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代汉语中,修饰语(定语和状语)一般放在中心语的前边,而在英语中,修饰语则经常放在中心语的后边。从表达效果上看,修饰语放在中心语的前边,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顺序和逻辑顺序,同时形象生动;而修饰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中心语所表示的内容得到了凸显,这样会获得更高的信息传达效率。语言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因此,每一种语言的语序都有很强的规律性,它决不是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任意安排的结果,而是在一定心理的支配下有意识选择的结果。英语修饰语后置的语序是讲英语的民族追求高效率的心理在语言上的反映,而汉语修饰语前置的语序是汉民族追求生动形象性的心理和讲究自然顺序的心理在语言上的反映。
关键词:汉语 英语 修饰语 语序
近些年,在我国学术界竞相套用西方当代语言学理论进行汉语研究的同时,汉英语言的对比研究也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不过,学者们的汉英语言对比基本上局限在将汉语和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异同作A、B对比上,仅仅局限在对汉英语言各方面异同的描写上,而很少深入探讨汉英语言差异形成的原因,显然这种汉英对比做得还远远不够。当然,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各方面差异形成的原因也是不同的或不尽相同的。这里我们试图从民族心理的角度,结合社会历史因素,探讨一下汉英修饰语的位置差异形成的原因。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和英语中的陈述句的主体语序是相同的,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和宾语在后,这是自然语序(Natural Order),但修饰语(主要是较长的定语和状语)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位置往往相反,汉语中的修饰语通常放在中心语的前面,而在英语中,修饰语,特别是由短语或从句充当的较长修饰语,通常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下面我们先通过几个典型例子来做个对比,然后探讨汉英修饰语位置差异形成的原因。
(1)Although Henry Ford built his first handmade car in 1896,he made no real progress in developing the automobile until 1903.
这是一个复句,在前一分句中,先说“亨利·福特制造了他的第一辆手工汽车”,然后再说时间状语——“在1896年”;在后一分句中,先说“他没有取得真正的进展”,然后再说范围状语——“在发展汽车方面”,最后说时间状语——“直到1903年”。在两个分句中,状语都放在了中心语的后面,并且时间状语放在了句末。而在汉语中,状语都要放在中心语的前边,并且时间状语要放在句首,所以这个句子翻译成汉语就是:
尽管早在1896年亨利·福特就制造了他的第一辆手工汽车,但直到1903年,他在发展汽车方面才取得真正的进展。
(2)The great ship,Titanic,sailed for New York from Southampton on April 10th,1912.
这个句子翻译成汉语是:
1912年4月10日,巨轮泰坦尼克从南安普敦驶向纽约。
英语把地点状语和时间状语都放在了中心语“驶向纽约”的后面,同时将时间状语放在了句末。这与汉语正相反。
(3)He was knocked down by his opponent.
这个句子翻译成汉语是:
他被他的对手击倒了。
英语先说“他被击倒了”,然后再说出中心语“被击倒”的主动者状语——“被他的对手”。这与汉语正相反。
(4)He is taller than you.
这个句子翻译成汉语是:
他比你高。
英语先说“他比较高”,然后再说出中心语“比较高”的对象状语——“比你”。这与汉语正相反。
(5)The gorilla was riding a bicycle like a man.
这个句子翻译成汉语是:
那个大猩猩像人一样骑着自行车。
英语先说“那个大猩猩骑着自行车”,然后再说中心语“骑着自行车”的方式状语——“像人一样”。这与汉语正相反。
(6)The child killed a mosquito with a magazine.
这个句子翻译成汉语是:
这个孩子用一本杂志打死了一只蚊子。
英语先说“这个孩子打死一只蚊子”,然后再说中心语“打死”的工具状语——“用一本杂志”。这与汉语正相反。
以上是英语状语后置的例子。
在英语中,比较长的定语,也就是由短语或从句充当的定语一般也要放在中心语的后面。这也是与汉语不同的。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7)The train filled with travelers began to leave the town.
这个句子翻译成汉语是:
这列满载着游客的火车开始离开这座小镇(即:从这座小镇出发了)。
英语先说“这列火车”,然后再说中心语“火车”的定语——“满载着游客的”。这与汉语的语序正相反。
(8)The Stone Age was a period of history which began in approximately 2 million B.C.Its name was derived from the stone tools and weapons that modern scientists found.
这两个句子翻译成汉语是:
石器时代是大约从公元前200万年前开始的一个历史阶段。它的名字来自现代科学家发现的石头工具和武器。
第一句,英语先说“石器时代是一个历史阶段”,然后再说中心语“历史阶段”的定语(从句)——“大约公元前200万年开始”。第二句,英语先说“它的名字来自石头工具和武器”,然后再说中心语“石头工具和武器”的定语(从句)——“现代科学家发现”。这与汉语的语序正相反。 从上面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英语中修饰语(主要是状语和较长的定语)的位置与汉语修饰语的位置有显著的不同。那么,形成汉英修饰语位置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角度来看,句子的语序是任意的,所以不同语言的语序往往有不同之处,甚至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语序上也有不同之处。但是,从语言与人类思维关系的角度来看,语言归根到底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因此,每一种语言的语序都有很强的规律性,它绝不是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任意安排的结果,而是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在一定心理的支配下有意识地选择的结果,所以汉英修饰语位置的差异与汉英民族不同的心理有密切关系。那么,汉英民族是在什么心理因素支配下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语序呢?这要从这两种语序的不同表达效果说起。
从表达效果上看,汉语修饰语前置的语序和英语修饰语后置的语序各有自己的优势。首先应该承认,英语修饰语后置的语序虽然不符合自然的时空顺序,但它能够突出中心语,而中心语是短语或句子所要传达的信息的主要承载者,因此,修饰语后置就可以使听者或读者迅速抓住言语的主要内容,从而提高语言传达信息的效率。如例(2),英语先说“巨轮泰坦尼克驶向纽约”,然后再说出发的地点和出发的时间,这样听者或读者立刻就会知道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说的是什么事情,而汉语则要先说时间和地点,最后说“驶向纽约”,听者或读者要到最后才知道说话人或作者所讲的是“巨轮泰坦尼克驶向纽约”的事情。再如例(8),英语先说“石器时代是一个历史阶段”,这可以使听者或读者马上就对“石器时代”有了一个理性认识,立刻就把握住了“石器时代”的本质,而汉语先说时间定语“大约从公元前200万年前开始的”,然后才说中心语“一个历史阶段”,这样读者或听者就不容易立刻把握住“石器时代”的本质。可见,修饰语后置,可以使听者或读者能够立刻抓住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能够迅速把握说话人或作者所提到的人或事物的本质,因此,修饰语后置的语序具有传达信息效率高的优点。毫无疑问,讲英语的民族将修饰语后置,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语言传达信息的效率,或者说,在追求高效率的心理支配下,讲英语的民族选择了修饰语后置的语序。修饰语后置的语序是讲英语的民族追求高效率的心理在语言上的一个反映。
汉语由于采用了完全符合自然顺序和逻辑顺序的修饰语前置的语序,修饰语不管多长都要放在中心语的前面,这样不利于读者或听者迅速而准确地把握言语的主要内容,这使汉语传达信息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低于英语,显然汉民族在安排修饰语的位置时并没有把传达信息的效率高低作为主要标准。但是,修饰语前置的语序也有它的优势。采用修饰语前置的语序,语言传达信息的效率虽然不够高,但由于它先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工具以及人或事物的性质、特征等处于先决地位的因素,符合自然的时空顺序和逻辑顺序,可以形象、生动地再现所要叙述的动作行为、事件或所要描述的人或事物等的面貌,如例(2),汉语说“1912年4月10日,巨轮泰坦尼克从南安普敦驶向纽约。”先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和空间背景,这简直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如实地再现了事件的原貌,这样的叙述无疑显得生动、形象。再如例(5),英语先说“那个大猩猩骑着自行车”,然后才说“像人一样”,这种说法显得平淡、理智,而汉语说“那个大猩猩像人一样骑着自行车”,这种说法显得生动、形象,并且体现出了说话人或作者内心的惊奇感。另外,由于汉语把修饰语放在中心语的前面,这样可以随意添加更多的修饰语,使语言表达得更为生动。如例(1),英语说“尽管亨利·福特制造了他的第一台手工汽车——在1896年,他没有取得真正的进展——在发展汽车方面——直到1903年。”这样的叙述直截了当,中心突出,而且富于理性,但不够生动,而汉语要说成“尽管早在1896年亨利·福特就制造了他的第一辆手工汽车,但直到1903年,他在发展汽车方面才取得真正的进展。”这样叙述,不仅时间脉络清晰,如实地再现了事情的原貌,而且还可以附带插入别的修饰语:“早在”“就”——强调早,“才”——强调晚,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可以更多地流露出来,从而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而按照英语的语序叙述,后两个修饰语(就、才)都是加不进去的(前一个修饰语“早在”,即“early in”,可以加进去,但也没加)。这就说明中国人在语序的安排上,是以表达得生动形象为原则的,换言之,为了能够生动形象地叙述事件、生动形象地描写人或事物、充满感情地发表议论,从而能够吸引听者或读者,引起他们的共鸣,汉民族选择了修饰语前置的语序。
值得注意的是,汉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以语言表达上的生动形象性作为安排语序的原则的。在汉代以前的古代汉语中,除了表示时间、工具等的修饰语经常放在中心语的前边以外,其他修饰语一般也是放在中心语的后边的。例如:
(9)庄子行于山中。(《庄子·山木》)
——庄子在山中行走。
(10)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孟子·梁惠王下》)——百姓以为将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1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我将永远被懂得大道理的专家耻笑。
(12)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公还富。
(13)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找一个可以派出去答复秦国的人。
如上所述,先说中心语,能够首先传达出句子的主要内容,具有传达信息效率高的优点,古代汉民族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语序,其目的也和现代讲英语的民族一样,也是为了获得语言在传达信息上的高效率。但是东汉以后,讲究自然顺序的心理和追求生动形象性的心理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于是,人们便把陈述句中本来放在中心语后面的修饰语逐渐移到中心语的前面。例如:
(14)褒于道病死,上闵惜之。(东汉·班固《汉书·王褒传》)
按照西汉以前的语序,前半句话要说成“褒病死于道”。
(15)我曾在华阴山断谷五十年。(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祛惑》)
按照西汉以前的语序,这句话要说成“我曾断谷五十年于华阴山”。 这种修饰语位置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持续了几百年的诸侯争霸、分裂动乱的社会局面,而汉朝的建立又结束了秦末楚汉相争的局面,使人们非常珍惜有秩序的统一的社会的稳定性,而统治者更要竭力维护这种以等级制度为支柱的统一的封建社会,于是不失时机地利用“天人感应”的学说欺骗人民,宣称等级制度符合自然的顺序,让人们去遵守。而到了汉末及三国时期,中国又结束了秦汉以来几百年的统一局面,出现了战乱及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人们又经历了没有秩序的战乱年代,饱受战争之苦,深深感到统一的必要,迫切希望重新回到从前那种有秩序的、等级分明的统一的封建社会。这种日益增强的讲究秩序、讲究等级的观念反映到语言上,就是语序的安排,更加讲究自然顺序和逻辑顺序,于是逐渐把原来后置的修饰语移到中心语的前边,让它们真正起到修饰限定的作用而不是补充说明的作用。后来,新的统一的封建王朝魏朝和晋朝相继建立,而魏晋时期政治黑暗,大臣专权,一般士人在政治上没有出路,因此很多士人思想消极颓废,不务实际,崇尚清谈(空谈哲理)。这种崇尚清谈的风气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讲故事的文学作品——小说的出现。无论是用于“清谈”,还是用于讲故事,都需要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而那种以提高语言传达信息效率为目的的、人为的修饰语后置的语序,使语言显得过于理性化而缺乏生动形象性,于是在讲究生动形象性的心理和固有的讲究自然顺序的心理的支配下,人们逐渐放弃了那种修饰语后置的语序,更多地采用忠实于自然顺序的修饰语前置的语序,来获得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总之,汉民族在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性的心理和讲究自然顺序的心理的支配下,选择了修饰语前置的语序,而英美人在追求语言传达信息的高效率的心理的支配下,选择了修饰语后置的语序,这就是汉英修饰语位置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傅新安,袁海君.汉英语法比较指南[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
版社,1993.
[2]潘文国.汉英语言对比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3]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袁庆德 辽宁大连 大连外国语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116044)
关键词:汉语 英语 修饰语 语序
近些年,在我国学术界竞相套用西方当代语言学理论进行汉语研究的同时,汉英语言的对比研究也在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不过,学者们的汉英语言对比基本上局限在将汉语和英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异同作A、B对比上,仅仅局限在对汉英语言各方面异同的描写上,而很少深入探讨汉英语言差异形成的原因,显然这种汉英对比做得还远远不够。当然,由于汉语和英语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各方面差异形成的原因也是不同的或不尽相同的。这里我们试图从民族心理的角度,结合社会历史因素,探讨一下汉英修饰语的位置差异形成的原因。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和英语中的陈述句的主体语序是相同的,都是主语在前,谓语和宾语在后,这是自然语序(Natural Order),但修饰语(主要是较长的定语和状语)在这两种语言中的位置往往相反,汉语中的修饰语通常放在中心语的前面,而在英语中,修饰语,特别是由短语或从句充当的较长修饰语,通常放在中心语的后面。下面我们先通过几个典型例子来做个对比,然后探讨汉英修饰语位置差异形成的原因。
(1)Although Henry Ford built his first handmade car in 1896,he made no real progress in developing the automobile until 1903.
这是一个复句,在前一分句中,先说“亨利·福特制造了他的第一辆手工汽车”,然后再说时间状语——“在1896年”;在后一分句中,先说“他没有取得真正的进展”,然后再说范围状语——“在发展汽车方面”,最后说时间状语——“直到1903年”。在两个分句中,状语都放在了中心语的后面,并且时间状语放在了句末。而在汉语中,状语都要放在中心语的前边,并且时间状语要放在句首,所以这个句子翻译成汉语就是:
尽管早在1896年亨利·福特就制造了他的第一辆手工汽车,但直到1903年,他在发展汽车方面才取得真正的进展。
(2)The great ship,Titanic,sailed for New York from Southampton on April 10th,1912.
这个句子翻译成汉语是:
1912年4月10日,巨轮泰坦尼克从南安普敦驶向纽约。
英语把地点状语和时间状语都放在了中心语“驶向纽约”的后面,同时将时间状语放在了句末。这与汉语正相反。
(3)He was knocked down by his opponent.
这个句子翻译成汉语是:
他被他的对手击倒了。
英语先说“他被击倒了”,然后再说出中心语“被击倒”的主动者状语——“被他的对手”。这与汉语正相反。
(4)He is taller than you.
这个句子翻译成汉语是:
他比你高。
英语先说“他比较高”,然后再说出中心语“比较高”的对象状语——“比你”。这与汉语正相反。
(5)The gorilla was riding a bicycle like a man.
这个句子翻译成汉语是:
那个大猩猩像人一样骑着自行车。
英语先说“那个大猩猩骑着自行车”,然后再说中心语“骑着自行车”的方式状语——“像人一样”。这与汉语正相反。
(6)The child killed a mosquito with a magazine.
这个句子翻译成汉语是:
这个孩子用一本杂志打死了一只蚊子。
英语先说“这个孩子打死一只蚊子”,然后再说中心语“打死”的工具状语——“用一本杂志”。这与汉语正相反。
以上是英语状语后置的例子。
在英语中,比较长的定语,也就是由短语或从句充当的定语一般也要放在中心语的后面。这也是与汉语不同的。下面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7)The train filled with travelers began to leave the town.
这个句子翻译成汉语是:
这列满载着游客的火车开始离开这座小镇(即:从这座小镇出发了)。
英语先说“这列火车”,然后再说中心语“火车”的定语——“满载着游客的”。这与汉语的语序正相反。
(8)The Stone Age was a period of history which began in approximately 2 million B.C.Its name was derived from the stone tools and weapons that modern scientists found.
这两个句子翻译成汉语是:
石器时代是大约从公元前200万年前开始的一个历史阶段。它的名字来自现代科学家发现的石头工具和武器。
第一句,英语先说“石器时代是一个历史阶段”,然后再说中心语“历史阶段”的定语(从句)——“大约公元前200万年开始”。第二句,英语先说“它的名字来自石头工具和武器”,然后再说中心语“石头工具和武器”的定语(从句)——“现代科学家发现”。这与汉语的语序正相反。 从上面的对比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英语中修饰语(主要是状语和较长的定语)的位置与汉语修饰语的位置有显著的不同。那么,形成汉英修饰语位置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角度来看,句子的语序是任意的,所以不同语言的语序往往有不同之处,甚至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语序上也有不同之处。但是,从语言与人类思维关系的角度来看,语言归根到底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因此,每一种语言的语序都有很强的规律性,它绝不是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任意安排的结果,而是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在一定心理的支配下有意识地选择的结果,所以汉英修饰语位置的差异与汉英民族不同的心理有密切关系。那么,汉英民族是在什么心理因素支配下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语序呢?这要从这两种语序的不同表达效果说起。
从表达效果上看,汉语修饰语前置的语序和英语修饰语后置的语序各有自己的优势。首先应该承认,英语修饰语后置的语序虽然不符合自然的时空顺序,但它能够突出中心语,而中心语是短语或句子所要传达的信息的主要承载者,因此,修饰语后置就可以使听者或读者迅速抓住言语的主要内容,从而提高语言传达信息的效率。如例(2),英语先说“巨轮泰坦尼克驶向纽约”,然后再说出发的地点和出发的时间,这样听者或读者立刻就会知道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说的是什么事情,而汉语则要先说时间和地点,最后说“驶向纽约”,听者或读者要到最后才知道说话人或作者所讲的是“巨轮泰坦尼克驶向纽约”的事情。再如例(8),英语先说“石器时代是一个历史阶段”,这可以使听者或读者马上就对“石器时代”有了一个理性认识,立刻就把握住了“石器时代”的本质,而汉语先说时间定语“大约从公元前200万年前开始的”,然后才说中心语“一个历史阶段”,这样读者或听者就不容易立刻把握住“石器时代”的本质。可见,修饰语后置,可以使听者或读者能够立刻抓住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能够迅速把握说话人或作者所提到的人或事物的本质,因此,修饰语后置的语序具有传达信息效率高的优点。毫无疑问,讲英语的民族将修饰语后置,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语言传达信息的效率,或者说,在追求高效率的心理支配下,讲英语的民族选择了修饰语后置的语序。修饰语后置的语序是讲英语的民族追求高效率的心理在语言上的一个反映。
汉语由于采用了完全符合自然顺序和逻辑顺序的修饰语前置的语序,修饰语不管多长都要放在中心语的前面,这样不利于读者或听者迅速而准确地把握言语的主要内容,这使汉语传达信息的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低于英语,显然汉民族在安排修饰语的位置时并没有把传达信息的效率高低作为主要标准。但是,修饰语前置的语序也有它的优势。采用修饰语前置的语序,语言传达信息的效率虽然不够高,但由于它先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工具以及人或事物的性质、特征等处于先决地位的因素,符合自然的时空顺序和逻辑顺序,可以形象、生动地再现所要叙述的动作行为、事件或所要描述的人或事物等的面貌,如例(2),汉语说“1912年4月10日,巨轮泰坦尼克从南安普敦驶向纽约。”先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背景和空间背景,这简直就像电影画面一样如实地再现了事件的原貌,这样的叙述无疑显得生动、形象。再如例(5),英语先说“那个大猩猩骑着自行车”,然后才说“像人一样”,这种说法显得平淡、理智,而汉语说“那个大猩猩像人一样骑着自行车”,这种说法显得生动、形象,并且体现出了说话人或作者内心的惊奇感。另外,由于汉语把修饰语放在中心语的前面,这样可以随意添加更多的修饰语,使语言表达得更为生动。如例(1),英语说“尽管亨利·福特制造了他的第一台手工汽车——在1896年,他没有取得真正的进展——在发展汽车方面——直到1903年。”这样的叙述直截了当,中心突出,而且富于理性,但不够生动,而汉语要说成“尽管早在1896年亨利·福特就制造了他的第一辆手工汽车,但直到1903年,他在发展汽车方面才取得真正的进展。”这样叙述,不仅时间脉络清晰,如实地再现了事情的原貌,而且还可以附带插入别的修饰语:“早在”“就”——强调早,“才”——强调晚,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可以更多地流露出来,从而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而按照英语的语序叙述,后两个修饰语(就、才)都是加不进去的(前一个修饰语“早在”,即“early in”,可以加进去,但也没加)。这就说明中国人在语序的安排上,是以表达得生动形象为原则的,换言之,为了能够生动形象地叙述事件、生动形象地描写人或事物、充满感情地发表议论,从而能够吸引听者或读者,引起他们的共鸣,汉民族选择了修饰语前置的语序。
值得注意的是,汉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以语言表达上的生动形象性作为安排语序的原则的。在汉代以前的古代汉语中,除了表示时间、工具等的修饰语经常放在中心语的前边以外,其他修饰语一般也是放在中心语的后边的。例如:
(9)庄子行于山中。(《庄子·山木》)
——庄子在山中行走。
(10)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孟子·梁惠王下》)——百姓以为将把自己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1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我将永远被懂得大道理的专家耻笑。
(12)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公还富。
(13)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找一个可以派出去答复秦国的人。
如上所述,先说中心语,能够首先传达出句子的主要内容,具有传达信息效率高的优点,古代汉民族之所以采取这样的语序,其目的也和现代讲英语的民族一样,也是为了获得语言在传达信息上的高效率。但是东汉以后,讲究自然顺序的心理和追求生动形象性的心理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于是,人们便把陈述句中本来放在中心语后面的修饰语逐渐移到中心语的前面。例如:
(14)褒于道病死,上闵惜之。(东汉·班固《汉书·王褒传》)
按照西汉以前的语序,前半句话要说成“褒病死于道”。
(15)我曾在华阴山断谷五十年。(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祛惑》)
按照西汉以前的语序,这句话要说成“我曾断谷五十年于华阴山”。 这种修饰语位置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持续了几百年的诸侯争霸、分裂动乱的社会局面,而汉朝的建立又结束了秦末楚汉相争的局面,使人们非常珍惜有秩序的统一的社会的稳定性,而统治者更要竭力维护这种以等级制度为支柱的统一的封建社会,于是不失时机地利用“天人感应”的学说欺骗人民,宣称等级制度符合自然的顺序,让人们去遵守。而到了汉末及三国时期,中国又结束了秦汉以来几百年的统一局面,出现了战乱及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人们又经历了没有秩序的战乱年代,饱受战争之苦,深深感到统一的必要,迫切希望重新回到从前那种有秩序的、等级分明的统一的封建社会。这种日益增强的讲究秩序、讲究等级的观念反映到语言上,就是语序的安排,更加讲究自然顺序和逻辑顺序,于是逐渐把原来后置的修饰语移到中心语的前边,让它们真正起到修饰限定的作用而不是补充说明的作用。后来,新的统一的封建王朝魏朝和晋朝相继建立,而魏晋时期政治黑暗,大臣专权,一般士人在政治上没有出路,因此很多士人思想消极颓废,不务实际,崇尚清谈(空谈哲理)。这种崇尚清谈的风气体现在文学创作上,就是讲故事的文学作品——小说的出现。无论是用于“清谈”,还是用于讲故事,都需要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而那种以提高语言传达信息效率为目的的、人为的修饰语后置的语序,使语言显得过于理性化而缺乏生动形象性,于是在讲究生动形象性的心理和固有的讲究自然顺序的心理的支配下,人们逐渐放弃了那种修饰语后置的语序,更多地采用忠实于自然顺序的修饰语前置的语序,来获得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总之,汉民族在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性的心理和讲究自然顺序的心理的支配下,选择了修饰语前置的语序,而英美人在追求语言传达信息的高效率的心理的支配下,选择了修饰语后置的语序,这就是汉英修饰语位置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傅新安,袁海君.汉英语法比较指南[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
版社,1993.
[2]潘文国.汉英语言对比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3]王力.汉语语法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张道真.实用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袁庆德 辽宁大连 大连外国语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116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