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精神与素质教育的关系给初等音乐教育的启示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ichen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金县蓝塘中学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不能忽略音乐对人的培养作用,但目前音乐教育的教学状况、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尤其我们山区的初等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上音乐课,接受了九年的音乐教育,除了会唱几首歌曲外,没有掌握多少音乐技能。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继承和发扬格物致知精神,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音乐。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实践能力、活动实践能力、生活实践能力、品德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新精神或创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四书”之一的《大学》提出了“三纲”和“八目”,具体来说,就是要一步步地做到“八目”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朱熹说:“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他认为,“致知在格物”的意思,是说我们想要达到认识的极致,在于接触事物并极力探求其中的道理。这就是说,从探索事物而得到知识。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与我们素质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是一致的。
  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思想办好初等音乐教育应当发扬格物致知精神。不少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加上音乐器材的缺乏,使得本该是色彩斑斓的音乐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如在学习3/4拍子这一知识点时,只是机械地告诉学生: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有三拍。之后顶多就是让学生听3/4拍子的歌曲,让其知道那些歌曲是3/4拍子。如果我们以格物致知精神作指导的话,就会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我们可以让学生动手拍一拍,亲身实验,体会3/4拍子“强弱弱”的韵律。可以集体齐拍,也可以分小组拍。徒手或自制沙罐(把沙子装在矿泉水瓶或易拉罐里,密封后使用),分声部打节拍,一组扮演大提琴的角色,打第一拍强拍,另一组扮演小提琴的角色,打第二、三拍的弱拍。熟练后还可打着节拍唱歌。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什么是3/4拍子,在掌握这一音乐技能的基础上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在对3/4拍子掌握得比较透彻的时候还可以利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包括拍打自己身体不同部位以发出不同音色的声响,结合所学节奏型,自编一条3/4拍子的节奏“交响曲”。这样一来,就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出真知,对音乐保持浓厚兴趣。
  在初等音樂教育中发扬格物致知精神,能更好地处理音乐审美与掌握必要的音乐技能的相互关系。八年级音乐课本上册里有一首近现代日本歌曲《荒城之月》,道出诗人被旧城遗迹唤起的惆怅,此曲在日本可谓家喻户晓。学习这首歌对了解日本民族音乐有很大的帮助。第一次上课时,我先让学生把歌词读熟并背诵,接着让他们边打节奏边和着节奏朗诵歌词。在学唱歌词时,我没有直接教唱歌词,而是我唱曲,学生唱词。很快地,带了两遍之后,他们就能把歌曲唱准,并且那音色、力度和速度都流露出荒凉的意境,丝毫不用我帮他们分析歌曲。我认为,这首歌太简单了,不需要那么多手脚。所以,在教第二个班时,我没让学生动手实验,就直接上马了。没想到带了四遍,听了两遍录音,他们还是唱得一塌糊涂,连旋律都没唱对。我很着急,眼看就要下课了,便直接告诉他们这歌词是怎么的悲凉,这旋律是如何的凄美。可没容学生明白过来,下课铃就响了。事后我对这两个班的教学进行比较、分析,才明白学生涉世未深,很难理解这种由繁华变荒凉的意境,再加上他们很少接触日本歌曲,觉得这日本民歌“都节调式”的风格怪怪的,不能一下子就学唱歌词,必须让他们动手实践,自己发现问题。到第三个班上课时,我在运用第一种方法的基础上,在学生在掌握这首歌后,让他们分析歌曲的曲式结构,联系已学过的西洋歌曲的结构特点,比较它与《樱花》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这么一来,学生就知道了这两首歌都是1、3、4、6、7五声音调,并且快乐地把这一知识深深地印在脑海里。
  因此,初等音乐教育能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思想,充分发扬格物致知精神,使初等音乐教学效果变得更好。
  责任编辑 韦英哲
其他文献
10月27日,素有塞上小江南之称的银川秋高气爽,由国家卫生计生委人事司主办,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和国家卫生计生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共同承办的全国公立医院院长职业化培训班
普通的住院医师如何度过3年的规范化培训?在精力、时间、工作量的分配以及实际生活的支出中,一名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会遇到哪些成本问题呢?
日常教学中,我们可发现,学生拿到老师精批细改的习作后往往只是匆匆一瞥就扔到一边。但工作时间等客观因素又导致老师不可能通过一一面批来监督了解学生对自己习作的真实反馈。那么,有没有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文训练方法呢?下面,我就作文“互评”小组的建设和具体操作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小组建设  在作文互改教学中,学生分组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分组是否合理直接关乎整个作文教学的成败。因此,在给学生分
微课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的活动全过程。微课有别于微视频,微课包括课堂教学的全部因素(如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师生互动、教学资源等),将这些教学因素以高度凝练的方式融合形成微课。  一、课前复习  根据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作为素材制作微课,让学生在课前观看此微课,作为学习新课的准备。比如在
《语文课程教学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选择适当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十分重要。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针对新学知识所提出的问题,不是一些已经学会的知识,就是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就算教师积极鼓励学生
本文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基点,以人文主义的新视域阐释了身体培育的新内涵和“人文体育”的教育学本质。提出体育所育之“体”,不仅是人的“身体”,更是人的“全体”、“主体”、“
理论的扩展或建构往往需要引进一些新的概念.文艺现实的变化必须催生新的文学理论术语,以便做出与其自身运动相适应的逻辑概括.要使马克思主义文论永葆青春,使她充满当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