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作文该怎么教?如何摆脱应试化的现状走向生活化?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念
过去的“应试教育”完全背离了内容是中心、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原则,脱离了有感而作这一前提。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应从本质入手,由过去的重形式转向重内容。这是观念上的变革,也是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要把作文指导的重心转移到指导学生感知生活、积累生活上来。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改革必须从观念变革入手,从指导方针变革入手。抓住了关键,其他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二、引导学生切实关注现实、思考人生
我们不能总是围绕中考转,不能让那些美其名曰“检测学生人文素养”,而实际上说不清道不明的命题牵着鼻子走,应把作文的重心放在表达而不是审题上,应从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出发进行合情合理的引导启发,进而唤起学生的美好感情,解放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生的思想渐渐变得复杂起来,他们希望通过作文来反映自己的追求,宣泄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见解,盼望获得老师同学的理解。
三、写随笔抓生活点滴
一般地说,学生的生活圈子是有限的,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写随笔的练习。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随笔的特点是随兴所至,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拘形式,不限文体,不计篇幅,心意所向,笔触所至,贴近生活,无被动之困惑,有随意之乐趣。随笔可以选择适当的时刻——轻松的课余,悠闲的饭后,观赏游览过后,天气突变时,比赛胜利那一瞬间。当灵感到来之时,翻开随笔本让心声倾吐,任情感奔涌,尽情地书写自己的耳闻目染、喜怒哀乐,心之所思,思之所得,情之所动,使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倘若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师要多实践,深入学生生活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钻研理论的同时,还要多实践。要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作文命题要不拘一格,从生活实践中来;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与学生一道观察,和学生一起思考,了解他们的生活、感情等,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学生一同分享,和学生一起评价社会、分析生活,教师的下水作文应有意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素质水平,这样做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甚至有意识地选择性地模仿。
五、给作文合理“减负”,避免写作理论先行
许多教师迫于考试压力让学生进行写作技法训练,这种理论先行的做法,过分强调审题、立意、结构和语言等技术层面的东西。这让鲜活生动的作文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事实上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太过于理性化,把成品文章的特点或规律告诉学生这并没有错,但从中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对于这些过于概念化、理性化的内容,他们尚缺少感性的认识;从思维特征来看,对于过于理性的思维,他们尚难以驾驭。客观上讲,我们在写作教学上“理论先行”,是人为地在学生头脑中事先划定一个框框,禁锢和限制学生对生活的自由表达。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走缘事而发、缘生活而发的路子。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要引导学生把作文放到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来,至于作文技巧的指导则应在学生作文实践之后自然生成,不宜生硬拓展。相信随着学生作文实践机会的增加和生活阅历的丰富,写作技巧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把不大管用的写作理论知识坚决减去,或把必要的技巧指导放在感性的读写过程中自然生成,是非常重要的。
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念
过去的“应试教育”完全背离了内容是中心、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原则,脱离了有感而作这一前提。改“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应从本质入手,由过去的重形式转向重内容。这是观念上的变革,也是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要把作文指导的重心转移到指导学生感知生活、积累生活上来。因此,我认为作文教学改革必须从观念变革入手,从指导方针变革入手。抓住了关键,其他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二、引导学生切实关注现实、思考人生
我们不能总是围绕中考转,不能让那些美其名曰“检测学生人文素养”,而实际上说不清道不明的命题牵着鼻子走,应把作文的重心放在表达而不是审题上,应从学生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出发进行合情合理的引导启发,进而唤起学生的美好感情,解放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学生的思想渐渐变得复杂起来,他们希望通过作文来反映自己的追求,宣泄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见解,盼望获得老师同学的理解。
三、写随笔抓生活点滴
一般地说,学生的生活圈子是有限的,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写随笔的练习。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随笔的特点是随兴所至,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拘形式,不限文体,不计篇幅,心意所向,笔触所至,贴近生活,无被动之困惑,有随意之乐趣。随笔可以选择适当的时刻——轻松的课余,悠闲的饭后,观赏游览过后,天气突变时,比赛胜利那一瞬间。当灵感到来之时,翻开随笔本让心声倾吐,任情感奔涌,尽情地书写自己的耳闻目染、喜怒哀乐,心之所思,思之所得,情之所动,使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倘若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写片段,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
四、教师要多实践,深入学生生活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在钻研理论的同时,还要多实践。要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学生。作文命题要不拘一格,从生活实践中来;提倡教师写下水作文,与学生一道观察,和学生一起思考,了解他们的生活、感情等,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学生一同分享,和学生一起评价社会、分析生活,教师的下水作文应有意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素质水平,这样做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甚至有意识地选择性地模仿。
五、给作文合理“减负”,避免写作理论先行
许多教师迫于考试压力让学生进行写作技法训练,这种理论先行的做法,过分强调审题、立意、结构和语言等技术层面的东西。这让鲜活生动的作文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事实上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太过于理性化,把成品文章的特点或规律告诉学生这并没有错,但从中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对于这些过于概念化、理性化的内容,他们尚缺少感性的认识;从思维特征来看,对于过于理性的思维,他们尚难以驾驭。客观上讲,我们在写作教学上“理论先行”,是人为地在学生头脑中事先划定一个框框,禁锢和限制学生对生活的自由表达。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走缘事而发、缘生活而发的路子。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应体现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理解生活,要引导学生把作文放到现实的社会环境中来,至于作文技巧的指导则应在学生作文实践之后自然生成,不宜生硬拓展。相信随着学生作文实践机会的增加和生活阅历的丰富,写作技巧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把不大管用的写作理论知识坚决减去,或把必要的技巧指导放在感性的读写过程中自然生成,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