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華僑的地方就有僑批

来源 :中国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549654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國旅行都能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找到叉燒飯。因為解放前有廣東華僑把家鄉的叉燒飯帶出了國。在那個信息未發達的時代,他們是怎樣與家人聯繫、得到安慰呢?答案就是僑批。
  僑批於2013年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僑批連繫鄉下和海外,是過去海外華人的生活及移民社會的重要切入點。從梅州僑批收藏家和梅州市客僑博物館館長魏金華介紹僑批申遺的經過,我們發現「有華僑的地方就有僑批」,僑批連繫了中國、東南亞以至全球華人的生活。
  「一般做僑批的人都走三十幾歲,年輕力壯。要走來走去,身體要好。有膽量,有文化……」
  這描述正符合潮汕僑批研究員陳勝生筆下的父親陳植芳,在戰時他曾冒險在中越邊境開闢東興匯路。如今東興籌備興建博物館,也邀請陳勝生提供意見,陳勝生先生建議將僑批文化保存在昔日的交通要塞。
  無法取代的僑批
  僑批就是移居海外的華僑的家書和匯款。陳勝生從事僑批業,他從小便有如郵差一樣在村裡派發僑批,為村民解讀海外華僑的信息,亦幫助他們寫信予海外華僑,跟進鄉村的情況和鄉民的需要。對華僑家庭來說,無論是在村落裡,或是身處海外,僑批的重要性是無法取代的。
  入貨兼帶信
  抗戰前,陳植芳的姐夫一家在越南開設魚網店,陳植芳為了生計出洋到越南幫他們打工,後來到柬埔寨買賣漁網和鹹魚,同時認識了很多潮汕人。他們十分關心祖國的情況,但一直苦無消息,陳父將他所知道的一一告知位於柬埔寨的潮汕人。
  「阿叔,你有沒有辦法幫我們帶信?」
  那個年代並沒有收音機和電話,華僑大多不曉得家鄉的消息。突然出現了一個來自家鄉的同胞,大家見面都會非常高興。而海外移民想念家鄉和親人,由於大家都認識各人的家庭成員,便互相幫忙打聽,例如「姑丈怎樣了?」、「老媽子好嗎?」
  因為陳植芳的漁網生意需從汕頭入貨,可順道幫忙帶信件,便答應了為他們帶信返祖國的請求。之後陳植芳每次回鄉都有幾百封信,把隨身的小袋子裝得滿滿。在兩、三個月後,鄉里既收到信、又收到匯款,大家都特別高興與心安。
  抗戰結束後,僑批局在汕頭復辦。陳勝生當時還是個繫紅領巾上學的孩子,應父親的囑咐,義務幫忙送僑批,因此對僑批的事情特別熟悉。陳勝生提到,僑批最重要的收信人資料不是姓名,而是所住的村名,「寫在邊棵大榕樹下邊個既姨媽就得」,可見他對村裡的人脈關係瞭如指掌。當時他會幫忙將僑批送到每戶人家,久而久之與各家各戶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又為他們閱讀信件。「你身體怎樣?家裡的人情況如何?」、「年底的利是錢有多少、主要分給哪幾個親戚?」又會幫忙寫信予海外移民,吩咐他們要寄多點錢回家鄉,用以祭祀、修繕祖墓和祠堂等建設。
  誠信是僑批的核心
  民辦的僑批生意就這樣開始,可說是一門富有人情味的金融服務業。改革開放以後,所有的僑批局歸中國銀行管理,但僑批故事並未劃上句號。2004年汕頭僑批文物館成立,希望透過重現從前僑批館的運作,反映當時的潮汕文化「誠信」的核心。誠信是僑批「立業之本」,不但包括個人對家庭經濟和情感的支持、華僑家鄉建設的責任心、也反映了華僑僑批局的信任。時至今日,西堤公園原為主要的僑批出洋碼頭,建立了標誌性建築「僑批紀念地」。陳勝生更一手籌劃《僑批文化》,記錄了他對僑批研究的經驗。
  喜歡聽歷史故事的朋友,遊覽完千年松口古鎮等梅州歷史文化景點,不如約上魏金華老師,邊暍雞湯邊解讀僑批。喝完後會發現,不但嚐到走地雞湯的惹味,還聽到好幾代客家人「下南洋」的故事。
其他文献
李焯芬  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館長,香港大學前副校長;敦煌研究院佛學研究中心主任。  淨土為佛教詞,即清淨的地方,或沒有染污的莊嚴世界。大乘佛教認為眾生可以通過修菩薩行而最終成佛。因此,佛的淨土可遍佈於十方三世,接引不同根性的眾生。在中國歷史上,不乏對彌勒佛、藥師佛、阿彌陀佛、毗盧遮那等佛菩薩淨土的嚮往者。這些信仰都可以列為廣義的淨土崇拜。它代表了大乘佛教的一個理想。  學界一般相信,阿彌陀佛(彌
期刊
都市人幾乎都忘記食材本來的樣子了,甚麼豬肉、白菜、海蝦……彷彿這些一切都來自超級市場’實情當然不是這樣。這趟我們走訪台灣南部的鹽場、蝦場和農場,追尋食材的原貌’在這個基因改造食物橫行的年代,品嚐一道道美味可靠的有機菜式。  鹽之味 井仔腳瓦盤鹽田  台灣是個海島,沿岸的城市總是飄盪著海水的潮濕與鹹味,鹽業也曾是寶島的重要經濟支柱。位於台南北門的「井仔腳瓦盤鹽田」是現存最古老的瓦盤鹽田遺址,所謂瓦盤
期刊
相信你一定知道「粵劇」,可曾聽過「廣東漢劇」?  廣東漢劇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在乾隆年間,由湖北漢劇演變而成的漢劇活躍在潮汕一帶,後又在梅州一帶盛行,通過與客家民間音樂結合,形成特有的藝術風格,漸漸與湖北漢劇有頗大的差異,因此被定名為「廣東漢劇」。  外來種子盛放梅州  廣東漢劇,舊稱「亂彈」、「外江戲」,是廣東客家戲曲,表演與京劇相似,武功屬南派,臉譜百餘種,以黑、紅、白、青四色為主,黑
期刊
歲月無痕 人間有愛  佛即眾生,眾生即佛。在漫漫歷史長河裡,佛與菩薩們歷經歲月滄桑,閱盡人間繁華興衰。十數年遊歷於中國古老石窟造像間,卻只是千年石窟在世間的一剎那;十年的行走拍攝,只是當今社會發展劇變的片段縮影,時光流轉,梵影依然。一方水土一方人,佛與眾生守望千年,佛佑芸芸眾生,經年累月地注視着人們耕耘與收穫,歡喜和憂愁。世代和這些佛窟造像生活在一起的眾生百姓,虔誠地供奉、頂禮,以此獲得精神的慰藉
期刊
豬大腸算是個重口味的食材,愛它者趨之若騖,恨它者躲之不及。吃飯時想噁心一下女朋友,就常常會問她要不要來盤豬大腸刺身,往往都會惹來一頓臭罵,可見它的威力有多大。  朋友趙建出了名愛吃大腸,出去吃飯基本必點一道大腸菜餚。有次一起去他老家福鼎玩,他神情激動地告訴我說有家餐館的大腸煲特別好吃,一定要去嚐嚐。我們就跟隨他去了個相熟的小館子,不一會大腸煲上來了,熱氣騰騰,香氣四溢,他先嚐了一口,笑容馬上凝固了
期刊
我相信,所有的讀者朋友都知道徐霞客這個人,都知道他是明朝最偉大的旅行家,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旅行家。他不做官,不經商,不務農,不賣文,卻對旅遊情有獨鍾,花30年時間遊遍中國20多個省,並寫下一部多達60萬字的遊記。如此奇人,實在是千古罕見,所以我們稱徐霞客為「中國第一驢友」,還把《徐霞客遊記》的開篇日期(西曆5月19日)定為「中國旅遊日」。  「四月初一早上,陰雨綿綿,我騎馬西行十五里,從馬頭上
期刊
貓頭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牠們的看法會有很大差別。  有些人覺得牠們外貌奇特、怪異,愛在夜裡出沒,而且叫聲淒厲,給人恐怖的感覺,甚至有一些迷信傳說,認為是不吉祥的鳥。但是,居於山林的人們往往印象相反,視之為友好相處的吉利之鳥。實際上,從貓頭鷹帶給人們的巨大益處來說,當然是益鳥,應該大力保護。  徐雄鏡頭下的貓頭鷹,形象超萌。牠們在大自然中的生動形態,充滿了情感趣味。  外貌和習性奇特的  貓頭鷹也
期刊
離開以首都為中心的核心旅遊區,我們深入到冰島的周邊地區,去探尋更神秘的領域。在冰島的東南部、北部以至內陸地區,人煙罕至,野生馴鹿漫步於其中,東部空曠的高地,漂浮中移形換影的冰山,壯觀的灣峽與周遭的景色,在光影交錯間形成迷人的對比,美麗的瀑布以及小村莊如星羅棋佈,將這塊處女地,襯托得知「出水美人」般「遺世獨立」。  攝影發燒友的珍寶  位於冰島東南方,離首都雷克雅未克380公里的傑古沙龍冰河湖(lo
期刊
手機查詢廁所空位雲南的智慧型廁所  智慧廁所bit./2K4kHLG  外遊時最怕甚麼?相信「找不到廁所」該是其中一件事吧!現在只要通過「一部手機遊雲南」APP,遊客可查找最近的廁所及使用情況,非常方便。而在玉龍雪山景區的藍月谷4號廁所門口更有助遊客即時瞭解廁所佔用情況的顯示器,一目了然。  遇颱風會倒嗎?上海紙片樓  紙片樓bit.ly/2FY9XdA  「紙片樓」位於寧波路,正面跟一般民房無異
期刊
昔 1946年  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最初的香港不過是漁港,即使在英國殖民政府統治了數十年後,維多利亞港的航運貿易興旺,大部分香港人仍生活在港灣和海島,謀生仰賴大海慷慨的餽贈。  南區唯一的避風塘香港仔,位處港島與鴨脷洲之間,山間溪水潺潺,漁民聚居於海港和山麓間,漁村規模數一數二。圖中前方為鴨脷洲修船廠,左方鐘樓是香港仔工業學校,後方中央為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會士常救助貧苦漁民家庭……圍繞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