今,部分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公共参与热情,但缺乏基本常识,不能很好地参与公共事务。在对中学生公共参与基本知识进行调查时发现,一些学生甚至不知道基础的公共知识,部分学生对基本常识有所掌握,但容易出现概念混淆。总体来说,中学生基本常识掌握情况不达标。基本常识的缺乏,让学生公共参与浅尝辄止,不能深入而广泛地参与其中。究其原因,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兴趣不高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用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加强针对学生基本常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参与表达能力不足
中学生作为特定的群体,往往具有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的热情,但受到阅历、知识储备的限制,在很多情况下,参与表达能力不足,因而参与公共事务的范围也比较有限[5]。而且,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难以理性表达其诉求。参与表达能力的不足也是影响学生公共参与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情况下,学生愿意对公共事务建言献策,但往往因为表达能力不足而适得其反。
三、运用乡土文化资源提高初中生公共参与的方法
(一)创新实践活动,开展生活化教学
在运用乡土文化资源开展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将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的模式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公共参与与生活息息相关,与社会紧密相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乡土资源开展相应的公共参与教学活动[6]。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所在地鼓浪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中共福建省委军委机关旧址、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旧址、英雄园等,让学生通过实践,积极参与公共教学活动。這种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意识的目标。
(二)引入乡土文化,丰富课堂内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部分理论知识深度较深、广度较广,教师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将本地热门事件、新鲜资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其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成为课堂的主人。此外,乡土文化资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乏味,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产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循序渐进,持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 (三)倾听合理诉求,拓展公共参与途径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往往难以找到正确表达自己公共参与诉求的途径。如今,教师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为学生拓展适合其年龄段的公共参与途径,通过建立本地论坛、组织本地活动、建立本地朋友圈的方式,让学生对家乡公共建设建言献策,从而使人们能够倾听到广大中学生的合理诉求。学生能在本地论坛、朋友圈中关注家乡建设,点燃公共参与的热情。这样也能使学生找到表达公共参与诉求的合理方式,使学生在实现公共参与的过程中更加客观地看待家乡建设。公共参与平台的搭建,能夠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自身诉求,使学生在平台讨论中不断完善自己对公共参与的认识,这是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提高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一项重要举措。
结 语
综上所述,乡土文化资源蕴含着当地人民群众深深的情感,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吸引人们的关注。如今,核心素养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将乡土文化资源应用在提高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的教学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与此同时,乡土文化能够让课堂教学由抽象变具体,让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随着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能够在提高初中生公共参与意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林立娜.乡土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朱双.中学德育课程中开发乡土文化资源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徐卫良.基于思想政治课程培养中学生公共参与素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陈智敏.论长沙乡土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课程中的运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黄金嫦.初中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培养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18.
邓婕.初中生公共意识的现实状况及培养策略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6.
基金项目:本文系厦门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乡土文化资源在提高学生公共参与的运用研究”(课题批准号:18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江果(1990.5-),女,福建厦门人,硕士研究生,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初中道德与法治。
陈亚专(1971.7-),女,福建厦门人,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政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