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是一种能力,一种能够迅速、直接并准确领悟语言文字内涵的能力。语文教学泰斗叶圣陶曾这样要求:“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文的敏锐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也明确要求“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那么,良好语感的习得需要如何培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略谈肤浅的看法。
一、借读感悟触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由此不难看出,读对于训练语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看,读无疑是培养学生语感的第一途径。“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俗语格言无不强调通过读可以获得感悟,形成语感。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读的作用,以期借读来获得语感。
具体到教学中,就是要将读的方式多样化,比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的时,首先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朗读第三次去隆中前的准备;然后再让学生配音乐齐声诵读卧龙岗上的美景;最后再以指名读的方式让学生读诸葛亮与刘备的交流。通过变换形式的朗读,学生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样,对读的要求也要科学化。课本里提出的朗读要求一般都是“有感情朗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其进一步细化,比如提出自然地读、大声地读、轻声地读等,以读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读中触感。
二、咬文嚼字寻语感
“一篇作品读一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叶圣陶先生的要求无疑是强调对语言文字多加揣摩、多多推敲。通过反复思考,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文字意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敏锐的语感。在细致剖析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摘句”分析法,尽可能地将句子的理解置于全文中,以期从课文的全面角度获得语感。
例如我在上《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聂将军的仁爱,我通过幻灯片出示课文里的一句话,让学生重点分析“拉到怀里”“喂饭”“放梨”等动词的含义。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理解聂将军的国际主义不仅仅是嘴上说,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在潜心涵泳间,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自然得以提升。
三、关联生活悟语感
叶圣陶先生在其语文教学的著作里多次提及语感的培养,他认为:“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越深切。”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使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和联系生活体验中搭建一座桥梁,将抽象的文字具象化,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
例如在《海伦·凯勒》一课的学习中,“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这句话无疑是对海伦辛苦学习的真实写照,尤其是“……以至……”关联词的运用更让文章的情感增强了几分。为此,我决定通过联系生活来增强学生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站起来朗读,让学生感受普通人说话多么方便容易。然后我让学生把手指在桌面上摩擦,在感受着摩擦带来的痛感同时,再让学生说一说人生经历中手指头流血的故事,在故事的陈述中使学生了解手指头流血是多么痛苦。最后再次饱含敬佩之情朗读这句话,在联系自己的切肤之痛感受“手指说话”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积累语言化语感
作家巴金老人曾经这样评价语感:“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什么是“多”,什么是“熟”,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有所记忆、有所积累。平常我们经常讲“课文即例子”,为此,教师必须充分运用教材,选准有代表性的内容让学生记忆,借此来强化学生的语感。
比如《黄果树瀑布》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坐在瀑布下面的感觉记忆犹新。为此,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播放瀑布落水的声音让学生感受人漂浮在声浪里的情景。最后让学生用“我坐在瀑布下面,听到的声音如同……我自己感觉就像……”的句子进行说话练习,以此来让学生充分表达阅读这段话的感受,以及听到瀑布的感受。
五、迁移运用习语感
事非亲历不知难,良好语感的获得需要学生把自己获得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表达的过程,既是学生抒发内心情感的过程,也是学生锻炼语言能力的过程。换个理解的角度,当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迁移教学内容时,语感的获得就水到渠成了。
迁移运用可以用口语表达,比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即兴提问;也可以用文字即课堂练笔的方式,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创作。比如《秦兵马俑》一课中贯穿全文的语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類型众多,个性鲜明”,对于这句话的教学,教师切不可仅仅停留于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的讲解,还应该更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规模宏大”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又是怎么表达出来的,然后再以“不仅……而且……”的方式来进行写话练习,学生就更能理解递进关系词语的内涵。
当然,语感的习得绝不能只依靠以上五点,还有比如运用多媒体进行互动式的交流、运用课外阅读进行语感的拓展训练等方式。但不管怎样,语感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重要理念,也是新时期语文课堂训练的重点。诚如朱作仁先生说过的:“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借读感悟触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由此不难看出,读对于训练语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看,读无疑是培养学生语感的第一途径。“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俗语格言无不强调通过读可以获得感悟,形成语感。为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读的作用,以期借读来获得语感。
具体到教学中,就是要将读的方式多样化,比如我在教学《三顾茅庐》的时,首先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让学生朗读第三次去隆中前的准备;然后再让学生配音乐齐声诵读卧龙岗上的美景;最后再以指名读的方式让学生读诸葛亮与刘备的交流。通过变换形式的朗读,学生逐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样,对读的要求也要科学化。课本里提出的朗读要求一般都是“有感情朗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将其进一步细化,比如提出自然地读、大声地读、轻声地读等,以读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读中触感。
二、咬文嚼字寻语感
“一篇作品读一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叶圣陶先生的要求无疑是强调对语言文字多加揣摩、多多推敲。通过反复思考,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文字意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从而获得敏锐的语感。在细致剖析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摘句”分析法,尽可能地将句子的理解置于全文中,以期从课文的全面角度获得语感。
例如我在上《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课时,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聂将军的仁爱,我通过幻灯片出示课文里的一句话,让学生重点分析“拉到怀里”“喂饭”“放梨”等动词的含义。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理解聂将军的国际主义不仅仅是嘴上说,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行动。在潜心涵泳间,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自然得以提升。
三、关联生活悟语感
叶圣陶先生在其语文教学的著作里多次提及语感的培养,他认为:“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越深切。”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努力使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和联系生活体验中搭建一座桥梁,将抽象的文字具象化,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
例如在《海伦·凯勒》一课的学习中,“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这句话无疑是对海伦辛苦学习的真实写照,尤其是“……以至……”关联词的运用更让文章的情感增强了几分。为此,我决定通过联系生活来增强学生的理解。我先让学生站起来朗读,让学生感受普通人说话多么方便容易。然后我让学生把手指在桌面上摩擦,在感受着摩擦带来的痛感同时,再让学生说一说人生经历中手指头流血的故事,在故事的陈述中使学生了解手指头流血是多么痛苦。最后再次饱含敬佩之情朗读这句话,在联系自己的切肤之痛感受“手指说话”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四、积累语言化语感
作家巴金老人曾经这样评价语感:“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它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什么是“多”,什么是“熟”,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有所记忆、有所积累。平常我们经常讲“课文即例子”,为此,教师必须充分运用教材,选准有代表性的内容让学生记忆,借此来强化学生的语感。
比如《黄果树瀑布》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于坐在瀑布下面的感觉记忆犹新。为此,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当时的情景,然后播放瀑布落水的声音让学生感受人漂浮在声浪里的情景。最后让学生用“我坐在瀑布下面,听到的声音如同……我自己感觉就像……”的句子进行说话练习,以此来让学生充分表达阅读这段话的感受,以及听到瀑布的感受。
五、迁移运用习语感
事非亲历不知难,良好语感的获得需要学生把自己获得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这个表达的过程,既是学生抒发内心情感的过程,也是学生锻炼语言能力的过程。换个理解的角度,当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迁移教学内容时,语感的获得就水到渠成了。
迁移运用可以用口语表达,比如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即兴提问;也可以用文字即课堂练笔的方式,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经典片段进行创作。比如《秦兵马俑》一课中贯穿全文的语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類型众多,个性鲜明”,对于这句话的教学,教师切不可仅仅停留于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的讲解,还应该更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规模宏大”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又是怎么表达出来的,然后再以“不仅……而且……”的方式来进行写话练习,学生就更能理解递进关系词语的内涵。
当然,语感的习得绝不能只依靠以上五点,还有比如运用多媒体进行互动式的交流、运用课外阅读进行语感的拓展训练等方式。但不管怎样,语感是新课程标准强调的重要理念,也是新时期语文课堂训练的重点。诚如朱作仁先生说过的:“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