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阿瑟·密勒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达了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在其作品《推销员之死》中,阿瑟·密勒表达了在日益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的时代,人类的生存环境所遭遇的危机。如果人类一味地追求商业利益和工业发展,不注意保护自己居住的生存环境,那么大自然将会还以人类沉重的打击。
【关键词】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生存环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美国的戏剧舞台可谓是精彩纷呈,涌现出了一大批注重传承而又敢于创新的戏剧大师。以田纳西·威廉斯、尤金·奥尼尔、阿瑟·密勒等等为代表的戏剧创作大师们为观众和读者们献出了一篇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在这些戏剧大师当中,阿瑟·密勒因其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对现实生存环境的关注,被誉为社会的良心,他创作出来的一些作品,《推销员之死》《全是我的儿子》等等都是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精神层面的危机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推销员之死》作为阿瑟·密勒最脍炙人口的作品,让阿瑟·密勒登上了戏剧创作的巅峰,这部作品从问世之初便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获得了1949年的美国普利策创作奖和纽约剧评界奖等等几项殊荣,作品中表达的在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当中人类的生存困境,让各国的观众都能产生共鸣,即便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也是有着深刻的警醒意义。
《推销员之死》这部作品结构紧凑,情节引人入胜。六十多岁的威利·洛曼是这本剧围绕的中心人物。他一辈子都在一家公司当推销员,等到自己年老体衰,没有了利用价值,竟在即将退休时被昔日老板扫地出门。他回想自己的一生,发现自己一无所成,看看两个儿子比夫和哈比,自己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和希望,两个人却并没有像他想象得那样取得成功,反而在这个大城市里虚度年轻的生命。妻子琳达美丽温柔,但是整天对着一堆水电煤气、房贷、车贷的账单唉声叹气。威利·洛曼的梦想破灭,对现实失望至极,他生无可恋,决定用死亡来摆脱这个压榨了他所有却不给他任何回报的社会,更令人震惊的是,他还想用死亡来骗取一份保险单,用保险公司赔偿的钱来给两个儿子创业。《推销员之死》这部作品描述的就是威利·洛曼自杀之前的二十四个小时之内发生的事情。在这部作品的描述当中,观众们可以发现,除了表现出了角色梦想的破灭、家庭的矛盾、性格的悲剧等方面之外,阿瑟·密勒也对作品中的生态环境着墨不少,很明显在密勒的心中,外部的生态环境对戏剧情节的推动、人物悲剧的形成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加强了戏剧的现实主义张力和冲击力。本文就是旨在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推销员之死》,揭示出阿瑟·密勒对于日益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的社会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如何能够和谐相处的思考。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推销员之死》中必不可少的背景元素,它对于作品中矛盾的激化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同时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推销员之死》中,从威利·洛曼年轻时的踌躇满志、自信乐观,到他快退休时的心灰意冷、悲观厌世,自然环境也在跟随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阿瑟·密勒通过自然环境的变化向读者和观众们昭示: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周边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自然环境的恶化必然会带给人类破坏性的影响。在威利·洛曼的追忆当中,年轻时身边的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开着车出去推销产品,路上能够听见鸟儿的鸣叫,闻到花儿的香味,郁郁葱葱的树林在身边闪过,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大地。他的家有一个充满着田园气息的小院子,春夏时绿树围绕着小院,院子里飘满花香,自己和两个儿子惬意地在院子里玩耍,还能在院子里种菜。可是等到了威利·洛曼快退休的时候,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的田园生活不复存在。城市里耸立着高楼大厦,树都被砍伐掉了,鸟儿也失去了家园,难见踪影,出门只能看见满眼的工厂和拥堵在马路上的汽车。自己家的小院子被淹没在林立的大楼之中,终年难见一丝阳光,在这种拥挤的环境当中,威利·洛曼感觉到窒息,无法呼吸到一口新鲜空气。人类为了追求工业发展和进行城市建设,破坏了大自然,受害者只能是人类自己。
二、人与物质的关系
在追求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当中,人类本身的思想也会受到冲击,人对物质会有越来越大的需求,生活也越来越依赖机器。在《推销员之死》中,阿瑟·密勒就以威利·洛曼一家为例,讲述了现代人被物质和现代机器所控制的生存状态。威利一家为了追求生活的舒适,贷款买了房子、車子,为了让生活更便利,又买了洗衣机、吸尘器等家用电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生活看似变得方便了,但是实际上他们一家人都被各种各样的账单包围了,每天生活在巨大的还款压力之中。物质只是给他们带来了短暂的感官上的舒适,却给他们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日益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当中,人类如果一味地屈从于自己对于物质的欲望,结果就会是被自己的欲望所吞噬,再也无法享受自由平静的精神世界。
三、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在商业化、工业化的社会当中,一切都追求利益最大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异化,曾经人与人之间的嘘寒问暖、互相关心被如今的冷漠无情、利益至上所取代。在《推销员之死》中,阿瑟·密勒也表达了对于人际关系被商业利益异化的思考。在威利·洛曼年轻的时候,他工作卖力,能够为公司赢得众多的订单,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但是等到他年老体衰,快要退休的时候,他不再能够胜任推销员的工作,不能再为公司带来利润,这个时候,他的老板马上展现出资本家无情冷漠的一面,辞退了这个为公司奉献了几十年的老员工。在阿瑟·密勒的笔下,人类对于商业利益的追求会吞噬人心,它让人变得无情冷漠,让人与人之间不再能够相互信任。
参考文献
[1]高彩霞.文学的生态化走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2]施清婧.《推销员之死》中的自然想象——兼论阿瑟米勒的自然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2).
[3]王健佳.《推销员之死》美国社会价值观扭曲之映像[J].学术交流,2013(5).
作者简介:陈小燕,女,1984年生,安徽安庆人,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英美文学研究。
(编辑:张驰)
【关键词】阿瑟·密勒;《推销员之死》;生存环境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美国的戏剧舞台可谓是精彩纷呈,涌现出了一大批注重传承而又敢于创新的戏剧大师。以田纳西·威廉斯、尤金·奥尼尔、阿瑟·密勒等等为代表的戏剧创作大师们为观众和读者们献出了一篇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在这些戏剧大师当中,阿瑟·密勒因其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对现实生存环境的关注,被誉为社会的良心,他创作出来的一些作品,《推销员之死》《全是我的儿子》等等都是对人类生存状态和精神层面的危机表达了自己的忧虑。《推销员之死》作为阿瑟·密勒最脍炙人口的作品,让阿瑟·密勒登上了戏剧创作的巅峰,这部作品从问世之初便受到了观众的热烈追捧,获得了1949年的美国普利策创作奖和纽约剧评界奖等等几项殊荣,作品中表达的在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当中人类的生存困境,让各国的观众都能产生共鸣,即便是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也是有着深刻的警醒意义。
《推销员之死》这部作品结构紧凑,情节引人入胜。六十多岁的威利·洛曼是这本剧围绕的中心人物。他一辈子都在一家公司当推销员,等到自己年老体衰,没有了利用价值,竟在即将退休时被昔日老板扫地出门。他回想自己的一生,发现自己一无所成,看看两个儿子比夫和哈比,自己在他们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和希望,两个人却并没有像他想象得那样取得成功,反而在这个大城市里虚度年轻的生命。妻子琳达美丽温柔,但是整天对着一堆水电煤气、房贷、车贷的账单唉声叹气。威利·洛曼的梦想破灭,对现实失望至极,他生无可恋,决定用死亡来摆脱这个压榨了他所有却不给他任何回报的社会,更令人震惊的是,他还想用死亡来骗取一份保险单,用保险公司赔偿的钱来给两个儿子创业。《推销员之死》这部作品描述的就是威利·洛曼自杀之前的二十四个小时之内发生的事情。在这部作品的描述当中,观众们可以发现,除了表现出了角色梦想的破灭、家庭的矛盾、性格的悲剧等方面之外,阿瑟·密勒也对作品中的生态环境着墨不少,很明显在密勒的心中,外部的生态环境对戏剧情节的推动、人物悲剧的形成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加强了戏剧的现实主义张力和冲击力。本文就是旨在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推销员之死》,揭示出阿瑟·密勒对于日益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的社会里,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如何能够和谐相处的思考。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推销员之死》中必不可少的背景元素,它对于作品中矛盾的激化有着巨大的推动力,同时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推销员之死》中,从威利·洛曼年轻时的踌躇满志、自信乐观,到他快退休时的心灰意冷、悲观厌世,自然环境也在跟随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阿瑟·密勒通过自然环境的变化向读者和观众们昭示: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周边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自然环境的恶化必然会带给人类破坏性的影响。在威利·洛曼的追忆当中,年轻时身边的一切都那么和谐美好。开着车出去推销产品,路上能够听见鸟儿的鸣叫,闻到花儿的香味,郁郁葱葱的树林在身边闪过,温暖和煦的阳光照耀着大地。他的家有一个充满着田园气息的小院子,春夏时绿树围绕着小院,院子里飘满花香,自己和两个儿子惬意地在院子里玩耍,还能在院子里种菜。可是等到了威利·洛曼快退休的时候,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曾经的田园生活不复存在。城市里耸立着高楼大厦,树都被砍伐掉了,鸟儿也失去了家园,难见踪影,出门只能看见满眼的工厂和拥堵在马路上的汽车。自己家的小院子被淹没在林立的大楼之中,终年难见一丝阳光,在这种拥挤的环境当中,威利·洛曼感觉到窒息,无法呼吸到一口新鲜空气。人类为了追求工业发展和进行城市建设,破坏了大自然,受害者只能是人类自己。
二、人与物质的关系
在追求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当中,人类本身的思想也会受到冲击,人对物质会有越来越大的需求,生活也越来越依赖机器。在《推销员之死》中,阿瑟·密勒就以威利·洛曼一家为例,讲述了现代人被物质和现代机器所控制的生存状态。威利一家为了追求生活的舒适,贷款买了房子、車子,为了让生活更便利,又买了洗衣机、吸尘器等家用电器。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生活看似变得方便了,但是实际上他们一家人都被各种各样的账单包围了,每天生活在巨大的还款压力之中。物质只是给他们带来了短暂的感官上的舒适,却给他们的精神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日益城市化、工业化的过程当中,人类如果一味地屈从于自己对于物质的欲望,结果就会是被自己的欲望所吞噬,再也无法享受自由平静的精神世界。
三、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在商业化、工业化的社会当中,一切都追求利益最大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异化,曾经人与人之间的嘘寒问暖、互相关心被如今的冷漠无情、利益至上所取代。在《推销员之死》中,阿瑟·密勒也表达了对于人际关系被商业利益异化的思考。在威利·洛曼年轻的时候,他工作卖力,能够为公司赢得众多的订单,得到了老板的赏识,但是等到他年老体衰,快要退休的时候,他不再能够胜任推销员的工作,不能再为公司带来利润,这个时候,他的老板马上展现出资本家无情冷漠的一面,辞退了这个为公司奉献了几十年的老员工。在阿瑟·密勒的笔下,人类对于商业利益的追求会吞噬人心,它让人变得无情冷漠,让人与人之间不再能够相互信任。
参考文献
[1]高彩霞.文学的生态化走向[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2]施清婧.《推销员之死》中的自然想象——兼论阿瑟米勒的自然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2).
[3]王健佳.《推销员之死》美国社会价值观扭曲之映像[J].学术交流,2013(5).
作者简介:陈小燕,女,1984年生,安徽安庆人,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现当代英美文学研究。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