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的社会功能和艺术功能探析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jffh8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唢呐又称喇叭,是我国各地普遍使用的民族吹管乐器,具有发音高亢、音域宽广、细腻而富于变化等特点。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唢呐以其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现力,发挥出了自身独特的社会功能和艺术功能。它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吹歌会、秧歌会、庙会、鼓乐班、婚丧嫁娶中,成为助兴和烘托气氛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唢呐还是戏曲歌舞、说唱艺术和影视剧作品的重要元素;随着唢呐的广泛传播、推广,唢呐逐渐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培养大众艺术情商,提高群众艺术素质,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众艺术媒介。
  据历史资料记载,最初唢呐流传于波斯、伊朗、阿拉伯一带,公元三世纪传入我国,但它真正被世人重视、引入鼓吹类乐器才是800年以后的事情、在金,元时期,唢呐曾被运用于军乐之中,用于军乐仪仗,以壮声威。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所著《纪校新书武备志》中“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就是明证。
  随着中国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前,唢呐逐渐为普通老百姓接受并广泛使用。许多民俗活动,诸如孩子满月、祝寿、还愿、作九、 红白事、清明节祭祖、认干亲等,都需要唢呐来助兴。特别是在农村还不是很富裕、各种文化活动不是很丰富,往往是唢呐一吹,万人空巷,人们在无限的震撼、欢乐和笑声中体味着唢呐的豪情和爽快,忘记了生活的清苦、农作的劳顿和所有的不愉快,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不仅在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中使用,唢呐还在送子参军、开张剪彩、厂庆、店庆、广告传播等项活动中,也要请民间鼓乐班来吹奏庆贺,来扩大影响,招揽生意,表达对美好理想和未来的祝愿。
  新中国成立后, 经过众多艺人、专家和政府部门的不懈努力,唢呐演奏得到飞速的发展,由农村到城市、由业余到专业、由地摊到舞台,范围越来越广,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唢呐艺术逐渐完善发展,层次越来越高,最终登上了国际舞台和大雅之堂。随着全国专业的唢呐班、唢呐艺人迅速的增加,很多艺人还走上了演奏家的道路,如老一辈的演奏家任同祥(山东人)及宋保才、许敬之(河南人)等。唢呐也迅速波及河南、河北、山东、东北地区、山西、陕西、安徽、新疆、福建、广东等十多省,甚至走出国门,闻名海外。七十年代末,由于港、台流行音乐的冲击,我国民族音乐步人低谷,但唢呐演奏人并没有放弃,唢呐艺术并没有萎缩,他们注重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坚持与时俱进,更新素材和吹奏曲目, 使唢呐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民俗活动中,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如吹奏形式由原来的单笙独笛,(笛,这里指唢呐)发展为中西混合:唢呐、笙、笛、弦、铜管、电声,带舞,带唱,灯光,音响也走上了农村的土台子。另外还尝试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演奏流行歌曲、电视插曲,使吹奏流行歌曲在鼓乐班成为一种“时髦”,更加适应于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作为铜木管结合的一种乐器,唢呐在我国民族音乐宝库中占着重要的位置,为民间鼓乐的繁衍、发展和我国民族音乐的振兴,做出了可喜的贡献,也已经被列入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中。除作为独奏乐器使用外,唢呐在民族管乐组的重要乐器。并经常作为领奏乐器使用。唢呐声音粗犷,穿透力强,适合表现欢快、热烈、雄壮的情绪,可以演奏技巧性很强的华采乐段,还可以模仿飞禽走兽的叫声,如《百鸟朝凤》便是很好的例证。依靠师徒传授等传统的传播形式,唢呐艺术从明代流传至今,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奏、合奏等演奏形式和南北两大流派,南方流派运用循环换气法一字一音,很少用其它演奏技巧装饰旋律,抒情细腻、优美动听,北方流派嘹亮高吭、气贯长虹,创造了许多高难度复杂的演奏技巧,如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箫音等,还有模仿鸡啼鸟鸣、人声歌唱(俗称咔腔)等特殊技巧。
  唢呐在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位置,并极大地推动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在戏曲音乐中,唢呐基本功能有牌子吹奏、托(吹)腔、唱腔过门、描写音乐中的旋律声部等功能。传统唢呐牌子的纯器乐演奏,大多为独奏或主奏,多在舞蹈身段,开打,战斗场面,开幕,闭幕等情况下运用。唱腔过门即前奏,间奏,尾奏,重要声腔乐句的旋律乐器,多在欢快,活泼及气氛热烈的声腔音乐中使用;诸如场景音乐,气氛音乐等合奏音乐中,作为主要旋律声部出现.从表现内容和情绪看,唢呐大多在开打,战斗欢快,激昂的情况下出现;从音乐总体来看,唢呐除单独演奏传统牌子外,大多在乐队全奏时出现,以增加乐队整体音响的气势和丰满性。以上唢呐的四项功能,前两项在一些古老剧种的传统剧目中多有运用,如昆曲,京剧;后两项则在一些地方剧种或新编创的剧目中较多使用 或寄托于哀思,或表达喜庆的情绪,这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替代的。
  唢呐音乐艺术之所以能夠风靡九州,受到百姓的喜爱,发挥出独有的艺术性、趣味性和艺术的感染力,在于它深深扎根于民间,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音乐性精神。
  唢呐音乐是一种通过不同流派各自独特的音乐语言来表达和揭示音乐的形象、内涵、情感、意义——即“音乐性精神”的理性思维活动。唢呐各种风格流派的音乐虽各具特色,但无论是何种韵味、何种风格的表达方式,均不能脱离音乐是感情的艺术这一基本原则。它与人的感情发展逻辑和生活发展逻辑具有惊人的一致性,无需用其他方式来加以解释就能被人所理解和感觉,虽然人类能够共同认可,却又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难以名状的东西。这种难以表述的东西,却更多的表达出人的一种感受、一种精神、一种气质。它包括了所有人们已知的感情性质和内涵: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聚、散,以及其发生、发展与结束过程,直至随之而来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和影响。而且,既有主观情绪的抒发,又有客观现实的描绘,还有客观世界对主体的影响等等,更有激越与平静,冥想与感慨,优美与崇高的美学境界在音乐中的具体体现。
  音乐是感情的艺术,主要作用的是审美主体的情感领域。正是这些唢呐音乐的“音乐性精神”的具体内涵的优秀表现,才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激动与共鸣,唤起优美与崇高的思想感情,使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唢呐音乐美的熏陶,获得感官和心理上的愉悦。对唢呐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特色的感觉,即审美主体的听觉在审美对象独特的表层结构刺激后,直接获得的一种对不同风格流派音乐特点的快适认同感。   唢呐音乐具有鲜活的地域性特点,反映了特定区域的民风、民俗、音调、语言、性格、文化与生活习惯等特点,如中原唢呐就犹如河南人说话,声多平而少入,刚直而不委婉,蕴含了中原人民刚柔并济、高亢粗犷、质朴热情的性格特色。唢呐音乐艺术负载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能够反映出其所代表地区的民族文化、美学志趣、整体性格等等,体现出论理学意义、社会学意义和哲学意义的内涵。
  唢呐艺术能够引起审美主体的激动与共鸣,唤起优美与崇高的思想感情,使人潜移默化地接受唢呐音乐美的熏陶,获得感官和心理上的愉悦,能够促使审美主体审美经验的加强和理解,从生理感受向心理感受转化。任同样先生以山东《柳子戏》曲牌音乐为素材的山东风格的细腻;郝玉岐先生以豫剧音调为素材的河南风格的缠绵;赵春峰先生以河北梆子音乐为素材的河北风格的粗犷;胡海泉先生以《二人转》音乐为素材的东北风格的泼辣等等,都能让人从中直接感受到,大师们在长期社会生活经历中浸润并深刻体验于心的、浓郁的地方风格特点,获得对单一唢呐风格流派音乐韵味的情感满足。换句话说,唢呐各风格流派及其代表人物传达出的音乐信息,充分呈现了各自独特的音乐特征、精神特征、文化特征和审美特征,能够促使审美主体审美经验的加强和理解,从生理感受向心理感受转化,而审美感受的深化,是人的本质的显示。
  唢呐艺术反映出了流派代表人物的生命历程与生活体验。唢呐音乐的先辈大师就是用自己最擅长的、最熟悉的唢呐音乐语言,来渲染具体而深刻的生命经验,且这些音乐语言和生命经验,有些是属于客观存在,有些是属于对生活的主动选择。只要他们对所处环境及日常生活观察入微,善于体验人及生命,人之情感,对生活中耳熟能详的音乐语言善于总结,即丰富的生活经历,复杂的生命体验,给流派音乐的风格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生命的力量。这在西洋音乐史中是不乏其例的,如贝多芬追求的是一种通过斗争达到胜利的“英雄性”风格,柴可夫斯基被誉为“忧郁大师”等等,都与他们的生命历程有紧密的联系。唢呐曲中山东风格的《一枝花》,河南风格的《高头赞》等也是最好的例证。唢呐任一流派音乐风格的形成,还与其流派代表人物他如何理解生活、怎样感知生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风格的形成。每个人对生命的感受和选择上有着极大的差異,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和美学追求,便会自觉地选择和追寻什么样的风格。有什么样的音乐追求,就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审美价值范式。这种价值观和美学观的差异,必然影响到不同流派的唢呐音乐风格。
  唢呐艺术作为中国民族音乐宝库中的一支奇葩,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爱好,对于活跃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陶冶人们的情趣, 提高受众艺术素质和文化修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可否认,城乡二元制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程度地存在各地,农村在文化、教育、交通、体育等方面的发展是滞后的,以文化为例,作为城市生活一部分的KTV、电影院、剧场、游乐场、书店、文化宫、博物馆、文化广场,以及公园、动物园等,对于农村来说都是“天方夜谭”,农村无论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人文氛围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生活是落后于城市的,还处于比较原始、自然阶段的,而唢呐艺术则是改变这种文化贫瘠的一个重要武器。唢呐艺术作为民族乐器,对于农民来说具有亲和力,加上参与成本低、轻便小巧、便于携带等特点,在农村具有推广价值。另外,唢呐吹奏本身讲究运气,长期坚持参与,可以提高肺活量,再配上农村流行的秧歌舞蹈,又成为强身健体、文化娱乐的重要工具。唢呐吹奏讲求技巧,唢呐艺术的发展带动了唢呐吹奏技术的更新和人才的培养,它的传播和传承,有利于唢呐艺术本身发展,有利于民族音乐的振兴和发达,还能够给沉寂的农村带来更多的活力、激情和震撼,能够丰富文化生活,提供娱乐平台,提高审美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其他文献
摘 要:现代社会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人与人沟通的必备的能力,因此应高度重视对孩子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而幼儿期是学习语言最敏感、最关键的时期,也是储存词汇最迅速的时期,有此可见幼儿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值得重视。那么在幼儿园应培养幼儿交往的积极性以及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作为幼儿教师也必须要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目的地培养幼儿口语能力的健康发展.,本文就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如何培养幼儿的口语表
期刊
摘 要:从秦朝到汉朝经历了长期的艰苦探索,封建统治者才最终确立了“礼法结合”的政治文化模式,并逐渐成为后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的主流模式。因此,本文力求从深层次探索秦汉“礼法结合”背后的原因,从而对秦汉的礼制与法制沿革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秦代;汉代;礼制;法制;分析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其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在这一阶段所创设的经济、政
期刊
摘 要:《源氏物语》是日本古典文学名著,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作者紫式部以写实手法,描写了平安时代日本皇族、贵族阶层的生活状况,以主人公光源氏为故事核心,讲述着他的生活以及和众多女性角色之间的暧昧关系。本文从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背景的角度出发,结合光源氏的外表、才能、情感等因素,研究分析光源氏的人物形象。并且与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主人公贾宝玉进行对比研究,探求光源氏的鲜明性格及人格魅力。
期刊
摘 要:“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一曲《红豆词》又把我们带回到了《红楼梦》的片片场景中,仿佛已身临其境,尽在其中体会这数不尽的儿女情愁……在王立平为87版《红楼梦》创作的插曲中,最令我魂牵梦萦、回味无穷的还是这首《红豆曲》,它不仅在文学的创作字字句句牵绊人心,其悠长而深叹的旋律更是令人深陷这剪不断、理还乱的万千情愁中……  关键词:《红楼梦》;《红豆曲》;相思情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育部审定2013”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03—10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并使学生体会假设法的普遍性和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对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犯罪学的角度,通过抽样调查全国各省市扒窃型盗窃罪的现状,着重对扒窃行为人、扒窃行为、扒窃对象以及扒窃行为的环境特点等进行归纳总结,并从扒窃人角度、被害人角度和社会环境角度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解决措施,借此希望对有关的司法实务有所帮助。  关键词:扒窃;现象特征;互动原理;预防  扒窃是指在公共场所窃取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的行为。公共场所是指不特定人可以进入、停留的场所以及有多数人在
期刊
摘 要: 《金锁记》描绘了父权宗法社会背景下女性悲剧的一生,作者张爱玲用自己独特的女性主义视角,展示了一个朴实爽朗的少女化身为“魔”的心酸历程,深刻剖析了主人公曹七巧由一个受害者转变为一个施暴者所经历的痛苦、反抗,直至心理扭曲的成因。悲悯的情感贯穿于故事叙述的全过程,揭示了隐藏在其命运背后的挣扎与无奈,是作者对女性意识自我觉醒的一种呼唤,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金锁记》;曹七巧;女性形象
期刊
摘 要:建安时代是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时期,曹操、曹植父子作为建安七子的杰出代表,文学作品具有着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建安风骨,其中,贯穿其诗歌中的忧患意识最能体现这种气度。由于二人的生平经历、时代特点、文艺思想、性格特征等许多复杂的原因,曹操、曹植虽处于一个时代,但“忧”而不同,各有其特点。  关键词:曹操;曹植;忧患意识;儒家精神  文学中的忧患意识几乎成了我国有责任感的文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从周易
期刊
摘 要:本文将运用哲学中欲求相关理论对《被禁的梦想》中贾比尔的形象进行剖析,探讨他欲求的内容、欲求如何其影响行动以及欲求对峙带来的结果,进而揭示导致悲剧的原因是个人欲求的扩大与对峙缺乏正确的疏导而导致个人与社会的灾难。  关键词:欲求对峙;社会疏导;被禁的梦想  《被禁的梦想》是埃及女作家努尔·阿卜杜·马吉德的一部小说。男主人公贾比尔是个手艺人,他每天随着工程队去给业主做屋檐。贾比尔的隐疾使平静的
期刊
摘 要:工笔人物画的“传神写意”主要体现在细笔勾勒、造型新颖和偏重写实三个方面,本文重点从“传神”和“达意”两个方面,结合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名作案例来进行初步的探讨,旨在能与广大工笔画爱好者和专业从事者进行广泛的沟通。  关键词:工笔;人物画;传神;写意  结合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可以感受到,中国画中情感的流露和写意性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绘画领域的发展,中国传统绘画注重对客观对象的表现与写意,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