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画是中国历史文化传承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瑰宝,是中国历史文明的体现。纵观中国的整个历史长河,中国画发展源远,成为了中西艺术创作中的独具一格,最具中国特色的艺术,也是与西方文化特有的划分。但是,中国画纵观发展直至今日,其面临诸多问题,由此笔者分析中国画课程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并提出应对之策。
关键词:中国画课程;高校美术教育中;现状;价值;设置
中国画从古至今一般的传承采用师徒相授的方法。从最初的先秦到宋元再到如今的高校中国画的教学,中国画的教育之路漫长并且坎坷。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大高校开始招收中国画的学生,旨在培养服务于人民,服务于趋势的中国画艺术家。但是纵观全局,中国画的教学追溯至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其无疑是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笔者就这些问题,分析中国画课程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高校美术教育中中国画教学面临问题
(一)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
大部分学生本身就是半路出家,在自己高中甚至是高三之前都未有真正接触过中国画,而是临时抱佛脚通过了考试。其直接导致学生对中国画的精髓难以把握,甚至只会画画,机械式画画并不了解中国画的传承过程,只是貌似神不似。而且中国画本身讲究的是人文素质的一种整体的高度,画作的表现就是自身整体素质的表现。而往往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欠缺,审美能力结构并不完善。
(二)缺失传统精神
中国画的发展是历史的发展过程的体现,它与儒家思想、礼教传统甚至是农耕文化都有所联系。但是如今的社会有些许崇洋媚外的嫌疑,加之在中国的艺术追求上,一直采用的西方美术教学体系,缺失对中国传统精神的探讨,直至中国画的发展并不能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中国画笔墨的内涵特征,中国画的精髓体现。当下对传统精神的淡忘,从本质上而言,对中国画传统的追求实属困难。
二、高校美术教育中中国画课程的价值
高校美术教育中国画课程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掌握一种独特的绘画技法、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拓展学生对于美学领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美学常识、同时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模式的了解和热爱还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影响着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程度的不同,这是教育的隐性价值——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认得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美术教育领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影响其一生的审美观和艺术偏好,让学生将艺术模式理解、并通过绘画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内化成为自身的一种修养,国画作为中国的国粹,在这个阶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国画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乃至世界有着广泛的声誉,在美术馆欣赏国画,就像是观看一部特殊的幻灯影片,一张一张的为观者铺陈当年的历史片段,例如捣练图当中姿态各异的唐代仕女们组成的捣练片段,可以让观者直观得了解到唐代女子的服饰、发型、配饰、身材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手腕、手肘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生疏的历史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中国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将东西两种技法相互融合,形成符合新时代审美潮流的新的艺术形式,例如中国画的技法当中的写意、留白、白描等等可以和西方的绘画技法相结合,绘画出更加符合当今中国人审美的美术作品,同时国画也可以吸收西方的光影、铺色的观念,为当代的国画创作提供新的活力,雕塑专业则可以以中国画当中的夸张和简略的相对关系为灵感,制作出来与西方写实雕塑截然不同的雕塑作品,因此美术教育专业设置中国画课程也有着创新发展的价值。
三、高校美术教育中中国画课程的设置
绘画和雕塑等艺术门类不仅仅是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再现出来,更重要的,艺术是一种表达方式,传递作画人的审美理念、文化素养、艺术偏好甚至包含一定的政治倾向。
国画对于画师有着较高的要求,绘画技法是一个方面,文学、历史的积淀则是另一个重要方面,国画水平的高低除了画面的直观印象之外,还有画面的意境。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一方面我国国画师资资源较少,另一方面在校学习国画的时间、强度都十分有限,因此我国的国画教学则更多应当注重基础技法的教学以及国画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包括线条的勾勒、墨量的掌握、墨色的浓淡、国画颜料的调色运用、留白的技法等,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循序渐进对课程进行解读和教授,让学生不会畏难而消极应对课程,同时能够为其他专业技术课程留足课时。与任何一门艺术一样,中国画的学习除了教师的引导之外也需要大量的长时间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技法的练习、艺术思维的练习和文化运用的练习,力求让作品能够有意境有灵魂,能够满足未来的工作。
(一)高校美术教育中国画课程教学目标
中国画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画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技法,能够在工作当中熟练运用中国画的相关元素进行设计、创作、应用。中国画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文化理论达到满足应用的水准即可,绘画技法也以数种能够快速掌握并应用的国画技法为主,同时在教学当中吸取西方绘画的教学经验,让学生以铅笔为过渡工具,先體会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美,再用毛笔来进行勾勒学习。
我国的高校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以美术服务人才为培养导向标,第二个原则是要努力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这与国画教育的培养方式不谋而合,第三个原则是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这不仅仅是绘画的能力、雕塑的能力,还包括职业道德、主动学习新专业知识等的能力。
(二)建立合理化中国画课程设置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后,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应该有所侧重,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注重中国画教育的实用性和基础性。基础性体现在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爱好人群,学习中国画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理解国画当中古人的雅意;实用性体现在教师对于国画技法的教学,包括线条的游蛇走龙之势、墨迹的浓淡相宜之色,教授学生一些特定的绘画模式和对应模式,让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线条笔墨表达出来或铿锵或柔美的气质,甚至可以通过墨迹线条的疏淡关系表达出来一种音乐美。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避免培养出来“技高德低”的人,而要力求培养出来有着良好素养的“匠才”。
笔者从近几年高校美术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国画学习、绘画的经历出发,认为我国高校美术教育领域不能放弃中国画的教育,虽然课程设置会有一些困难,且容易遭到学生的冷遇,但笔者认为,只要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吸纳创新思维、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这些问题都会逐渐解决。笔者也希望在未来能够看到更多掌握国画技法的人才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桂生.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教学改革的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2]井庆昂,刘进成,韩波.论当前高校中国画教学的尴尬与应对[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关键词:中国画课程;高校美术教育中;现状;价值;设置
中国画从古至今一般的传承采用师徒相授的方法。从最初的先秦到宋元再到如今的高校中国画的教学,中国画的教育之路漫长并且坎坷。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大高校开始招收中国画的学生,旨在培养服务于人民,服务于趋势的中国画艺术家。但是纵观全局,中国画的教学追溯至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其无疑是存在诸多问题,因此,笔者就这些问题,分析中国画课程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并提出应对之策。
一、高校美术教育中中国画教学面临问题
(一)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
大部分学生本身就是半路出家,在自己高中甚至是高三之前都未有真正接触过中国画,而是临时抱佛脚通过了考试。其直接导致学生对中国画的精髓难以把握,甚至只会画画,机械式画画并不了解中国画的传承过程,只是貌似神不似。而且中国画本身讲究的是人文素质的一种整体的高度,画作的表现就是自身整体素质的表现。而往往学生的整体素质有所欠缺,审美能力结构并不完善。
(二)缺失传统精神
中国画的发展是历史的发展过程的体现,它与儒家思想、礼教传统甚至是农耕文化都有所联系。但是如今的社会有些许崇洋媚外的嫌疑,加之在中国的艺术追求上,一直采用的西方美术教学体系,缺失对中国传统精神的探讨,直至中国画的发展并不能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中国画笔墨的内涵特征,中国画的精髓体现。当下对传统精神的淡忘,从本质上而言,对中国画传统的追求实属困难。
二、高校美术教育中中国画课程的价值
高校美术教育中国画课程的价值在于让学生掌握一种独特的绘画技法、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拓展学生对于美学领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美学常识、同时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模式的了解和热爱还具有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影响着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程度的不同,这是教育的隐性价值——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认得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美术教育领域,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影响其一生的审美观和艺术偏好,让学生将艺术模式理解、并通过绘画这种实践活动,不断内化成为自身的一种修养,国画作为中国的国粹,在这个阶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国画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乃至世界有着广泛的声誉,在美术馆欣赏国画,就像是观看一部特殊的幻灯影片,一张一张的为观者铺陈当年的历史片段,例如捣练图当中姿态各异的唐代仕女们组成的捣练片段,可以让观者直观得了解到唐代女子的服饰、发型、配饰、身材的特点,学生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手腕、手肘的掌控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生疏的历史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中国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将东西两种技法相互融合,形成符合新时代审美潮流的新的艺术形式,例如中国画的技法当中的写意、留白、白描等等可以和西方的绘画技法相结合,绘画出更加符合当今中国人审美的美术作品,同时国画也可以吸收西方的光影、铺色的观念,为当代的国画创作提供新的活力,雕塑专业则可以以中国画当中的夸张和简略的相对关系为灵感,制作出来与西方写实雕塑截然不同的雕塑作品,因此美术教育专业设置中国画课程也有着创新发展的价值。
三、高校美术教育中中国画课程的设置
绘画和雕塑等艺术门类不仅仅是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再现出来,更重要的,艺术是一种表达方式,传递作画人的审美理念、文化素养、艺术偏好甚至包含一定的政治倾向。
国画对于画师有着较高的要求,绘画技法是一个方面,文学、历史的积淀则是另一个重要方面,国画水平的高低除了画面的直观印象之外,还有画面的意境。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一方面我国国画师资资源较少,另一方面在校学习国画的时间、强度都十分有限,因此我国的国画教学则更多应当注重基础技法的教学以及国画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包括线条的勾勒、墨量的掌握、墨色的浓淡、国画颜料的调色运用、留白的技法等,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循序渐进对课程进行解读和教授,让学生不会畏难而消极应对课程,同时能够为其他专业技术课程留足课时。与任何一门艺术一样,中国画的学习除了教师的引导之外也需要大量的长时间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技法的练习、艺术思维的练习和文化运用的练习,力求让作品能够有意境有灵魂,能够满足未来的工作。
(一)高校美术教育中国画课程教学目标
中国画课程的教学目标则是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画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技法,能够在工作当中熟练运用中国画的相关元素进行设计、创作、应用。中国画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文化理论达到满足应用的水准即可,绘画技法也以数种能够快速掌握并应用的国画技法为主,同时在教学当中吸取西方绘画的教学经验,让学生以铅笔为过渡工具,先體会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美,再用毛笔来进行勾勒学习。
我国的高校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以美术服务人才为培养导向标,第二个原则是要努力提高学习者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这与国画教育的培养方式不谋而合,第三个原则是注重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这不仅仅是绘画的能力、雕塑的能力,还包括职业道德、主动学习新专业知识等的能力。
(二)建立合理化中国画课程设置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后,在课程的设置上也应该有所侧重,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要注重中国画教育的实用性和基础性。基础性体现在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之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爱好人群,学习中国画可以增强学生对于民族的认同感,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理解国画当中古人的雅意;实用性体现在教师对于国画技法的教学,包括线条的游蛇走龙之势、墨迹的浓淡相宜之色,教授学生一些特定的绘画模式和对应模式,让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线条笔墨表达出来或铿锵或柔美的气质,甚至可以通过墨迹线条的疏淡关系表达出来一种音乐美。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避免培养出来“技高德低”的人,而要力求培养出来有着良好素养的“匠才”。
笔者从近几年高校美术教育经验的总结和国画学习、绘画的经历出发,认为我国高校美术教育领域不能放弃中国画的教育,虽然课程设置会有一些困难,且容易遭到学生的冷遇,但笔者认为,只要不断调整教学模式、吸纳创新思维、结合现代多媒体教学模式,这些问题都会逐渐解决。笔者也希望在未来能够看到更多掌握国画技法的人才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曹桂生.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画教学改革的意义[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2]井庆昂,刘进成,韩波.论当前高校中国画教学的尴尬与应对[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