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今非昔比。”
时隔10年之后,恰逢同一天,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藏,走进林芝。
2011年7月,习近平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那一次,自拉萨赴林芝再到日喀则,山高路远,一路走来感慨万千。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召开后不久,总书记再赴这里。
此行,习近平总书记尽可能地多看一些地方,多接触一些当地干部群众。从林芝到拉萨,此起彼伏的“扎西德勒”,载歌载舞的各族群众,哈达、热巴鼓、切玛、青稞酒,幸福的日子宛如绽放的格桑花。
这是一份活动丰富的考察日程。
7月21日,林芝。尼洋河大桥,林芝市城市规划馆,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工布公园;
7月22日,自林芝赴拉萨。听取川藏铁路建设情况汇报,考察川藏铁路拉林段建设运营情况,哲蚌寺,八廓街,布达拉宫广场,西藏人民会堂,观看民族文艺演出;
7月23日,拉萨。会见接见西藏有关方面代表并合影,出席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会并作重要讲话。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这里,惦念着这里的乡亲们。一路上,触景生情。“目睹了雪域高原美丽壮观的风采,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感到高兴!”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今非昔比。”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新西藏,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是要表达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支持,对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关怀。”
“我代表党中央,向奋斗在雪域高原的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慰问!”
西藏的路:
已不是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
观西藏之变,从路开始。
世界屋脊,千年冰雪、崇山峻岭。地质条件复杂,加上高寒缺氧,这块西南边陲在漫长的岁月里被形容是“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的地方”。
解放前,放眼西藏竟没有一条能走汽车的路。当10多万筑路军民苦苦鏖战,终于在1954年将川藏、青藏公路修到拉萨时,这一刻,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多少人魂牵梦绕,热泪盈眶!
路,于西藏而言,是奇迹,是改变,是希望。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西藏终于通了铁路。第二条进藏“天路”,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关心的川藏铁路。在北京时,他为这件事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多次对推进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7月22日一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川藏铁路的重要枢纽站——林芝火车站。
站台上,两块展板,如拼图拼成一条蜿蜒铁轨。跨高山峡谷、过大江大河,川藏铁路这两段线路有着世所罕见的难度。
一条是拉萨至林芝段。这是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2021年6月开通运营后,将两个城市见面的时间缩减到3个多小时。
还记得1998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入藏,为的是接回福建第一批援藏干部、送来第二批。拉萨贡嘎机场到林芝八一镇,他乘车走了整整一天。抚今追昔,感慨系之:“当时的路况非常险,还好没有遇到滑坡,窄的地方横着两根木头,我们下来搬。福建派去援藏的,到墨脱那都是骑着马进去的。”
另一块展板,雅安到林芝段,更是千难万险。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在几块不同“年龄”的花岗岩前,拿起一块标注着“约10亿年”的,细细端详:“这是我们难以遥望的时间概念。”
“最难的是遇到哪种岩石?”
“泥岩。施工怕软不怕硬。但现在机械化程度今非昔比,都是我们自己的技术。”
“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总书记肯定他们说,“你们规划很科学,全路段在推进,看了很振奋。”“‘两路’精神要继续弘扬,敢打敢拼,一段一段拿下来。要做就做好。”
登上火车,透过车窗向外眺望。江水一路欢腾,穿峡谷、过隧道、跨大桥,时而是绝壁万丈,时而是葱郁丛林,时而是鳞次栉比的楼房,时而是轰鸣工地。这条路的艰辛不易,这条路带来的生机活力,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建设川藏铁路“对推动西部地区特别是川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火车上,总书记召集相关同志,继续深入研究铁路规划问题。
由川藏线放眼广袤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要充分论证、科学规划,铁路建设要算大账。”
1952年1月,习仲勋在关于送班禅入藏和民族问题的几点报告中,对党中央治藏方针提出了几点建议。毛泽东对这份建议予以采纳,随后付诸实践。
“党中央结合实际,制定了不同时期的治藏方略。70年来,我们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2015年、2020年出席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传遍雪域高原。
汇报会上,自治区负责同志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评价为“西藏工作的纲和魂”,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从中找到答案和方法,只要学习好、领悟好、坚持好,做好西藏工作就有方向和底气。 汇报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谈到要关心关爱西藏的干部职工。工资收入、住房就医、子女入学、退休安置,一项项,一桩桩,叮嘱得仔细。
汇报会结束后,总书记转身走向参会的西藏党政领导干部。
“你是老西藏吧,身体怎么样?”“哪年参加工作的,到过哪些地方?”见到年轻的新入藏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叮嘱他们:“一定要看到这个岗位的来之不易,倍加珍惜。这是机会也是考验,弘扬好‘老西藏精神’。”
“老西藏精神”,在雪域高原工作的人们,将其视为一座灯塔。这精神,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而塑造了、传承着这些精神的人们,是吃苦的人们、战斗的人们、忍耐的人们、团结的人们、奉献的人们。
西藏的寺:
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坐落于拉萨西郊根培乌孜山南麓的哲蚌寺,气势恢宏、桑烟氤氲。7月22日下午,当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措钦大殿广场时,法号齐鸣。哲蚌寺管委会负责人向总书记敬献哈达。
僧人提香炉、持宝伞,习近平总书记沿台阶步入措钦大殿。
脚下的石板斑驳,每一块都沉淀着历史。多彩的立柱、摇曳的帷幔,陪伴着僧人日复一日的诵经、听经、辩经。
“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
做好藏传佛教工作是促进西藏长治久安的一个重点。党的宗教政策一以贯之:“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措钦大殿,哲蚌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了寺庙“导”的方法:“寺管会党组书记讲政治和大势,寺管干部讲政策和规定,专家学者讲法治和历史,高僧活佛讲教义和戒律,老僧讲对比和变化,教育引导僧人遵守宪法法律,持戒潜心修学,坚持‘以法治寺、以戒管僧’,健全寺庙管理规章制度,修订完善寺规僧约,力求导之有力、有方、有效。”
习近平总书记细致询问,不时同他们亲切交流。
走出大殿,蓝色的天,白色的云,彩色经幡迎风猎猎。寺庙僧人沿大殿走势站成一排,在太阳下捧着哈达,静待总书记。
总书记健步走向他们。僧人里有耄耋老者,也有青春少年。他们齐声向总书记问候道:“扎西德勒!”
“我也是慕名而来。哲蚌寺在我们的藏传佛教地区和信教群众中有很高的地位。这些年在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众僧人专注倾听。
“宗教的发展规律在于‘和’。任何宗教的生存发展,都必须同所在社会相适应,这是世界宗教发展传播的普遍规律。藏傳佛教的发展,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有利于社会稳定。宗教要和顺、社会要和谐、民族要和睦。希望藏传佛教沿着正确发展方向,我相信这条道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7月23日上午汇报会前,西藏宗教界爱国人士代表汇聚拉萨饭店。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了他们:
“祝全西藏各寺庙、众僧人扎西德勒!”
西藏考察途中的另一份牵挂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得知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途中作出重要指示:
“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迅速组织力量防汛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严防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他要求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积极协助地方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国家防总、应急管理部、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气象监测预报和地质灾害评估,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工作。
考察的每一天,汛情和防汛抗洪的进度,第一时间摆到总书记的案头。
前不久在北京开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省里主要负责同志叮嘱道:“‘七下八上’的汛期,防汛是你们最要关心的事。同时现在这段时间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有点冒头,关键是做好预案,防患于未然,不要不当回事,不要麻痹大意。”
防汛防台风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在福建工作时候,习近平同志坚持“宁肯十防九空,不可用而无备”。后来到浙江,又推动了“百万人大转移”。这一切,都是为了把人们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在7月23日的汇报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命重于泰山啊!发展和安全必须处理好。”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做好受灾群众帮扶救助和卫生防疫工作,注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他的目光望向自治区负责同志:“西藏也要落实好这些要求,也要做好自然灾害防范和处置工作。”
时隔10年之后,恰逢同一天,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藏,走进林芝。
2011年7月,习近平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率中央代表团,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那一次,自拉萨赴林芝再到日喀则,山高路远,一路走来感慨万千。
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召开后不久,总书记再赴这里。
此行,习近平总书记尽可能地多看一些地方,多接触一些当地干部群众。从林芝到拉萨,此起彼伏的“扎西德勒”,载歌载舞的各族群众,哈达、热巴鼓、切玛、青稞酒,幸福的日子宛如绽放的格桑花。
这是一份活动丰富的考察日程。
7月21日,林芝。尼洋河大桥,林芝市城市规划馆,巴宜区林芝镇嘎拉村,工布公园;
7月22日,自林芝赴拉萨。听取川藏铁路建设情况汇报,考察川藏铁路拉林段建设运营情况,哲蚌寺,八廓街,布达拉宫广场,西藏人民会堂,观看民族文艺演出;
7月23日,拉萨。会见接见西藏有关方面代表并合影,出席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会并作重要讲话。
这些年,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着这里,惦念着这里的乡亲们。一路上,触景生情。“目睹了雪域高原美丽壮观的风采,生机勃勃的新气象,感到高兴!”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实现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极大改善,城乡面貌今非昔比。”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新西藏,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
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到西藏庆祝西藏和平解放,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就是要表达党中央对西藏工作的支持,对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关怀。”
“我代表党中央,向奋斗在雪域高原的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慰问!”
西藏的路:
已不是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
观西藏之变,从路开始。
世界屋脊,千年冰雪、崇山峻岭。地质条件复杂,加上高寒缺氧,这块西南边陲在漫长的岁月里被形容是“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的地方”。
解放前,放眼西藏竟没有一条能走汽车的路。当10多万筑路军民苦苦鏖战,终于在1954年将川藏、青藏公路修到拉萨时,这一刻,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多少人魂牵梦绕,热泪盈眶!
路,于西藏而言,是奇迹,是改变,是希望。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西藏终于通了铁路。第二条进藏“天路”,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关心的川藏铁路。在北京时,他为这件事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部署、多次对推进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7月22日一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川藏铁路的重要枢纽站——林芝火车站。
站台上,两块展板,如拼图拼成一条蜿蜒铁轨。跨高山峡谷、过大江大河,川藏铁路这两段线路有着世所罕见的难度。
一条是拉萨至林芝段。这是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2021年6月开通运营后,将两个城市见面的时间缩减到3个多小时。
还记得1998年6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第一次入藏,为的是接回福建第一批援藏干部、送来第二批。拉萨贡嘎机场到林芝八一镇,他乘车走了整整一天。抚今追昔,感慨系之:“当时的路况非常险,还好没有遇到滑坡,窄的地方横着两根木头,我们下来搬。福建派去援藏的,到墨脱那都是骑着马进去的。”
另一块展板,雅安到林芝段,更是千难万险。习近平总书记驻足在几块不同“年龄”的花岗岩前,拿起一块标注着“约10亿年”的,细细端详:“这是我们难以遥望的时间概念。”
“最难的是遇到哪种岩石?”
“泥岩。施工怕软不怕硬。但现在机械化程度今非昔比,都是我们自己的技术。”
“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总书记肯定他们说,“你们规划很科学,全路段在推进,看了很振奋。”“‘两路’精神要继续弘扬,敢打敢拼,一段一段拿下来。要做就做好。”
登上火车,透过车窗向外眺望。江水一路欢腾,穿峡谷、过隧道、跨大桥,时而是绝壁万丈,时而是葱郁丛林,时而是鳞次栉比的楼房,时而是轰鸣工地。这条路的艰辛不易,这条路带来的生机活力,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建设川藏铁路“对推动西部地区特别是川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火车上,总书记召集相关同志,继续深入研究铁路规划问题。
由川藏线放眼广袤西部边疆铁路网建设,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
“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要充分论证、科学规划,铁路建设要算大账。”
1952年1月,习仲勋在关于送班禅入藏和民族问题的几点报告中,对党中央治藏方针提出了几点建议。毛泽东对这份建议予以采纳,随后付诸实践。
“党中央结合实际,制定了不同时期的治藏方略。70年来,我们就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2015年、2020年出席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传遍雪域高原。
汇报会上,自治区负责同志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评价为“西藏工作的纲和魂”,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从中找到答案和方法,只要学习好、领悟好、坚持好,做好西藏工作就有方向和底气。 汇报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谈到要关心关爱西藏的干部职工。工资收入、住房就医、子女入学、退休安置,一项项,一桩桩,叮嘱得仔细。
汇报会结束后,总书记转身走向参会的西藏党政领导干部。
“你是老西藏吧,身体怎么样?”“哪年参加工作的,到过哪些地方?”见到年轻的新入藏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叮嘱他们:“一定要看到这个岗位的来之不易,倍加珍惜。这是机会也是考验,弘扬好‘老西藏精神’。”
“老西藏精神”,在雪域高原工作的人们,将其视为一座灯塔。这精神,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而塑造了、传承着这些精神的人们,是吃苦的人们、战斗的人们、忍耐的人们、团结的人们、奉献的人们。
西藏的寺:
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坐落于拉萨西郊根培乌孜山南麓的哲蚌寺,气势恢宏、桑烟氤氲。7月22日下午,当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措钦大殿广场时,法号齐鸣。哲蚌寺管委会负责人向总书记敬献哈达。
僧人提香炉、持宝伞,习近平总书记沿台阶步入措钦大殿。
脚下的石板斑驳,每一块都沉淀着历史。多彩的立柱、摇曳的帷幔,陪伴着僧人日复一日的诵经、听经、辩经。
“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
做好藏传佛教工作是促进西藏长治久安的一个重点。党的宗教政策一以贯之:“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措钦大殿,哲蚌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了寺庙“导”的方法:“寺管会党组书记讲政治和大势,寺管干部讲政策和规定,专家学者讲法治和历史,高僧活佛讲教义和戒律,老僧讲对比和变化,教育引导僧人遵守宪法法律,持戒潜心修学,坚持‘以法治寺、以戒管僧’,健全寺庙管理规章制度,修订完善寺规僧约,力求导之有力、有方、有效。”
习近平总书记细致询问,不时同他们亲切交流。
走出大殿,蓝色的天,白色的云,彩色经幡迎风猎猎。寺庙僧人沿大殿走势站成一排,在太阳下捧着哈达,静待总书记。
总书记健步走向他们。僧人里有耄耋老者,也有青春少年。他们齐声向总书记问候道:“扎西德勒!”
“我也是慕名而来。哲蚌寺在我们的藏传佛教地区和信教群众中有很高的地位。这些年在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
众僧人专注倾听。
“宗教的发展规律在于‘和’。任何宗教的生存发展,都必须同所在社会相适应,这是世界宗教发展传播的普遍规律。藏傳佛教的发展,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有利于社会稳定。宗教要和顺、社会要和谐、民族要和睦。希望藏传佛教沿着正确发展方向,我相信这条道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7月23日上午汇报会前,西藏宗教界爱国人士代表汇聚拉萨饭店。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了他们:
“祝全西藏各寺庙、众僧人扎西德勒!”
西藏考察途中的另一份牵挂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得知河南遭遇极端强降雨,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途中作出重要指示:
“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迅速组织力量防汛救灾,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严防次生灾害,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他要求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积极协助地方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国家防总、应急管理部、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气象监测预报和地质灾害评估,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工作。
考察的每一天,汛情和防汛抗洪的进度,第一时间摆到总书记的案头。
前不久在北京开会,习近平总书记对省里主要负责同志叮嘱道:“‘七下八上’的汛期,防汛是你们最要关心的事。同时现在这段时间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工作有点冒头,关键是做好预案,防患于未然,不要不当回事,不要麻痹大意。”
防汛防台风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在福建工作时候,习近平同志坚持“宁肯十防九空,不可用而无备”。后来到浙江,又推动了“百万人大转移”。这一切,都是为了把人们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在7月23日的汇报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命重于泰山啊!发展和安全必须处理好。”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各项工作,尽快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做好受灾群众帮扶救助和卫生防疫工作,注重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他的目光望向自治区负责同志:“西藏也要落实好这些要求,也要做好自然灾害防范和处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