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核心素养培养背景下,各学科都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教学重要目标,化学也不例外。文章探讨基本化学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教学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4-080-01
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依据,反思自己二十四年的教育教学过程,自认为值得反思之处还很多,也觉得有其反思的价值所在。下面我从化学核心素养五大维度,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转变与进步。
第一,宏观辨识与微观研究
对于物质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中学化学学科素养中最基础的素养。大到宏观物质,小到微观粒子,都是化学研究的对象。高中化学涉及微观探析的内容遍布教材的每一章节。如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选修四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等。这也是学生学习高中化学最大的障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进微观世界,是我教学的最深刻的体会。例如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我最喜欢讲的一句话中“假如你是钠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学生很乐意参与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离子角色。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还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找到属于他的离子。如好动的硝酸根离子、文静的钠离子、乐于助人的亚铁离子......。课堂不再枯燥,知识点不再凝固。求知欲、好奇心、探究钻研的劲头全部上来了。教学效果就更不用说,学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变化与平衡,一动一静。道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变化是永恒的,平衡也是变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化学变化又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化学的最优的方法。学生考后常抱怨的一句话是“我背了的没有考,考的都是我没背的”。其实就是一个学习方法、认识事物方法的问题。把书本上的知识学“死”了,没有关注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没有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来学习知识点,这结果的出现,也许不能完全由学生来承担。也许我们教师自己也要好好反思。同行都熟知高中化学选修四是最难教的一本书,学生也有同感。下面以工业合成氨为例来阐述。氨是化肥工业和基本有机化工的主要原料。氮气与氢气生成氨气是一个典型的可逆反应,如何控制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让氮气和氢气尽可能多、尽可能快的变成氨气?这就涉及化学平衡移动、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氮气与氢气生成氨气的正反应放热,所以从理想条件来看,氨的合成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有利,但温度过低,反应速率会很小,并且在500℃时催化剂铁触媒的活性最大,故在实际生产中,一般选用500℃。氮气与氢气生成氨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所以从理想条件来看,氨的合成在较高压强下进行有利,但实际生产中,太大的压强需要的动力就大,对材料要求也会增高,这就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受动力材料设备影响,目前我国合成氨厂一般采用20MPa-50MPa.
第三,證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高考化学最大失分题型是实验探究题,失分原因有多种,如基础不扎实、审题不仔细、计算能力弱、书写不规范等,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缺乏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不会审题也就是不会证据推理,基础不扎实质是知识点没有建立模型,通俗的讲就是解题没有“套路”。针对以上学生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在建立知识点模型上,我不倡导“题海战术”,而是提倡“与其囫囵吞枣地做五题,不如选择一道经典题做三遍”,学好化不在于你做了多少,而在于你真正懂了多少。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近几年来,化学高考也越来越重视对创新意识的考查,由于考生创新意识普遍不强,导致他们在化学高考做有关考查创新意识的题目时得分不高或者拿不到分。针对这一现状,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成为我们学科组集体备课常谈的话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一些有价值的方法,如组解题首要任务是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其次是理会探究方案,对于“异常”现象,要保持良好的解题心态等等。又例如课前三分钟,认识一种“新物质”,是我每一堂化学课必备环节,这一环节学生最感兴趣,通过丰富的视听材料,在不知不觉中了解高考题或平时模拟题中陌生物质。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高中教学要落实核心素养观,高考对学生考查方向也在同步地进行转变,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不仅是对学生化学知识水平的考查,也注重学生有关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考查。科学精神,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旨在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重视对教材中“科学史话”“科学视野”研学,有助于推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情感。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社会责任,发挥榜样的力量,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何高考化学的高频考点氯气性质学习,对氯气发现的“科学史话”和工业尾气中氯气排放,都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有所倾向。不要认为学生都了解可能课下自学,更不要认为这样的介绍会占用你宝贵的课堂时间,其实不然。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课堂转变的准绳和取得进步的动力。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4-080-01
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依据,反思自己二十四年的教育教学过程,自认为值得反思之处还很多,也觉得有其反思的价值所在。下面我从化学核心素养五大维度,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转变与进步。
第一,宏观辨识与微观研究
对于物质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中学化学学科素养中最基础的素养。大到宏观物质,小到微观粒子,都是化学研究的对象。高中化学涉及微观探析的内容遍布教材的每一章节。如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必修二第一章《物质结构》、选修四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等。这也是学生学习高中化学最大的障碍。能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进微观世界,是我教学的最深刻的体会。例如在《离子反应》的教学中,我最喜欢讲的一句话中“假如你是钠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学生很乐意参与其中,找到自己喜欢的离子角色。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学生还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找到属于他的离子。如好动的硝酸根离子、文静的钠离子、乐于助人的亚铁离子......。课堂不再枯燥,知识点不再凝固。求知欲、好奇心、探究钻研的劲头全部上来了。教学效果就更不用说,学的知识内化为能力。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变化与平衡,一动一静。道出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变化是永恒的,平衡也是变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化学变化又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化学的最优的方法。学生考后常抱怨的一句话是“我背了的没有考,考的都是我没背的”。其实就是一个学习方法、认识事物方法的问题。把书本上的知识学“死”了,没有关注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没有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来学习知识点,这结果的出现,也许不能完全由学生来承担。也许我们教师自己也要好好反思。同行都熟知高中化学选修四是最难教的一本书,学生也有同感。下面以工业合成氨为例来阐述。氨是化肥工业和基本有机化工的主要原料。氮气与氢气生成氨气是一个典型的可逆反应,如何控制它们之间的动态平衡,让氮气和氢气尽可能多、尽可能快的变成氨气?这就涉及化学平衡移动、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氮气与氢气生成氨气的正反应放热,所以从理想条件来看,氨的合成在较低温度下进行有利,但温度过低,反应速率会很小,并且在500℃时催化剂铁触媒的活性最大,故在实际生产中,一般选用500℃。氮气与氢气生成氨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所以从理想条件来看,氨的合成在较高压强下进行有利,但实际生产中,太大的压强需要的动力就大,对材料要求也会增高,这就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受动力材料设备影响,目前我国合成氨厂一般采用20MPa-50MPa.
第三,證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高考化学最大失分题型是实验探究题,失分原因有多种,如基础不扎实、审题不仔细、计算能力弱、书写不规范等,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缺乏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不会审题也就是不会证据推理,基础不扎实质是知识点没有建立模型,通俗的讲就是解题没有“套路”。针对以上学生学习上的薄弱环节,在建立知识点模型上,我不倡导“题海战术”,而是提倡“与其囫囵吞枣地做五题,不如选择一道经典题做三遍”,学好化不在于你做了多少,而在于你真正懂了多少。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近几年来,化学高考也越来越重视对创新意识的考查,由于考生创新意识普遍不强,导致他们在化学高考做有关考查创新意识的题目时得分不高或者拿不到分。针对这一现状,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成为我们学科组集体备课常谈的话题。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收获了一些有价值的方法,如组解题首要任务是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其次是理会探究方案,对于“异常”现象,要保持良好的解题心态等等。又例如课前三分钟,认识一种“新物质”,是我每一堂化学课必备环节,这一环节学生最感兴趣,通过丰富的视听材料,在不知不觉中了解高考题或平时模拟题中陌生物质。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高中教学要落实核心素养观,高考对学生考查方向也在同步地进行转变,纵观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不仅是对学生化学知识水平的考查,也注重学生有关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方面的考查。科学精神,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社会责任,旨在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重视对教材中“科学史话”“科学视野”研学,有助于推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情感。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社会责任,发挥榜样的力量,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如何高考化学的高频考点氯气性质学习,对氯气发现的“科学史话”和工业尾气中氯气排放,都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有所倾向。不要认为学生都了解可能课下自学,更不要认为这样的介绍会占用你宝贵的课堂时间,其实不然。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课堂转变的准绳和取得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