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是保公平还是包看病?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t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医疗体制改革的争论中,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不能走市场化的道路”,问题是,当“市场”是扭曲的、垄断的时候,说不该走“市场化”的道路,就只能回到行政统治的旧路上去。
  医疗保险,是保公平,还是包看病?是遵循市场规则,还是强调行政管理?人们在卫生体制改革上争论不断,却混淆了不同性质的问题。
  今天的中国,不享有任何医疗保险的人,在城市中占44.8%,在农村中占79.1%。两项相加,在中国的13亿人中有约8亿人不享有任何医疗保险。由此,使我们的医疗卫生情况在世界卫生组织的191个会员国中排名倒数第四也就是说,不少比我们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公民是普遍享有低水平的医疗保险的,而我们这里却没有。
  不能施行全民医保的理由据说是经费问题。有人算了笔账,施行全民医保加上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国“现有的财政收入全部用来吃药也未必够”。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全民医保”保什么?是保公平,还是包看病?
  先看后者。如果包看病,据称现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每人每年平均是1000元,有人依此算出全体国民需13000亿,等于财政收入的一半,再“加上‘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等“则人均每年至少2000元”,等于全部财政,财政确实负担不了。
  再看前者。如果是保公平,目前新的农村合作医疗的标准是每人每年30元,全体国民算下来是390亿,如果设立每人每年100元的标准,全体国民是1300亿,约占年财政的5%,财政未必不能负担。
  因此,在一个国家中,只要政府把普遍地提高每个国民的生存质量看作是第一位的事,就会在保障公民的健康上花钱。在市场经济社会,个人的合法收入和消费再高都是允许的,绝不讲平均;但由国家税收调剂的二次分配,用于社会保障却必须讲平等。
  贫困的、或者是收入低的人,靠社会保障可以体面地生存,可以作为自己进入市场去竞争的依托和起点。而富有的、收入高的人可以享用与一般人相同的社会保障,也可以有社会保障而不用,另买更高档的产品或者是服务。
  我历来强调应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城乡一体的、最低限度的、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因为市场出效率,政府保公平,各自的功能不同。必须明确,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部分,不负责支出分级看病、分级吃药的部分,只负责公民人人平等享有的最低限度的医疗保险。
  我们应该注意到,当有人在生病时连一片去痛片也得不到的时候,在中国的北京、广州这样的城市CT扫描、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的人均拥有量却超过了伦敦和纽约,这是用“国家经济还不够发达”“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可以解释得了的吗?
  在医疗体制改革的争论中,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不能走市场化的道路”,问题是,中国过去20年卫生系统的改革走过“市场化”的道路吗?其实,中国卫生系统的改革至今也还并未进入到“体制”改革的阶段,它恰恰是延续了中国在计划经济后期和改革确定市场经济方向之间过渡时期的思路:“学企业搞承包”“学学校搞创收”。中国的医疗单位至今还和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之前的企业一样,是“政府行政机关的附属物”。因此,我们必须明确,什么都讲“钱”并不是“市场经济”;只着眼于为医院建立所谓“合理的补偿机制”,也距市场经济社会的制度和原则甚远。
  那么,具体到“医保”而言,适不适用“市场规则”呢?“医保”是一种复合关系,就国家对公民的健康权承担积极责任而言,它不适用于市场规则;就国家为公民向医生及其他医务人员买服务和向企业买药品和医疗器械而言,当然适用于市场规则。因为,在这些方面,不遵从市场规则,就买不来合格的服务及合格的药品和医疗器械。
  狭义的“市场”本身固然解决不了社会保障的问题,但那些误认为一讲“市场经济”就是只講“钱”的人们却忽略了正是“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产生了平等的理念和与之相对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它要求法律认可和平等地保护每一个人的权利,由此,它又本能地反对特权和垄断。
  正像一位研究者所说的那样:当“市场”是扭曲的、垄断的时候,说不该走“市场化”的道路,就只能回到行政统治的旧路上去。因此,卫生体制的改革,需要的是加强政府的责任,消除政府下属或直属机构的垄断。使人人享有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使医生、医院以合理的价格和优质服务而不是以垄断和“不讲职业伦理只认钱”存在于制度化的市场经济社会。
其他文献
今天的城市人到农村去与20世纪60到70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相差30多年,在我看来,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要理解今天的“到农村去”、“到西部去”,就必须理解中国社会近40年所发生的变化,其中本质的变化就是社会成员的自由化。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的经济改革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上一次的上山下乡也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进行的。虽然“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是由城里人首先提
期刊
盛夏周末,待在Leeka家的小书房,熄了灯,月光自百叶窗将每个人打造成斑马状,一群人在空调的微噪中玩“杀人”游戏。在输者被惩罚而去窗口大叫“我不是正常人”时,我的脑子里突然闪出几年前的那些夜晚,一群人在学校足球场的看台上游戏时且笑且叫的场景。  一群人。  我向来溺爱这个词,用来标榜自己的不孤独。整个大学时代是我们群居的美好时光,怀念在那个叫宿舍的温暖山洞,8个女孩几乎形影不离的美好。于是,即使工
期刊
在文学作品往往只能各领风骚三两年的时候,“星作家”要考虑的问题仍然是:自己的光芒能灿烂多久    “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供养作家的制度现在的确面临着挑战。过去国家养了一批作家,现在仍然养着,这个体制在新形势下应该有所变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坦诚地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青黄不接的文学界    陈建功提出一个疑问:作家成名后是否一定要做专业作家?他说,目前全国各地作协靠领工资生存的专业作
期刊
相比男同性恋群体,自称为“拉拉”的女同性恋们更加为人所不了解。这个群体在社会中一直存在,只是到了今天,她们开始了组织化、公开化的进程,目的是争取社会的理解和宽容。  四年以前,TONY从来没想过有这么多人和自己一样。身为职业摄影师的她,面容清秀,戴着棒球帽,身穿男式黑T恤和男式牛仔裤,牵着女朋友坐在酒吧的沙发角落里。她认真地对记者强调她名字的拼写,不是T-O-N-I,是T-O-N-Y,“这是男孩子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电视里的男性已经不再是不拘小节的硬汉一统天下了,F4、裴勇俊的迅速窜红,让很多男人无法接受,却又不得不承认“花一样的男子”是如此深得人心。  在现实生活中,男人们慢慢地发现应该为自己活着,穿着讲究、生活细致也不是一件丢脸的事,他们开始去掉中国传统的“男人不该注重外表,应讲究内涵……”“男人最重要的是承担家庭的责任”等等观念,继而寻找适合自己个性的装扮和表达自我的方式。  这种“
期刊
莫莫所在的外贸公司私下被业界“美誉”为绞肉机:公司的中层每人都像X战警时刻准备冲锋陷阵,员工24小时开机等待魔鬼老板随时PK。为此,莫莫的口头禅就是学广告语深沉地说:PK,无所不在。  PK之意不在“P”(player),而在“K”(killing)也。其实我一直挺爱CCTV的综艺的,但最近很倒胃口。起先是有人酸葡萄地说《超级女生》“超级”恶俗,本着严肃探究其“恶俗指数”的理想,我却终于爱上了“恶
期刊
北京二环边上有一栋高档公寓,假复式(名为两层,实为一层半,上半层是开发商加了楼板糊弄小资们的),8000多人民币一平米,有收房的业主爬到“二楼”后,用力一跺脚,楼板居然被踩出了一个洞——这条新闻让我心慌了一个下午。回家后在自己地板上猛踹了十几脚,好歹楼下邻居没上来骂,验证脚底下踩的是货真价实的楼板后,我才踏踏实实地去洗澡、吃饭、睡觉。  如果有人能生产出硬度足够的纸板,我怀疑有黑心的开发商就会因为
期刊
中国企业跨出国门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再延长。  一段时间,但这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技术进步的问题。    “摊大饼”式的海外并购    中国新闻周刊:欧美的媒体惊呼“中国来了”。为什么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会引起如此多的关注,成为欧美业界的一个焦点话题?  曹远征:并购是一种常见的、通行于世界的商业运作手段。各国均有发生,并习以为常,本身不值得大惊小怪。欧美叹为观止,深层次的原因是随着中国经
期刊
迅速成长的中国企业很快发现:他们在以一个世界级的产能,玩一个区域性的市场。中国似乎已经容不下他们了,以前的粗放增长方式迅速走到了尽头。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并购来实现品牌、技术等方面的“跨越”,进而解决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的问题。  然而,“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正面临一个悖论:由于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问题没有解决,中国企业缺乏真正的竞争力,并因此在海外并购中陷于被动。此外,并购虽然有时可以延长他们的产品的生
期刊
发展经济,还是保持文化传统?今天的西藏也面临这个问题。  “a——o——e”一个稚嫩的声音从窗户里传出。这面窗户,在山坡上露出半截,人只有趴下身子,才可以透过缭绕的香火看到里面是一个很大的宫殿的后室。  这里是拉萨三大寺院之一的色拉寺。寺庙依山而建,山坡上错落着大大小小的殿宇。下了山坡,走进幽深的大殿,殿里,三面墙上都是佛像,数不清的酥油灯静谧地跳跃着。大殿里空落落的,只有一位喇嘛在低声诵经,不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