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0月31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人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很少有人知道,54年前,这位“中国航天之父”从美国归来时,带给中国的,除了航天技术,还有一颗种子——运筹学。
这是当时刚刚兴起的一门学科。它是运用科学的数量方法,研究对人力、物力进行合理筹划与运用,寻找管理及决策的最优化。
在钱学森直接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运筹学研究室。
此后,大数学家华罗庚将运筹学用于工农业生产,创造了著名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1978年,一位从沂蒙山革命老区走出来的年轻人,以专业课考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批为数不多的运筹学研究生。
又过了三年,这位年轻人研究生毕业、准备公派出国留学。与钱学森同船回国的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学家许国志,专程从北京赶到他所在的山东大学,并握住了这位年轻人的手。
院士给了眼前这位年轻人一个重要建议:参军入伍,到国防科技大学,让运筹学这颗种子在部队开花结果。
显然,年轻人听从了这个建议,毕生致力于将运筹学的“种子”在军事领域里播种、开花、结果,为中国军事运筹学的创建和应用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今天,这位年轻人已经拥有如下头衔:技术3级,少将军衔。中国著名军事运筹学专家,中国运筹学会理事,军事运筹学学会常务理事,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但一名普通的军校教员仍是他最珍视的身份。64岁的陈庆华不再年轻,但他仍然意气风发地奋战在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的课堂上。
“要让更多的年轻人踏在我的肩膀上,”他说,“这样,才能让军事运筹学更好地为部队服务。”
说这番话的时候,陈庆华仿佛又回到当年。
创建一门新学科
人的职业生涯在很多时候似乎充满了预言和暗示。
那时候陈庆华还在山东大学读研究生。中国运筹学会举办学术活动时,把来自军队系统的同志组成一个小组,叫“军事运筹组”,陈庆华被指定为这个组的召集人。
此后,陈庆华的人生便与“军事运筹”这几个字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981年底,陈庆华接受许国志的邀请到国防科技大学任教,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研究生导师。
当时,运筹学只是一级学科“数学”之下的一个专业,与军事领域离得很远。陈庆华想,军队院校培养运筹学研究生,应该面向军队实际,研究军事问题,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
能否创建一个军事运筹学学科,专门培养军事运筹学研究生?
陈庆华被自己内心萌发出的这个念头吓了一跳。对一个年轻教师来说,这可是胆大妄为之举。但幸运的是,陈庆华的想法再次得到了总部机关和学校的支持。
建立军事运筹学学科,首先要论证构画出军事运筹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陈庆华通过向国内著名专家虚心请教和自己的潜心研究,提出了军事运筹学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军事学基础知识;二是运筹决策的基本理论方法;三是作战与装备建设的建模仿真能力。
军事运筹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就这样在陈庆华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形成了。
有了培养方案,还要有一套与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相一致的教材。陈庆华被任命为编写《军事运筹学》教材的主编。他带领10多位教员,昼夜奋战,仅用了45天就完成了任务。要知道,当时他们编写教材,没有一分钱稿费和补助,连印刷费都要系里自筹解决。 这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运筹学教材,共分14章,总计42万字,详细论述了军事运筹学的起源、基本概念、研究方向,提出了武器发展、射击效率、模拟技术与作战模型、国防经济系统等全新的军事运筹学研究内容。系统介绍了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网络、统筹学、对策与决策、排队论、搜索论等运筹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在陈庆华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84,年,军事运筹学学科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全国第一个军事运筹学硕士授权点在国防科大建立,时年39岁的陈庆华被任命为该校军事运筹学教研室副主任。
1993年,陈庆华调到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工作。这是总装备部面向全军培养武器装备指挥、试验人才的最高学府。总部领导要求他,结合武器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的管理决策,开展军事运筹学研究,并编写一部军事装备运筹学专著。
面对全新的军事装备学领域,陈庆华又开始了新的冲锋。他想,军事装备指挥的核心是决策,那么,军事装备运筹学的研究对象,最重要的就是军事活动中装备领域的决策优化问题,也就是用军事运筹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军事装备发展、科研、订货、保障部队使用直至装备退役、报废的全系统、全寿命管理活动中的决策优化问题。
决策优化,不仅要有定性分析,还要有定量分析,两者的结合,才能使决策工作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加强战略运筹。建模是一个很艰苦的研究工作。美国军事专家认为,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战场环境,但真正体现仿真水平的是建立数学模型。陈庆华通过下部队调研,从解决部队装备建设各种急需的问题人手,先后建立了33个各类优化模型。涉及装备发展论证、装备科研试验、装备采购、装备使用保障等方面。
在进行建模工作中,陈庆华还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有效算法。这一算法,比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由美国人丹茨希提出的“单纯形算法”,速度提高了一倍。国内相关专家认为,陈庆华创造的这一算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此基础上,陈庆华撰写了总计40万字的《装备运筹学》教材和25万字的《装备运筹学》学术专著。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装备运筹学的教材和专著,为军事装备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运筹出战斗力
让官兵看到“优化”的魅力,指导部队通过“优化”提高战斗力,成为那些年陈庆华满脑子琢磨的事情。
那还是陈庆华在国防科技大学任教期间。一次,他带领课题组到广州军区某摩步师调研。当时,该师正在进行“怎样提高野营拉练训练效益”的大讨论。不少官兵抱怨:“年年拉、年年练,年年绕着老路走一遍。”
怎样提高机动速度和拉练质量?陈庆华与他的课题组成员一起,穿行在这个部队预定的拉练路线途中。历经31个县市,行程上万公里,陈教授对路况进行实地勘察,记录和整理了近百个数据。然后,他运用军事运筹学原理,“优化”出最佳路线和拉练方案。结果一“算账”,与以往相比,这次拉练可以提高机动速度和训练效益3倍多。而且官兵普遍反映费力少,效果好。该师领导兴奋地握着陈教授的手说:“真没想到,运筹学的威力这么大。” 这件事,陈教授至今难忘。他感慨道:这位领导的话,说明军事运筹学的“神秘面纱”还没有被完全揭开,还没有与“军事”实现 真正接轨。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陈庆华坚定了他将军事运筹学理论融入部队训练实践的信念。此后不久,陈庆华把“优化”理论运用到部队训练实践的第一项研究,《军事运筹学通用软件》很快立项。他通过对装甲兵部队的战备等级转换、陆军分队进攻战斗突破口的选择和战术级地形量化模型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研制成功了一套通用软件。这套软件既“简”又“便”,像“傻瓜相机”一样易于官兵操作使用。专家鉴定认为,这套软件在功能、规模、算法思想、运算速度等方面,均达到和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CMMS软件水平。这套软件获国家四部委联合颁发的“高技术产品银奖”。以该软件为主要研究成果的《系统工程模拟系统》,也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与部队训练相比,航天发射是一个更庞大、更复杂的系统。陈庆华到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工作时,上级领导就指示:能否将多年来航天发射积累的宝贵经验进行总结,上升为理论,提出一种科学方法,给出数学模型并应用计算机参与组织管理,以缩短发射准备时间,提高试验效益。
这是一个急迫的任务。当时,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启动,对航天发射试验的组织指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庆华清楚地知道,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都已应用计算机参与组织管理,优化工作流程,缩短发射周期,大大提高了航天发射的综合能力。而我国长期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组织计划方式,任务准备时间长。人员和设备容易处于疲劳状态。陈庆华下定决心,要研制出先进的航天发射试验组织指挥网络优化系统,实现计算机参与航天发射的组织管理。
经过仔细研究和分析,陈庆华认为,要想应用计算机参与航天发射的组织管理,首先需要研制一套能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发射试验工程任务的计划网络图。
他带领13位同志组成的课题组,先后6次到酒泉、西昌、太原三个卫星发射中心进行调研。他们深入到测试发射第一线,分析航天发射的整个程序,对计划网络图上的每一个节点进行科学估算,对航天发射中出现的故障进行整理分析,使研制出来的计算机自动生成计划网络图的软件,更具有快速调整的功能,提高了实用性和随机更新的能力。过去需要几个星期才能绘制完成的计划网络图,现在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了。
航天发射试验组织指挥网络优化系统建成后,很快就在三个卫星发射中心推广使用,特别是在发射神舟飞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总部组织的专家委员会鉴定,该系统的软件算法思想和相关数学模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优化”是军事运筹学的专长,“优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难得的是要有“优化”的意识。近年来,陈庆华教授利用带研究生实习以及学院放假等时间,每年下部队不少于100天,他走到官兵中间,运用军事运筹学原理,解决部队战备训练难题,使官兵从军事运筹学的神秘中走出来,并通过“优化”寻求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捷径”。 据统计,这些年来,陈庆华围绕部队建设进行的科研课题,有20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最优化”是一种习惯
感受到优化魅力的不仅有那些一线部队官兵,还有学院的司机。
“每次跟陈教授出车,他都带着一大摞地图,办的事是最多的,跑的路是最短的,花的时间是最少的。”这是司机们的感慨。对于军事运筹学教授陈庆华来说,“最优化”早已是一种习惯。
一项被列为全军军事科研“十五”重点课题的科研项目,从研究立项,到通过总部验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总共花费不到4万元。这件别人看来是不可能的事,在陈庆华教授的运筹下,却成为了现实。
2001年初,陈庆华教授在部队调研时发现,新型武器装备下发部队后,需要经过一系列“人一武器装备系统”相结合的训练,才能形成战斗力与保障力,其中有两个突出的制约因素,一是装备人才缺乏,二是装备训练经费不足。针对这一制约部队战斗力的难题,陈庆华教授立即着手展开预先研究。
课题论证阶段没有科研经费,工作开展起来也面临诸多困难,但陈庆华教授凭着对装备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带着两名研究生挤公交,吃快餐,白天调研,晚上加班撰写报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累计走访十几家单位,形成了2万字的论证报告,申报的课题《武器装备发展与装备人才培养研究》被列为全军军事科研“十五”重点课题。 按照规定,全军军事科研重点课题的科研经费只有4万元。创去立项时花去的2万元,这个科研项目的实际经费仅剩下2万元。课题组的两名研究生终于按捺不住了,对陈教授诉苦:“这点经费能干成什么事?仅调研也不够啊!”
“别忘了我们的专业是运筹,”陈教授告诉他的学生们,“把有限的经费花出效益才是真本事。”
“调研”既费时,又费钱,是制约课题研究的“卡脖子”工程。于是,陈教授就从“优化”调研环节人手,运用运筹学理论,把调研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居家调研”。陈教授利用学院举办的“全军装备指挥中级班”、“全军驻厂军代表中级班”、“总装试验指挥中级班”的“资源优势”,带领课题组成员在来学院参训的营、团、师职三个层次的培训班学员中开展调研,这些学员来自全军各军区部队、各军兵种军代局、总装各试验训练基地,召开这些学员的座谈会,对于了解掌握全军干部的“知识结构、学历水平、岗位需求”三项指标很有益处。第二步是“随团调研”。他利用总部机关和学院派出人员到部队开展其他活动的机会,争取相关部门支持,也吸收课题组成员随团调研,对所需要的相关数据进行补充、完善。第三步是“捎带调研”。陈教授抓住各大军区邀请他讲课、参与演习等时机,指导随行的教员,完成调研。2002年一年时间,陈教授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对一线部队的调研任务。
为了掌握更加全面、翔实数据,需要对驻京的海军、空军、二炮和军事科学院的相关单位进行调研,陈教授找来北京市交通地图,把调研的四个单位的路线图进行了“优化”。结果仅用了一天时间,陈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便完成了四个单位的调研任务,拿到了所需的各种数据。
2004年3月,《武器装备发展与装备人才培养研究》通过总部验收,一致评价该项成果是“关于加强装备人才培养所进行的一项创新性研究”。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全军推广实行。
教学是1。其他都是0
作为老师,搞好教学是第一位的;教学是“1”,其他都是“0”,只有“1”做好了,后面的“0”才是倍增器,才会越多越好。
这是陈庆华最爱说的一句话。他把教书育人看成是最珍视最自豪的一项事业。
为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陈庆华在治学上坚持博采众长,没有门户之见。他鼓励研究生不要局限于导师的研究视野,还要多向其他教授专家学习,特别是向其他专业、其他学科的老师学习。
研究生汪德虎来自海军,想选择导师熟悉的研究方向撰写毕业论文。陈庆华知道后对他说,军事运筹学的关键是应用,你的论文应该结合海军的实际,并鼓励他向研究海军作战指挥的专家请教。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多个导师的指点下,汪德虎将军事运筹学理论应用于海军作战指挥的研究中,撰写的论文获得好评,现已成为海军作战指挥专业的博士生导师。
陈庆华治学出了名的严谨。
他的学生侯妍师从他攻读博士时,已是学院的副教授。在做一项课题研究时,陈庆华发现她的研究报告中引用的200多篇参考文献,有100多篇参考文献没有标注出处,要求她回去加上。她想不通,认为这100多篇都是一般文献,没有必要标注。陈庆华耐心地告诉她,做学问一定要严谨,引用了别人的一个观点、一个概念,哪怕是受到相关文献的启发,都要明确注明参考文献的页码和第几行,让阅读者可以去对照。事后,侯妍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对引用的i00多篇一般参考文献重新进行标注。通过这件事,她深有感触,说重新标注虽然辛苦但受益匪浅,懂得了怎么做学问,怎么当教师。
陈庆华经常对自己指导的研究生说,当你们具有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时,你们才能算毕业了。从1981年以来,他指导的研究生已达100多名,是全军培养研究生最多的导师之一。现在,这些研究生有80多名已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有的已是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
陈庆华培养学生,不仅倾情传授知识,注重培养能力,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时时刻刻影响和教育着他们。他给自己的学生立下一个规矩,凡他指导写的论文、做的课题,不能署他的名,即使需要署名,也不能排在第一位。有位研究生在他直接指导下,完成了一项科研成果,并形成了论文准备发表。投稿时,为了增加论文的命中率,把导师的名字放在第一,自己署名第二。陈庆华发现后批评说,论文要靠质量取胜,我的名不能署。但同时,又精心指导学生对论文进行了修改,使论文得以发表。 这个规矩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未破例。
这是当时刚刚兴起的一门学科。它是运用科学的数量方法,研究对人力、物力进行合理筹划与运用,寻找管理及决策的最优化。
在钱学森直接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创建了新中国第一个运筹学研究室。
此后,大数学家华罗庚将运筹学用于工农业生产,创造了著名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
1978年,一位从沂蒙山革命老区走出来的年轻人,以专业课考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成为我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批为数不多的运筹学研究生。
又过了三年,这位年轻人研究生毕业、准备公派出国留学。与钱学森同船回国的中科院院士、著名科学家许国志,专程从北京赶到他所在的山东大学,并握住了这位年轻人的手。
院士给了眼前这位年轻人一个重要建议:参军入伍,到国防科技大学,让运筹学这颗种子在部队开花结果。
显然,年轻人听从了这个建议,毕生致力于将运筹学的“种子”在军事领域里播种、开花、结果,为中国军事运筹学的创建和应用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今天,这位年轻人已经拥有如下头衔:技术3级,少将军衔。中国著名军事运筹学专家,中国运筹学会理事,军事运筹学学会常务理事,军事装备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
但一名普通的军校教员仍是他最珍视的身份。64岁的陈庆华不再年轻,但他仍然意气风发地奋战在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的课堂上。
“要让更多的年轻人踏在我的肩膀上,”他说,“这样,才能让军事运筹学更好地为部队服务。”
说这番话的时候,陈庆华仿佛又回到当年。
创建一门新学科
人的职业生涯在很多时候似乎充满了预言和暗示。
那时候陈庆华还在山东大学读研究生。中国运筹学会举办学术活动时,把来自军队系统的同志组成一个小组,叫“军事运筹组”,陈庆华被指定为这个组的召集人。
此后,陈庆华的人生便与“军事运筹”这几个字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1981年底,陈庆华接受许国志的邀请到国防科技大学任教,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研究生导师。
当时,运筹学只是一级学科“数学”之下的一个专业,与军事领域离得很远。陈庆华想,军队院校培养运筹学研究生,应该面向军队实际,研究军事问题,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
能否创建一个军事运筹学学科,专门培养军事运筹学研究生?
陈庆华被自己内心萌发出的这个念头吓了一跳。对一个年轻教师来说,这可是胆大妄为之举。但幸运的是,陈庆华的想法再次得到了总部机关和学校的支持。
建立军事运筹学学科,首先要论证构画出军事运筹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陈庆华通过向国内著名专家虚心请教和自己的潜心研究,提出了军事运筹学研究生的课程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军事学基础知识;二是运筹决策的基本理论方法;三是作战与装备建设的建模仿真能力。
军事运筹学研究生培养方案就这样在陈庆华和同事们的努力下形成了。
有了培养方案,还要有一套与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相一致的教材。陈庆华被任命为编写《军事运筹学》教材的主编。他带领10多位教员,昼夜奋战,仅用了45天就完成了任务。要知道,当时他们编写教材,没有一分钱稿费和补助,连印刷费都要系里自筹解决。 这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运筹学教材,共分14章,总计42万字,详细论述了军事运筹学的起源、基本概念、研究方向,提出了武器发展、射击效率、模拟技术与作战模型、国防经济系统等全新的军事运筹学研究内容。系统介绍了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网络、统筹学、对策与决策、排队论、搜索论等运筹学基本理论与方法。
在陈庆华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1984,年,军事运筹学学科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全国第一个军事运筹学硕士授权点在国防科大建立,时年39岁的陈庆华被任命为该校军事运筹学教研室副主任。
1993年,陈庆华调到解放军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工作。这是总装备部面向全军培养武器装备指挥、试验人才的最高学府。总部领导要求他,结合武器装备全系统全寿命的管理决策,开展军事运筹学研究,并编写一部军事装备运筹学专著。
面对全新的军事装备学领域,陈庆华又开始了新的冲锋。他想,军事装备指挥的核心是决策,那么,军事装备运筹学的研究对象,最重要的就是军事活动中装备领域的决策优化问题,也就是用军事运筹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军事装备发展、科研、订货、保障部队使用直至装备退役、报废的全系统、全寿命管理活动中的决策优化问题。
决策优化,不仅要有定性分析,还要有定量分析,两者的结合,才能使决策工作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加强战略运筹。建模是一个很艰苦的研究工作。美国军事专家认为,可以通过计算机仿真战场环境,但真正体现仿真水平的是建立数学模型。陈庆华通过下部队调研,从解决部队装备建设各种急需的问题人手,先后建立了33个各类优化模型。涉及装备发展论证、装备科研试验、装备采购、装备使用保障等方面。
在进行建模工作中,陈庆华还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有效算法。这一算法,比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由美国人丹茨希提出的“单纯形算法”,速度提高了一倍。国内相关专家认为,陈庆华创造的这一算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此基础上,陈庆华撰写了总计40万字的《装备运筹学》教材和25万字的《装备运筹学》学术专著。这是国内第一部关于装备运筹学的教材和专著,为军事装备学注入了崭新的活力。
运筹出战斗力
让官兵看到“优化”的魅力,指导部队通过“优化”提高战斗力,成为那些年陈庆华满脑子琢磨的事情。
那还是陈庆华在国防科技大学任教期间。一次,他带领课题组到广州军区某摩步师调研。当时,该师正在进行“怎样提高野营拉练训练效益”的大讨论。不少官兵抱怨:“年年拉、年年练,年年绕着老路走一遍。”
怎样提高机动速度和拉练质量?陈庆华与他的课题组成员一起,穿行在这个部队预定的拉练路线途中。历经31个县市,行程上万公里,陈教授对路况进行实地勘察,记录和整理了近百个数据。然后,他运用军事运筹学原理,“优化”出最佳路线和拉练方案。结果一“算账”,与以往相比,这次拉练可以提高机动速度和训练效益3倍多。而且官兵普遍反映费力少,效果好。该师领导兴奋地握着陈教授的手说:“真没想到,运筹学的威力这么大。” 这件事,陈教授至今难忘。他感慨道:这位领导的话,说明军事运筹学的“神秘面纱”还没有被完全揭开,还没有与“军事”实现 真正接轨。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陈庆华坚定了他将军事运筹学理论融入部队训练实践的信念。此后不久,陈庆华把“优化”理论运用到部队训练实践的第一项研究,《军事运筹学通用软件》很快立项。他通过对装甲兵部队的战备等级转换、陆军分队进攻战斗突破口的选择和战术级地形量化模型等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研制成功了一套通用软件。这套软件既“简”又“便”,像“傻瓜相机”一样易于官兵操作使用。专家鉴定认为,这套软件在功能、规模、算法思想、运算速度等方面,均达到和超过世界发达国家的CMMS软件水平。这套软件获国家四部委联合颁发的“高技术产品银奖”。以该软件为主要研究成果的《系统工程模拟系统》,也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与部队训练相比,航天发射是一个更庞大、更复杂的系统。陈庆华到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工作时,上级领导就指示:能否将多年来航天发射积累的宝贵经验进行总结,上升为理论,提出一种科学方法,给出数学模型并应用计算机参与组织管理,以缩短发射准备时间,提高试验效益。
这是一个急迫的任务。当时,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启动,对航天发射试验的组织指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庆华清楚地知道,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都已应用计算机参与组织管理,优化工作流程,缩短发射周期,大大提高了航天发射的综合能力。而我国长期采用的还是传统的组织计划方式,任务准备时间长。人员和设备容易处于疲劳状态。陈庆华下定决心,要研制出先进的航天发射试验组织指挥网络优化系统,实现计算机参与航天发射的组织管理。
经过仔细研究和分析,陈庆华认为,要想应用计算机参与航天发射的组织管理,首先需要研制一套能由计算机自动生成发射试验工程任务的计划网络图。
他带领13位同志组成的课题组,先后6次到酒泉、西昌、太原三个卫星发射中心进行调研。他们深入到测试发射第一线,分析航天发射的整个程序,对计划网络图上的每一个节点进行科学估算,对航天发射中出现的故障进行整理分析,使研制出来的计算机自动生成计划网络图的软件,更具有快速调整的功能,提高了实用性和随机更新的能力。过去需要几个星期才能绘制完成的计划网络图,现在只需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了。
航天发射试验组织指挥网络优化系统建成后,很快就在三个卫星发射中心推广使用,特别是在发射神舟飞船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总部组织的专家委员会鉴定,该系统的软件算法思想和相关数学模型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优化”是军事运筹学的专长,“优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难得的是要有“优化”的意识。近年来,陈庆华教授利用带研究生实习以及学院放假等时间,每年下部队不少于100天,他走到官兵中间,运用军事运筹学原理,解决部队战备训练难题,使官兵从军事运筹学的神秘中走出来,并通过“优化”寻求提高部队战斗力的“捷径”。 据统计,这些年来,陈庆华围绕部队建设进行的科研课题,有20项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最优化”是一种习惯
感受到优化魅力的不仅有那些一线部队官兵,还有学院的司机。
“每次跟陈教授出车,他都带着一大摞地图,办的事是最多的,跑的路是最短的,花的时间是最少的。”这是司机们的感慨。对于军事运筹学教授陈庆华来说,“最优化”早已是一种习惯。
一项被列为全军军事科研“十五”重点课题的科研项目,从研究立项,到通过总部验收,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总共花费不到4万元。这件别人看来是不可能的事,在陈庆华教授的运筹下,却成为了现实。
2001年初,陈庆华教授在部队调研时发现,新型武器装备下发部队后,需要经过一系列“人一武器装备系统”相结合的训练,才能形成战斗力与保障力,其中有两个突出的制约因素,一是装备人才缺乏,二是装备训练经费不足。针对这一制约部队战斗力的难题,陈庆华教授立即着手展开预先研究。
课题论证阶段没有科研经费,工作开展起来也面临诸多困难,但陈庆华教授凭着对装备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带着两名研究生挤公交,吃快餐,白天调研,晚上加班撰写报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累计走访十几家单位,形成了2万字的论证报告,申报的课题《武器装备发展与装备人才培养研究》被列为全军军事科研“十五”重点课题。 按照规定,全军军事科研重点课题的科研经费只有4万元。创去立项时花去的2万元,这个科研项目的实际经费仅剩下2万元。课题组的两名研究生终于按捺不住了,对陈教授诉苦:“这点经费能干成什么事?仅调研也不够啊!”
“别忘了我们的专业是运筹,”陈教授告诉他的学生们,“把有限的经费花出效益才是真本事。”
“调研”既费时,又费钱,是制约课题研究的“卡脖子”工程。于是,陈教授就从“优化”调研环节人手,运用运筹学理论,把调研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居家调研”。陈教授利用学院举办的“全军装备指挥中级班”、“全军驻厂军代表中级班”、“总装试验指挥中级班”的“资源优势”,带领课题组成员在来学院参训的营、团、师职三个层次的培训班学员中开展调研,这些学员来自全军各军区部队、各军兵种军代局、总装各试验训练基地,召开这些学员的座谈会,对于了解掌握全军干部的“知识结构、学历水平、岗位需求”三项指标很有益处。第二步是“随团调研”。他利用总部机关和学院派出人员到部队开展其他活动的机会,争取相关部门支持,也吸收课题组成员随团调研,对所需要的相关数据进行补充、完善。第三步是“捎带调研”。陈教授抓住各大军区邀请他讲课、参与演习等时机,指导随行的教员,完成调研。2002年一年时间,陈教授通过这种方式,完成了对一线部队的调研任务。
为了掌握更加全面、翔实数据,需要对驻京的海军、空军、二炮和军事科学院的相关单位进行调研,陈教授找来北京市交通地图,把调研的四个单位的路线图进行了“优化”。结果仅用了一天时间,陈教授带领课题组成员便完成了四个单位的调研任务,拿到了所需的各种数据。
2004年3月,《武器装备发展与装备人才培养研究》通过总部验收,一致评价该项成果是“关于加强装备人才培养所进行的一项创新性研究”。目前,该研究成果已在全军推广实行。
教学是1。其他都是0
作为老师,搞好教学是第一位的;教学是“1”,其他都是“0”,只有“1”做好了,后面的“0”才是倍增器,才会越多越好。
这是陈庆华最爱说的一句话。他把教书育人看成是最珍视最自豪的一项事业。
为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陈庆华在治学上坚持博采众长,没有门户之见。他鼓励研究生不要局限于导师的研究视野,还要多向其他教授专家学习,特别是向其他专业、其他学科的老师学习。
研究生汪德虎来自海军,想选择导师熟悉的研究方向撰写毕业论文。陈庆华知道后对他说,军事运筹学的关键是应用,你的论文应该结合海军的实际,并鼓励他向研究海军作战指挥的专家请教。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多个导师的指点下,汪德虎将军事运筹学理论应用于海军作战指挥的研究中,撰写的论文获得好评,现已成为海军作战指挥专业的博士生导师。
陈庆华治学出了名的严谨。
他的学生侯妍师从他攻读博士时,已是学院的副教授。在做一项课题研究时,陈庆华发现她的研究报告中引用的200多篇参考文献,有100多篇参考文献没有标注出处,要求她回去加上。她想不通,认为这100多篇都是一般文献,没有必要标注。陈庆华耐心地告诉她,做学问一定要严谨,引用了别人的一个观点、一个概念,哪怕是受到相关文献的启发,都要明确注明参考文献的页码和第几行,让阅读者可以去对照。事后,侯妍用了一个多月时间,对引用的i00多篇一般参考文献重新进行标注。通过这件事,她深有感触,说重新标注虽然辛苦但受益匪浅,懂得了怎么做学问,怎么当教师。
陈庆华经常对自己指导的研究生说,当你们具有了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时,你们才能算毕业了。从1981年以来,他指导的研究生已达100多名,是全军培养研究生最多的导师之一。现在,这些研究生有80多名已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有的已是教授、博士生导师,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
陈庆华培养学生,不仅倾情传授知识,注重培养能力,更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时时刻刻影响和教育着他们。他给自己的学生立下一个规矩,凡他指导写的论文、做的课题,不能署他的名,即使需要署名,也不能排在第一位。有位研究生在他直接指导下,完成了一项科研成果,并形成了论文准备发表。投稿时,为了增加论文的命中率,把导师的名字放在第一,自己署名第二。陈庆华发现后批评说,论文要靠质量取胜,我的名不能署。但同时,又精心指导学生对论文进行了修改,使论文得以发表。 这个规矩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未破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