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这些年来,语文教学中强化了智力开发、能力培养,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仍然是薄弱环节,这有碍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概念。正如前一章所述,时人皆认为智力因素主要指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心理能力。那么,何谓非智力因素呢?从广义讲,凡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都可称为非智力因素;从狭义讲,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气质与性格、动机与兴趣、习惯与意志、情绪与情感等心理品质。古今中外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诗人、教育工作者,除了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外,还因为他们具有优良的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因此,“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就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式。
二、语文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语文教育与非智力因素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一方面语文教育对非智力因素具有依赖性;另一方面非智力因素又可促进学生语文智能的发展。
(一)语文教育对非智力因素的依赖
从大面积的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证明,智力超常与智力低下的学生都为数不多,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素质都属于中等。所以对一般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
《西游记》中有这样的描述,有一次,孙行者听祖师讲道,祖师的口才很好,孙行者听得眉飞色舞,禁不住抓肋挠耳起来。这种聚精会神的状况,正是语文教师所追求的课堂效果。这种课堂气氛反过来又会鼓舞教师,使师生情感高度融洽,自然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祖师的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因而使行者产生了浓郁的兴趣。这正是非智力因素发生了作用。以“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为例。璧玉为何如此珍贵?学生难以理解,教师情趣盎然地描述了“蒲和献玉”的故事,学生一下明白了和氏璧确是稀世之宝!自然关心其命运,从而激发了听课的兴趣,自然会在兴趣这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下,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育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作家把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事物,按照文学创作有规律地加以选择、概括、加工、提高,创造出各种优美的意境,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写成各类体裁的文章。一旦选为语文教材,只要教学得法,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会促使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读懂了《雪浪花》,就会受到老泰山坚韧意志的鼓舞;懂得了《茶花赋》的结构,就会引起对散文构思的兴趣;在熟悉《荔枝蜜》的表现方法的同时,也受到其中的情感陶冶;在品味《荷塘月色》的语言美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朱自清那特有的气质的影响……这一切,正好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语文教育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是巨大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掘教材中各种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以《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为例,课本图文并茂,教学时,若能放大插图,指出作者用雨鞋、雨伞等多样东西写出别里科夫“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企图将整个的人都装进套子里。不会绘图的老师,只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形象地感知那样一幅荒诞的肖像图,也会禁不住棒腹大笑的。在激起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者进而导思,这个人物在想些什么呢?此时,非智力因素就起着促使学生集中思想、寻求答案的作用,就会很容易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别里科夫竭力把他的想法也藏在套子里。知识的获得又会使非智力因素更加活跃起来,学生会兴趣浓郁地想到很多问题,别里科夫仅仅是一个逃避现实、消极遁世的可怜虫吗?这个让人厌恶的形象说明了什么呢?在今天的时代,还有这样的怪胎吗?在我的周围还有没有类似的人物呢?……这样学习,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从内心会油然而生对“套中人”的厌恶之情,久而久之还会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这就促使了情感、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
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基础
下面,试据心理学原理,从非认知因素与个性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语文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等三个方面来阐明问题。
(一)非认知因素与个性发展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即非认知因素。学生的心理品质有许多结构成分,除了作为智慧本身的智力成分外,还有心理过程及心理特征的非智力成分。如动机、态度、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意志以及独立自主的性格,这和语文教学与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二)非智力因素的复杂性与系统性
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广泛而又复杂的系统,它与智力系统紧密联系,相辅相承,构成个体健全、完整的心理体系。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实现语文的信息处理、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这个多层次的大系统中,属于起着发动、维持、引导和调整作用的子系统。非智力因素直接参予语文教学中的听、读、说、写活动,并决定着这些活动的方向与结果,而且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学生一定的智力认识为起点,又以智力过程的效果为终结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有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而缺乏正确的动机与意志,那么语文学习的心理活动过程就会严重受阻,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学生在学校或家中总是感到心理愉快、充实,就能增加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喜思爱辨,从而收到好的效果。反之,学生情绪低落,态度消沉,思想集中不起来,即便长时期学习,效果也不会好。例如有的学生畏惧写议论文,教师如果一味指责,学生就可能完全丧失了信心;反之,若能热情地鼓舞,循循善导,则会激发其兴趣,增强其信心,议论文的写作水平终于不断得到提高。
世界先进教育理论提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得到最充分最和谐的发展。我国语文教育的实践,也正在不断深化这方面的认识。
这些年来,语文教学中强化了智力开发、能力培养,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仍然是薄弱环节,这有碍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于智力因素而言的概念。正如前一章所述,时人皆认为智力因素主要指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心理能力。那么,何谓非智力因素呢?从广义讲,凡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都可称为非智力因素;从狭义讲,非智力因素主要指气质与性格、动机与兴趣、习惯与意志、情绪与情感等心理品质。古今中外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诗人、教育工作者,除了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外,还因为他们具有优良的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品质,因此,“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就成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公式。
二、语文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语文教育与非智力因素是相辅相承的关系,一方面语文教育对非智力因素具有依赖性;另一方面非智力因素又可促进学生语文智能的发展。
(一)语文教育对非智力因素的依赖
从大面积的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证明,智力超常与智力低下的学生都为数不多,绝大多数学生的智力素质都属于中等。所以对一般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
《西游记》中有这样的描述,有一次,孙行者听祖师讲道,祖师的口才很好,孙行者听得眉飞色舞,禁不住抓肋挠耳起来。这种聚精会神的状况,正是语文教师所追求的课堂效果。这种课堂气氛反过来又会鼓舞教师,使师生情感高度融洽,自然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祖师的教学内容生动有趣,因而使行者产生了浓郁的兴趣。这正是非智力因素发生了作用。以“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为例。璧玉为何如此珍贵?学生难以理解,教师情趣盎然地描述了“蒲和献玉”的故事,学生一下明白了和氏璧确是稀世之宝!自然关心其命运,从而激发了听课的兴趣,自然会在兴趣这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下,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语文教育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作家把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事物,按照文学创作有规律地加以选择、概括、加工、提高,创造出各种优美的意境,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写成各类体裁的文章。一旦选为语文教材,只要教学得法,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会促使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学生读懂了《雪浪花》,就会受到老泰山坚韧意志的鼓舞;懂得了《茶花赋》的结构,就会引起对散文构思的兴趣;在熟悉《荔枝蜜》的表现方法的同时,也受到其中的情感陶冶;在品味《荷塘月色》的语言美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朱自清那特有的气质的影响……这一切,正好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语文教育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是巨大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掘教材中各种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以《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为例,课本图文并茂,教学时,若能放大插图,指出作者用雨鞋、雨伞等多样东西写出别里科夫“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企图将整个的人都装进套子里。不会绘图的老师,只要充分利用课文插图,让学生形象地感知那样一幅荒诞的肖像图,也会禁不住棒腹大笑的。在激起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者进而导思,这个人物在想些什么呢?此时,非智力因素就起着促使学生集中思想、寻求答案的作用,就会很容易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别里科夫竭力把他的想法也藏在套子里。知识的获得又会使非智力因素更加活跃起来,学生会兴趣浓郁地想到很多问题,别里科夫仅仅是一个逃避现实、消极遁世的可怜虫吗?这个让人厌恶的形象说明了什么呢?在今天的时代,还有这样的怪胎吗?在我的周围还有没有类似的人物呢?……这样学习,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从内心会油然而生对“套中人”的厌恶之情,久而久之还会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这就促使了情感、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良好发展。
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基础
下面,试据心理学原理,从非认知因素与个性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语文教学与非智力因素等三个方面来阐明问题。
(一)非认知因素与个性发展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即非认知因素。学生的心理品质有许多结构成分,除了作为智慧本身的智力成分外,还有心理过程及心理特征的非智力成分。如动机、态度、情绪、情感、意志、性格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其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强的意志以及独立自主的性格,这和语文教学与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二)非智力因素的复杂性与系统性
非智力因素是一个广泛而又复杂的系统,它与智力系统紧密联系,相辅相承,构成个体健全、完整的心理体系。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实现语文的信息处理、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等。非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这个多层次的大系统中,属于起着发动、维持、引导和调整作用的子系统。非智力因素直接参予语文教学中的听、读、说、写活动,并决定着这些活动的方向与结果,而且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学生一定的智力认识为起点,又以智力过程的效果为终结目的。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有知识的传授与接受。而缺乏正确的动机与意志,那么语文学习的心理活动过程就会严重受阻,影响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学生在学校或家中总是感到心理愉快、充实,就能增加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喜思爱辨,从而收到好的效果。反之,学生情绪低落,态度消沉,思想集中不起来,即便长时期学习,效果也不会好。例如有的学生畏惧写议论文,教师如果一味指责,学生就可能完全丧失了信心;反之,若能热情地鼓舞,循循善导,则会激发其兴趣,增强其信心,议论文的写作水平终于不断得到提高。
世界先进教育理论提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得到最充分最和谐的发展。我国语文教育的实践,也正在不断深化这方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