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学术理论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jin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而民族院校贫困生又是其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能否有效减少和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为了民族院校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主要分析了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以此提高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民族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高校缴费上学制度的全面推行,以及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学生人数逐步攀升。其中,贫困生的人数也在日益增多。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我国在校贫困大学生达到424.2万人,2009年已经达到502.5万人。目前,我国在校贫困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5%-24%左右,其中,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占5%-10%,尤其是民族院校。贫困生问题,特别是其心理问题,成为了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逐渐成为民族院校教育工作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
  一、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民族院校大部分处于民族地区,由于历史、自然、地理位置等原因,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发展都比较滞后,而民族院校的学生主要是来自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因此,与普通院校相比,民族院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而自卑心理是民族院校贫困生的首要问题。
  1.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自我情绪的体验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心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民族院校的贫困生大多数来自偏远贫困地区,家庭条件差,经济困难,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以及思维方式与家境优越的城市学生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这使得他们在心理上产生较强的自卑感。主要表现为:首先,敏感和掩饰,封闭自己。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以及长期生活环境的影响,贫困生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的敏感多疑,想方设法的掩饰自己贫穷的事实,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贫穷和困难,把自己封闭起来,独来独往,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其次,逃避现实,自暴自弃,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由于沉重的经济负担、消费水平的巨大反差,加上紧张的学习、激烈的社会竞争、人际交往的不适应、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部分贫困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逃避现实,怨恨自己贫寒的出身,父母的“无能”,变得怨天尤人,牢骚满腹,自暴自弃,甚至把自己的贫困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平,对周围的一切产生反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2.焦虑心理
  焦虑是一种伴随着某种不祥预感而产生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绪。民族院校贫困生的焦虑情绪,主要表现在:第一,为家庭、学费、生活费等经济问题焦虑。由于身处贫穷地区,家庭经济困难,他们经常为家庭焦虑,担心年迈多病的父母,担心家中的欠债增多,或者害怕家中再发生意外而经济上无法承受;常常为昂贵的学杂费、城市中各种日用生活费焦虑,使他们无法在学校里安心学习。第二,为学习焦虑。这在贫困生情绪反应中表现最为强烈,他们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减轻父母的负担,常常告诫自己要抓紧时间拼命学习,害怕学习成绩不能出类拔萃,担心与奖学金失之交臂。或者,读书虽然十分刻苦,但学习成绩却不很理想,这会使他们产生失落、紧张、不安等消极情绪。第三,为就业焦虑。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经常担心自己毕业后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者即使找到工作,担心收入不高,无法按时偿还贷款,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的贫困,自身的一些不利条件,或者没有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而对自己的未来倍感忧虑,甚至产生退学、自杀的念头。另外,民族院校的贫困生对于城市生活也感到担忧,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从未走出自己的家乡,他们有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来到城市后他们发现现在的生活与之前的生活有较大的差异,他们应该如何来适应城市生活,这也使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紧张和焦虑。
  3.嫉妒心理
  嫉妒是一种因他人在某些方面比自己优秀而产生的带有忧虑、愤怒的复杂情绪。民族院校的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自身的出生条件和成长环境比别人差,容易产生嫉妒的情绪。主要表现在:首先,部分少数民族学生,不敢正视经济条件的贫困,看到有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在学习、能力方面都不如自己,却因为家境富裕,可以大手大脚,随心所欲的花钱时,会觉得心理不平衡,产生既羡慕又嫉妒的心理,对富裕同学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心生不满,反感他们,讥讽他们,不愿意与他们交往,甚至会产生希望这些同学遭受不幸、变得贫穷的扭曲心理。其次,有的贫困生会用偏激的言词抨击社会的弊端,甚至因为某一方面的不公平现象,对社会、学校、他人都有成见和偏见,产生认为身边的一切都是不公平的偏执心理。这种嫉妒心理,往往会使部分贫困生变得孤僻,严重影响其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会导致贫困生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深入分析其原因,对于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引起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民族地区大多处于高寒、干旱地区或山区,恶劣的自然和气候环境、偏僻的地理位置、不便的交通条件,加之历史的原因,使得民族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均比较缓慢和滞后。经济上的困难使民族院校的贫困生在心理上时时感到压力的存在,尤其是面对社会存在的不良风气,如“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金钱万能的思想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势利和虚伪的人际关系等,都会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冲击,产生迷茫和困惑,甚至产生错误的认识。这种对金钱的渴望与贫困的现实的矛盾心理,会加剧他们的心理困扰,从而引发系列心理问题。其二,由于长期受本民族特有的文化、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在大学的系统学习,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视野的不断开阔,人际关系的不断加强,面对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社会,原有的生活方式与全新的城市生活相差甚远,他们所固有的传统观念与开放的现代文明会产生强烈冲击,这些冲突在他们心理会引起不小的“地震”。如果不能正确调适这些冲击,将会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素质以及对子女的教养方式等都会对孩子的人格的塑造、个性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偏远的农村和低收入家庭,家庭经济收入普遍比较低,甚至有的家庭经不起任何的突发性事件,如洪灾、旱灾、雪灾、地震等,家中便一贫如洗。因此,经济特别困难的家庭往往是倾全家之力来供养一个孩子上大学,奉行“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希望子女通过学业取得的成就来改变贫穷的生活状况,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这可能使贫困大学生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如为自己的求学费用感到内疚、害怕辜负父母的期望等。据有关调查表明,目前有70%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的双重压力,这些压力会使他们经常产生不良的、消极的情绪,对心理造成困扰。
  3.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民族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贫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导致一些贫困大学生会产生恐惧、焦虑等心理问题。如对大一的贫困生来说,如何应对角色的转换、如何转变学习的方式、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适应新奇的城市生活等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另一方面,学校的资助方式不当或失误给贫困大学生心理带来负面影响。目前,学校和社会对贫困大学生采取了许多的资助措施,学校在对贫困生进行资助时,由于某些方法方式不当,加之贫困生的心理不够成熟,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对经济方面的刺激过于敏感,导致一些学生虽然物质得到了资助,但自尊心却受到了严重挫伤,从而加重了自卑的心理。
  4.个人主观因素的影响。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和制约其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对自我认知的偏差是其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有些贫困生自我评价偏低,觉得自己是一个弱者,他们在思索自身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对自我的定位过低,难以正确认知,对自己持否定的、消极的态度,因而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这使得他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总是自我隔离,不能把消极的情绪及时地发泄出来,从而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甚至可能由于无法承受内心的压抑而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三、解决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民族院校担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贫困大学生作为民族院校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同样也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民族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社会、民族地区、家庭等多方面因素,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是民族院校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有效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
  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及出现的心理问题,各民族院校应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民族院校应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成立专项经费,加强对专兼职心理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加强与其他高校的联系,争取更多考察、交流、进修机会,积极参加学术研讨等会议,提高心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同时,基于天然的民族认同感和共同的民族文化,民族院校应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心理教师,这是解决民族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极为有效的对策。其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发展中的各种困惑及问题,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其心理健康素质。这门课程可以以素质选修课或必修课的方式来开设,应注重实效,丰富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真正得到提升。最后,结合民族院校贫困生人数多、比例高、家庭经济条件差的特点,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及时掌握每个贫困生的经济状况、心理状况等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2、完善高校资助体系,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家庭经济困难是民族院校贫困出现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因此,减轻经济压力是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基础,而进一步完善高校的资助体系,是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主要途径。目前,我国各高校基本上形成了以“奖、助、勤、贷、补、减”为一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这一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在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资助体系。
  第一,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因地制宜,特别是民族地区,更应建立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认定机制,确定统一的认定标准,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同时,也需要贫困生长期居住地的所在村、镇、社区以及当地政府的大力协助,认真负责地对贫困生的实际贫困程度把好关,共同把困难认定工作做好,为之后的奖学金、助学金等工作打好基础,使真正贫困的学生能得到资助。第二,全面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贫困生学费、生活费的最有效的、最主要的方式。据了解,有极少部分贫困生因贷款程序复杂或在办理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得到助学贷款。因此,应简化贷款程序,同时,相关负责办理的部门也应根据贫困生的实际情况,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贫困生能及时得到助学贷款,减轻其经济负担。第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奖、助学金及勤工助学途径。虽然党和政府逐年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但随着民族院校贫困生的数量增多,学校也面临很大的压力,因此,民族院校应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动员企事业单位、个人捐资助学,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奖、助学金或勤工助学的机会。如贵州民族大学为例,2012年,贵州和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向学校捐赠105万元作为“王和平爱心基金”,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3、社会、家庭、学校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关注贫困生,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
  民族院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跟其家庭背景和成长、生活环境,以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有效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通力合作。一方面,学校在加强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加强与贫困生父母的联系与交流,全面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共同找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时进行心理干预,使其早日摆脱心理的困扰。另外,学校也应当将贫困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向家长反馈,引导家长改善家庭环境,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注意方式方法,减轻贫困生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应大力净化社会风气,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应杜绝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培养青年人自强不息、勇于进取、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与学校的联系,为贫困生提供更多的经济资助或就业机会,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大卫.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2]周家华,王金凤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9).
  [3]匡列辉,胡赛明,胡洁,毛瑞雪.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0,(19).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高校校园突发性事件的增多,大学应急生存教育管理上存在模糊性、片面性和单纯性现象,进而导致当前大学生应急生存防范意识淡薄,应急生存知识模糊、缺乏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本文结合我校在校园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处理中的工作经验,从预防能力、反应与处理能力、恢复能力着手研究大学生应急能力多维培养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应急能力;多维培养  近年来大学校园内危机事件频频发生,国内对学校危机的防范研究大
期刊
摘 要:一般民事行为具有任意性,不以特定的方式做出,行为发生时产生的证据也是多种多样的。而医疗行为则是一种规范性的行为,必须在不断了解病情的基础之上作出诊断,此行为的规范是既定的,有特殊规则,是具体确定的。表现在证据上就是医疗纠纷中证据的种类和范围都具有特殊性。在本文中,通过分析各国举证责任的分配,明确双方举证义务的范围,并对医疗纠纷中的病例证据展开阐述,最后对医疗过程中证据的形成和保存提出若干建
期刊
摘 要:英语中有许多句子从形式上来看是肯定的,但实际上却具有否定内涵。要想理解和翻译这一类型的句子就不能只简单地从句子的表面上去理解。和汉语一样,英语中的否定结构也存在着内容和形式不相符合的语用现象。因此,在学习英语语言中,应从词类及词语搭配和特定句型及固定结构两方面分析和掌握这一特殊的语言现象。  关键词:肯定表达;否定意义;语言现象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人类可以利用语言进行信息交流、情
期刊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在思想品德、组织纪律、学习成绩等方面比同学差,与同学特别是老师关系紧张,不遵守纪律,不能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很自然地给他们戴上“差生”或“后进生”的帽子,认为“朽木不可雕也”而放弃对其教育。“后进生”果真是“不可雕”的“朽木”吗?偶然的一件小事让我改变了看法。  2000级汽修班有一个男生,平时默默无闻,貌不出众略带点憨,毫不引人注目
期刊
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是个体性,这种个体性带有很大的差异。如就语文学习的态度,我们可以大致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渴望学习,有主动求知的积极力量或行为;另一类是对语文反感并处于被动状态,有时甚至有违纪阻碍教学的消极力量或行为;还有一类是介乎其间的大多数学生,期待教学活动继续开展。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从思
期刊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话在中国教育流行了许多年了,它如实地反映了中国式教育在分数这一问题上的态度,并且还将继续流行下去。  分本无心,是什么造成了这个以分论成败的社会?是“伟大而完美”的中国式教育。就我而言,如果把学习比作一次旅程,考试应该是一种交通工具,而不是目的地。“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句话是否应该改为“分高为王,分低为寇!”?  分本无心,分数只是一种手段,而过多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一些表面看似遵循课改要求、实质上偏离课改理念的教学行为应运而生,致使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低效或无效现象。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有效提问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结合工作经验,探讨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着重论述了有效提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及其实施方法,提出了课堂提问的指向性、实际性和层次性的具体落实。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疏密问题是从属于构图艺术的,因此是构图艺术的组成部分。绘画应该是疏密得当,只有这样才能打破均齐而又呆板的画面。花鸟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都知道它是中国绘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国的画家都非常重视画面的构图艺术,而疏密则是构图艺术中的一重要部分。本论文主要结合名家作品探讨花鸟画创作中的疏密。  关键词:疏密;花鸟画;构图  中国的花鸟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绘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
期刊
摘 要:丝网印刷有着千百年的历史,它在发扬传统文化与艺术创作思想上发挥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通过同一油墨在不同承印物上的对比实验、分析手工丝网印刷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总结了部分的实验方法,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丝网印刷;油墨;承印物;丙烯  一、引言  丝网印刷的艺术使我们的现代生活越来越丰富,不同的丝网表现体现了不同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价值。丝网印刷工艺极具艺术价值,实验的目的就
期刊
摘 要:课堂提问是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是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向往和追求。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的建设是保证有效课堂提问的基础,同时,注意问题设计、把握课堂节奏也是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因素。只有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维,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堂;提问;设计;节奏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