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及文学语言的性质看文学作品重译的必要性和意义及成功重译的标准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yl1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重译是文学作品翻译的一种特殊现象。文学及文学语言的性质决定了重译的必要性和意义。而成功重译的标准在于其在传输原著的语言风格、艺术效果和意境等方面是否超越了旧译,是否更具有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关键词:文学作品;重译;必要性和意义;成功重译的标准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1)09-0172-3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1.03.047
  
  词典对“重复”通常释义为“同一件事再次出现:再次做或提及同一件事”。除了用于修辞目的及起强调作用外,更多的情况下带消极含义,有“啰嗦”、“炒冷饭”之嫌,被认为是多此一举。一篇文章、一部著作发表、出版后,便极少重写。但重译却是种常见的现象,往往被冠以有积极意义,有价值之举,能使译本趋于完美、准确,渐渐走向定本,可以提高翻译水平,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1. 重译是文学作品翻译的一种特殊现象
  
  论著、研究报告、法律文书、科技文献资料、公函、契约等文本重译情况较为鲜见,大量重译的属文学作品,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名著。在我国,最早期的当属佛经文学的重译。佛典文学翻译最早始于汉明帝,至唐称极盛,历经(1)外国人主译期、(2)中外人主译期、(3)本国人主译期三个时期,其间不少佛典被一再重译。如《毗婆沙》,经两次口授,两次笔受,而始成立:由僧伽澄口诵经本,昙摩难提笔受为梵文,佛图罗刹宣译,秦沙门敏智笔受为晋本,后又经唐代玄装再译为二百卷(梁启超,1984: 53, 56)。
  其后为《圣经》文学的重译。最早可追溯到635年,即唐太宗九年基督教一分支——景教(Nestorian Christianity)始传于中国时。当时,由波斯传教士阿罗本(Rabban Olopen)译出了“旧法”(即“旧约”)、“真经”(即“新约”)共27章,后由另一波斯传教士景净译了叙利亚文的《尊经》(《圣经》的旧称)32部。16世纪以来,开始出现由传教士主译的天主教著作《圣经》汉译本,其中较有影响的人物有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冯秉正、贺清泰等;后来,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郭士位等陆续译出了各种《圣经》改译版本;最后,由狄考文、王宣忱以马礼逊翻译的《圣经》为蓝本,进一步加工、完善译成的《官话和合本圣经》成了汉译《圣经》的权威版本,因而其实际上是无数中西学者心血和智慧的结晶(蒋骁华,2003: 301-303)。
  接着,则为纯文学作品,尤其名著的重译越发普遍,以至外国文学名著一译再译,每种至少有两种译本,有的多达十余种甚至三、四十种译本,如小仲马的《茶花女》、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狄更斯的《大卫·科彼菲尔德》、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和《爱玛》、斯陀的《汤姆叔叔的小屋》等。另一方面,汉译英也存在类似现象。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李白、杜甫、李清照等的著名古代诗词,现代作家鲁迅、巴金等许多作品在西方世界均有不同译本。再从国外看,也有大量文学作品重译情况。如,前苏联20世纪80年代初便有30种《哈姆雷特》俄文译本(奥泽罗夫,1983),说明文学作品重译是一种世界现象(蔡毅等,2000: 292)。
  
  2. 文学作品重译的必要性和意义
  
  为什么重译具有如此广泛的吸引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什么主要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一译再译?这是值得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它有助于认识重译的必要性和意义。
  笔者认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重译具有广泛的市场而且经久不衰,其根本原因与文学及文学语言的基本性质密切相关。
  理论、科学等方面文体传达信息、概念,起解释、说明、报导等作用,功能单一、明确,而文学则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辞海》,1979: 1534)”,它以情动人,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和永恒的价值,功能丰富多彩,内容认识上含个体性、综合性、虚构性、想象性等特点,表现出鲜明的民族色彩、时代烙印、历史背景以及作家个性表现,包括创作手法和个人风格等。文学这些复杂的性质使得同一文本对于不同读者(包括译者),由于智力水平、审美能力、倾向、生活阅历等迥异,可导致不同的透视观照、知觉感受,不同的阐释表意以及错误认知、误释等情况,因而也就使文学作品重译显得非常必要,很有意义。尤其是名著,由于其丰富的文化信息、深邃的思想、独特的创作手法、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等,往往不是一次翻译就能产生和原著一样的效果,而是需要多次重译,不断加深对原文理解,减少损失。
  文学的基本性质也决定了文学语言的特征和作用。总的来说,文学语言是文学的艺术语言,文学作品的形象,直接与语言相关,建立在一定的语言范畴之上。“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胡有清,1999: 100)”,“是作家、诗人用来描绘人生图画的特殊的工具,是集中传达人们审美意识的物质手段(李润新,1994: 7)”。这便决定了文学作品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与理论著作、科技论著等不同。后者的语言形式主要为了表达概念,因此所起的作用不大;而文学作品中,语言形式与形象内容却非常积极地相互作用,相互统一,密切相关。
  其次,文学语言传情达意,富有形象性、含类象、标志、象征等特点,鲜明,生动,精炼;具有丰富的内涵,蕴藉隽永,并且表现出多样性:一是功能多样,包括叙述、描写、抒情等;二是形式多样,如口语、书面语、成语、谚语、外来语等;三是修辞手法多样,具有五光十色的语言变体,加之作者语言风格的多样性,所有这些都使得文学语言色彩斑斓,绚丽夺目,变化万千。
  此外,理论科技语言是直指式的,要求语言符号与指称对象一一吻合,具有单一、简捷、明了的特点,类似数学或符号逻辑学那种标志系统(such a system of signs as mathematics or symbolic logic),属于“世界性文字”(characteristica universalis)(Wellek, 1977: 23)。而文学语言却带模糊性,存在多种歧义,由此扩大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在作品的字里行间留下了无数个空白点,为读者(包括译者)带来不同的思维天地。如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正是由于该言语的模糊逻辑,为这句话增添了艺术魅力,产生了扑朔迷离的奇特效果,导致了不同解读、诠释。如卞之琳先生译为“活下去还是不活”;朱生豪先生译为“生存还是毁灭”;张庆路先生认为应译为“妥协呢还是斗争呢”(见《中国翻译》1990年第3期)等等。
  最后,语言尤其是文学语言还表现为多变量的。不同思维角度导致不同参照点的选取和不同焦点、信息的传达;大量同义词以及同一语义层次相关词的运用和语言中,尤其文学语言中存在的变异现象;语法同义结构的运用等,使得一种思维内容往往可有多种表达形式。而作为用一种语言传递另一种语言的思维内容的翻译,由于双语思维方式、用语、修辞方式、语言结构、审美视角等不一致,其表达手段更加具有多元性特点。
  概言之,文学语言深深地植根于语言的历史结构中,强调对符号本身的注意(it stresses the awareness of the sign itself)(Wellek, 1977: 23)及其富有形象性、情感性、多样性、模糊性、多变量等特点,凸显出文学翻译中语言的作用和意义,阐释的艰巨性和多重性,从而也就进一步说明了文学作品尤其是名著重译的必要性和价值,同时也为成功重译的标准提供了内在启示。
  
  3. 文学作品成功重译的标准
  
  鉴于语言在文学中的突出地位和价值,文学翻译说到底是一种语言行为,语言是文学翻译的基本因素。译者通过语言来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情色彩、艺术形象、文体风格,同时也运用语言传情达意,进行艺术再创造。翻译毋需构思,从基本意义上看,文学翻译的艺术是语言的艺术,其成功与否,基本上在语言方面见功夫。一部文学著作是否成功重译或是否超越了旧译,一方面固然要看对原著思想内涵是否有更准确的领悟和把握,即内容上是否更贴近原著。一部几十万字的文学作品,译者尤其是初译者难免有误译、漏译之处,重译时能否发现、是否修正了固然是衡量重译是否有所改进的一方面准则。但除极少数译者不负责任胡乱翻译以及个别译者(如清代末年林纾)不谙外语外,大量误译、漏译情形较为鲜见。因此,重译成功与否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语言文字上。新译本是否比原译更好地达到了原著的语言风格、艺术效果和意境?语言表达和梳理上是否更胜一筹?是否更具有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这是重译者超越旧译的一个主要突破口和值得大展身手的方面。
  纵观我国重译本,不少仅限于修修补补,订正一些错译、漏译之处,而对译文文字只是个别地方改动只言片语,也就是作所谓的“微调”、“小调”,大量句式、结构、措辞基本上照搬旧译。这样的重译显然没有多少意义,与其这样拼凑一个大部头,还不如撰写一篇评论文更有价值。
  进行重译时,无疑应该尊重旧译,认真研究旧译,学习旧译的长处。但是,尊重旧译并不意味着按旧译的蓝本稍加修改就行了,更不是重复、抄袭旧译,而是要在借鉴、融会旧译的基础上,进行自己的艺术再创造(郑海凌,2000: 4),译出自己的水平、自己的风格,创造出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的译本。笔者非常赞成罗国林先生在《名著重译刍议》(见《中国翻译》1995年第2期)一文中提出的一个很有见地的认识:重译中,“容易处理的是旧译错了的地方;难处理的是旧译译得好,甚至译得精彩的地方,因为你必须千方百计比它译得更好,更精彩。”(1995: 38)
  超越旧译,应特别注意原著中那些极其精彩的部分,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厚的文字表达功夫的部分,注意那些富有鲜明的民族成分以及与译入语措辞、语言结构、表达手法等大相径庭的语句。这些往往是抗译性明显、最难翻译的地方,也是最见译者功力,相互挑战、竞赛、见真章的地方。
  重译要有所发展,有所前进。这便对重译者的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他在研究原著、旧译中有新的感受、体会,新的发现,并有独到的见解;其次,要有深厚的艺术造诣、文学修养和语言功底,即要求重译者一方面应是位学者、研究者,更主要的是应具备文学家的素质。否则,重译出来的东西便很难超过旧译甚至达到旧译的水平,不可能有新的建树和贡献。
  
  4. 结语
  
  总之,文学在根本上表现为语言艺术,它诉诸于丰富生动的文学语言,塑造形象,描写客观世界,表达思想感情,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文学性质和文学语言这种传情达意的作用及其富有形象性、含类象、标志、象征、多变量、多样性、模糊性等特点,决定了重译在文学翻译中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并揭示重译应重在语言文字传情达意、艺术效果、意境、文学价值等方面超越旧译,以期追求文学翻译尽可能完美的定本。
  
  参考文献
  Wellek, Rene. Theory of Literature[M]. New York and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1977: 23.
  蔡毅、段京华. 苏联翻译理论[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292.
  辞海编辑委员会. 辞海[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534.
  胡有清. 文艺学论纲[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0.
  蒋骁华.《圣经》汉译及其对汉语的影响[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4):301-303.
  李润新. 文学语言概论[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7.
  梁启超. 翻译文学与佛典[A]. 翻译论集[C]. 罗新璋编.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3,56.
  罗国林. 名著重译刍议[J]. 中国翻译,1995(2):38.
  郑海凌. 文学翻译学[M]. 郑州:文心出版社,2000:4.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综述了同伴互评作文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的优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在ESL或EFL环境下同伴互评作文培训的特殊性,并提出面向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同伴互评作文培训应该兼顾同伴互评作文技巧、英语写作惯例、英语作文的文字编辑技能等三方面内容。  关键词:同伴互评作文;培训策略;中国非英语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8)04-
本文从语域理论角度研究了中国90后的网络语言。韩礼德认为,"语域是根据使用场合定义的一种语言变体,对它的分析涉及三个方面,即语场、语旨和语式"。从这三个方面出发,本文系
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出发,解读了概念隐喻及其所衍生的各种习语表达,探索一条习语习得的新途径。
意境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境的再现是文学翻译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文学翻译中意境再现的三个条件:意象的再现,
摘要:矛盾修辞法(Oxymoron)是一种奇特而又有趣的语言表现形式。它常常将两个字面意义相互矛盾或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似乎有悖于常理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修辞方法。本文就其定义、结构与表现手法进行论述、探讨《大学英语》教材中矛盾修辞法的表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优秀的英语篇章,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矛盾修辞法;修辞学;结构;英语学习  [中图分类号]HO30  [文献标识码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the masterpiece of Stephen Crane,was "an episode of the American Civil War".It is written in a naturalistic style which indicates the t
期刊
译者是翻译活动中的主体。三种不同翻译主体中心论范式下译者身份的嬗变揭示了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历史中经历了从隐蔽到彰显的历程,三种主体中心论对译者的主体性的阐述都有
1.简介    1.1共有知识的含义  在日常交际中,引起话语产生和理解、话语形成过程以及意义理解方式的媒介具有相似的特征(schlffer,1973)。这种特征,即共有知识,与个人知识与人际知识有关,它为交际的合理、顺利进行提供了背景条件。Clark和Marshall(1978)将共有知识定义为一系列无限循环的反复与逻辑标准:
提供翻译对等词是外汉双语词典中常见的释义方式。本文分析了目前各大词典中一对多等值词释义方式存在的信息冗余、准确性不足、词类不一致等五个问题,并提出了双语同义释义
摘 要:阅读理解的最大障碍,是一词多义造成的歧义和思维方式不同导致的语句结构不同。本文从语境干涉关联词义理论出发,通过具体实例探索,加强学生利用语境干涉界定词义的能力;从英语思维和句法结构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英语句法分析与思维能力,即以主谓结构为提挈,将动词形态作为理解上下文的语法依据和递归线索,对后置成分、插入成分等逐一递归,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对学生反复强调培养朗读的习惯有助于加强这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