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虎门扼珠江口之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道光时期,清政府相继增建了大角炮台、威远月台、永安炮台、巩固炮台、靖远炮台和两道拦江铁链。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陆续修建了这些在战争中受损的炮台,并添建了巩固(南)、水军寮、九宰、竹州山、蛇头湾、下横档等炮台,这些彼此呼应、互为犄角的炮台群是构成防御要塞的主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虎门炮台;海防;武备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16-02
虎门扼珠江口之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洪武年间,虎头山(即大、小虎)就垒营设防。《清史稿》记载:“广州海防,自零丁洋过龙穴而北,两山斜峙,东曰沙角,西曰大角,由此入内洋,为第一重隘。进口七里有山曰横档,前有小山曰下横档,左为武山,亦曰南山,为海船所必经,乃第二重隘。再进五里曰大虎山,西曰小虎山,又西曰狮子洋,乃黄埔入省城之路,为第三重隘。历朝于此虽筑垒驻兵,而设备未周。欧舰东来,粤省首当其冲。道光禁烟之役,英舰进薄广州内海,林则徐督粤,屡战却之。其时布防较密,而壁坞皆循旧式。至光绪间,彭玉麟、张之洞守粤,始有曲折掩护之炮台,后膛连珠之枪炮,防务益严矣。”各个历史时期认识并不断完善虎门的防务体系,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本文以清道光为时间范围,从虎门海防建设和武备配置方面进行浅析。
一、虎门海防炮台建设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虎门要塞炮台构筑不得法,都是裸露式建筑,守台清军只能在毫无掩蔽的炮台上发炮击敌,常在英军舰炮的猛烈轰击下台毁人亡。《两广总督祁贡等奏报修筑虎门炮台情形折》记载“臣等详加询访,多谓旧台过低,防洋盗则有余,若夷船驶入,则彼船较高,我之炮台内情形彼皆一望而知,难以制胜;且台形有如扇面,炮台多在正面,两侧面炮口无几,若夷船驶靠侧面攻击,亦难抵御。”两广总督怡良也奏报英舰“但以数十艘连环之炮,攻我在台露处之兵,故将弁兵丁伤亡枕籍”。同时,守台清军大多采用一线防御战术,将火炮置于海口正面,忽视纵深部署和侧后防御,因此许多海口或是在突破一点后全线崩溃,或是在侧后被抄,前后受敌的情况下被攻占。
道光时期,因中英贸易,沿海地区小规模的冲突不断发生,朝廷决定进一步加强广东海防。尤其是两广总督邓廷桢、钦差大臣林则徐与水师提督关天培等人对于虎门海口的重点布置,于横档岛东西建筑横档、永安二台,横档之东对岸建设威远、靖远、镇远三台,横档之西对岸建筑巩固台,横档之后大虎山建筑大虎炮台,连沙角、大角、新涌、焦门共炮台十一处。
大角炮台:道光十二年(1832)在珠江海口西岸大角山修建,炮台台周长93丈,台面、炮洞、垛墙以石砌成,安放大小铁炮17门。
威远月台:道光十五年(1835)在南山炮台原台基础上加筑三合土月台一座,面宽60丈,炮位增至40个。
永安炮台:道光十五年(1835),由关天培实地勘察后于上横档后山(岛的西边)新建,建成后的炮台加密了横档、大虎两炮台之间的防卫。炮台台周长68丈,安设大小铁炮40门。
巩固(北)炮台:道光十五年(1835)建在芦湾山麓,与永安炮台隔海对峙,台周长51丈,安放大小生铁炮20门。
靖远炮台:道光十九年(1839)在武山的威远炮台西面增建,台面平宽63丈,安放大小铁炮60门。
从康熙五十六年至道光十九年(1717-1839),清政府先后建成横档、南山(后改名威远)、沙角、新涌、蕉门、镇远、大虎山、大角山(二座)、永安、巩固、靖远等十一座炮台,构成虎门炮台三重主要防御体系。同年,由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奏准于虎门、横档间西侧江底遍插暗桩,东侧江面安设木排铁链,成为虎门要塞拦江截舰的“金锁铜关”。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先后于1841年1月7日和2月26日两次大举进犯虎门炮台。由于清政府腐败,虎门炮台三重门户相继失陷。道光二十三年(1843),清政府修复了沙角、大角、威远、镇远、靖远、上横档(横档台、永安台合并为上横档炮台)、巩固(北)、大虎炮台等八座遭到严重破坏的虎门炮台防御设施。同年,清政府添建了巩固(南)、水军寮、九宰、竹州山、蛇头湾、下横档六座炮台,加上新涌和蕉门炮台,虎门海口共计有十六座炮台,形成互为依存的炮台群。
巩固(南)炮台:道光二十三年(1843)添建,坐西向东,前面与下横档炮台隔海对峙。台长25丈,宽2丈6尺,用石筑砌,台内安炮20位。
水军寮炮台:道光二十三年(1843)添建,建在威远炮台左边山顶,台周33丈,高7尺,宽5尺,安炮10位。
九宰炮台:道光二十三年(1843)添建,坐西北向东南,与竹洲炮台隔海斜峙。台长36丈,宽2丈3尺,台内安配炮21位。
竹州山炮台:道光二十三年(1843)添建,坐东北向西南,与九宰炮台隔海相斜峙。台周围60丈,台内安配炮20位。
蛇头湾炮台:道光二十三年(1843)添建,建在蛇头湾山,台周围62丈,高7尺,宽5尺,台内安配炮17位。
下横档炮台:道光二十三年(1843)添建,建在下横档岛,台周围213丈,安配炮位100位。
二、武备建置
清代地方官职有督抚及提镇等,提督据《清史稿》的说法:“提督军务总兵官,从一品,掌巩护疆陲,典领甲卒,节制镇、协、营、汛,课第殿最,以听于总督。”为加强海防,维护安定,清政府重设广东水师提督于东莞虎门寨。《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记载:“两广总督百龄奏粤东地滨海洋,水陆营务甚繁,非提督一员所能经理。请添设水师提督一员驻扎虎门地方。”《清史稿》卷一百三十一记载:“广东水师提督节制五镇,统辖提标五营,香山等四协,新会、前山等营(提标中营、左营、右营、前营、后营,香山协左营、右营,顺德协左营、右营,大鹏协左营、右营,赤溪协左营、右营,新会营左营、右营,前山营)。
《东莞县志》记载:“水师提督一员,驻虎门寨城,统辖全省水师三十六营。中营参将一员,驻虎门寨城,中军守备一员,驻虎门寨城。中哨千总一员,分防靖远炮台汛,中哨千总一员,分防沙角炮台汛,中哨头司把总一员,分防沙角炮台汛,右哨二司把总一员,分防九宰炮台汛,中哨外委千总一员,分防镇远炮台汛,左哨外委千总一员,分防威远炮台汛,右哨头司外委把总一员,分防新涌炮台汛,中哨额外外委一员,分防靖远炮台汛,中哨额外外委一员,分防镇远炮台汛,中哨头司额外外委一员,分防沙角炮台汛,左哨额外外委一员,分防威远炮台汛,左哨头司额外外委一员,分防蛇头湾炮台汛,右哨头司额外外委一员,分防水军寮炮台汛,右哨二司额外外委一员,分防竹洲炮台汛。本营驻防县境水师兵丁共一千七百三十四名,外委本身名粮七名,额外外委本身名粮是一名,虎门寨城防兵三百六十九名,蛇头湾炮台汛防兵四十一名,镇远炮台汛防兵一百二十五名,靖远炮台汛防兵二百零六名,威远炮台汛防兵二百二十七名,水军寮炮台汛防兵三十二名,沙角炮台汛防兵一百三十七名,沙角山顶望楼防兵二十名,竹洲炮台汛防兵五十六名,九宰炮台汛防兵五十九名,新涌炮台汛防兵四十四名,巡洋兵丁一百六十名。水师提标右营游击一员,驻虎门寨城,中军守备一员,驻虎门寨城,中哨千总一员,分防下横档炮台汛,左哨千总一员,分防上横档炮台汛,前哨千总一员,分防大虎山炮台汛,左哨头司把总一员,驻虎门寨城,前哨头司把总一员,分防大角山炮台,中哨外委千总一员,分防巩固山南炮台汛,中哨额外外委一员,分防大虎山炮台汎,左哨额外外委一员,驻虎门寨城,右哨额外外委一员,分防大虎山炮台汛,前哨额外外委一员,分防上横档炮台汛,中哨头司额外外委一员,分防巩固山北炮台,左哨头司额外外委一员,驻虎门寨城,左哨二司额外外委一员,驻虎门寨城,右哨头司额外外委一员,驻虎门寨城,右哨二司额外外委一员,分防上横档炮台汛,前哨头司额外外委一员,分防下横档炮台汛,额外外委一员,分防巩固山南炮台汛,虎门寨城防兵三百一十八名,大虎山炮台汛防兵七十九名,上横档炮台汛防兵四百零七名,下横档炮台汛防兵二百五十七名,大角山炮台汛防兵五十二名,巩固山南炮台防兵汛防兵六十二名,巩固山北炮台汛防兵六十二名。以上道、咸、同间虎门寨水师提督营制。
以上是清道光时期虎门炮台的武备配置说明。由上述材料可知,由于道光皇帝的战守不一,炮台的援兵有时增添,有时裁减,并无定数。总体上呈现出平时守兵少,战时守兵多的状态。尽管清军作战英勇,新式修建的炮台也称得上坚固,但与西方的武器装备相比,清军始终处于劣势。正是这样一种形势,才使得西方牢牢的掌握着制海权,也使其掌握着进攻的主动权。通过这一时期的海防建设,极大提高和加强了广东水师的作战能力。虽然日后的战争实践证明,关天培的虎门海口防务也存在重大缺陷,正如茅海建所说:“战争的现实就是这么冷酷,丝毫也不照顾正义的一方。”
参考文献:
[1]陈伯陶.东莞县志(卷二十八)兵防下东莞养和印务局,1927.
[2]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三联书店,2005:227.
关键词:虎门炮台;海防;武备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16-02
虎门扼珠江口之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明洪武年间,虎头山(即大、小虎)就垒营设防。《清史稿》记载:“广州海防,自零丁洋过龙穴而北,两山斜峙,东曰沙角,西曰大角,由此入内洋,为第一重隘。进口七里有山曰横档,前有小山曰下横档,左为武山,亦曰南山,为海船所必经,乃第二重隘。再进五里曰大虎山,西曰小虎山,又西曰狮子洋,乃黄埔入省城之路,为第三重隘。历朝于此虽筑垒驻兵,而设备未周。欧舰东来,粤省首当其冲。道光禁烟之役,英舰进薄广州内海,林则徐督粤,屡战却之。其时布防较密,而壁坞皆循旧式。至光绪间,彭玉麟、张之洞守粤,始有曲折掩护之炮台,后膛连珠之枪炮,防务益严矣。”各个历史时期认识并不断完善虎门的防务体系,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本文以清道光为时间范围,从虎门海防建设和武备配置方面进行浅析。
一、虎门海防炮台建设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虎门要塞炮台构筑不得法,都是裸露式建筑,守台清军只能在毫无掩蔽的炮台上发炮击敌,常在英军舰炮的猛烈轰击下台毁人亡。《两广总督祁贡等奏报修筑虎门炮台情形折》记载“臣等详加询访,多谓旧台过低,防洋盗则有余,若夷船驶入,则彼船较高,我之炮台内情形彼皆一望而知,难以制胜;且台形有如扇面,炮台多在正面,两侧面炮口无几,若夷船驶靠侧面攻击,亦难抵御。”两广总督怡良也奏报英舰“但以数十艘连环之炮,攻我在台露处之兵,故将弁兵丁伤亡枕籍”。同时,守台清军大多采用一线防御战术,将火炮置于海口正面,忽视纵深部署和侧后防御,因此许多海口或是在突破一点后全线崩溃,或是在侧后被抄,前后受敌的情况下被攻占。
道光时期,因中英贸易,沿海地区小规模的冲突不断发生,朝廷决定进一步加强广东海防。尤其是两广总督邓廷桢、钦差大臣林则徐与水师提督关天培等人对于虎门海口的重点布置,于横档岛东西建筑横档、永安二台,横档之东对岸建设威远、靖远、镇远三台,横档之西对岸建筑巩固台,横档之后大虎山建筑大虎炮台,连沙角、大角、新涌、焦门共炮台十一处。
大角炮台:道光十二年(1832)在珠江海口西岸大角山修建,炮台台周长93丈,台面、炮洞、垛墙以石砌成,安放大小铁炮17门。
威远月台:道光十五年(1835)在南山炮台原台基础上加筑三合土月台一座,面宽60丈,炮位增至40个。
永安炮台:道光十五年(1835),由关天培实地勘察后于上横档后山(岛的西边)新建,建成后的炮台加密了横档、大虎两炮台之间的防卫。炮台台周长68丈,安设大小铁炮40门。
巩固(北)炮台:道光十五年(1835)建在芦湾山麓,与永安炮台隔海对峙,台周长51丈,安放大小生铁炮20门。
靖远炮台:道光十九年(1839)在武山的威远炮台西面增建,台面平宽63丈,安放大小铁炮60门。
从康熙五十六年至道光十九年(1717-1839),清政府先后建成横档、南山(后改名威远)、沙角、新涌、蕉门、镇远、大虎山、大角山(二座)、永安、巩固、靖远等十一座炮台,构成虎门炮台三重主要防御体系。同年,由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奏准于虎门、横档间西侧江底遍插暗桩,东侧江面安设木排铁链,成为虎门要塞拦江截舰的“金锁铜关”。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先后于1841年1月7日和2月26日两次大举进犯虎门炮台。由于清政府腐败,虎门炮台三重门户相继失陷。道光二十三年(1843),清政府修复了沙角、大角、威远、镇远、靖远、上横档(横档台、永安台合并为上横档炮台)、巩固(北)、大虎炮台等八座遭到严重破坏的虎门炮台防御设施。同年,清政府添建了巩固(南)、水军寮、九宰、竹州山、蛇头湾、下横档六座炮台,加上新涌和蕉门炮台,虎门海口共计有十六座炮台,形成互为依存的炮台群。
巩固(南)炮台:道光二十三年(1843)添建,坐西向东,前面与下横档炮台隔海对峙。台长25丈,宽2丈6尺,用石筑砌,台内安炮20位。
水军寮炮台:道光二十三年(1843)添建,建在威远炮台左边山顶,台周33丈,高7尺,宽5尺,安炮10位。
九宰炮台:道光二十三年(1843)添建,坐西北向东南,与竹洲炮台隔海斜峙。台长36丈,宽2丈3尺,台内安配炮21位。
竹州山炮台:道光二十三年(1843)添建,坐东北向西南,与九宰炮台隔海相斜峙。台周围60丈,台内安配炮20位。
蛇头湾炮台:道光二十三年(1843)添建,建在蛇头湾山,台周围62丈,高7尺,宽5尺,台内安配炮17位。
下横档炮台:道光二十三年(1843)添建,建在下横档岛,台周围213丈,安配炮位100位。
二、武备建置
清代地方官职有督抚及提镇等,提督据《清史稿》的说法:“提督军务总兵官,从一品,掌巩护疆陲,典领甲卒,节制镇、协、营、汛,课第殿最,以听于总督。”为加强海防,维护安定,清政府重设广东水师提督于东莞虎门寨。《嘉庆道光两朝上谕档》记载:“两广总督百龄奏粤东地滨海洋,水陆营务甚繁,非提督一员所能经理。请添设水师提督一员驻扎虎门地方。”《清史稿》卷一百三十一记载:“广东水师提督节制五镇,统辖提标五营,香山等四协,新会、前山等营(提标中营、左营、右营、前营、后营,香山协左营、右营,顺德协左营、右营,大鹏协左营、右营,赤溪协左营、右营,新会营左营、右营,前山营)。
《东莞县志》记载:“水师提督一员,驻虎门寨城,统辖全省水师三十六营。中营参将一员,驻虎门寨城,中军守备一员,驻虎门寨城。中哨千总一员,分防靖远炮台汛,中哨千总一员,分防沙角炮台汛,中哨头司把总一员,分防沙角炮台汛,右哨二司把总一员,分防九宰炮台汛,中哨外委千总一员,分防镇远炮台汛,左哨外委千总一员,分防威远炮台汛,右哨头司外委把总一员,分防新涌炮台汛,中哨额外外委一员,分防靖远炮台汛,中哨额外外委一员,分防镇远炮台汛,中哨头司额外外委一员,分防沙角炮台汛,左哨额外外委一员,分防威远炮台汛,左哨头司额外外委一员,分防蛇头湾炮台汛,右哨头司额外外委一员,分防水军寮炮台汛,右哨二司额外外委一员,分防竹洲炮台汛。本营驻防县境水师兵丁共一千七百三十四名,外委本身名粮七名,额外外委本身名粮是一名,虎门寨城防兵三百六十九名,蛇头湾炮台汛防兵四十一名,镇远炮台汛防兵一百二十五名,靖远炮台汛防兵二百零六名,威远炮台汛防兵二百二十七名,水军寮炮台汛防兵三十二名,沙角炮台汛防兵一百三十七名,沙角山顶望楼防兵二十名,竹洲炮台汛防兵五十六名,九宰炮台汛防兵五十九名,新涌炮台汛防兵四十四名,巡洋兵丁一百六十名。水师提标右营游击一员,驻虎门寨城,中军守备一员,驻虎门寨城,中哨千总一员,分防下横档炮台汛,左哨千总一员,分防上横档炮台汛,前哨千总一员,分防大虎山炮台汛,左哨头司把总一员,驻虎门寨城,前哨头司把总一员,分防大角山炮台,中哨外委千总一员,分防巩固山南炮台汛,中哨额外外委一员,分防大虎山炮台汎,左哨额外外委一员,驻虎门寨城,右哨额外外委一员,分防大虎山炮台汛,前哨额外外委一员,分防上横档炮台汛,中哨头司额外外委一员,分防巩固山北炮台,左哨头司额外外委一员,驻虎门寨城,左哨二司额外外委一员,驻虎门寨城,右哨头司额外外委一员,驻虎门寨城,右哨二司额外外委一员,分防上横档炮台汛,前哨头司额外外委一员,分防下横档炮台汛,额外外委一员,分防巩固山南炮台汛,虎门寨城防兵三百一十八名,大虎山炮台汛防兵七十九名,上横档炮台汛防兵四百零七名,下横档炮台汛防兵二百五十七名,大角山炮台汛防兵五十二名,巩固山南炮台防兵汛防兵六十二名,巩固山北炮台汛防兵六十二名。以上道、咸、同间虎门寨水师提督营制。
以上是清道光时期虎门炮台的武备配置说明。由上述材料可知,由于道光皇帝的战守不一,炮台的援兵有时增添,有时裁减,并无定数。总体上呈现出平时守兵少,战时守兵多的状态。尽管清军作战英勇,新式修建的炮台也称得上坚固,但与西方的武器装备相比,清军始终处于劣势。正是这样一种形势,才使得西方牢牢的掌握着制海权,也使其掌握着进攻的主动权。通过这一时期的海防建设,极大提高和加强了广东水师的作战能力。虽然日后的战争实践证明,关天培的虎门海口防务也存在重大缺陷,正如茅海建所说:“战争的现实就是这么冷酷,丝毫也不照顾正义的一方。”
参考文献:
[1]陈伯陶.东莞县志(卷二十八)兵防下东莞养和印务局,1927.
[2]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三联书店,2005: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