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之技巧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y_10121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它不仅是奇思涌现的艺术,还是语言魅力的展现。
  教学实践中,我常有这样的发现:同样的问题,这样问,学生懵住了,那样问,学生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而那样问,则会“一潭死水,微波不现”。原因何在呢?笔者以为,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自,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学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棋道中有句俗话:“一子下错,满盘皆输”。课堂提问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于教学的成败,也往往有此惊人的联动效应。那么,课堂提问当如何设计,才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呢?我们曾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巧选角度,激发学生思维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搞循环,而应采用比较新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教《生物入侵者》,要理解文章的说明的内容,可以这样问:什么是入侵者?生物也能入侵吗?生物又是通过哪些途径入侵的?入侵后对我们人类有哪些影响?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一下就能活跃起来,理解了这几个问题,对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有了通盘的了解。
  二、巧扔石子, 激发学生求知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是否真的“全懂”没问题呢?有经验的教师,常会提出些出人意料的问题,平中见奇,一石激起千层浪。如在教《智取生辰纲》就在预习之初扔了两枚“石子”:①到底谁取?②怎样智取?而后课堂围绕这两问题展开讨论,并从而引出:主人公杨智的性格特征,以及情节的发展变化。此两石可谓精彩之至、其“千层浪”也真是波翻浪涌。
  三、设疑新颖,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例如:我在讲《苏州园林》时,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请同学们阅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设置矛盾,激活学生思维
  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教学中有意设置矛盾,创造一种“愤悱”的心理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疑窦丛生;创设问题情境,激起认知冲突。正如陈献章所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再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时,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师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五、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 “善变”;然后再问: 他“善变”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较为容易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教师设计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提问,使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易于把握。也对今后的自学提问起到示范作用。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于“好奇”与“质疑”。伟大的教育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问,起点是一问。智者闻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学是启迪智慧的事业,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寻求更加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提问也就成了极具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愿学与问伴随师生不断进步。
其他文献
摘 要:追求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一个教师永恒的追求。民主、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每一位教师梦寐以求的期待。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本文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提出构建初中英语高效课堂“四元素”,即情感、思考、生活和幽默,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思考,营造有利的学习氛围,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等方面阐述自己的看法,以期追求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  关键词:初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见解  所
美育就是审美教育,又称为美感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趣味,并按照美的规律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从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寓美育于小学语文教学
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发展,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出现是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应用的结果
近几年汉语热潮的不断涌现,使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迅速发展,人们在不断探索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初级阶段媒介语的使用问题一直存在。那媒介语对于初级汉语水平的留学生来
宗教发源于人对自然的恐惧。原始人对自然现象感到不可理解,便把它们人格化、社会化,造出了神。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统治阶级的需要和社会力量的压迫,使宗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网络如网状肆意涌动,导致的产业链成千上万.与此同时,服装网购势不可挡,但因现实与虚拟的差距过于悬殊,无法试衣为主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因此,网上购物的
公审大会在我国审判实践中出现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性、强烈的目的性以及时间的特殊性的类型化特点。公审形式与法治的矛盾具体体现在权力享有与正当程序之质疑、禁止侮辱与罪刑
我国法律规定:有财产的未成年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承担无过错损害赔偿责任,该规定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使未成年人对造成他人损害承担过错损害赔偿责任,且不论其财产状况如何,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也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增加用于思想政治课活动和社会实践的课时,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活动课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个性、凸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笔者认为,趣味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学得主动,提高效率。由于教师的素质不相同,教学对象不同,使用教材不同,因而进行趣味教学没有也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趣味教学所探讨的这些方面和所要追求的效果是相同的。本文愿就此谈点拙见,以期引起同仁的兴趣,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