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小学数学概念特征,结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概念教学实例,对相关理论及具体教学策略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阶段性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中的基础,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关系着学生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息息相关。
一、动手操作感知新概念
根据认知理论来看,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属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直观性较容易接受,因而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多进行具体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感知概念,为其提供充分可感的材料,使学生在脑中建立起表象,为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尤其在几何类概念知识教学中,教师更应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实际行为来感知概念。利用直观手段来让学生通过接触丰富的感性材料,比如实物模型、图片等等,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来初步感知概念。
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低年级中比较抽象的概念以“大数”为例,教师可以借由“数量”来加强学生对数的认识。例如认识“1000”,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4人一组,每个人数50粒绿豆,一个小组的数量就是200粒,5个小组的总量便是1000粒。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具体数量,从而体会1000中的5个200,200中的4个50,增强对概念的感性认识。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开始接触一些简单的几何知识,而几何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几何的抽象,从而对基本图形之间的关系形成基本认知,从而形成良好的空间概念,发展几何意识。例如,在认识和理解长方体的“棱长”这一概念时,就必须要依靠动手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长度不同且颜色不同的小棒各5根,三向接口10个,让学生自主拼接长方体模型,并记录下自己的材料使用情况。学生在拼接过程中可以发现只有相同颜色的小棒放在相同的位置上才能够拼接出完美的长方体,进而总结出12条棱可以分为3组,且每组中的4条棱长度相等。
二、合理运用变式解释概念
概念的学习应是一个具有层次的过程,而所谓过程性变式指的就是在概念学习过程中通过层次推进来帮助学生积累认知经验,逐渐地學会自主理解并掌握概念本质。例如,在“方程”有关概念教学中,初步概念为“等式的概念”与“未知数的含义”。学生在学习方程之前已经知道等号两边的算式计算数值是相等的,也就是已经明白等号是一个关系符号,这便为开展方程教学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过程变式来让学生逐步体会概念,比如出示一张身高对比图,小明站在小板凳上与爸爸的身高相等,图中给出了小明的身高、板凳的高度与爸爸的身高,引导学生列出式子:小明身高+板凳高度=爸爸的身高;或爸爸的身高-小明的身高=板凳的高度。接着,让学生加入实际数值来进行表示,用?表示小明的身高,即?+25cm=173,或173-?=25。学生根据前认知经验不难理解?在此所代表的含义,即未知数。最后,教师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未知数的常用字母“x”,将算式变为x+25=173,或173-x=25,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感受到“x”是一个可以表示数的一般性符号。
在过程性变式中,学生通过具体直观的事例来体会到方程概念中等号两边所表示的等式意义,并理解未知数的含义。接着通过其他事例进行补充,在重复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此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适当地出示类似2x+3=5x-2之类的方程,使学生知道右边的项不一定只能够由单个数字构成,也可以是一个代数式。
三、系统归纳,加强应用
在教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体把握知识内容,梳理知识结构。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整理旧知,绘制知识结构图,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进行重组、加工和整理的过程就是发展其认知、思维和创造力的过程,这对于其掌握概念是有较大帮助的。比如学生根据教材目录梳理每个单元中的知识点,使其形成概念图,学生在复习时便可以根据概念图来把握核心知识与数学原理。例如小数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纯小数和带小数,第二部分是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第三部分是整小数和负小数。
在形成知识结构后,便可以进入到第二阶段,也就是深入学习。概念知识越多,问题也会随之增多,而有些概念具有相近或相似的文字描述和内涵,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教师可以将其整理,针对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进行集中练习,如判断正误:锐角三角形有三条高,而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当正方体的冷成为6cm时,那么它的表面积与体积就是相等的等等。
最后一个阶段是概念的应用,判断一组例子是否属于一个概念的外延,属于低层次的应用,而高层次的概念应用则涉及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即利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本文根据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不同阶段提出一些简单的策略。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应关注到概念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点,从而制定出切实结合具体情况而开展的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参考文献:
[1]曾永清.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探究[J].学周刊,2019(21):57.
[2]仇华.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从概念理解到课堂实践[J].数学教学通讯,2019(07):51-52.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阶段性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中的基础,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对于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关系着学生各方面综合素养的提升,这也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息息相关。
一、动手操作感知新概念
根据认知理论来看,小学生所处的年龄段属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直观性较容易接受,因而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多进行具体操作活动来帮助学生感知概念,为其提供充分可感的材料,使学生在脑中建立起表象,为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奠定基础。尤其在几何类概念知识教学中,教师更应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用实际行为来感知概念。利用直观手段来让学生通过接触丰富的感性材料,比如实物模型、图片等等,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来初步感知概念。
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低年级中比较抽象的概念以“大数”为例,教师可以借由“数量”来加强学生对数的认识。例如认识“1000”,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4人一组,每个人数50粒绿豆,一个小组的数量就是200粒,5个小组的总量便是1000粒。在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具体数量,从而体会1000中的5个200,200中的4个50,增强对概念的感性认识。到了中高年级,学生开始接触一些简单的几何知识,而几何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几何的抽象,从而对基本图形之间的关系形成基本认知,从而形成良好的空间概念,发展几何意识。例如,在认识和理解长方体的“棱长”这一概念时,就必须要依靠动手实践操作来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长度不同且颜色不同的小棒各5根,三向接口10个,让学生自主拼接长方体模型,并记录下自己的材料使用情况。学生在拼接过程中可以发现只有相同颜色的小棒放在相同的位置上才能够拼接出完美的长方体,进而总结出12条棱可以分为3组,且每组中的4条棱长度相等。
二、合理运用变式解释概念
概念的学习应是一个具有层次的过程,而所谓过程性变式指的就是在概念学习过程中通过层次推进来帮助学生积累认知经验,逐渐地學会自主理解并掌握概念本质。例如,在“方程”有关概念教学中,初步概念为“等式的概念”与“未知数的含义”。学生在学习方程之前已经知道等号两边的算式计算数值是相等的,也就是已经明白等号是一个关系符号,这便为开展方程教学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过程变式来让学生逐步体会概念,比如出示一张身高对比图,小明站在小板凳上与爸爸的身高相等,图中给出了小明的身高、板凳的高度与爸爸的身高,引导学生列出式子:小明身高+板凳高度=爸爸的身高;或爸爸的身高-小明的身高=板凳的高度。接着,让学生加入实际数值来进行表示,用?表示小明的身高,即?+25cm=173,或173-?=25。学生根据前认知经验不难理解?在此所代表的含义,即未知数。最后,教师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未知数的常用字母“x”,将算式变为x+25=173,或173-x=25,使学生初步理解并感受到“x”是一个可以表示数的一般性符号。
在过程性变式中,学生通过具体直观的事例来体会到方程概念中等号两边所表示的等式意义,并理解未知数的含义。接着通过其他事例进行补充,在重复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概念。此外,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适当地出示类似2x+3=5x-2之类的方程,使学生知道右边的项不一定只能够由单个数字构成,也可以是一个代数式。
三、系统归纳,加强应用
在教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体把握知识内容,梳理知识结构。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整理旧知,绘制知识结构图,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知识进行重组、加工和整理的过程就是发展其认知、思维和创造力的过程,这对于其掌握概念是有较大帮助的。比如学生根据教材目录梳理每个单元中的知识点,使其形成概念图,学生在复习时便可以根据概念图来把握核心知识与数学原理。例如小数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纯小数和带小数,第二部分是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第三部分是整小数和负小数。
在形成知识结构后,便可以进入到第二阶段,也就是深入学习。概念知识越多,问题也会随之增多,而有些概念具有相近或相似的文字描述和内涵,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混淆,教师可以将其整理,针对一些易混淆的概念进行集中练习,如判断正误:锐角三角形有三条高,而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当正方体的冷成为6cm时,那么它的表面积与体积就是相等的等等。
最后一个阶段是概念的应用,判断一组例子是否属于一个概念的外延,属于低层次的应用,而高层次的概念应用则涉及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即利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本文根据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不同阶段提出一些简单的策略。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应关注到概念教学的本质以及学生学习的阶段性特点,从而制定出切实结合具体情况而开展的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参考文献:
[1]曾永清.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有效性探究[J].学周刊,2019(21):57.
[2]仇华.小学数学深度学习:从概念理解到课堂实践[J].数学教学通讯,2019(0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