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高等院校艺术与音乐专业的学生,面临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人数增加、就业市场饱和的压力,求职过程越来越艰难。先是专科、本科生择业困难,随后是研究生择业困难。7年苦读之后的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出现就业困难,在北京很普遍。他们选择职业,同时也被社会选择的过程,折射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他们求职的成败是个人奋斗、学校教育乃至家庭教育的一面镜子。当然,家庭背景与关系在学生求职过程中也发挥一定作用,但决定的作用还是在于学生实力与人才需要之本身。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编辑音乐专业今年毕业的部分硕士研究生,以求职感想、学校教育与就业为题,请他们谈谈求职经历与个人想法。
史青虹(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2006级博士研究生):硕士阶段结束后,我没有就业,而是选择了继续读博士。也许是因为自己曾有过4年的工作经历吧。对我而言,现在就业无非是又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我宁可再拿3年的时间多读一点书。这样,一则可以避免今年的硕士就业高峰,二则也给了自己一个缓冲期,让我可以好好规划一下未来。
我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我也相信把握机遇的重要。所以,未来的3年,我想应该在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学科知识方面,应当学有所长;二是社会实践方面,增强动手能力。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就需要更强的适应能力。希望我的汗水能够换得命运的青睐。
张薇薇(《时尚芭莎》杂志编辑):因为很早意识到女孩子从事电视工作的种种困难,同时也出于兴趣考慮,我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基本上没有考虑电视台,而是把目标锁定在知名外企的市场、公关部门或者平面媒体上。看到《时尚芭莎》杂志在招聘编辑,试着投了一份简历。经过三轮笔试、面试后,我成为十几位候选人中的幸运儿,得到了在这本时尚杂志实习的机会,并在毕业时顺利进入杂志社工作。
我认为得到一个好工作首先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尽可能在读书期间就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加强实际工作能力。毕竟,作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我们只能靠过硬的实力了。在找工作过程中,我已经明显意识到英文好是一个多么大的优势。
晓飞(现在广东南方电视台):不能说自己找了什么好工作,只是相对而言,自己还算满意。具体找工作的流程很简单,先是看到了招聘信息,然后投简历,被通知参加一系列的考试、实地考察,然后签订三方协议。
有几点经验可以交流。其一是注意搜集招聘信息。这样一个信息社会,注意力经济的价值要极大重视。总的来讲,我的信息源主要就是一个,各个主要高校的就业网,其中比较经常去的是传媒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当然,如果你所想从事的专业和地域有自己的要求,应该有所选择。比如,我之所以不登陆清华大学,原因就在于多是理工科类招聘信息,与自己关系不大。其二是不要盲目,选准择业行业范畴和地域。让招聘方看到你的诚意。简历不是投出去就完事了,考试也不是结束就等通知,要时刻保持联系。
现在社会是买方人才市场,所以,积极联系期望的行业,多积累相关经验和信息。当然,学好专业是必须的前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永远不会过时。关于学校教育,老师所教之益和无益,我以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对待老师同样如此。总的来讲,多学自然是有好处,而且,也不单纯是知识的获取。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第一。所以,感受他们的个性,体悟他们的心灵,学会如何对待人生也很重要。
刘坤(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师):找这份工作是因为男友在这边工作,所以如此选择。湛江师范学院是广东省属高校,二类本科,而且他们学校恰好需要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的老师,所以简历投来后,就接到面试通知,试讲后顺利签约,这就是我找工作的过程。如果重新读研,而且剔除个人原因,客观地找工作,我会在研究生阶段注意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并重,就业方向仍会以高校为首选。
王可(现在新华社工作):承蒙导师在音乐人类学、影视音乐方面给我的大力指导和谆谆教诲,自己比较关注传统民族音乐,尤其是原生态民歌等课题;一度有幸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民歌·中国》栏目兼职工作了三年,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有了最为宝贵的实践阵地。我也在丰富的电视采访案例和制作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最终获得优秀成绩的毕业论文《原生态民歌的电视传播价值》。和许多学子一样,今年我也面临不小的就业压力;不过最终凭借自己较为丰富的媒体从业经验,通过层层严格筛选,进入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从事媒体营销方面的工作。而这个岗位也是当初自己一眼瞥见招聘公告时,分外“动心”的一个。
似乎从电视文艺领域“跳”到媒体营销岗位,专业跨度听起来大了一些,不过却折射出自己对广播电视媒介产业的一点体悟。记得刚读研一时,学校邀请央视一位资深电视文艺导演来给研究生们座谈,导演的一席话道出了我最终就业选择的动机:“节目做得再好也是不够的,尤其现在的媒体市场已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你们不光要会‘做’节目,还要会‘卖’节目,懂得如何经营管理。”全新的营销岗位已经让我获益不少,我也将欣然接收未来五彩的机遇和挑战。
贺露露(现在中央民族大学工作):3年前广院毕业,觉得本科学历在北京不好找工作,所以决定考研究生。现在毕业后发现工作还是那么难找。北京竞争太激烈,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很难,特别是解决北京户口的工作更难找。找工作陷入了找对口专业和解决户口的两难选择中。
从网络、广告等各种渠道了解各种招聘信息,参加各种面试,疯狂的乱投简历,但有用的回应非常少。自己喜欢的传媒行业总是让人感觉不稳定,所以曲线救国成为了自己的首选,先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再说。最终我选择了去高校当老师。应聘中央民族大学的行政管理人员,通过3轮考试,从2000多人中最终招收了40名硕士和博士。我有幸找到了这份工作。但做的是自己完全不了解的学生工作,感觉自己学习7年的传媒似乎一点用处都没有。选择了稳定,只能暂时放弃自己的专业和喜好。
王泱泱(现在地方政府宣传部门工作):我在报纸上看到市网宣办的招聘广告,就寄简历过去了。之后顺序经过笔试、面试,最后接到了录取的电话通知。很简单的求职过程。如果重读研究生,准备就业还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习经历。我想自己的求职能够最后得到录用还是和有各种媒体的实习经历有关。老师的教导起到的作用不仅仅在专业知识上面,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这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想给我的帮助,一定超过单纯的理论知识。
徐迟(现留校在研究生教学办工作):研究生入学后我被选为班长,免不了总是要到学院帮助老师做一些事情。由于办事态度比较认真、做事情还比较踏实,所以老师把事情交给我都比较放心。久而久之互相形成了信任和默契,这样过了3年……2005年年底的时候我向学院递交了求职简历,今年1月初被通知要试讲,可能试讲还比较令学院的各位领导满意,3月份就让我接手了学院研究生教学办的日常工作,4月份参加了学校艺术学部的试讲,只有通过了这次试讲才能够获得教师的资格,艺术学部试讲通过后就签约了。我觉得自己的运气算是很不错了。我在广播学院没有任何关系,更谈不上有什么背景,从考本科到考研究生也从来没有去打点过任何的老师,完全就是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给老师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我觉得不管是任何一个用人单位,人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招进来的这个人能不能胜任这项工作,换句话说就是能不能干活。我在学院服务3年期间,其实也就是领导对我的观察和考察的3年,所以我觉得师弟师妹们,找工作应该早定目标,踏实地一步一步向目标迈进。
如果重新念研究生的话,我还是会像这次就业一样,踏踏实实地向目标迈进。至于学校教育,老师所教有益无益,在这一点上,我觉得选择导师很重要!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文艺编辑音乐专业今年毕业的部分硕士研究生,以求职感想、学校教育与就业为题,请他们谈谈求职经历与个人想法。
史青虹(中国传媒大学戏剧戏曲学2006级博士研究生):硕士阶段结束后,我没有就业,而是选择了继续读博士。也许是因为自己曾有过4年的工作经历吧。对我而言,现在就业无非是又回到原来的生活状态,我宁可再拿3年的时间多读一点书。这样,一则可以避免今年的硕士就业高峰,二则也给了自己一个缓冲期,让我可以好好规划一下未来。
我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我也相信把握机遇的重要。所以,未来的3年,我想应该在两个方面努力,一是学科知识方面,应当学有所长;二是社会实践方面,增强动手能力。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就需要更强的适应能力。希望我的汗水能够换得命运的青睐。
张薇薇(《时尚芭莎》杂志编辑):因为很早意识到女孩子从事电视工作的种种困难,同时也出于兴趣考慮,我在选择工作的时候基本上没有考虑电视台,而是把目标锁定在知名外企的市场、公关部门或者平面媒体上。看到《时尚芭莎》杂志在招聘编辑,试着投了一份简历。经过三轮笔试、面试后,我成为十几位候选人中的幸运儿,得到了在这本时尚杂志实习的机会,并在毕业时顺利进入杂志社工作。
我认为得到一个好工作首先是要有明确的目标,尽可能在读书期间就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加强实际工作能力。毕竟,作为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我们只能靠过硬的实力了。在找工作过程中,我已经明显意识到英文好是一个多么大的优势。
晓飞(现在广东南方电视台):不能说自己找了什么好工作,只是相对而言,自己还算满意。具体找工作的流程很简单,先是看到了招聘信息,然后投简历,被通知参加一系列的考试、实地考察,然后签订三方协议。
有几点经验可以交流。其一是注意搜集招聘信息。这样一个信息社会,注意力经济的价值要极大重视。总的来讲,我的信息源主要就是一个,各个主要高校的就业网,其中比较经常去的是传媒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当然,如果你所想从事的专业和地域有自己的要求,应该有所选择。比如,我之所以不登陆清华大学,原因就在于多是理工科类招聘信息,与自己关系不大。其二是不要盲目,选准择业行业范畴和地域。让招聘方看到你的诚意。简历不是投出去就完事了,考试也不是结束就等通知,要时刻保持联系。
现在社会是买方人才市场,所以,积极联系期望的行业,多积累相关经验和信息。当然,学好专业是必须的前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永远不会过时。关于学校教育,老师所教之益和无益,我以为尽信书不如无书,对待老师同样如此。总的来讲,多学自然是有好处,而且,也不单纯是知识的获取。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传道第一。所以,感受他们的个性,体悟他们的心灵,学会如何对待人生也很重要。
刘坤(广东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教师):找这份工作是因为男友在这边工作,所以如此选择。湛江师范学院是广东省属高校,二类本科,而且他们学校恰好需要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的老师,所以简历投来后,就接到面试通知,试讲后顺利签约,这就是我找工作的过程。如果重新读研,而且剔除个人原因,客观地找工作,我会在研究生阶段注意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并重,就业方向仍会以高校为首选。
王可(现在新华社工作):承蒙导师在音乐人类学、影视音乐方面给我的大力指导和谆谆教诲,自己比较关注传统民族音乐,尤其是原生态民歌等课题;一度有幸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民歌·中国》栏目兼职工作了三年,使自己的理论研究有了最为宝贵的实践阵地。我也在丰富的电视采访案例和制作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最终获得优秀成绩的毕业论文《原生态民歌的电视传播价值》。和许多学子一样,今年我也面临不小的就业压力;不过最终凭借自己较为丰富的媒体从业经验,通过层层严格筛选,进入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从事媒体营销方面的工作。而这个岗位也是当初自己一眼瞥见招聘公告时,分外“动心”的一个。
似乎从电视文艺领域“跳”到媒体营销岗位,专业跨度听起来大了一些,不过却折射出自己对广播电视媒介产业的一点体悟。记得刚读研一时,学校邀请央视一位资深电视文艺导演来给研究生们座谈,导演的一席话道出了我最终就业选择的动机:“节目做得再好也是不够的,尤其现在的媒体市场已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你们不光要会‘做’节目,还要会‘卖’节目,懂得如何经营管理。”全新的营销岗位已经让我获益不少,我也将欣然接收未来五彩的机遇和挑战。
贺露露(现在中央民族大学工作):3年前广院毕业,觉得本科学历在北京不好找工作,所以决定考研究生。现在毕业后发现工作还是那么难找。北京竞争太激烈,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很难,特别是解决北京户口的工作更难找。找工作陷入了找对口专业和解决户口的两难选择中。
从网络、广告等各种渠道了解各种招聘信息,参加各种面试,疯狂的乱投简历,但有用的回应非常少。自己喜欢的传媒行业总是让人感觉不稳定,所以曲线救国成为了自己的首选,先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再说。最终我选择了去高校当老师。应聘中央民族大学的行政管理人员,通过3轮考试,从2000多人中最终招收了40名硕士和博士。我有幸找到了这份工作。但做的是自己完全不了解的学生工作,感觉自己学习7年的传媒似乎一点用处都没有。选择了稳定,只能暂时放弃自己的专业和喜好。
王泱泱(现在地方政府宣传部门工作):我在报纸上看到市网宣办的招聘广告,就寄简历过去了。之后顺序经过笔试、面试,最后接到了录取的电话通知。很简单的求职过程。如果重读研究生,准备就业还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习经历。我想自己的求职能够最后得到录用还是和有各种媒体的实习经历有关。老师的教导起到的作用不仅仅在专业知识上面,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怎样做人。这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想给我的帮助,一定超过单纯的理论知识。
徐迟(现留校在研究生教学办工作):研究生入学后我被选为班长,免不了总是要到学院帮助老师做一些事情。由于办事态度比较认真、做事情还比较踏实,所以老师把事情交给我都比较放心。久而久之互相形成了信任和默契,这样过了3年……2005年年底的时候我向学院递交了求职简历,今年1月初被通知要试讲,可能试讲还比较令学院的各位领导满意,3月份就让我接手了学院研究生教学办的日常工作,4月份参加了学校艺术学部的试讲,只有通过了这次试讲才能够获得教师的资格,艺术学部试讲通过后就签约了。我觉得自己的运气算是很不错了。我在广播学院没有任何关系,更谈不上有什么背景,从考本科到考研究生也从来没有去打点过任何的老师,完全就是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给老师们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我觉得不管是任何一个用人单位,人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招进来的这个人能不能胜任这项工作,换句话说就是能不能干活。我在学院服务3年期间,其实也就是领导对我的观察和考察的3年,所以我觉得师弟师妹们,找工作应该早定目标,踏实地一步一步向目标迈进。
如果重新念研究生的话,我还是会像这次就业一样,踏踏实实地向目标迈进。至于学校教育,老师所教有益无益,在这一点上,我觉得选择导师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