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晚的灯火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多年前,我来到宋圩小学支教。
  开学第一节课,我来到教室,三十几个学生早已安静地坐着等我。他们听说来了个年轻的城里老师,感到好奇,便早早从家里赶来了。后来,我才知道,有的学生要翻过后面的大山,花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学校上课。上课前,我说我姓谷,八人口的谷,山谷的谷,稻谷的谷,谷子可以熬粥,祖先来自大西北。学生都捂着嘴巴,吃吃地笑了,眼睛明亮明亮的。
  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尤其数学基础更不扎实,排名一直在全乡最末,城里的那一套教学方法完全不顶用。我只能根据他们的情况,调整教学思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地讲,直到他们真正弄懂为止。好在学生们虽然没有城里的孩子见多识广,但是有着农村孩子特有的坚韧淳朴。也许是因为他们知道我来自城里吧,学得都格外认真,他们的成绩也慢慢提高了。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我们班的数学成绩就在全乡名列前茅,消息传来,学生们都兴奋不已。
  刚到学校没几天,我们就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那天下午,突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门窗被大风吹得咣当咣当响,豆大的雨点打进了一扇玻璃残缺的窗户。我看到这情景一下子不知所措。这时,一个叫明月的女孩,大喊了一声,快挡雨。说着,从课桌里拿出一块皱巴巴的塑料布,挡住了窗户。明月说,老师,您接着讲课吧,我能听。她就这样用手拉着塑料布挡住窗户,我继续讲课,直到风停雨住。那一节课,每个孩子听得都格外认真。
  明月是个高挑的女孩,永远都面带微笑,无论什么时候看到她,她都带着浅浅的笑容,两个眼睛就像弯弯的月亮,清澈纯净,她的笑声能够传染给身边的每一个人。明月学习基础不太好,但是她十分用功。只要有不懂的地方,她就缠着老师问,非要弄懂不可,她的成绩进步很快,学期结束的时候已经是全年级第一,还在县里数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明月和同学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她处处为别人着想。在她的身上,有着同龄人非常难得的品质,如同山上的一株映山红。
  第二学期,我上新学期第一课,一进教室就发现,明月的位置是空着的。我以为,明月是迟到了或者临时请假了。结果,一天下来,明月没有来,第二天她还没有来。我问她的同桌小军:“明月怎么不来上学?”小军说:“明月的奶奶生病了,需要她照顾,可能要有一段时间不能上學了。”
  周六下午,我决定去明月家看看到底什么情况。当时正是春寒料峭,前一天早春的雪还没有融化,正是毕飞宇所说“一斤风里有三斤冷”的时候。我大口大口呼吸山野里的新鲜空气,山上的寒风格外刺骨,两旁的树枝也被雪压弯了身体。我踩着咯吱咯吱的积雪,用一个多小时才来到明月的家。明月的家在村子最西边,是红瓦白墙的三间小屋。屋子已经十分破旧了,屋檐上用塑料布遮挡了一角,估计是漏雨吧。我来到门口的时候,屋内响起几声咳嗽,然后有人抖抖索索地走出来。这是一个高大的老人,头发花白,额头皱纹如沟,很像罗中立创作的油画《父亲》,这就是明月的爷爷。老人家看到我来了,赶快把我让进屋子。屋子里躺着明月的奶奶,她瘦小的身体裹在被子里,脸色发白,头发凌乱如麻。爷爷说,奶奶前两天上山采药,不小心摔断了腰椎,只能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自己年纪大了,无法照顾她,只能让孙女明月停学照顾。从老人的口中我才得知,明月的妈妈是云南人,在明月很小的时候,她就回云南了,从此杳无音信。明月的爸爸在外打工的时候,又出了工伤,去世了。一家老的老,小的小,明月从小就扛起生活的重担。
  说着话的时候,明月从门外进来了。原来她去给奶奶洗衣服,顺便去山上采了一些草药。明月看到我来了,先是一愣,然后显得十分高兴,继而又有些难受的样子,这所有的表情都在一瞬间闪现。明月熟练地帮着奶奶翻翻身,再扶着奶奶半躺着。爷爷在一边心疼地说,明月这孩子懂事早,奶奶躺在床上后,坚决提出不上学,要在家照顾奶奶。明月说,自己要靠自学将来考上中学、大学,然后到大城市工作,再把爷爷奶奶带到大城市,好好享福。奶奶在床上流着泪,连连责怪自己拖累了孙女。明月帮着奶奶擦着眼泪,要爷爷奶奶别说这些了,自己长大了,再难的困难都能克服。我听着明月和爷爷奶奶零零碎碎的讲述,深深为他们一家人的乐观所感动。
  不知不觉间,天色已晚,我起身告辞。爷爷和明月听说我要走,非要把我送回学校。实在拗不过这爷孙俩,我只好和他们一起走了。爷爷和明月每人手里举着一盏自己做的煤油灯,明月在前,爷爷在后,为我照亮行走的路。一路上,两旁的岩石或突兀褶皱,或逡巡不前,在夜幕下依稀可见;不远处的树林里,时不时传出不知名动物发出的声响。这既让我感到新鲜好奇,又感到一丝胆怯。爷爷和明月一路上讲述凤栖山的传奇,讲述山村里的人和事,两束灯火在夜色中忽明忽暗……“奶奶这辈子吃了很多苦”,“城里也冷吗”,“大学是什么样子的”……爷爷和明月的声音在夜色中格外清晰。
  一个半小时左右,我们终于来到学校。我请爷爷和明月歇一会再回去,他们坚决不肯,立即赶回去了。我站在学校门口,望着两盏灯火在大山的夜色中渐行渐远,就像明亮的星星在夜空中闪烁。
  整整一学期,明月都没有来读书。
  后来,我一年支教结束,继续回到城里教书,然后又改行,换了几个单位,也一直没有和明月联系。前不久,突然收到明月的来信。明月在信中说,爷爷和奶奶早已双双离世,她靠自己的努力,不仅养活了自己,而且读完了初中、高中,并且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她放弃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又回到老家当上了村支书。现在,村里的面貌也改观了,她正带着父老乡亲脱贫致富,还邀请我去实地考察呢。
  看完信,我又想起这个叫明月的山村女孩,想起那一晚的灯火,她们是来自大山的天籁,是触摸尘世的明亮和温暖。
  责任编辑:曹景峰
其他文献
下雨了,整个上午都被厚厚的云层笼罩着,昏天黑地的,弄得人昏昏沉沉,了无精气。雨终于下了,而且是倾盆大雨。这也是今年,庄园里最为透彻的一场雨。  一个小时以后,天空放晴了,我听到了许多小鸟在放声高歌。  记得2010年的一个夏天,一位好朋友说特别欣赏我的为人,也喜欢我的庄园,特意为我留下了几颗树苗。不知是庄园的灵气感应,还是主人德行迎合,第二年的春天里开花了,粉红的一片。唯有一棵特别的另类,开着白色
期刊
春节快到了,我早早地起床准备上街买菜,刚走到四楼(我家住五楼)时,突然发现邻居家门口放着我似曾相识的扁担、鼓鼓的蛇壳袋与满满的藤篮。我寻思:怎么楼下邻居家门口一大清早放着这些似曾相识的东西,莫非……想起来了,今早天刚蒙蒙亮,我朦胧中似乎听到门外有人叫过我,莫非父亲大清早来过?  我马上拨通了老家的电话,接电话的是年迈的母亲,从电话中得知,父亲清早为我送年货:什么年糕、粑糍、芋头、冬笋……我心中说不
期刊
身为齐文化博物院院长,我爱文学,也爱奇石,窗外,夏夜的雨下起来了,听着雨声稀里哗啦,我望着的是我的卧室兼收藏室收藏的奇石,心情格外的舒畅呀!  这一块石头在室内灯光下,尤显壮观,肚子大,嘴小,是个酒坛呀!……窗外的雨打在窗户的遮铁皮上,发出当当的声响,是要注入酒坛一坛的天上来水吗?!这块石头泰山石,重约100斤,借着雨声观赏此方奇石,心中充满生机和朝气感,看石色均匀,石面整洁,石图是两节竹的形象,
期刊
小时候吃过的一碗肉,差点要了我的命。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我的爷爷在咸阳铁路局上班。每个月底,爷爷会休假回家,总会带回来几包饼干,偶尔也会带一两斤单位发的肉回来。这时候就是一家人最开心的时刻。叔叔姑姑比我大不了几岁,但爷爷总会专门给我留一小包饼干,我也舍不得一下子吃完,开始总是一点一点舔着吃,这样就会开心很多天。所以每到月底,我就会盼着爷爷回来。至于爷爷带回来的肉,奶奶炖的时候也都是悄悄的,生
期刊
朋友不在乎多,而在于真诚。  认识韦凡杰,是一次偶然的案件调查时相遇的。他家住在案发现场附近,但与案件无关,他为刑警侦察破案提供了关键线索。案破后,我才知道他是一位写诗的文学爱好者,一个真正的乡土诗人。  韦凡杰写的诗大多是精品,可发表不多,诗集都是收藏在自己的抽屉里。他打开抽屉,数了数,有十一本完好无缺的硬抄本诗集,整整齐齐,精致雅观。翻开韦凡杰的诗集,见到的是他手写的一首首字迹清晰、字句工整的
期刊
我记得一家母子的对话:  小儿子哭着说:“妈妈,你不出工,在家里引我。”  母亲跟儿子解释:“妈妈不出工,你哪里来饭吃呢!”  儿子继续哭着说:“拿碗去锅里盛饭。”  母亲劝慰儿子:“妈妈不出工,好比妈妈没烧火,锅 里没有饭让你盛!”  简短的四句对话,一是道出了小孩子们的天真:这饭好像是锅里与生俱来就有的。另一个事实:这饭是通过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我们的盘中餐,除了播种、插秧、收割、打场等劳动,以
期刊
我3岁时失去父亲,兄妹四人全靠母亲一个人拉扯。  上世纪60年代初,村里普遍贫穷,我家更甚,经常缺盐少油,缺吃少穿。由于营养不良,生活环境差,我自小体弱多病,个子很矮,在教室里从没坐过第二排。没人理我,我不理人,性格孤僻,玩伴很少。但每次考试结束,老师公布分数时,我才能引人瞩目一回,因为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从小学到初中,在学习上,我从不服人。我知道,我和别的同学不一样。别的同学有爸爸,我没有。别
期刊
赶到玉山县城,已是下午四点,江西省玉山县电影公司经理罗华民早就候在那里了。  罗经理从1984年起就在农村放电影,放了一辈子电影。从放映员到经理,他带领的电影公司曾被评为全国的先进单位,他自己也获得了全国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先进个人的殊荣。他告诉我:“我们两个放映队四个放映员中午就进山了,山高路远,要搭车,要过渡,要走山路,要挂屏幕,要拉电线,要架放映机,还要招呼山民,事可多着呢,不早去不行啊!”  
期刊
少时家贫,几乎没有习字看书的地方,直至有了属于自己的一间书房。  书房仅五平米开外,自己虽没“笔底吞吐天下事,小屋笼尽济世心”的宏宕胸怀,但却也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箴言铭记于心,周末不逛书店,心下几天都是空落落的,久而久之,自己也成了书蠹,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藉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世间没有什么比读书更快乐的事!每每踏进书海这个世界,自己仿佛在进门的刹那就卸掉了无形的生活枷锁
期刊
卫武公:挺立风中的竹子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  三千年,缓缓吟诵的时光,诗意交错的秋风。  淇水波光中,徐徐打开的光圈,是一根在《诗经》中呼唤德才兼备的竹子,虚心,有节,在一个世纪里坐拥勤政。浏览,目光噙满平和,在史书中次第打开。  细读,身子幻化成清风,穿行在一片清朗之中。  浩荡的诗句,洒落鹤壁大地。  许穆夫人:有关朝歌的思念  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