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行遭遇“五大不再”

来源 :银行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1019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过起伏曲折的2014年,中国银行业在国家经济新常态的环境中,仍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从五大国有控股银行(工、农、中、建、交)2014年的年报观察,笔者有一个新的感受:虽然五大行利润依然风光,且年底股票市价还有大幅回升,但是在国家经济从高速增长回调到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后,大型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似乎又受到了新的拷问:是否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又重新回到了逐年上升的旧常态?或者说银行业新一轮不良资产增长又开始回潮?银行在抗击不良资产风险侵蚀中是否还能持续保持对投资者和股东的正常回报?银行是能适应、引领新常态还是受困或疲于应对新常态?这些问题都是银行业尤其是五大国有控股银行2015年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五大行“五大不再”
  从五大行披露的2014年年报看,虽然各家银行的掌门人都自认为业绩不错而表示满意。但笔者认為,相较于前几年,2014年对中国银行业尤其是五大行来说应该是比较难受的一年。如果说前几年喊的“狼来了”无非是个预警口号提前喊喊,而2014年则是狼真的来了,不止是狼围在家门口转,有时甚至已经进入家园。由此给五大行带来有几个特点,把它们概括为“五大不再”。
  其一,“暴利”不再,五大行净利润增速近十年来首次真正回落到个位数。据统计,2014年五大行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合计达到9261亿元,比2013年增长6.5%。其中,工行、建行净利润总额仍然位居前两位,两行均在2200亿元以上;农行、中行次之,两行净利润均在1700亿元以上,只有交通银行因总资产规模较小,净利润还不到700亿元(见表1)。不过,说银行业“暴利”不再,不仅要看与谁比较,也要看如何定义暴利。笔者的定义就是净利润增长不超过10%;至于跟谁比较,笔者认为,银行自己跟自己比或许还说得过去,如果是与实体经济中的工业企业、其他服务业比较,银行业的暴利成分仍是比较“打眼”的,因为不少实体企业的利润增长是负数。所以,有的媒体就不承认银行“暴利不再”,还在拿“五大行日赚25.4亿元”来吸引读者和公众的眼球。
  其二,“双降”不再,反而变成了不良贷款“双升”。自五大行从2005年起陆续在境内外上市以来,曾经饱受诟病的银行业不良贷款,在银行监管部门的严密监管和“双降”指令强约束下,确实是有了比较明显的改观。到2012年,大型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从上市初期的平均4%左右降低到1%以下,五大行不良贷款总额在2013年年末已经降低到4000亿元以下。但随着“长三角”、“珠三角”部分地区的经济泡沫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逐渐消退,一些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以及光伏行业、钢贸企业等产能严重过剩、亏损增多等的拖累,几大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在2012年、2013年开始出现跛脚现象(即不良贷款额上升但不良贷款率还在下降,后者主要靠新增贷款数量大而摊薄了不良贷款率)。但2014年的局面是各大银行的不良贷款“全面双升”,且升势不缓。五大行不良贷款总额又回升到5000亿元以上,比2013年末增长34.6%;五大行平均不良贷款率2014年末为1.26%,比2013年末上升0.23个百分点(见表2)。
  让人比较忧虑的是,表2的数字只是反映了不良贷款账面数字的部分变化,并未全部反映银行的不良贷款现实状况。据年报披露,五大行在2014年都对本行不良贷款做了大量的消化处置,如2014年中国银行境内共化解不良资产716亿元,工商银行共消化处置1060亿元。但即便如此,部分银行分类为关注类贷款1的数量还在大量增加。如工商银行2014年末关注类贷款为3198亿元,占该行全部贷款的比重为2.90%,比2013年底数提高了0.92个百分点;交通银行2014年末关注类贷款919亿元,关注贷款占比为2.68%,比2013年末上升0.87个百分点。这些都不是好信号。
  其三,高薪不再,银行的“金饭碗”地位开始动摇。自2012年起,银行的“暴利”现象曾广受批评,这种批评声不仅发自民间大众,甚至也有来自中央高层的声音。如此对银行界压力很大。与“暴利”相联系的一种指责是银行业的高薪,除银行高管成员的高薪外,还包括对银行从业员工高薪的连带诟病。但2014年,这种情况似乎发生了“嬗变”。据笔者所知,在2012年前,四大国有控股银行(不含交行,下同)的员工收入增长水平是受到控股股东——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和财政部控管的。前些年采取的控管方法是把员工工资费用的增长率与银行净利润增长率挂钩,如银行净利润增长10%,当年员工工资收入可以增长6%。由于2012年底四大银行的净利润增长平均在14%以上,之前的年份甚至增长超过20%,按照1︰0.6的配比方式,银行员工的年收入总量增长均可超过8%或12%。这个增长幅度是大大超过社会平均水平的。即使到2013年,四大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平均降低到了12.05%,四大银行的员工费用(含工资、奖金、住房公积金、保险、福利等,下同)增长仍然达到8.89%(见表3)。
  之所以2013年略高于1︰0.6的控管比例,是因为员工费用中还包括了不属于工资范畴的福利补助等费用。倘若2014年这个1︰0.6的控管比例仍然有效,按照四行披露的2014年平均净利润增长只有6.78%的水平,2014年四行员工工资费用最多增长只有4%左右,即使加上福利补贴等,增长率超过5%的概率也不大。从实际披露的数据看,2014年,四大银行合计163.62万名在册员工,合计的员工费用为3929.33亿元,人均费用24.01万元,只比2013年的23.06万元增长4.12%(见表4)。
  员工情况如此,银行高管薪酬的增幅就更小一些。因为在全社会加大反腐治贪力度的大环境下,中央、国务院对国有控股金融企业高管的薪酬水平也进行了严格管控,有关文件明确要求央企高管薪酬要从目前水平上降低,要缩小与本企业员工薪酬收入的差距,要缩小与社会公众平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从年报披露的五大行高管(包括董事长、监事长、行长、副行长等)的初步收入看,虽然2014年“前三长”的年薪收入平均都在100万元以上,但与2013年相比增长率只有2.12%,比同期四行平均员工费用增长率低2个百分点(见表5)。据了解,随着国家有关央企负责人薪酬改革的规定自2015年1月起正式实施,估计银行高管们的薪酬还将进一步下降,具体情况要到2015年底才能见分晓。但不可否认的是,银行高管们的高薪待遇应该说到2014年就算终结了,这最后的一哆嗦可能就是“最后的晚餐”,但也不排除是“逆市场”的一搏,能否奏效还须拭目以待。   其四,强势不再。受到“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越来越多的冲击,五大行的存、贷款新增都低于上年,市场占比下降。对五大行来说,存、贷款业务是最主要、最传统的业务,也是最强势的业务。在众多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影子银行”未出世开业前,国内的存、贷款业务几乎都被五大行分割占有,市场份额合计约占80%左右。但2014年的数据显示,五大行当年合计的新增存款、新增贷款都比2013年有不同程度减少。五行合计新增存款不到3万亿元(29926.7亿元),比2013年新增的4.16万亿元减少约1.17万亿元,减少28%:而2014年五行新增贷款合计3.90万亿元,比2013年的新增4.05万亿元减少约0.15万亿元,减少3.64%(见表6)。
  如果从市场份额看,五大行的强势占比“掉价”也很明显。据笔者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资料整理,2012年五大行人民币存款余额占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比例为50.26%,但到2014年底,该比例已经降低到46.14%,比2012年底降低了4.12个百分点;贷款占比的情况也大体如此。2012年底五行人民币贷款余额占比为45.58%,2014年底为43.16%,降低了2.42个百分点(见表7)。
  其实,五大行的“强势不再”不仅反映在存款、贷款的增加额和余额占比上,还反映在诸如存款利率、中间业务收费等价格上。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推进和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大量发行,过去以老大自居,在中小银行对定期存款基准利率全都按人民银行允许上限“一浮到顶”时,五大行对利率上浮比例几乎都是“我自岿然不动”或只上浮10%。但2014年11月以来,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调高存款利率上浮比率后,五大行对定期存款利率的上浮幅度大都跟随中小银行的步伐“一浮到顶”。还有一些原来收费的信用卡营销项目,也向中小银行看齐,或者取消了收费,或者降低了收费价格,或者提供了比中小银行更多更好的服务优惠。但即便是如此放下身段,五大行的存贷款新增和余额占比还是降低了,甚至交通银行2014年的存款新增还出现负数(-1281.65亿元),这是该行上市以来的第一次。看来,利率市场化对大型银行的冲击也是不可低估的。
  关于银行的“不再强势”,在今年召开的“两会”期间,在一次有总理参加的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建行行长张建国在发言时说到“现在银行也是弱势群体”时,包括总理在内的全场人员都笑了起来。事后媒体还就此论展开评述。笔者认为,虽然说“银行是弱势群体”可能过早或过头了一点,暂时还不受非银行业人士认同外,但说银行特别是五大行“强势不再”则是无可争辩的现实。随着金融市场改革的加快推进和市场竞争的全面推开,五大行都表示不再以强者、老大自居,不再以“大而不倒”为自己壮胆、撑面子,相信有了这种自知之明和自我约束,五大行未来在金融市场上发挥的担当作为或许会受到更多更强的考验。
  其五,“破净”不再,受股市2014年下半年“转牛”的带动,五大行中前几年存在的“破净”之身得以复原,后市看好。这可以说是“五大不再”中对五大行唯一值得欣慰的一个好消息。记得在2012年时,五大行中的农行、中行、交行都曾一度出现过每股股价低于其每股净资产的“破净”现象,工行、建行也曾差点面临被“破净”的尴尬。2013年的情况起起伏伏,“破净”时有时无,直到2014年下半年,国内A股市场由熊转牛,银行股的低市盈率和“破净”现象才逐渐改观。以2014年底五大行A股的人民币股价与其每股净资产比较,股价都高于每股净资产(见表8)。随着2015年国内A股和香港H股的进一步上涨,银行股的股价被进一步拉抬上升,虽然涨幅没有A股和H股的平均涨幅高,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几大银行的股价已经基本穩定,其较低的市场估值水平仍受部分机构投资者青睐,后市继续看好。笔者预测,这几家银行股价要想再被“破净”将非常困难,至少2015年内不会再有这种可能性。这也是对银行股股东和投资者们的一点回报和安慰吧。
  对2015年的初步展望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落实“四个全面”的开局之年。由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务院已把2015年的经济增速调整为7%左右,比2014年的7.5%左右降低了0.5个百分点。据此,笔者在参加一些座谈会时都听到一些专家预言,2015年的日子要比2014年难过。但笔者认为,调低GDP增速并不一定意味着企业、民众的日子就一定会比2014年难过。对五大行来说也是如此。虽然在经济增长由高速调整为中高速后,不能再指望银行营业收入、净利润、员工收入等仍保持两位数(10%以上)的增长,但也没有理由过于悲观,甚至把2015年的业务增长指标都降低到5%以下。因为,这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客观形势不吻合。在笔者看来,2015年有过去几年没有的一些大趋势、大优势,银行只要真正向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方向去努力,而不是以新常态作为无所作为、被动后退的借口,银行就能在适当的休整后搏出一个新状态、新面貌、新局面。
  五大行净利润增长或将维持个位数但净利润总额将接近甚至超过“万亿元”的新时代
  前面已经说过,2014年五大行净利润增长平均只有6.5%,已经进入增长的“一”时代。这种情况在2015年还会继续下去,但笔者预计其继续的速度会慢于2014年。这有几个理由支持笔者的预测。一是全国的经济增速目标还有7%左右,只比上年实际降低了0.4个百分点,而且从2015年开年起,国家就把稳增长作为首要选项在经济工作会议和“两会”上提出,要求各部门、各地区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有的还立下军令状考核;二是国内有几大区域经济的新亮点:如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环渤海地区、新型城镇化六大城市群建设以及最近李克强总理到东北三省提出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战略等,这些都是金融业大有作为的地方,更是五大行发挥投融资功能的用武之地。三是国家提出的“一带一路”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战略,这也需要五大行出钱出力出人。四是国内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提出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包括近期对购房政策做出的多项调整措施,都给五大行和各级政府提出了要“闯改创”、不要“等靠要”的许多新课题、新指向。五大行只要看准新指向,把握住新机遇,拿出新办法,主动走下去,走出去,就一定能控制住利润增速的自由落体下滑甚至是“断崖式”跳水。事实上,有的银行已经开始积极行动,如建设银行近期就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在西安召开了“首届丝绸之路经济带投资推介会”。据了解,双方签署的银政战略合作协议涉及的项目众多,总投资数额“非常巨大”。其中,建行与西咸新区签署的两个建设基金规模就达230亿元,建行牵头引进保险资金签约基础设施、能源及民生的9个项目达246亿元,还有建行筹划设立的总行级“西北资产池”,未来3年再投融资将不少于1500亿元。中国银行也提出,“未来三年,力争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授信达到1000亿美元”,仅“2015年中国银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相关授信就不低于200亿美元。”如果五大行都把自己的内部资源全部调动出来,把前几年因国际金融危机而禁锢的智慧和闯劲释放出来,笔者相信2015年未必一定是五大行的全面下行之年。初步测算,只要五大行能保持5%以上的净利润增长率,以2014年的9261亿元为基数,到2016年底五大行的净利润总额就能突破1万亿元达到10210亿元(9261×1.05×1.05=10210.25)。这将是跨进“十三五”时期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当然,实际的运行肯定不会像笔者预测的这样简单和容易,那是需要五大行全力以赴地以“蛮拼”的精神和行动才能换来的,对银行各级领导和员工们来说,这也是“自我救赎”的展示舞台。是继续吃国家政策扶持的“垄断”饭、改革红利的“大锅饭”,还是吃“自我闯改”的“创新饭”。就看银行业高管、员工们如何选择和作为。因为如果听任净利润增长继续大幅下滑,银行员工的收入就难以期待维持与GDP同速的提高。即便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和口袋,相信银行员工们也会为保住5%以上甚至争取10%左右的净利润增长率而自强不息,自我奋战。
  五大行的不良贷款或将继续增长,但只要不良贷款率不超过2%,都在可承受范围内
  如前所述,“五个不再”中的第二个不再是“双降不再”。从历史数据分析,凡处于经济增速下行阶段,银行的不良贷款都会有一定幅度的增加。有的是形势所逼使然(如有的是国家要求压缩严重过剩的某些产业的产能,有的是外贸形势逆转,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或卖不出合适价格导致企业经营亏损,无力还本付息),有的是银行主动调整贷款结构或对象所致(如对某些制造业或批发零售行业的贷款,因为部分企业出现不良上升势头,银行就主动不再增加对这类行业企业的授信,以致这些企业得不到新的融资来源或无力提前还款,就产生不良)。但笔者预计,“双降不再”不等于就必然是“双升”,2015年可能会恢复到前些年比较多的“一高一低”状态,即不良贷款增加但不良率下降,这或许是五大行在“十三五”时期的一个“新常态”。到2014年末,五大行的不良贷款总额已达5004亿元,不良率平均为1.26%。从2015年的发展形势观测,五大行的不良贷款或许还会继续增加,但增速不会像2014年的34.6%那么快。笔者预计如果把增速控制在20%左右,预计2015年末五行不良贷款总额会达到6000亿元左右。如果真是这样,即使不考虑银行每年都要主动核销和处置数千亿元存量不良贷款等的贡献(以此抵消非预期的不良贷款增加额),按照2015年五大行新增贷款与前两年平均水平保持相等数额(3.95万亿元)计算,到2015年末,五大行平均的不良贷款率或将达到1.35%,只比2014年提高0.09个百分点。这虽然还是“双升”,但不会是五大行全面双升。如果2015年国家继续在宽货币政策上加大调控力度,并把银行表外业务转入表内,五大行新增贷款或将超过4万亿元,那对降低五行2015年的不良率会有更大的摊薄效应。对前述不良率的提升,五大行是可以承受的,因为五大行到2014年末的拨贷比(拨贷比就是指银行不良贷款减值准备数额与当年贷款余额的比例)平均达到2.80%(见表9),即使不考虑2015年增提新的不良贷款减值准备,也不冲减2014年底的贷款减值准备余额,到2015年末五大行的拨贷比平均也能达到2.55%,能够满足银监会不低于2.5%的监督指标。但各行的情况会不尽相同,比如工行提出该行2015年不良贷款率的目标是控制在1.45%以内。这将比其2014年底的1.13%提高0.32个百分点。以笔者的观测了解,工行2014年末的拨贷比只有2.34%,如果2015年末不良贷款率达到1.45%,按其2015年新增1万亿元贷款测算,不良贷款额将达到1744亿元。如要满足拨贷比达到2.5%的监管指标,工行2015年底的贷款减值准备余额将需要3006亿元,会比2014年增加430亿元。如果真是这样,就会拉低工行2015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在笔者看来,这并非不可承受,但却不是最佳选择。笔者估计,这或许是工行为其留有回旋余地的“宽打窄用”之策,笔者衷心希望其实际结果会好于预期。
  此外,基于目前五大行的净资产收益率(NIM)平均都在2%以上,只要五大行的不良贷款率平均不超过2%,五大行的经营收入都会保持大于成本开支的局面,银行仍然会有净利润的增长,只是增速会受不良贷款率的上升而拉低。对此现象,相信各家银行的董事会、管理層和股东们都不会坐视不管。毕竟,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在全球银行业中还是处于较低水平。对2015年可能继续增加的一些不良贷款,既不要惊慌失措,自乱方寸而盲目唱衰,当然也不能满不在乎,自我麻痹大意而放任自流。估计在经济新常态环境下,监管部门还会针对新形势的变化,出台一些更具客观性、可操作性的风险监管措施,只要银行不违背常规出牌,就能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如果银行加大加快内部经营体制的改革、创新步伐,说不定还能驾驭(超越)新常态。
  五大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或将回归两位数,提高对营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
  2014年,五大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只增长5.74%(其中农行还是负增长3.66%,见表10),相对于各行2013年中间业务收入都有两位数的增长(五行平均增长15.17%)来说,一年将近10个百分点的下降,这是明显的一个大退步。这个大退步的趋势会否持续下去呢?笔者认为不会持续,也不应该持续。从近五年数据观察,2012年时五大行就出现过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率从两位数降低到一位数(平均增长7%)的拐点,但2013年又回升到15.17%,使增长率翻了一番。但2014年该增长率再次降低到5.74%,是近五年最低的一年。笔者估计五大行的高管们尤其是主管领导和分管部门都会坐不住了。在利率市场化加速的冲击下,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增长已经“今不如昔”,但银行转向以中间业务收入快速大步增长的轨道也不会再调轨、搬道岔。在五大行改制上市初期,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多数年份都是20%、30%以上的增长,那是因为以前的基数低,要拉升比较容易。但现在五大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基数已经不小了,如工行、建行都在一千亿元以上,农行、中行也在八、九百亿元之间,只有交行在三百亿元左右。笔者预计,2015年五大行会在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及提高营业收入占比上继续发力,不出两年,五大行中前四大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总额都会超出一千亿元以上,交通银行则会向五百亿元的目标奋进。因此,2015年五行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率可能会重回两位数,达到10%以上,而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重则会提高到20%左右,比2014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冲击有限,尤其是对大型银行,但冲击有限毕竟还是有冲击。2015年,人民银行或将再度调整基准利率以减轻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未来对存贷款利率的调整可能会更多采取非对称、有针对性的方式,加上存款保险制度的正式推出,商业银行在存贷款利率上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存贷款的增减起落也许会进入一个新状态,而银行的净利息收益率(NIM)也会逐渐下行,预计2015年五行NIM的平均水平会降低0.1个百分点而达到2.5%左右。千万不要小看这0.1个百分点的下降,对于已拥有70余万亿元资产的五大行来说,降低0.1个百分点的NIM,就相当于减少营业收入700多亿元和净利润约300亿元。对此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但笔者同时认为,对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等的影响也不必谈虎色变或如惊弓之鸟般紧张。在2015年相对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环境下,银行一定要转变思维,既要抓住“一带一路”等大市场、大舞台充分展示;也要走向中小微企业、“三农”及城镇个体、民营客户等广阔天地,尽心服务,不以小利而不为;同时还要加速向互联网金融市场靠拢,或自创、或合作,或并购,把一度失去的市场份额再拼争回来。当然这个过程也须循序渐进,而不能盲目冒进。但前提是必须进而不能退。从2015年第一季度GDP增长只有7%,3月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为11.6%,同比降低0.5个百分点的现状看,五大行要实现笔者前面预计的那几个目标,困难会比原来预期的要大要多,但即便这样也并非没有实现的可能。或许,等五大行披露第一季度和上半年的报告后,我们会看到一些新的信息,届时再对全年进行展望,准确度就会更大。
  (作者系中国投资协会常务理事)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居民资产保值增值的意愿不断加强,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备受投资者追捧。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将理财产品业务作为优化收益结构、拓宽中间业务创收渠道的重点,理财产品在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上屡创新高。然而随着理财产品业务的不断发展创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业务运行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积聚金融风险的同时也给金融调控带来很大的挑战。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的发展现状
期刊
《银行家》研究中心  前言  本报告从财务指标角度分析讨论2014年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本报告所提全国性商业银行包括: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等五家银行组成的大型商业银行(以下分别简称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和交行,统称简称为“大型银行”),以及由招商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民生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平安银
期刊
随着上市银行交出三季度“答卷”,银行业的情况真的不容乐观了。数据显示,16家境内上市银行的净利润增长率已放缓至2.1%,而去年同期这一数字为9.7%。与之相应的则是不良资产率的快速提升,這两个指标的一降一升,被认为是银行业入冬的信号。同时,网上有文字称,2015年内已有近40位银行高管出走,而基层员工也出现“排队”离职现象。有人将银行高管离职和2015年银行惨淡的前三季度成绩单联系起来,似乎更让人
期刊
考察2014年上市银行房地产信贷运行特点的一个重要视角是,上市银行房地产信贷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是否出现了与国家层面新常态的战略和政策定位相匹配的趋势。从逻辑上论,新常态会引致上市银行房地产信贷规模增速的下降和房贷在信贷投放结构中权重的走低,此即所谓“去化”趋势。那么,这样的逻辑是否获得了实证的检验?本文主要基于两个指标即“规模同比”和“结构权重”的逻辑推断。由于行文期间尚有几家上市银行未公开披露年报
期刊
在市场的期许和担忧中,除兴业银行和华夏银行外(截至4越20日),国内主要上市银行先后公布了其2014年财报,尽管利润增速放缓,不良反弹有些超出市场预期,但总利润超过1.2万亿元的上市银行财务状况仍然值得人们关注。本文试图对上市银行主要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比较,并为其综合竞争力进行简单排名,为投资者投资上市银行提供参考。  规模指标  资产总额  数据显示,2014年11家上市银行资产总额排名与上年相比
期刊
当大家都在谈商业银行转型、创新的时候,平安银行已经“上路”两年了。  平安银行2014年年报甫一出炉,旋即引起市场骚动。作为“弱势群体”的银行体现出的强势盈利能力让人咋舌。2014年,平安银行实现净利润198.02亿元,同比增长30.01%,领跑众上市银行。在经济下行下的出众业绩不由得笔者不把目光聚焦到这家银行的高管团队核心人物之一——邵平。  邵平,长期从事金融工作,先后在商业银行的基层机构,经
期刊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受到全世界的广泛重视和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国银监会始终将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作为银行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政策引导、审慎监管、强化自律、公众教育和投诉处理等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深化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但是实际调查表明,正如党中央指出的“作
期刊
现代金融的复杂性要求金融机构不得不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在各种选择之间进行取舍,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离不开概率理论,而概率理论能发挥作用的基础是构成概率评估基础的信息质量及度量技术。在实施新资本协议与国际监管规则接轨的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正在面临信用风险事件爆发更加突然、更加频繁的市场形势,要分析银行信用风险的走势,除了传统的不良率指标之外,信用风险预测指标为我们前瞻性地判断信用风险提供了崭新
期刊
当前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这是一个以中高速、优机构、新动力、多挑战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经济结构优化再平衡成为主旋律,更加追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金融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作为区域金融的一直新兴力量,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粗放经营逐步向精细化管理升级,在过去的十多年中,取得了长足发展,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资产质量稳步提高,盈利能力大幅增长。面临当前经济金融
期刊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金融改革的核心。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加速推进,这将对国内商业银行竞争行为和竞争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利率市场化将促进商业银行调整“两大结构”——业务结构和盈利结构,提升“两大能力”——风险定价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利率市场化及相关制度的建立,将会促进中小银行的快速发展,也会促进中小银行采取更加激进的竞争策略。利率市场化在促进银行业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将加剧银行业内部竞争,促进银行业内部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