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阿司匹林导致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门诊及病房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患者150例,根据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剂量分为三组, 50mg/d 组、150mg/d 组以及 300mg/d 组,每组50例患者,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个人史、服用阿司匹林剂量、胃镜检查等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记录和综合性的分析。结果:50mg/d组、150mg/d组、300mg/d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恶心、呕吐、隐痛、上腹部不适、黑便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2%、14%、26%,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0mg/d组与150mg/d组比较,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50mg/d组与150mg/d组分别与300mg/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用药前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前后比较,50mg/d组无明显差异(P>0.05),150mg/d组和300mg/d组评分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应用可引起患者胃黏膜损伤,且随着剂量的增加而程度加重。
关键词:阿司匹林;不良反应;为黏膜损伤
阿司匹林 (ASP),是一种经典解热镇痛药,也是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和短暂性缺血发作的首选药物[1,2]。大剂量的阿司匹林主要应用于抗炎、抗风湿的治疗。近年来,阿司匹林的多种新用途逐渐被发现[3],使用的人数也逐渐增多,其不良反应 (ADR)也随之增多[4],严重时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5]。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及黏膜损伤: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其发病机制在于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1的活性来减少黏膜前列腺素(PG)的生成,从而刺激胃肠道黏膜,影响了黏膜的防御因子,削弱了胃黏膜屏障,同时抑制胃、十二指肠上皮碳酸盐的分泌,减弱了上皮修复和更新。如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不良反应,且继续发展,严重者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对不良反应进行预防和治疗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而如何更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治,需对不良反应临床资料及发生机制进行分析,由于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因此,本研究以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分析,旨在对患者胃黏膜的损伤发生机制进行研究,为临床研究提供数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门诊及病房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患者150例,根据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剂量分为三组, 50mg/d 组、150mg/d 组以及 300mg/d 组,每组50例患者。50mg/d 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45~65岁,平均(51.57±4.98)岁,病程1~4年,平均(2.26±0.75)年,脑梗死患者19例、稳定期冠心病患者25例、糖尿病患者16例、高血压患者29例;150mg/d 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45~65岁,平均(51.81±4.75)岁,病程1~4年,平均(2.15±0.72)年,脑梗死患者17例、稳定期冠心病患者26例、糖尿病患者15例、高血压患者25例;350mg/d 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45~65岁,平均(51.49±4.83)岁,病程1~4年,平均(2.20±0.69)年,脑梗死患者18例、稳定期冠心病患者25例、糖尿病患者19例、高血压患者27例;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高度可比性。
1.2病例纳入标准
①在本院门诊或住院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②了解本研究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病例排除标准
①无法与医护进行正常沟通的患者,如智利低下、哑巴、耳聋、精神疾病患者;②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史患者;③近期使用激素患者;④近期使用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患者;④不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1.4研究方法
根据本研究的病例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收集病例,病例入组后,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告知阿司匹林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讲解产生不良反应的后果和简单应对措施,嘱患者服药期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时,立即来院进行对症处理,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告知本次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案,使患者对本次研究有所了解,从而增加患者对本次研究的依从性。根据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剂量分为三组, 50mg/d组、150mg/d组以及 300mg/d组,每组50例患者,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个人史、服用阿司匹林剂量、胃镜检查等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记录和综合性的分析。
1.5黏膜损伤标准[6]
①0分:胃镜检查为正常或充血;②1分:胃镜检查发现存在数量不等的黏膜下出血或水肿,但没有糜烂现象;③2分:存在1个糜烂灶伴黏膜下出血或水肿现象;④3分:2~4个糜烂灶伴黏膜下出血或水肿现象;⑤4分:存在5个或 5个以上糜烂灶或单个溃疡伴黏膜下出血或水肿;⑥5分:患者存在多发的溃疡伴有黏膜下出血或水肿情况。
1.6观察指标
①三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
②三组患者胃镜检查示胃黏膜损伤评分比较。
1.7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9.0对本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临床症状发生率为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胃黏膜损伤评分比较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三组患者临床症状发生率比较
50mg/d组、150mg/d组、300mg/d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恶心、呕吐、隐痛、上腹部不适、黑便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2%、14%、26%,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0mg/d组与150mg/d组比较,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50mg/d组与150mg/d组分别与300mg/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三组患者用药前后胃镜检查示胃黏膜损伤评分比较
三组患者在用药前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前后比较,50mg/d组无明显差异(P>0.05),150mg/d组和300mg/d组评分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2
3. 讨论
阿司匹林是应用时间最早、用量最多的解热镇痛药,临床作用广泛[7,8],其不良反应也较多,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可能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及黏膜损伤: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大剂量长期服用可引起胃炎、隐性出血、溃疡、消化道出血。阿司匹林引起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由于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引起外来侵袭作用和胃黏膜的防卫作用之间的平衡体系失衡[9],主要体现在当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一些成份由于在胃酸的环境中不能离子化而以原型溶解于胃液,而另外具有脂溶性的原型成份则可以穿透胃黏膜的上皮细胞,导致患者胃黏膜屏障的破坏。此外,阿司匹林抑制了环氧合酶活性、使胃黏膜产生前列腺素降低,因此降低了前列腺素对患者胃黏膜的防卫作用,再加上血小板环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后,血栓素A2的合成减少,因此,血小板的凝聚力也随之降低,从而使阿司匹林导致胃黏膜损伤、进而造成胃出血[10]。
本研究以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分析,旨在对患者胃黏膜的损伤发生机制进行研究,为临床研究提供数据。研究结果显示,50mg/d组、150mg/d组、300mg/d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恶心、呕吐、隐痛、上腹部不适、黑便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2%、14%、26%,300mg/d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用药后,150mg/d组和300mg/d组胃镜检查示胃黏膜损伤评分均增加,且300mg/d组增加明显,提示,阿司匹林引起胃黏膜损伤与剂量有关系,且随着剂量的增加,不良反应越重。
为进一步预防阿司匹林引起的胃黏膜顺上,本研究者总结以往经验及大量文献,总结如下:①嘱患者遵遗嘱服药,部分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对其了解不充分[11],用药不规范,易引起不良反应。②尽量选择在上午服用该药物,且最好在饭后30min左右服用,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药物对胃肠黏膜的损害,切不可空腹服药。③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时,不可突然停药。④胃部疾病、活动性溃疡、肝肾功能不全、血友病、对阿司匹林过敏、产妇和孕妇禁用[12]。⑤合理使用药物剂量:采用小剂量 (50~100mg/d)用于防止血栓形成[13],每隔一日服用150mg,更不易引发不良反应[14]。⑥尽量避免与其他药物同用,如抗凝药、激素、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抗痛风药、氨甲喋呤、地高辛、丙戊酸等[15]。
总之,针对患者情况而给予机体能够适应的剂量,可以减少阿司匹林所引起的胃黏膜损伤,同时,做好危险因素的预防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5)[J].中华内科杂志,2006,34(3):281.
[2]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规范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81.
[3]刘丹,户巧芬.阿司匹林药理作用的研究新进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3):7.
[4]刘剩勇,马晓海.阿司匹林临床新用及常见不良反应[J].中国医药指南 ,2011,9(33):37.
[5]赵婷,赵鸿昆,李朝阳,等.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136例病例分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35(2):84~86.
[7]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 药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7:595.
[8]严相默.癌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J].吉林医学,2003,24(3):196.
[9]史旭波,白英,胡大一. 关注抗血小板治疗的胃肠道并发症[J]. 临床荟萃,2009,24(2):93-95.
[10]梁光春,莫育芹.阿司匹林引起胃黏膜损伤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49(11):136~138.
[11]胡志强.解热镇痛药滥用的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2(1):243.
[12]张英娜.阿司匹林在妇产科的应用与安全性[J].中外医疗,2010,29(36):138.
[13]郭新宇.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2,31(8):183.
[14]孙彤,唐海沁,黄晓晖,等.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3):334.
[15]王建民,张雪梅,付燕霞.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进展与药学监护 [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2):1150.
关键词:阿司匹林;不良反应;为黏膜损伤
阿司匹林 (ASP),是一种经典解热镇痛药,也是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病和短暂性缺血发作的首选药物[1,2]。大剂量的阿司匹林主要应用于抗炎、抗风湿的治疗。近年来,阿司匹林的多种新用途逐渐被发现[3],使用的人数也逐渐增多,其不良反应 (ADR)也随之增多[4],严重时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5]。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及黏膜损伤: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其发病机制在于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1的活性来减少黏膜前列腺素(PG)的生成,从而刺激胃肠道黏膜,影响了黏膜的防御因子,削弱了胃黏膜屏障,同时抑制胃、十二指肠上皮碳酸盐的分泌,减弱了上皮修复和更新。如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后出现不良反应,且继续发展,严重者可威胁患者的生命,因此,对不良反应进行预防和治疗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而如何更有针对性的进行防治,需对不良反应临床资料及发生机制进行分析,由于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因此,本研究以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分析,旨在对患者胃黏膜的损伤发生机制进行研究,为临床研究提供数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门诊及病房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患者150例,根据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剂量分为三组, 50mg/d 组、150mg/d 组以及 300mg/d 组,每组50例患者。50mg/d 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45~65岁,平均(51.57±4.98)岁,病程1~4年,平均(2.26±0.75)年,脑梗死患者19例、稳定期冠心病患者25例、糖尿病患者16例、高血压患者29例;150mg/d 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45~65岁,平均(51.81±4.75)岁,病程1~4年,平均(2.15±0.72)年,脑梗死患者17例、稳定期冠心病患者26例、糖尿病患者15例、高血压患者25例;350mg/d 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45~65岁,平均(51.49±4.83)岁,病程1~4年,平均(2.20±0.69)年,脑梗死患者18例、稳定期冠心病患者25例、糖尿病患者19例、高血压患者27例;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具有高度可比性。
1.2病例纳入标准
①在本院门诊或住院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②了解本研究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病例排除标准
①无法与医护进行正常沟通的患者,如智利低下、哑巴、耳聋、精神疾病患者;②有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史患者;③近期使用激素患者;④近期使用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患者;④不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1.4研究方法
根据本研究的病例纳入标准、排除标准收集病例,病例入组后,对患者进行宣传教育,告知阿司匹林治疗的有效性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讲解产生不良反应的后果和简单应对措施,嘱患者服药期间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时,立即来院进行对症处理,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告知本次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案,使患者对本次研究有所了解,从而增加患者对本次研究的依从性。根据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剂量分为三组, 50mg/d组、150mg/d组以及 300mg/d组,每组50例患者,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个人史、服用阿司匹林剂量、胃镜检查等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的记录和综合性的分析。
1.5黏膜损伤标准[6]
①0分:胃镜检查为正常或充血;②1分:胃镜检查发现存在数量不等的黏膜下出血或水肿,但没有糜烂现象;③2分:存在1个糜烂灶伴黏膜下出血或水肿现象;④3分:2~4个糜烂灶伴黏膜下出血或水肿现象;⑤4分:存在5个或 5个以上糜烂灶或单个溃疡伴黏膜下出血或水肿;⑥5分:患者存在多发的溃疡伴有黏膜下出血或水肿情况。
1.6观察指标
①三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
②三组患者胃镜检查示胃黏膜损伤评分比较。
1.7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9.0对本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临床症状发生率为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胃黏膜损伤评分比较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三组患者临床症状发生率比较
50mg/d组、150mg/d组、300mg/d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恶心、呕吐、隐痛、上腹部不适、黑便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2%、14%、26%,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50mg/d组与150mg/d组比较,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50mg/d组与150mg/d组分别与300mg/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三组患者用药前后胃镜检查示胃黏膜损伤评分比较
三组患者在用药前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前后比较,50mg/d组无明显差异(P>0.05),150mg/d组和300mg/d组评分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显示,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2
3. 讨论
阿司匹林是应用时间最早、用量最多的解热镇痛药,临床作用广泛[7,8],其不良反应也较多,临床应用阿司匹林可能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其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及黏膜损伤: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大剂量长期服用可引起胃炎、隐性出血、溃疡、消化道出血。阿司匹林引起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普遍认为:由于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引起外来侵袭作用和胃黏膜的防卫作用之间的平衡体系失衡[9],主要体现在当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一些成份由于在胃酸的环境中不能离子化而以原型溶解于胃液,而另外具有脂溶性的原型成份则可以穿透胃黏膜的上皮细胞,导致患者胃黏膜屏障的破坏。此外,阿司匹林抑制了环氧合酶活性、使胃黏膜产生前列腺素降低,因此降低了前列腺素对患者胃黏膜的防卫作用,再加上血小板环氧化酶活性受到抑制后,血栓素A2的合成减少,因此,血小板的凝聚力也随之降低,从而使阿司匹林导致胃黏膜损伤、进而造成胃出血[10]。
本研究以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进行分析,旨在对患者胃黏膜的损伤发生机制进行研究,为临床研究提供数据。研究结果显示,50mg/d组、150mg/d组、300mg/d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出现恶心、呕吐、隐痛、上腹部不适、黑便等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2%、14%、26%,300mg/d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用药后,150mg/d组和300mg/d组胃镜检查示胃黏膜损伤评分均增加,且300mg/d组增加明显,提示,阿司匹林引起胃黏膜损伤与剂量有关系,且随着剂量的增加,不良反应越重。
为进一步预防阿司匹林引起的胃黏膜顺上,本研究者总结以往经验及大量文献,总结如下:①嘱患者遵遗嘱服药,部分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时,对其了解不充分[11],用药不规范,易引起不良反应。②尽量选择在上午服用该药物,且最好在饭后30min左右服用,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药物对胃肠黏膜的损害,切不可空腹服药。③患者在使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时,不可突然停药。④胃部疾病、活动性溃疡、肝肾功能不全、血友病、对阿司匹林过敏、产妇和孕妇禁用[12]。⑤合理使用药物剂量:采用小剂量 (50~100mg/d)用于防止血栓形成[13],每隔一日服用150mg,更不易引发不良反应[14]。⑥尽量避免与其他药物同用,如抗凝药、激素、其他非甾体抗炎药、抗痛风药、氨甲喋呤、地高辛、丙戊酸等[15]。
总之,针对患者情况而给予机体能够适应的剂量,可以减少阿司匹林所引起的胃黏膜损伤,同时,做好危险因素的预防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5)[J].中华内科杂志,2006,34(3):281.
[2]中华内科杂志编辑部.规范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81.
[3]刘丹,户巧芬.阿司匹林药理作用的研究新进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3):7.
[4]刘剩勇,马晓海.阿司匹林临床新用及常见不良反应[J].中国医药指南 ,2011,9(33):37.
[5]赵婷,赵鸿昆,李朝阳,等.阿司匹林致不良反应136例病例分析[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4,35(2):84~86.
[7]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 药物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87:595.
[8]严相默.癌性疼痛的诊断与治疗[J].吉林医学,2003,24(3):196.
[9]史旭波,白英,胡大一. 关注抗血小板治疗的胃肠道并发症[J]. 临床荟萃,2009,24(2):93-95.
[10]梁光春,莫育芹.阿司匹林引起胃黏膜损伤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49(11):136~138.
[11]胡志强.解热镇痛药滥用的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2(1):243.
[12]张英娜.阿司匹林在妇产科的应用与安全性[J].中外医疗,2010,29(36):138.
[13]郭新宇.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12,31(8):183.
[14]孙彤,唐海沁,黄晓晖,等.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3):334.
[15]王建民,张雪梅,付燕霞.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进展与药学监护 [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1,11(2):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