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学生"创造与发现"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意识;创设思维情境,启发创新思维;创设探究情境,提高探究能力;创设分层教学情境,让所有学生都有效地探究;创设和谐情境,促进师生合作学习.从而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高效思维,促进高效课堂的生成。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是教师的第一舞台,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而恰当的问题情境是用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有效的问题情境便于加深學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也是用来解决未知领域能力的有效途径。故而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十分重要。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想探究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的编排,使用游戏、猜谜、讲故事、设置悬念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
例如,在教学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这样引入:“平时,都是老师考学生,今天就让同学们来考老师。”学生一听考老师兴趣倍增,教师接着说:“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数,老师能马上告诉你能否被2、5整除。”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出一些数,老师均迅速作出正确的答复。对此,学生感到很惊讶,老师怎么回答得这么快?到底有什么窍门?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想去探究。
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能探究。学生的好奇心,求知与很强,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打破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思维定势,变被动为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规律,为学生搭建探索的空间,营造主动“学”的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获得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可以把学生带到篮球场,先让学生自由走一周,弄清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再用卷尺测量并汇报测算的方法:长+宽+长+宽;长+长+宽+宽;长╳2+宽╳2;(长+宽)╳2。最后通过比较、讨论、总结出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增强自信心,提高了获取数学知识能力,培养了自主探索与大胆创新精神。
二、创设有效数学问题情境的方法
(一)一题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二)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三)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只有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如:在教学线段的大小比较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
总之,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培养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着重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心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课堂是教师的第一舞台,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广大教师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而恰当的问题情境是用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有效的问题情境便于加深學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也是用来解决未知领域能力的有效途径。故而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十分重要。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想探究
“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阶段的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尽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难时,他们会主动的去探索、研究,努力寻找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的编排,使用游戏、猜谜、讲故事、设置悬念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心里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
例如,在教学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可这样引入:“平时,都是老师考学生,今天就让同学们来考老师。”学生一听考老师兴趣倍增,教师接着说:“同学们随便说一个数,老师能马上告诉你能否被2、5整除。”当学生兴致勃勃地说出一些数,老师均迅速作出正确的答复。对此,学生感到很惊讶,老师怎么回答得这么快?到底有什么窍门?这样学生就会主动想去探究。
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能探究。学生的好奇心,求知与很强,教师要抓住这一心理特征,打破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思维定势,变被动为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规律,为学生搭建探索的空间,营造主动“学”的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获得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可以把学生带到篮球场,先让学生自由走一周,弄清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再用卷尺测量并汇报测算的方法:长+宽+长+宽;长+长+宽+宽;长╳2+宽╳2;(长+宽)╳2。最后通过比较、讨论、总结出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热情,增强自信心,提高了获取数学知识能力,培养了自主探索与大胆创新精神。
二、创设有效数学问题情境的方法
(一)一题多解时,交流学习
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题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学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能够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分析、比较、优选,同学们发现了最佳的思路和方法,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二)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
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拨动,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提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如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学生通过一起思考,一起试着剪拼图形,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学生们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的确,每个人交换一件物品,得到的只是一件物品;而如果交换的是一种思想,那就会产生新的、有更丰富内容的思想。
(三)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只有当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富有生命力。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如:在教学线段的大小比较时,可创设如下问题情境:汽车站入口处常常会在墙上1.1m、1.4m处各标上一条红线,小朋友进站时,只要走到这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
总之,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发展学生的自信心、培养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着重学生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心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