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第一个专门以救灾信息处理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民间公益组织。经过四年发展,卓明确立了应急工作机制,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根据灾害影响范围启动不同级别的响应策略,而根据响应级别不同,卓明部分或全体转入应急状态。此外,卓明也形成了14位骨干组成的核心团队,他们在平时承担一些日常工作,应急情况下则承担关键岗位;而参与决策的则是7位执行委员和2位候补委员。
卓明灾害信息中心(简称卓明)是民间协作平台的发起人之一,从地震发生起,便开始组织志愿者进行地震信息的搜集、核实和发布,其创始人是北大医院的牙科医生郝南。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郝南作为志愿者前往四川,却发现灾区的海量信息无法有效传递到后方,具体灾情和需求信息的匮乏造成资源积压难以输入,或为物资诈骗留出空间。“这时我决定不下前线,留在成都,专门从事灾区信息处理、传播和资源对接的工作。”他在媒体采访时透露。
在之后的玉树地震,卓明正式成立,并确定了延续至今的传播策略:以互联网为依托,即时性的标准格式单条信息与汇总性的救灾简报相结合,追求信息的及时、准确、全面和标准。
这是第一个专门以救灾信息处理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民间公益组织。经过四年发展,卓明确立了应急工作机制,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根据灾害影响范围启动不同级别的响应策略,而根据响应级别不同,卓明部分或全体转入应急状态。此外,卓明也形成了14位骨干组成的核心团队,他们在平时承担一些日常工作,应急情况下则承担关键岗位;而参与决策的则是7位执行委员和2位候补委员。
在应急情况下,郝南将发挥总指挥的角色。
灾情预判
鲁甸地震发生时,郝南正在清华上课,从手机看到信息之后,赶紧走出教室打电话。当时地震局发布的是5.7级地震,他看了看震中位置,在云南昭通。他去过这个地方,房屋质量不好。卓明马上启动四级响应,郝南开始进行灾情研判,其他人则召集志愿者。
灾情预判越迅速、准确,在救灾中就越能发挥作用。因此,遇到突发灾害,卓明进行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预判灾情。
研判首先可以参考的是地震台发布的地震消息:时间、震中、震级、震源。其次,结合地图,进行灾情损失预判。放大百度或谷歌地图,可见震中人口及城镇密度,结合当地房屋状况,可大致判断造成的损失。再使用卫星地图查看当地地形,画出大致的烈度分布,以确定哪些地方可能是重灾区,需要作为救援重点区域。此外,震中附近的行政村是重点排查的对象,接着搜索这些村镇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民族、产业、经济水平等信息。然后将卫星图放大到足够看清房屋地形,根据卫星地图判断大致有多少户房屋,房屋建筑的类型等。
灾情预判在震后半小时左右启动,15分钟后完成。鲁甸地震之后,郝南给龙头山镇卫生所和派出所打电话,询问情况,电话都无人接听。后来他才知道,派出所的民警全部遇难……
再对比之前发生过的地震,灾情研判一般在震后2个小时就能够发布。
在此次鲁甸地震发生的当天19时50分,卓明即对外发布了第一期灾情简报及研判报告,预判伤亡人数上升较快,预计至少过百。报告指出救援难点一是交通复杂,二是降水天气加大交通和救援困难,引发防雨和保暖物资需求,三是容易发生盲点灾情,四是次生灾害威胁大。可能的受灾范围达15000平方公里以上,重灾区覆盖龙头山镇、乐红乡和巧家县新店乡,次重灾区包括水磨镇、火德红乡、巧家县包谷垴乡、老店镇、小河镇。
此外,简报也囊括了灾区天气预报、交通路况、救援难点预判、物资需求、政府动态、民间行动、行政单位数据参考等多方面内容,描绘出灾情轮廓。
灾情研判报告出来后,卓明在震后三个小时将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当晚七八点到位的志愿者不足20人,郝南将他们按照特长分别分在地图路况组、挖掘核实组、简报剪辑组和联络协调组。
第二天下午4点,志愿者搜集到震中村组信息,显示100%房屋倒塌。郝南意识到灾情比预想严重,第一次超过了研判预料的情况。下午6点,民政部便将国家应急响应提到一级,调拨的物资数量远超过雅安。
挖掘核实信息
地震第一天,路况信息尤其重要。“救援团队一般都是地震当晚出发,第二天凌晨才能赶到灾区,那时灾情信息尚未展开,我们要比救援队的行动提前一步,给他们做路书。外围信息的搜集、整理很重要。”郝南说。
4日凌晨4点,卓明发布了第二期简报,交通路况中标明了交通管制、路况和交通路线建议。
震后第二天,村组的受灾信息成为重点。挖掘核实组志愿者必须从各种渠道搜集信息,并进行核实,再传递给前线救援队。
挖掘核实组志愿者“大猫”透露,该组核心团队运用搜索技巧分别在微博、贴吧、搜索引擎等网站抓取与灾情相关的信息,先利用网络进行核实,再打电话进一步确认。“先在网上看看有没有这个地方,或者有没有这个人,如果是真实的,我们再打电话过去核实。”
他们采用“村村排”的方式,根据灾区行政区域作为关键词搜索,区、镇、乡、村一级级向下排查信息。而负责核实的志愿者一般是老队员:“对搜索方法更熟练,核实也需要一些技巧,灾害发生之后,一开始的信息真实度高,如果灾害持续的话,之后的信息真实度就较低,打电话问当地老百姓,他们说的不一定是真实情况。”
地震之后,网络、媒体和自媒体上广泛存在信息重复、过时等现象,也容易出现钓鱼诈骗信息等,而卓明采取了固定的信息模板,以确定信息真实、准确、避免重复。
8月4日,卓明的一条信息以如下的格式写道:
鲁甸县中医院药品十分短缺
信息状态:未核实
标注时间:2014-08-04
证实方:卓明救灾信息平台
标签:求助
关联通道:详细
描述:【未核实】【2014.8.4.号,07:034】鲁甸县中医院副院长陈朝秀表示,地震发生后,医院紧急投入救援工作,所有的药品都已用于伤员救治。在灰街子的救助点该院一共投入60多名医护人员,目前这个救助点已经收治了200多名伤者,但药品十分短缺。http://web.toutiao.com/a3441653837/【来源:】【搜集时间:9:20】【卓明信息组员-小颖】 这条标准“卓明格式”的信息,首先有一个标题,说明大致需求;其次标注出信息状态,包括“未核实”“已核实”“已解决”三种状态;还包括信息发布的时间,证实方,信息内容,以及详细描述,来源,发布该条内容的信息员等。
编辑发布简报
卓明将信息分为“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
“静态信息包括灾害发生地区的地理状况、经济、人口、建筑、历史灾害等在灾害发生前就已经有的信息。动态信息就指灾害发生之后,不断产生的信息,包括各种网上信息。”“雪梨”说道,“我是救灾简报的统编,简单地说就是目前的11期鲁甸地震救灾简报,我需要对它们进行统稿。”与此同时,她也是一名去意大利留学的历史学博士,刚好回国度假。“其实,在国外反而更方便做简报,因为有时差不用熬夜。”
信息核实之后,挖掘核实组整理成文,根据信息的性质分别发给一线救援人员或对外公布。涉及具体村组灾情且有联系人方式,则与一线民间救援团队分享,供前线救援队伍参考;若涉及灾区基础信息如人口数量、天气等,则对外公布。
雪梨的工作一般在半夜。简报制作是卓明在一日或两日之内信息处理工作的一个节点,简报文案志愿者分三班工作。晚上九点到次日凌晨一点的志愿者要做大量的汇总工作,第二班志愿者将信息剪辑成简报形式,然后交给雪梨编辑修改,最后呈交给总指挥郝南审阅,通过之后便可发布。
地震发生十天之内,卓明每日更新一期简报,从第十期开始,则两天更新一期。“紧急救援阶段和过渡安置早期每日一期,稳定下来以后降为2天或3天一期,然后结束。”雪梨介绍,简报发布规律与卓明的定位息息相关。
“在灾害发生初期,其他救援队还没进去、还没决定进去或者进去了还不熟悉环境、尚未搭建起本地工作网络的时候,卓明尝试帮救援队先扫描一遍灾区的大致情况,提供一个大概的救援方向。这个阶段是卓明工作节奏最紧张的,信息大量涌出,单条信息的处理很密集,相应地,就要每天出一期简报,有时候还需要出专题简讯。”
而等到救援组织基本找到工作防线,在当地建好资源网络之后,“救援队的脚步已经超过了信息员的眼睛和手”,卓明的工作角色则转变为查缺补漏。
简报对外发布的平台固定于卓明的微信公众号“卓明地震援助信息咨询中心”、救灾信息援助QQ群以及微博等。“我们就固定发布在这些渠道,媒体也好,其他人也好,就在这些渠道随意取用。”郝南说。
联络协调
卓明信息平台的工作离不开一线团队的支持与协作。
“微博的出现使得采集一线行动信息便利很多。但更多一线信息需要一线团队主动收集并提供,其信息采集的专业性和回传的即时性也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信息平台的产出要由一线团队很好地吸收和应用才能发挥其作用。”郝南曾在2013北大公益传播培训班上分享。
8月4日,由多家民间救灾组织共同策划发起的鲁甸抗震救灾民间协作大本营正式建立,卓明是其中发起方之一。郝南拉了一个微信群,将前线救援队人员囊括其中。当天,卓明建立的救灾协作QQ群里便已经聚集了700多人,其中有经过卓明培训的志愿者们,也有各个民间机构或者关注救援的人。卓明既从群里获取灾情信息,又向群里分享所整理的灾情信息。
联络协调工作原本由郝南和“游魂”负责,但8月5日,郝南去了美国。
“这次最好的事情是,我不在的时候卓明也能把工作做起来。”郝南表示很欣慰,“我只是适时给一些指导,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工作,工作不是特别明确的要重新明确一下。”他在美国有时差,没法直接打电话,导致协调工作相比以前做得差了,只是在微信群里被动地传递信息,而很多协调工作必须用打电话的方式更有效。
总结此次鲁甸地震中卓明的整体工作,不管是“雪梨”还是郝南,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发挥了作用,感到很自豪。与此同时,郝南也在反思组内的协调、志愿者的工作记录等工作尚未令人十分满意。卓明的二级响应下,必须有二十多个志愿者才能更好地支持信息速递工作,但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也就是卓明工作节奏最紧张的时候,志愿者并未完全到位,“现在很粗放,谁来了就谁做”。
此外,纯手工的信息加工处理方式也显得很“粗放”,不但消耗很多人力,也消耗宝贵的救援时间。郝南设想在信息处理平台上,志愿者可以像流水线一样进行工作,但这需要软件支持。改革信息处理方式,还需要更多创新和支持。
卓明这只信息鸟,还在尝试飞得更快。
卓明灾害信息中心(简称卓明)是民间协作平台的发起人之一,从地震发生起,便开始组织志愿者进行地震信息的搜集、核实和发布,其创始人是北大医院的牙科医生郝南。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郝南作为志愿者前往四川,却发现灾区的海量信息无法有效传递到后方,具体灾情和需求信息的匮乏造成资源积压难以输入,或为物资诈骗留出空间。“这时我决定不下前线,留在成都,专门从事灾区信息处理、传播和资源对接的工作。”他在媒体采访时透露。
在之后的玉树地震,卓明正式成立,并确定了延续至今的传播策略:以互联网为依托,即时性的标准格式单条信息与汇总性的救灾简报相结合,追求信息的及时、准确、全面和标准。
这是第一个专门以救灾信息处理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民间公益组织。经过四年发展,卓明确立了应急工作机制,在自然灾害发生之后,根据灾害影响范围启动不同级别的响应策略,而根据响应级别不同,卓明部分或全体转入应急状态。此外,卓明也形成了14位骨干组成的核心团队,他们在平时承担一些日常工作,应急情况下则承担关键岗位;而参与决策的则是7位执行委员和2位候补委员。
在应急情况下,郝南将发挥总指挥的角色。
灾情预判
鲁甸地震发生时,郝南正在清华上课,从手机看到信息之后,赶紧走出教室打电话。当时地震局发布的是5.7级地震,他看了看震中位置,在云南昭通。他去过这个地方,房屋质量不好。卓明马上启动四级响应,郝南开始进行灾情研判,其他人则召集志愿者。
灾情预判越迅速、准确,在救灾中就越能发挥作用。因此,遇到突发灾害,卓明进行的第一项工作就是预判灾情。
研判首先可以参考的是地震台发布的地震消息:时间、震中、震级、震源。其次,结合地图,进行灾情损失预判。放大百度或谷歌地图,可见震中人口及城镇密度,结合当地房屋状况,可大致判断造成的损失。再使用卫星地图查看当地地形,画出大致的烈度分布,以确定哪些地方可能是重灾区,需要作为救援重点区域。此外,震中附近的行政村是重点排查的对象,接着搜索这些村镇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民族、产业、经济水平等信息。然后将卫星图放大到足够看清房屋地形,根据卫星地图判断大致有多少户房屋,房屋建筑的类型等。
灾情预判在震后半小时左右启动,15分钟后完成。鲁甸地震之后,郝南给龙头山镇卫生所和派出所打电话,询问情况,电话都无人接听。后来他才知道,派出所的民警全部遇难……
再对比之前发生过的地震,灾情研判一般在震后2个小时就能够发布。
在此次鲁甸地震发生的当天19时50分,卓明即对外发布了第一期灾情简报及研判报告,预判伤亡人数上升较快,预计至少过百。报告指出救援难点一是交通复杂,二是降水天气加大交通和救援困难,引发防雨和保暖物资需求,三是容易发生盲点灾情,四是次生灾害威胁大。可能的受灾范围达15000平方公里以上,重灾区覆盖龙头山镇、乐红乡和巧家县新店乡,次重灾区包括水磨镇、火德红乡、巧家县包谷垴乡、老店镇、小河镇。
此外,简报也囊括了灾区天气预报、交通路况、救援难点预判、物资需求、政府动态、民间行动、行政单位数据参考等多方面内容,描绘出灾情轮廓。
灾情研判报告出来后,卓明在震后三个小时将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当晚七八点到位的志愿者不足20人,郝南将他们按照特长分别分在地图路况组、挖掘核实组、简报剪辑组和联络协调组。
第二天下午4点,志愿者搜集到震中村组信息,显示100%房屋倒塌。郝南意识到灾情比预想严重,第一次超过了研判预料的情况。下午6点,民政部便将国家应急响应提到一级,调拨的物资数量远超过雅安。
挖掘核实信息
地震第一天,路况信息尤其重要。“救援团队一般都是地震当晚出发,第二天凌晨才能赶到灾区,那时灾情信息尚未展开,我们要比救援队的行动提前一步,给他们做路书。外围信息的搜集、整理很重要。”郝南说。
4日凌晨4点,卓明发布了第二期简报,交通路况中标明了交通管制、路况和交通路线建议。
震后第二天,村组的受灾信息成为重点。挖掘核实组志愿者必须从各种渠道搜集信息,并进行核实,再传递给前线救援队。
挖掘核实组志愿者“大猫”透露,该组核心团队运用搜索技巧分别在微博、贴吧、搜索引擎等网站抓取与灾情相关的信息,先利用网络进行核实,再打电话进一步确认。“先在网上看看有没有这个地方,或者有没有这个人,如果是真实的,我们再打电话过去核实。”
他们采用“村村排”的方式,根据灾区行政区域作为关键词搜索,区、镇、乡、村一级级向下排查信息。而负责核实的志愿者一般是老队员:“对搜索方法更熟练,核实也需要一些技巧,灾害发生之后,一开始的信息真实度高,如果灾害持续的话,之后的信息真实度就较低,打电话问当地老百姓,他们说的不一定是真实情况。”
地震之后,网络、媒体和自媒体上广泛存在信息重复、过时等现象,也容易出现钓鱼诈骗信息等,而卓明采取了固定的信息模板,以确定信息真实、准确、避免重复。
8月4日,卓明的一条信息以如下的格式写道:
鲁甸县中医院药品十分短缺
信息状态:未核实
标注时间:2014-08-04
证实方:卓明救灾信息平台
标签:求助
关联通道:详细
描述:【未核实】【2014.8.4.号,07:034】鲁甸县中医院副院长陈朝秀表示,地震发生后,医院紧急投入救援工作,所有的药品都已用于伤员救治。在灰街子的救助点该院一共投入60多名医护人员,目前这个救助点已经收治了200多名伤者,但药品十分短缺。http://web.toutiao.com/a3441653837/【来源:】【搜集时间:9:20】【卓明信息组员-小颖】 这条标准“卓明格式”的信息,首先有一个标题,说明大致需求;其次标注出信息状态,包括“未核实”“已核实”“已解决”三种状态;还包括信息发布的时间,证实方,信息内容,以及详细描述,来源,发布该条内容的信息员等。
编辑发布简报
卓明将信息分为“静态信息”和“动态信息”。
“静态信息包括灾害发生地区的地理状况、经济、人口、建筑、历史灾害等在灾害发生前就已经有的信息。动态信息就指灾害发生之后,不断产生的信息,包括各种网上信息。”“雪梨”说道,“我是救灾简报的统编,简单地说就是目前的11期鲁甸地震救灾简报,我需要对它们进行统稿。”与此同时,她也是一名去意大利留学的历史学博士,刚好回国度假。“其实,在国外反而更方便做简报,因为有时差不用熬夜。”
信息核实之后,挖掘核实组整理成文,根据信息的性质分别发给一线救援人员或对外公布。涉及具体村组灾情且有联系人方式,则与一线民间救援团队分享,供前线救援队伍参考;若涉及灾区基础信息如人口数量、天气等,则对外公布。
雪梨的工作一般在半夜。简报制作是卓明在一日或两日之内信息处理工作的一个节点,简报文案志愿者分三班工作。晚上九点到次日凌晨一点的志愿者要做大量的汇总工作,第二班志愿者将信息剪辑成简报形式,然后交给雪梨编辑修改,最后呈交给总指挥郝南审阅,通过之后便可发布。
地震发生十天之内,卓明每日更新一期简报,从第十期开始,则两天更新一期。“紧急救援阶段和过渡安置早期每日一期,稳定下来以后降为2天或3天一期,然后结束。”雪梨介绍,简报发布规律与卓明的定位息息相关。
“在灾害发生初期,其他救援队还没进去、还没决定进去或者进去了还不熟悉环境、尚未搭建起本地工作网络的时候,卓明尝试帮救援队先扫描一遍灾区的大致情况,提供一个大概的救援方向。这个阶段是卓明工作节奏最紧张的,信息大量涌出,单条信息的处理很密集,相应地,就要每天出一期简报,有时候还需要出专题简讯。”
而等到救援组织基本找到工作防线,在当地建好资源网络之后,“救援队的脚步已经超过了信息员的眼睛和手”,卓明的工作角色则转变为查缺补漏。
简报对外发布的平台固定于卓明的微信公众号“卓明地震援助信息咨询中心”、救灾信息援助QQ群以及微博等。“我们就固定发布在这些渠道,媒体也好,其他人也好,就在这些渠道随意取用。”郝南说。
联络协调
卓明信息平台的工作离不开一线团队的支持与协作。
“微博的出现使得采集一线行动信息便利很多。但更多一线信息需要一线团队主动收集并提供,其信息采集的专业性和回传的即时性也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信息平台的产出要由一线团队很好地吸收和应用才能发挥其作用。”郝南曾在2013北大公益传播培训班上分享。
8月4日,由多家民间救灾组织共同策划发起的鲁甸抗震救灾民间协作大本营正式建立,卓明是其中发起方之一。郝南拉了一个微信群,将前线救援队人员囊括其中。当天,卓明建立的救灾协作QQ群里便已经聚集了700多人,其中有经过卓明培训的志愿者们,也有各个民间机构或者关注救援的人。卓明既从群里获取灾情信息,又向群里分享所整理的灾情信息。
联络协调工作原本由郝南和“游魂”负责,但8月5日,郝南去了美国。
“这次最好的事情是,我不在的时候卓明也能把工作做起来。”郝南表示很欣慰,“我只是适时给一些指导,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工作,工作不是特别明确的要重新明确一下。”他在美国有时差,没法直接打电话,导致协调工作相比以前做得差了,只是在微信群里被动地传递信息,而很多协调工作必须用打电话的方式更有效。
总结此次鲁甸地震中卓明的整体工作,不管是“雪梨”还是郝南,都觉得自己的工作发挥了作用,感到很自豪。与此同时,郝南也在反思组内的协调、志愿者的工作记录等工作尚未令人十分满意。卓明的二级响应下,必须有二十多个志愿者才能更好地支持信息速递工作,但在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也就是卓明工作节奏最紧张的时候,志愿者并未完全到位,“现在很粗放,谁来了就谁做”。
此外,纯手工的信息加工处理方式也显得很“粗放”,不但消耗很多人力,也消耗宝贵的救援时间。郝南设想在信息处理平台上,志愿者可以像流水线一样进行工作,但这需要软件支持。改革信息处理方式,还需要更多创新和支持。
卓明这只信息鸟,还在尝试飞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