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素养与阅读一样,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体验、学习、发展的结果,或者说是在阅读活动中逐渐建构起来的。既然阅读素养是建构起来的,那么它就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有一个建构的过程,此过程也生成了阅读素养建构的过程性特征。“阅读素养建构的过程性”是建立在对人的阅读活动深度认知基礎之上的,作为一种理论,它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实践意义。
一、中国语境下的阅读素养
阅读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与功能是随着社会、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等的发展而嬗变的,在其背后所彰显的是人的阅读理念与活动的变化。人的阅读理念决定着阅读目的与价值观,而不同的阅读活动产生各异的阅读结果。人类为了传承所创造的文明,发明了一系列的符号系统和方式,诸如语言、绘画、文字、舞蹈、音乐,等等,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口述作品、文字作品、戏剧作品等。如果把对这些事物的识读和接受称为阅读显然无可厚非,因为这本身已经具备了阅读的要素和意义。但是,它却淹没了人类最伟大的文化成果——文字所具有的魅力和价值。文字具有超凡的表现力、开放性与利于保存和传播的特性,它使用方便、易于掌握,并且可以在不同的文字符号系统间转换。此外,以文字为基础形成的文章、书籍,凭借着其无可替代的价值,记录了人类文明的成果,推动了人类文明与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的核心取向应该是阅读文章与书籍。因此,在阅读泛化、娱乐化的今天,最具知识性、文化性、人文性乃至创造性的阅读,依然是对文章和书籍的阅读。
素养是当今社会被广泛使用的一个词汇,内容繁杂、定义众多。从整体上看,人们所认知的素养大多是指知识和能力。为了理解和解释清楚“素养”的概念,有必要先明确具体的语境,诸如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就阅读而言,它是人类后天具备的能力与习惯,需要经过必要的训练、体验和发展,不仅具有鲜明的工具特征,而且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所以,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实,素养可以理解为人们先天具备的特质与后天获得的知识、观念、技能的复合体,同个人的学习、修养密切相关,并且通过精神和行动而彰显。它具有综合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其根本指向是做人,以及对生存与做人的满足。素养是人的综合性的倾向与品质,只能整体呈现,而不可分解或细化成某种具体的素养。所谓阅读素养,其实就是个人素养在阅读活动中的呈现,以及对阅读活动产生的影响。
在对阅读和素养的认知基础之上,这里把中国语境下的阅读素养定义为:个人满足阅读活动和阅读结果内化的品质。为了便于对阅读素养的认知,可以从“要素”的角度建立一个分析框架。这个框架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是精神一情感层面;其二是知识一技能层面;其三是行动一内化层面。精神一情感层面包括与阅读相关的观念、态度、趣味、偏好等。知识一技能层面包括与阅读相关的知识,以及对读物的解读与分析方法、查找与选择读物的技能等。行动一内化层面包括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活动、阅读心得的内化、阅读成果在个人行为中的体现——知行合一,以及阅读习惯的养成等。一个人的阅读素养不仅是一种存在,而且是一种积极的行动,没有行动就无所谓素养;或者说没有行动,素养也就失去了意义。一旦形成了个人的阅读素养,它就成为了一种内在的、具有支配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东西,直接影响着个人的阅读行为、阅读结果和阅读心得的内化,而内化则可以产生丰富的个人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二、阅读素养的建构
阅读作为人类特有的行为,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基于人自身的需要与实践产生的。这就是说,阅读是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关联的。正是因为这种关联的存在,它让阅读成为了人的一种生存需要,而阅读素养是阅读行为与阅读质量的重要保障。那么,为了满足这样的生存需要,人就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素养。然而,阅读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养成。就当下而言,教育—学习为阅读素养的养成提供了一个十分优越的条件。甚至可以说,阅读素养是教育—学习的成果。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讲的教育—学习不是单纯以知识为导向的,即对知识的传播与记忆,而是以人的成长与发展为导向的。
选择教育—学习助力阅读素养的养成,首先是因为阅读素养是后天养成的,具有可建构性;其次是因为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这便是建构阅读素养的基础;再次是因为当今相关教育—学习的缺失导致了阅读素养的不完善,这也从反面证明了教育—学习的意义。一个人阅读素养的建构可以分为内在路径和外在路径。内在路径就是个人的体验、认知与修习;外在路径则是必要的劝导、引领和环境的保障。内在路径与外在路径的有机结合,可以提升阅读素养建构的效益。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为什么要讲“教育—学习”,而不是单纯讲“教育”呢?因为阅读素养的建构重在“习得”与“养成”。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就难以具备完善的阅读素养。那么,如何在教育—学习过程中建构阅读素养呢?
关于阅读素养的建构,第一是阅读,即阅读体验、阅读行动。从一定意义上讲,阅读素养就是支撑阅读的,也是为了阅读的。不阅读就谈不上阅读素养的建构,唯有丰富的阅读实践才可能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技能,才可能生成个人阅读的趣味与偏好,才可能养成阅读的习惯,才可能产生心得与领悟,才可能谈得上内化问题。第二是接受阅读引领。对于缺乏阅读素养或者阅读素养不完善的人,引领是最为积极的方法,引领就是导之以行。导什么呢?通常情况下所导之内容主要包括: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阅读同一种读物的不同方法,分析读物内容的方法,寻找所需读物的方法,在各类读物中选择优质读物的方法,以及对阅读活动应持有的态度,等等。第三是提升阅读认知。通常情况下,人们的阅读认知是不自觉的、模糊的,而自觉的、清晰的阅读认知却是阅读素养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阅读活动自身性质、任务、目的、意义的认知,对读物体裁的认知,对读物载体或媒介特性的认知,以及对阅读结果的评价。第四是形成阅读理念。人们阅读认知的成果之一就是阅读理念,它主要体现为:怎么看阅读,如何理解阅读的意义和阅读的价值观。第五是实现阅读成果的内化。阅读活动如果与人们的生活、成长是不相干的两回事,就不可能成为可持续的活动,也不会具有吸引人的魅力;而人们如果不能因阅读而改善自身,阅读也就失去了意义。阅读成果的内化就是自觉地把读物当中所蕴含的知识、情感,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自己的生命,变成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行为方式,同时使自己融入文明世界,成为文明人。
一、中国语境下的阅读素养
阅读作为一个概念,其内涵与功能是随着社会、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等的发展而嬗变的,在其背后所彰显的是人的阅读理念与活动的变化。人的阅读理念决定着阅读目的与价值观,而不同的阅读活动产生各异的阅读结果。人类为了传承所创造的文明,发明了一系列的符号系统和方式,诸如语言、绘画、文字、舞蹈、音乐,等等,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口述作品、文字作品、戏剧作品等。如果把对这些事物的识读和接受称为阅读显然无可厚非,因为这本身已经具备了阅读的要素和意义。但是,它却淹没了人类最伟大的文化成果——文字所具有的魅力和价值。文字具有超凡的表现力、开放性与利于保存和传播的特性,它使用方便、易于掌握,并且可以在不同的文字符号系统间转换。此外,以文字为基础形成的文章、书籍,凭借着其无可替代的价值,记录了人类文明的成果,推动了人类文明与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的核心取向应该是阅读文章与书籍。因此,在阅读泛化、娱乐化的今天,最具知识性、文化性、人文性乃至创造性的阅读,依然是对文章和书籍的阅读。
素养是当今社会被广泛使用的一个词汇,内容繁杂、定义众多。从整体上看,人们所认知的素养大多是指知识和能力。为了理解和解释清楚“素养”的概念,有必要先明确具体的语境,诸如心理学、人类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就阅读而言,它是人类后天具备的能力与习惯,需要经过必要的训练、体验和发展,不仅具有鲜明的工具特征,而且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所以,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与现实,素养可以理解为人们先天具备的特质与后天获得的知识、观念、技能的复合体,同个人的学习、修养密切相关,并且通过精神和行动而彰显。它具有综合性与多样性的特征,其根本指向是做人,以及对生存与做人的满足。素养是人的综合性的倾向与品质,只能整体呈现,而不可分解或细化成某种具体的素养。所谓阅读素养,其实就是个人素养在阅读活动中的呈现,以及对阅读活动产生的影响。
在对阅读和素养的认知基础之上,这里把中国语境下的阅读素养定义为:个人满足阅读活动和阅读结果内化的品质。为了便于对阅读素养的认知,可以从“要素”的角度建立一个分析框架。这个框架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是精神一情感层面;其二是知识一技能层面;其三是行动一内化层面。精神一情感层面包括与阅读相关的观念、态度、趣味、偏好等。知识一技能层面包括与阅读相关的知识,以及对读物的解读与分析方法、查找与选择读物的技能等。行动一内化层面包括阅读过程中的思维活动、阅读心得的内化、阅读成果在个人行为中的体现——知行合一,以及阅读习惯的养成等。一个人的阅读素养不仅是一种存在,而且是一种积极的行动,没有行动就无所谓素养;或者说没有行动,素养也就失去了意义。一旦形成了个人的阅读素养,它就成为了一种内在的、具有支配性和主观能动性的东西,直接影响着个人的阅读行为、阅读结果和阅读心得的内化,而内化则可以产生丰富的个人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二、阅读素养的建构
阅读作为人类特有的行为,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基于人自身的需要与实践产生的。这就是说,阅读是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相关联的。正是因为这种关联的存在,它让阅读成为了人的一种生存需要,而阅读素养是阅读行为与阅读质量的重要保障。那么,为了满足这样的生存需要,人就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素养。然而,阅读素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养成。就当下而言,教育—学习为阅读素养的养成提供了一个十分优越的条件。甚至可以说,阅读素养是教育—学习的成果。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讲的教育—学习不是单纯以知识为导向的,即对知识的传播与记忆,而是以人的成长与发展为导向的。
选择教育—学习助力阅读素养的养成,首先是因为阅读素养是后天养成的,具有可建构性;其次是因为人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这便是建构阅读素养的基础;再次是因为当今相关教育—学习的缺失导致了阅读素养的不完善,这也从反面证明了教育—学习的意义。一个人阅读素养的建构可以分为内在路径和外在路径。内在路径就是个人的体验、认知与修习;外在路径则是必要的劝导、引领和环境的保障。内在路径与外在路径的有机结合,可以提升阅读素养建构的效益。这里需要说明一点:为什么要讲“教育—学习”,而不是单纯讲“教育”呢?因为阅读素养的建构重在“习得”与“养成”。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就难以具备完善的阅读素养。那么,如何在教育—学习过程中建构阅读素养呢?
关于阅读素养的建构,第一是阅读,即阅读体验、阅读行动。从一定意义上讲,阅读素养就是支撑阅读的,也是为了阅读的。不阅读就谈不上阅读素养的建构,唯有丰富的阅读实践才可能掌握阅读的方法与技能,才可能生成个人阅读的趣味与偏好,才可能养成阅读的习惯,才可能产生心得与领悟,才可能谈得上内化问题。第二是接受阅读引领。对于缺乏阅读素养或者阅读素养不完善的人,引领是最为积极的方法,引领就是导之以行。导什么呢?通常情况下所导之内容主要包括: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阅读同一种读物的不同方法,分析读物内容的方法,寻找所需读物的方法,在各类读物中选择优质读物的方法,以及对阅读活动应持有的态度,等等。第三是提升阅读认知。通常情况下,人们的阅读认知是不自觉的、模糊的,而自觉的、清晰的阅读认知却是阅读素养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阅读活动自身性质、任务、目的、意义的认知,对读物体裁的认知,对读物载体或媒介特性的认知,以及对阅读结果的评价。第四是形成阅读理念。人们阅读认知的成果之一就是阅读理念,它主要体现为:怎么看阅读,如何理解阅读的意义和阅读的价值观。第五是实现阅读成果的内化。阅读活动如果与人们的生活、成长是不相干的两回事,就不可能成为可持续的活动,也不会具有吸引人的魅力;而人们如果不能因阅读而改善自身,阅读也就失去了意义。阅读成果的内化就是自觉地把读物当中所蕴含的知识、情感,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自己的生命,变成自己的理性思维能力、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行为方式,同时使自己融入文明世界,成为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