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课改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应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教师的亲和力,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会形成良好的氛围,促使学生带着激情去理解知识,认知世界。增强教师亲和力,应对学生充满真挚的爱,应增强教师的活力,缩小时空距离,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和探索活动,重视师生思维互动、情感互动和心灵互动,进而达到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教学;亲和力;策略;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必须在心理安全、思想自由、氛围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高亢的状态下进行,才会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新课改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应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出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教师富有亲和力,就会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师生相互尊重,关系融洽,学生就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乐学、爱学、学而不疲。
1 增强亲和力,教师应关心热爱学生
一位教育学专家说过:在今天中国的教室,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教师,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教师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传统观念支持下的教师,往往无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努力让学生适应教学,千方百计将学生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甚至不惜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的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心理生理实际出发,失去了教学的情感基础,因此就缺乏亲和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亲和力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
关心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心理学上称之为“动情效应”。这种效应让学生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希望与教师合作,从而努力追求品德修养、知识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
2 增强亲和力,教师应增强自身活力和缩小时空距离
由于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和经历不同,他们在思想、认识和观念上有差距。富有亲和力的教师总是拥有一颗“年轻
的心”,始终保持着“青春的活力”,让学生们与老师在一起时,感觉不到年龄上的差距,愿意与老师在一起,愿意与老师说心里话,愿意与老师交朋友。一名真正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知识渊博、气质儒雅,还要有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要以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较高的教学艺术,获得学生的信任;以对学生的细致关心和良好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教师带着微笑进课堂,满怀激情授课,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和教学的吸引力,就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目前新课改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反映了时代最新知识和最新信息,反映了学生思想认识和心理特点。但是,教材上的知识以及所引用的材料,毕竟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课本上的人和事似乎总是那样典型和完美,有时学生难免会将信将疑,从而影响学生对知识在情感上的认同。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当前形势与政策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抓住师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教学就有了让学生乐意接受的切入点。
3 增强亲和力,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探索活动
学生学习知识和思想家、哲学家探索知识的本质是一致的,都应该有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强调获取新知的体验,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了新知,学习兴趣必将大增。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自身的体验,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学生体验着吮吸知识的快乐、参与的愉悦、创造的美妙,实现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情感的高度融合。
但是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接受式学习,却使探究式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处于无关紧要的地位,压缩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往往是教师直接得出结论,或者让学生直接背诵教材提供的答案。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当然,强调学生的体验,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与失败,也就是说有可能学生花了很长时间和很多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这正是一个人学习、成长、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正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眼前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来说是值得的,从这个角度说,探索就是一种收获,体验就是一种成功。
在这里还需说明一点,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探索活动,并不是获得知识都要“从做中学”。毕竟直接继承优秀知识成果,是学习的一个捷径,这一点不能否定,也不能舍弃。我们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探索活动,是为了培养一种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的精神和方式,是为了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兴趣和乐趣,是为了更好地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理解所学知识。
4 增强亲和力,教师应重视师生的全面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的双边活动。目前,我们的课堂还是以教师讲解这种填鸭式教学为主,这是一种单边的活动。教师只重视教的单边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或者说是一种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改精神。新课改提倡教师当导演,学生当主角,这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改革。因此,师生互动起来,教学亲和力就会增强,师生互动起来,课堂教学就会精彩起来。从新课程实践看,无论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还是山东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和反馈,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课堂和谐的氛围,因此,课堂也是成功的。
新课程提倡的师生互动,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只是知识上的交流与互动,它还应包括思维互动、情感互动和心灵互动。特别是作为一个政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而且还是感情丰富的“艺术家”,不仅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还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与课堂共忧愁,与学生同欢乐。能够实现师生的全面互动,也正是课堂教学亲和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个教师亲和力的强弱,是教育教学艺术日臻成熟的重要标志。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即使教师在教学方面有所欠缺,学生仍能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不愿主动积极参与,因此,不断增强教师亲和力,不仅是教师提升自身素质重要的方面,也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教学;亲和力;策略;教学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必须在心理安全、思想自由、氛围宽松、乐意进取、乐意参与、情绪高亢的状态下进行,才会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新课改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应着力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出来。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教师富有亲和力,就会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师生相互尊重,关系融洽,学生就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乐学、爱学、学而不疲。
1 增强亲和力,教师应关心热爱学生
一位教育学专家说过:在今天中国的教室,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教师,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站着的教师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甚至跪着的灵魂。传统观念支持下的教师,往往无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努力让学生适应教学,千方百计将学生纳入应试教育的轨道,甚至不惜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的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心理生理实际出发,失去了教学的情感基础,因此就缺乏亲和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亲和力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
关心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的亲和力,本质上是一种爱的情感,只有发自肺腑地爱学生,才能真正地亲近学生,关心学生,才能激发学生对于真理的追求。学生得到教师的爱,自然而然地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形成爱的双向交流。心理学上称之为“动情效应”。这种效应让学生自觉尊重教师的劳动,希望与教师合作,从而努力追求品德修养、知识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全面发展。
2 增强亲和力,教师应增强自身活力和缩小时空距离
由于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和经历不同,他们在思想、认识和观念上有差距。富有亲和力的教师总是拥有一颗“年轻
的心”,始终保持着“青春的活力”,让学生们与老师在一起时,感觉不到年龄上的差距,愿意与老师在一起,愿意与老师说心里话,愿意与老师交朋友。一名真正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不仅要知识渊博、气质儒雅,还要有丰富细腻的情感世界。要以对教学工作的热爱和较高的教学艺术,获得学生的信任;以对学生的细致关心和良好的师生关系,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教师带着微笑进课堂,满怀激情授课,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和教学的吸引力,就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目前新课改的思想政治课教材反映了时代最新知识和最新信息,反映了学生思想认识和心理特点。但是,教材上的知识以及所引用的材料,毕竟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课本上的人和事似乎总是那样典型和完美,有时学生难免会将信将疑,从而影响学生对知识在情感上的认同。这就要求教师,密切关注当前形势与政策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抓住师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纠正学生认识上的偏差,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教学就有了让学生乐意接受的切入点。
3 增强亲和力,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探索活动
学生学习知识和思想家、哲学家探索知识的本质是一致的,都应该有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强调获取新知的体验,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了新知,学习兴趣必将大增。学生的成长需要学生自身的体验,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操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学生体验着吮吸知识的快乐、参与的愉悦、创造的美妙,实现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情感的高度融合。
但是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过多地注重接受式学习,却使探究式学习,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等处于无关紧要的地位,压缩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往往是教师直接得出结论,或者让学生直接背诵教材提供的答案。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当然,强调学生的体验,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与失败,也就是说有可能学生花了很长时间和很多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这正是一个人学习、成长、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正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眼前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对于学生终身的发展来说是值得的,从这个角度说,探索就是一种收获,体验就是一种成功。
在这里还需说明一点,强调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探索活动,并不是获得知识都要“从做中学”。毕竟直接继承优秀知识成果,是学习的一个捷径,这一点不能否定,也不能舍弃。我们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探索活动,是为了培养一种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的精神和方式,是为了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兴趣和乐趣,是为了更好地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理解所学知识。
4 增强亲和力,教师应重视师生的全面互动
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交流的双边活动。目前,我们的课堂还是以教师讲解这种填鸭式教学为主,这是一种单边的活动。教师只重视教的单边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或者说是一种落后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改精神。新课改提倡教师当导演,学生当主角,这是对传统教学的彻底改革。因此,师生互动起来,教学亲和力就会增强,师生互动起来,课堂教学就会精彩起来。从新课程实践看,无论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还是山东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和反馈,都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师生互动,课堂和谐的氛围,因此,课堂也是成功的。
新课程提倡的师生互动,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只是知识上的交流与互动,它还应包括思维互动、情感互动和心灵互动。特别是作为一个政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者”,而且还是感情丰富的“艺术家”,不仅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知识,还要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心灵,与课堂共忧愁,与学生同欢乐。能够实现师生的全面互动,也正是课堂教学亲和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一个教师亲和力的强弱,是教育教学艺术日臻成熟的重要标志。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可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可以获得学生的宽容和理解。即使教师在教学方面有所欠缺,学生仍能热情地学习,主动地思考,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不愿主动积极参与,因此,不断增强教师亲和力,不仅是教师提升自身素质重要的方面,也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