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各承办省市的努力下,全运会已不再是一场单纯的体育盛会,更是集中展现人民生活品质和城市风采的具有经济、文化及社会整体实力展示的综合性盛会。辽宁省应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办好即将到来的十二届全运会。
关键词:全运会、辽宁、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全运会”——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是国内竞技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它在以竞赛为杠杆,凭借国内体育竞争形式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时,也肩负了我国奥运军团选拔地和练兵场的责任。到目前为止,全运会从场馆建设、观众门票、游客游览到对城市交通、商业、工业、服务行业等多方面的推动,从产品质量的提高、种类的丰富、服务的优化到体育市场乃至社会市场的整体繁荣,从尝试计划经济的转型到带动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全运会已不再是一场单纯的体育盛会,更是集中展现人民生活品质和城市风采的具有经济、文化及社会整体实力展示的综合性盛会。我们要理清全运会发展的脉络,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以便更好举办辽宁省第12届“全运会”。
一、全运会存在问题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全运会从培养体育人才、检阅体育实力的“国内第一大赛”,已经发展成为了我国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对于我国竞技水平的整体提升,大众体育的广泛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承办全运会的省市的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等方面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全运会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随着体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运会也凸显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政府管理体制占主导,支配、限制市场主体的主观力量
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看,我国体育赛事仍是强政府、弱市场的管理模式,经营和管理体育赛事的市场主体力量比较依然薄弱,市场营销手段单一,中介市场尚未成熟,体育赛事的企业参与主体没有充分的赛事决策经营权与收益权、监督权,体育电视转播市场狭小,体育赛事受益的市场监管存在漏洞等。
2.全运会比赛规模过大、组织形式过于集中产生局限性:场地设施耗资巨大,经费来源渠道不畅
当前全运会不断受规模思想的影响,致使经济问题凸现,开支不断增加,从争办筹办到举办,劳民伤财,费神费力,战线也拉得过长,导致出现一些经济落后省份竞技体育发展滞后,资金缺口大,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项目水平长期停滞不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二、对辽宁全运会的启示和建议
2013年第12届全运会即将召开,这对于辽宁来说将是一次机遇和挑战。从近几届全运会的总结分析来看:全运会市场开发的定位应该以市场为基础,政府调控为手段,最大程度地实现全运会的市场价值。只有建立统一的市场开发主体,把握全运会市场开发的方向,才能进一步提升全运会的社会价值。同时,近几届全运会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层面,在文化、全民健身效益等方面仍可以有所提升空间,从经济实力比较,上三届全运会申办省市都远超辽宁,在对全运会效益的追求中,欲从经济效益方面超越前三届的可能性不大,但辽宁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完善和发展,打造出一个辽宁品牌的效益最佳化的全运会。基于以上目标,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经济效益方面,明确市场定位,制定开发的基本原则与目标,建立统一的市场开发主体及完整的保障机制,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营销
当前,全运会有形资产的开发主要以场馆的开发、建设和使用为主,其开发目标应该考虑全面兼顾性及可持续发展性。无形资产开发应是本届全运会市场开发、营销的主体,包含全运会自身品牌价值树立,城市特有的运动项目文化价值及自身品牌等的推广营销,在合理、规范的市场运作下,达到城市与赛会双赢的良好效果。完整的保障机制是顺利开展全运会、获取最大利益的前提,是全运会品牌树立、体育文化宣传、城市形象提升的基础。它包括最基本的赛会后勤保障,运行保障,运动员食宿行、人身安全及比赛公平的保障,也包括观众和其他各类消费者的权利保障,还包括赛会与赞助商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合同落实、回馈收益等方面的保障。只有具备了完善的保障机制,赞助商才会愿意提供赞助,组织者才能顺利举行比赛,运动员才能安心发挥出最好的竞技水平,消费者才能看得舒心,消费得放心。
2.文化软实力效应方面应做好三个转型
辽宁全运会承担着全运会转型升级的使命,所谓转型升级并非在运作模式上重起炉灶另开先河,这既不现实也不客观。以往历届全运会已在进行内涵的更新与嬗变,为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我省举办的第十二届全运会则到了淬火定型的收官阶段。我们当为全运会树立更为全面的价值体系,梳理承办全运会的价值次序,以增量激活存量,以量变促成质变,令全运会的升级转型加快脚步。
(1)在迎全运的姿态上,向快乐转型。全运会是一场体育盛会,正如当年的奥运会带给奥林匹亚的欢乐和盛誉一样,全运会是一个属于国人的节日。辽宁在以往的全运会上取得过优异的成绩,在家门口举办全运会,辽宁人更能将幸福感化作动力,将赛会办出特色;全运会后,辽宁的美誉度将继续扩散、快乐将因收获新的发展机遇而持续。
(2)在参与意识上,向我为全运转型。全运会是城市增加凝聚力、城市文明攀升到新刻度的重要时段,要充分考虑到全民的健身需求,提供尽可能多的途径与渠道,吸引广大民众参与到全运会的举办全过程,使之充分体验全运会所蕴含的深远的意义,感悟全运精神的真谛,进而营造起平等、和谐、健康、共进的“全运大家庭”的良好氛围,使得广大民众在“家庭”环境的感召下,充分地支持全运、参与全运,共享全运带来的健康与快乐、成功与喜悦。
(3)在体育事业上,向民生体育转型。大力提倡大众体育,并非在否定竞技体育的价值,而是要理顺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逻辑关系。竞技体育观赏度高,却只是少数人从事的游戏,而大众体育则是体育事业的根基和终极目标。竞技体育的人才由大众体育中产生,并走上职业化的道路,而这些体育精英又以对金牌的争取,对更快、更高、更强的诠释,吸引大众对全民健身的投入,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水平运动员的影响力的作用,让十二届全运会成为拉动辽宁大众体育的一个契机。
参考文献:
[1]徐瑞霖.从我国最近两届全运会存在问题透析全运会改革走向[J].热点关注,2010(02).
[2]孔庆鹏.全运会东道主周期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12):28-29.
[3]岳文言.全运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学刊,2011(05).
[4]徐本力.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内涵释与评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93-98.
[5]陈喜珍.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全运会运作模式[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4(2):138.
作者简介:朱莉莉(1979-),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体育美学。
关键词:全运会、辽宁、经验、启示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全运会”——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是国内竞技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运动会。它在以竞赛为杠杆,凭借国内体育竞争形式推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时,也肩负了我国奥运军团选拔地和练兵场的责任。到目前为止,全运会从场馆建设、观众门票、游客游览到对城市交通、商业、工业、服务行业等多方面的推动,从产品质量的提高、种类的丰富、服务的优化到体育市场乃至社会市场的整体繁荣,从尝试计划经济的转型到带动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全运会已不再是一场单纯的体育盛会,更是集中展现人民生活品质和城市风采的具有经济、文化及社会整体实力展示的综合性盛会。我们要理清全运会发展的脉络,借鉴以往的成功经验,以便更好举办辽宁省第12届“全运会”。
一、全运会存在问题分析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全运会从培养体育人才、检阅体育实力的“国内第一大赛”,已经发展成为了我国独特的社会文化生活,对于我国竞技水平的整体提升,大众体育的广泛开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承办全运会的省市的经济、文化、科技、交通等方面的发展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全运会作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随着体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全运会也凸显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1.政府管理体制占主导,支配、限制市场主体的主观力量
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看,我国体育赛事仍是强政府、弱市场的管理模式,经营和管理体育赛事的市场主体力量比较依然薄弱,市场营销手段单一,中介市场尚未成熟,体育赛事的企业参与主体没有充分的赛事决策经营权与收益权、监督权,体育电视转播市场狭小,体育赛事受益的市场监管存在漏洞等。
2.全运会比赛规模过大、组织形式过于集中产生局限性:场地设施耗资巨大,经费来源渠道不畅
当前全运会不断受规模思想的影响,致使经济问题凸现,开支不断增加,从争办筹办到举办,劳民伤财,费神费力,战线也拉得过长,导致出现一些经济落后省份竞技体育发展滞后,资金缺口大,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项目水平长期停滞不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二、对辽宁全运会的启示和建议
2013年第12届全运会即将召开,这对于辽宁来说将是一次机遇和挑战。从近几届全运会的总结分析来看:全运会市场开发的定位应该以市场为基础,政府调控为手段,最大程度地实现全运会的市场价值。只有建立统一的市场开发主体,把握全运会市场开发的方向,才能进一步提升全运会的社会价值。同时,近几届全运会的效益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层面,在文化、全民健身效益等方面仍可以有所提升空间,从经济实力比较,上三届全运会申办省市都远超辽宁,在对全运会效益的追求中,欲从经济效益方面超越前三届的可能性不大,但辽宁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完善和发展,打造出一个辽宁品牌的效益最佳化的全运会。基于以上目标,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经济效益方面,明确市场定位,制定开发的基本原则与目标,建立统一的市场开发主体及完整的保障机制,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营销
当前,全运会有形资产的开发主要以场馆的开发、建设和使用为主,其开发目标应该考虑全面兼顾性及可持续发展性。无形资产开发应是本届全运会市场开发、营销的主体,包含全运会自身品牌价值树立,城市特有的运动项目文化价值及自身品牌等的推广营销,在合理、规范的市场运作下,达到城市与赛会双赢的良好效果。完整的保障机制是顺利开展全运会、获取最大利益的前提,是全运会品牌树立、体育文化宣传、城市形象提升的基础。它包括最基本的赛会后勤保障,运行保障,运动员食宿行、人身安全及比赛公平的保障,也包括观众和其他各类消费者的权利保障,还包括赛会与赞助商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合同落实、回馈收益等方面的保障。只有具备了完善的保障机制,赞助商才会愿意提供赞助,组织者才能顺利举行比赛,运动员才能安心发挥出最好的竞技水平,消费者才能看得舒心,消费得放心。
2.文化软实力效应方面应做好三个转型
辽宁全运会承担着全运会转型升级的使命,所谓转型升级并非在运作模式上重起炉灶另开先河,这既不现实也不客观。以往历届全运会已在进行内涵的更新与嬗变,为转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我省举办的第十二届全运会则到了淬火定型的收官阶段。我们当为全运会树立更为全面的价值体系,梳理承办全运会的价值次序,以增量激活存量,以量变促成质变,令全运会的升级转型加快脚步。
(1)在迎全运的姿态上,向快乐转型。全运会是一场体育盛会,正如当年的奥运会带给奥林匹亚的欢乐和盛誉一样,全运会是一个属于国人的节日。辽宁在以往的全运会上取得过优异的成绩,在家门口举办全运会,辽宁人更能将幸福感化作动力,将赛会办出特色;全运会后,辽宁的美誉度将继续扩散、快乐将因收获新的发展机遇而持续。
(2)在参与意识上,向我为全运转型。全运会是城市增加凝聚力、城市文明攀升到新刻度的重要时段,要充分考虑到全民的健身需求,提供尽可能多的途径与渠道,吸引广大民众参与到全运会的举办全过程,使之充分体验全运会所蕴含的深远的意义,感悟全运精神的真谛,进而营造起平等、和谐、健康、共进的“全运大家庭”的良好氛围,使得广大民众在“家庭”环境的感召下,充分地支持全运、参与全运,共享全运带来的健康与快乐、成功与喜悦。
(3)在体育事业上,向民生体育转型。大力提倡大众体育,并非在否定竞技体育的价值,而是要理顺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逻辑关系。竞技体育观赏度高,却只是少数人从事的游戏,而大众体育则是体育事业的根基和终极目标。竞技体育的人才由大众体育中产生,并走上职业化的道路,而这些体育精英又以对金牌的争取,对更快、更高、更强的诠释,吸引大众对全民健身的投入,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水平运动员的影响力的作用,让十二届全运会成为拉动辽宁大众体育的一个契机。
参考文献:
[1]徐瑞霖.从我国最近两届全运会存在问题透析全运会改革走向[J].热点关注,2010(02).
[2]孔庆鹏.全运会东道主周期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12):28-29.
[3]岳文言.全运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体育学刊,2011(05).
[4]徐本力.体育强国、竞技体育强国、大众体育强国内涵释与评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93-98.
[5]陈喜珍.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全运会运作模式[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4(2):138.
作者简介:朱莉莉(1979-),女,吉林省吉林市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体育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