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河池市南丹县位于云贵高原南缘,居住着壮、汉、瑶、苗等12个民族,是滇黔桂石漠化治理天窗县,也是国家及广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精准扶贫战役打响以来,南丹县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举全县之力,决胜脱贫攻坚战。全县共减贫3552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58%。“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承诺和底线要求,在南丹得到实践。
2018年4月8日,南丹正式脱贫摘帽。实现整县脱贫后,为推动脱贫攻坚由达标向巩固迈进,由打赢向打好转变,南丹实施巩固脱贫成果的产业创业、项目建设、转移就业、招商引资、社会管理创新等五大后续行动,让所有贫困户有产业支撑、有就业岗位、有创业平台、有增收途径。
“脱贫攻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都在路上。我们坚持摘帽不摘政策,做到思想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以有效的措施、过硬的作风,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向高质量迈进。” 南丹县委书记韦永山说。
5月9日,在芒场镇者麻村獼猴桃产业示范基地,合作社理事长黎承开说:“今年,基地的猕猴桃将迎来丰收,前景十分好。” 他说,合作社基本吸收了本村和附近村的全部劳动力,基地用工最多时达80多人。
者麻村村民郁幕华夫妇,流转了8亩土地给合作社,平日在基地务工,土地租金、打工薪金及分红,年收入近10万元,郁幕华夫妇成为“三金”农民。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南丹将扶贫产业作为贫困群众增收的核心,深入实施“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及时推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创业等行动计划,让群众捧上金饭碗。
南丹出台《南丹县就业创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方案》,实施脱贫摘帽激励政策,脱贫前按照每个贫困人口1000元的补助标准,脱贫后按照每户贫困户6000元扶持产业发展,鼓励贫困户外出就业、在家创业、发展产业。
南丹还创建“核心示范区(景区) 贫困户”的产业牵动型、“龙头企业 贫困户”的产业带动型、“农民合作社 贫困户”的产业互助型、“能人大户 贫困户”的产业联动型、“贫困户 贫困户”的抱团合作联结型等5种扶贫模式,带动核桃、红心猕猴桃、富硒米等十大扶贫产业发展。
其中,核桃产业实现贫困村全覆盖,猕猴桃种植达1.2万亩,成为广西最大的猕猴桃种植县。2018年,南丹明确优质稻、油茶、牛、猪、地方特色品种(鸡)为5个特色主导产业,以及两个自选特色产业,引导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2018年,有8340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89.42%。
同时,南丹结合村级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力争每个行政村有一个自主发展项目,扎扎实实抓好村集体经济,确保到2020年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南丹还依托旅游景区、农业产业园、工业园区、扶贫车间、微田园等,培育新型移民、新型农民、产业工人,确保贫困群众收入稳步增长。
1月,南丹被广西授予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成为广西首批、河池首个获此殊荣的县份。
五一假期,在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南丹县丹泉集团洞天酒海景区,每日游客量均超万人次。在景区工作两年多的黄继权,是来自城关镇拉所村的贫困户,他说:“我现在在丹泉景区做园林工,每月有2500元的工资,靠着这份稳定的收入,我家脱了贫。”
丹泉集团在当地打造的10个全域旅游项目,为像黄继权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同样,在丹炉山文化旅游景区,300多名员工绝大多数是当地村民。
除一日三餐免费外,他们每月还有1800元至3000元不等的工资。一些村民还以山林土地流转、集体入股公司、商铺租金折抵土地租金等方式深度参与景区经营。
在新一轮旅游开发中,南丹整合13.7亿元资金建设“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旅游开发项目,项目将直接带动1万多白裤瑶群众吃上旅游饭。目前,该项目正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十三五”时期,南丹易地扶贫搬迁总人数为2273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694人,同步搬迁1039人。
南丹创新“分散安置 集中安置”等安置模式,采取“上级支持 财政投入 企业参与”等多元融资模式,分别实施乡镇分散安置点、县城集中安置点和“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旅游开发等3个项目,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22733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
针对白裤瑶聚居区交通不便、基础薄弱、信息闭塞、发展受限的状况,南丹争取易地搬迁指标1.35万人,实施“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旅游扶贫项目,在180天内完成34万平方米、2482套安置房建设任务。
在南丹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芒场镇蛮降村的王明安和妻子在一家饮用水销售公司做送水工,孩子则分别在第四小学和周边的幼儿园上学。王明安感慨地说:“我们搬迁进城,条件好了,工作和孩子的学习都安排好了,圆了梦。”
在“千家瑶寨·万户瑶乡”安置点,里湖乡懂甲村的村民何文兵,去年在县有关部门支持下自主创业,开了便利店和电子商务服务站,成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户致富带头人。
在八圩易地扶贫产业园区的服装厂,八圩瑶族乡甲坪村村民陆美英夫妇曾在江浙地区务工。她说:“现在选择在家门口上班,有份可观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两头兼顾。”
精准扶贫战役打响以来,南丹县将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举全县之力,决胜脱贫攻坚战。全县共减贫35522人,贫困发生率降至2.58%。“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的承诺和底线要求,在南丹得到实践。
2018年4月8日,南丹正式脱贫摘帽。实现整县脱贫后,为推动脱贫攻坚由达标向巩固迈进,由打赢向打好转变,南丹实施巩固脱贫成果的产业创业、项目建设、转移就业、招商引资、社会管理创新等五大后续行动,让所有贫困户有产业支撑、有就业岗位、有创业平台、有增收途径。
“脱贫攻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永远都在路上。我们坚持摘帽不摘政策,做到思想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以有效的措施、过硬的作风,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向高质量迈进。” 南丹县委书记韦永山说。
捧起金饭碗
5月9日,在芒场镇者麻村獼猴桃产业示范基地,合作社理事长黎承开说:“今年,基地的猕猴桃将迎来丰收,前景十分好。” 他说,合作社基本吸收了本村和附近村的全部劳动力,基地用工最多时达80多人。
者麻村村民郁幕华夫妇,流转了8亩土地给合作社,平日在基地务工,土地租金、打工薪金及分红,年收入近10万元,郁幕华夫妇成为“三金”农民。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南丹将扶贫产业作为贫困群众增收的核心,深入实施“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及时推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创业等行动计划,让群众捧上金饭碗。
南丹出台《南丹县就业创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南丹县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方案》,实施脱贫摘帽激励政策,脱贫前按照每个贫困人口1000元的补助标准,脱贫后按照每户贫困户6000元扶持产业发展,鼓励贫困户外出就业、在家创业、发展产业。
南丹还创建“核心示范区(景区) 贫困户”的产业牵动型、“龙头企业 贫困户”的产业带动型、“农民合作社 贫困户”的产业互助型、“能人大户 贫困户”的产业联动型、“贫困户 贫困户”的抱团合作联结型等5种扶贫模式,带动核桃、红心猕猴桃、富硒米等十大扶贫产业发展。
其中,核桃产业实现贫困村全覆盖,猕猴桃种植达1.2万亩,成为广西最大的猕猴桃种植县。2018年,南丹明确优质稻、油茶、牛、猪、地方特色品种(鸡)为5个特色主导产业,以及两个自选特色产业,引导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2018年,有8340户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覆盖率达到89.42%。
同时,南丹结合村级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力争每个行政村有一个自主发展项目,扎扎实实抓好村集体经济,确保到2020年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南丹还依托旅游景区、农业产业园、工业园区、扶贫车间、微田园等,培育新型移民、新型农民、产业工人,确保贫困群众收入稳步增长。
吃上旅游饭
1月,南丹被广西授予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成为广西首批、河池首个获此殊荣的县份。
五一假期,在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南丹县丹泉集团洞天酒海景区,每日游客量均超万人次。在景区工作两年多的黄继权,是来自城关镇拉所村的贫困户,他说:“我现在在丹泉景区做园林工,每月有2500元的工资,靠着这份稳定的收入,我家脱了贫。”
丹泉集团在当地打造的10个全域旅游项目,为像黄继权这样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了1000多个就业岗位。同样,在丹炉山文化旅游景区,300多名员工绝大多数是当地村民。
除一日三餐免费外,他们每月还有1800元至3000元不等的工资。一些村民还以山林土地流转、集体入股公司、商铺租金折抵土地租金等方式深度参与景区经营。
在新一轮旅游开发中,南丹整合13.7亿元资金建设“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旅游开发项目,项目将直接带动1万多白裤瑶群众吃上旅游饭。目前,该项目正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搬出大山幸福来
“十三五”时期,南丹易地扶贫搬迁总人数为2273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1694人,同步搬迁1039人。
南丹创新“分散安置 集中安置”等安置模式,采取“上级支持 财政投入 企业参与”等多元融资模式,分别实施乡镇分散安置点、县城集中安置点和“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旅游开发等3个项目,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22733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
针对白裤瑶聚居区交通不便、基础薄弱、信息闭塞、发展受限的状况,南丹争取易地搬迁指标1.35万人,实施“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旅游扶贫项目,在180天内完成34万平方米、2482套安置房建设任务。
在南丹县城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芒场镇蛮降村的王明安和妻子在一家饮用水销售公司做送水工,孩子则分别在第四小学和周边的幼儿园上学。王明安感慨地说:“我们搬迁进城,条件好了,工作和孩子的学习都安排好了,圆了梦。”
在“千家瑶寨·万户瑶乡”安置点,里湖乡懂甲村的村民何文兵,去年在县有关部门支持下自主创业,开了便利店和电子商务服务站,成为远近闻名的贫困户致富带头人。
在八圩易地扶贫产业园区的服装厂,八圩瑶族乡甲坪村村民陆美英夫妇曾在江浙地区务工。她说:“现在选择在家门口上班,有份可观的收入,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两头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