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我在南宁的最后一夜。
雖也是霓虹闪烁灯火璀璨,这座城市,却没有邻省广州的喧嚣,而是宁静秀美的繁华。
四天三夜八十一个小时,足以教人爱上一座城。但,并不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而是遇上一壶有年岁的老六堡。它的醇熟温煦,它那捉摸不透的槟榔香,使南宁从此深深地钤入我的脑海,就在这湿闷的暮春夜……
1
刚刚落幕的“中国(广西)六堡茶斗茶大会”上,凌敏以20500元的竞拍价将一款产于上世纪50年代的正山六堡茶收入囊中。
她是一家六堡茶品牌的代理商,也是六堡茶的收藏达人。她的庋藏颇丰,梧州中茶六堡茶“外贸三君子”(即木纹黄盒、山水盒和黑盒)、梧州茶厂的竹筒六堡茶……每一件都印刻着强烈的时代痕迹。这件藏品的成功入列,则刷新了“镇店之宝”。于是,她脸上写满了欣喜。
在她看来,藏茶的乐趣,并不在于与年月俱增的价值,而是慢慢地感受茶在时间里一点一滴的变化。
虽是初识,她却很乐于分享。一开汤,就是1 991年槟榔香六堡砖茶。
柔和舒缓的线条,勾勒出清晰分明的棱角。棕褐色的砖面,匀整端正,曾姿态万千的芽叶都被定格在出模的瞬间,就像凝固了时间的化石。水蒸汽与机械力,塑造了砖茶厚重质朴的外观,发酵与后期陈化则从内质上赋予它个性。
凌敏从陶罐里取出一小片醒过的茶,放入朱泥壶中。沸水润茶后,热嗅壶口。香气熟糯纯净,似稻草,又似蒸熟的谷物。添水冲淋,正式开启第一道。
芽叶被唤醒,将水色染成热烈的酒红。浓郁的药香,更是倍觉熟悉,倍觉亲切。轻啜一口,醇厚甘滑,合在口中,慢慢咽下,很是妥帖。“这太像普洱老茶了!”我忍不住说。
她微笑不语,又给我添了茶。茶汤稠滑,一入喉,就很快生津,这样的汤感让人很容易就能记住,并且在味觉记忆中能迅速搜寻到与它高度相似的茶品。“确实很像!”她说,曾有朋友把这款茶拿去斗茶,在场的茶友都无一例外地把它当成陈年普洱茶了。
2
与普洱熟茶一样,六堡茶亦属黑茶类,其初制工艺有传统与现代之分,但二者的分野就在于现代工艺采用了冷水渥堆。这道工序首创于上世纪50年代末,它借由湿、热及微生物的作用,加速茶中大分子化合物的氧化、分解,让新茶在短时间内接近经多年陈放自然熟化的茶之品质。换句话说,技术革新是人对自然发起的宣战,就像偷偷躲开造物主,将原本漫长的熟化过程“进度条”调快。
“于六堡茶(初制)工艺而言,上世纪50年代是里程碑式的关键时间节点。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要不惜高价将那款茶拍到手的真正原因。”
然而,28年的时间还是悄无声息地从它身上缓缓流过。接连品了十多道,它的饱满丰润总是会让人感到莫名的欢喜,而有个疑问却萦绕多时: “槟榔香”是什么?它又在哪儿呢?
其实,对于槟榔这种风味独特的热带水果,我们并没有多少概念。那么,所谓“槟榔香”,究竟是鲜(槟榔)果味?还是干果味?人们对它的认识与理解,说法不一。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施兆鹏曾审评过一款带烟熏味的六堡茶,他认为,这种香型就是槟榔香。可见,松烟香与槟榔香关系密切。据有关研究分析,构成槟榔香主要香气成分是雪松醇、雪松烯、芳樟醇、1,2,3一三甲氧基苯等物质。
这款28年陈老六堡虽名为“槟榔香”,却似乎很难捕捉到一星半点松烟味。难道是被时间的无形之手抹掉?
3
见我们意犹未尽,她又神秘地搬出一只青花大瓷瓶,瓶上红色的标签纸赫然写着:上世纪70年代槟榔香。又是“槟榔香”!
“再请你们喝一泡!”她的慷慨,出乎意料。
揭去瓶口的棉纸,她轻轻地从里面拈出一块茶,小心翼翼的模样就仿佛生怕惊扰一个刚入睡的孩子。
“这香气闻起来太迷人了!”她拿起茶凑近鼻端,微闭双眼,凝神静气地感受茶的气息,神情很享受很陶醉。
她换了一只坭兴陶壶来泡。沉稳的铁青色,与茶的年岁很搭。但,更重要的是实用性。由于内部存在气孔,使陶壶具备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温性,尤其是冲泡诸如六堡茶、普洱熟茶这样具陈香陈醇特质的茶品,可留香聚香。
年近半百的茶,真实的手感远没有外观看起来那么紧致厚重。很显然,茶叶中的内含物早已被时间转化。不过,乌褐的断面上,还露着些许如苔痕般的绿意。
当它出汤时,彻底打破了我们的思维定势一一总以为“茶龄”越大,汤色就越深沉。没想到,它竟是清澈透亮的金黄色,酷似精炼的花生油,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地剔透。
比汤色更惊艳的是香气。这不是一种经熟化过的标志性陈香,而是类于木质香、樟香、陈香与药香的混合香型。同座的茶友“茶道中人”,把这香归结为“人参香”。细嗅玩味,倒也颇为贴切,而充满变化正是老茶的深邃与朝气。
4
香悦鼻,亦悦口。有香有色的茶汤,总是会把人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嗅觉、视觉与味觉的协同,使茶在味蕾与喉底之间“绽放”。醇美爽润的滋味,便是它一度被时光封存的风华再现。
从第六冲开始,这款老六堡渐入佳境。内含物的释放,使汤色由金黄转为橙黄,并保持着澄澈透亮的色泽。凌敏把公道杯放在一只黑陶小烛台上,烛火如豆,摇曳出了橙色的浪漫。
凌敏说,它曾是被遗忘的1日藏,是紧压大箩茶的一部分。当它被发现时,竹箩已破败不堪,而茶却奇迹般地得以完好保存,并没有被异杂味、霉味所玷染。也许,老茶的故事总是很传奇,但“出身”却非常明晰:上世纪70年代产自梧州茶厂。它的干净,令凌敏感到意外,更多的是惊喜。
色、香、味、韵是茶的语言,观色、闻香、品味与赏韵,是我们同它进行的交流与对话。我们一杯接一杯地品,近乎贪婪地想要尽可能占有它为我们所经历的时间及一切改变,以至于完全忘记了时间。
到第十八冲时,早已用完了三壶半的水,而时钟也指向了凌晨的十二点一刻。
凌敏取出几枚叶底,置于白瓷杯盖上,芽叶并没有完全展开,但捻捏起来,依然柔韧坚挺。 “叶底展不开是因为没泡够,它最多可以泡30几道。”我们只泡了一半,但是,再过5个多小时,我们就要离开这座城市。“本想十点多就走,竟然被它留住了!”“哎,再不走,恐怕就要留在这儿不想走了!”我们自侃道。
“那你们还是忘了它吧。”凌敏笑着打趣说。
5
要忘记,谈何容易!
回到住处,已是凌晨一点。我站在32层的落地窗边,向外张望。夜幕中,霓虹阑珊,灯火寥落,脚下的南宁在邕江的臂弯里睡得黑甜。茶的余香余味,依然挥之不去。仔细回味,我仿佛懂了:潜藏在芽叶里的槟榔香,也许就是时光交错的味道。
别了,南宁!See you againl
雖也是霓虹闪烁灯火璀璨,这座城市,却没有邻省广州的喧嚣,而是宁静秀美的繁华。
四天三夜八十一个小时,足以教人爱上一座城。但,并不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而是遇上一壶有年岁的老六堡。它的醇熟温煦,它那捉摸不透的槟榔香,使南宁从此深深地钤入我的脑海,就在这湿闷的暮春夜……
1
刚刚落幕的“中国(广西)六堡茶斗茶大会”上,凌敏以20500元的竞拍价将一款产于上世纪50年代的正山六堡茶收入囊中。
她是一家六堡茶品牌的代理商,也是六堡茶的收藏达人。她的庋藏颇丰,梧州中茶六堡茶“外贸三君子”(即木纹黄盒、山水盒和黑盒)、梧州茶厂的竹筒六堡茶……每一件都印刻着强烈的时代痕迹。这件藏品的成功入列,则刷新了“镇店之宝”。于是,她脸上写满了欣喜。
在她看来,藏茶的乐趣,并不在于与年月俱增的价值,而是慢慢地感受茶在时间里一点一滴的变化。
虽是初识,她却很乐于分享。一开汤,就是1 991年槟榔香六堡砖茶。
柔和舒缓的线条,勾勒出清晰分明的棱角。棕褐色的砖面,匀整端正,曾姿态万千的芽叶都被定格在出模的瞬间,就像凝固了时间的化石。水蒸汽与机械力,塑造了砖茶厚重质朴的外观,发酵与后期陈化则从内质上赋予它个性。
凌敏从陶罐里取出一小片醒过的茶,放入朱泥壶中。沸水润茶后,热嗅壶口。香气熟糯纯净,似稻草,又似蒸熟的谷物。添水冲淋,正式开启第一道。
芽叶被唤醒,将水色染成热烈的酒红。浓郁的药香,更是倍觉熟悉,倍觉亲切。轻啜一口,醇厚甘滑,合在口中,慢慢咽下,很是妥帖。“这太像普洱老茶了!”我忍不住说。
她微笑不语,又给我添了茶。茶汤稠滑,一入喉,就很快生津,这样的汤感让人很容易就能记住,并且在味觉记忆中能迅速搜寻到与它高度相似的茶品。“确实很像!”她说,曾有朋友把这款茶拿去斗茶,在场的茶友都无一例外地把它当成陈年普洱茶了。
2
与普洱熟茶一样,六堡茶亦属黑茶类,其初制工艺有传统与现代之分,但二者的分野就在于现代工艺采用了冷水渥堆。这道工序首创于上世纪50年代末,它借由湿、热及微生物的作用,加速茶中大分子化合物的氧化、分解,让新茶在短时间内接近经多年陈放自然熟化的茶之品质。换句话说,技术革新是人对自然发起的宣战,就像偷偷躲开造物主,将原本漫长的熟化过程“进度条”调快。
“于六堡茶(初制)工艺而言,上世纪50年代是里程碑式的关键时间节点。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要不惜高价将那款茶拍到手的真正原因。”
然而,28年的时间还是悄无声息地从它身上缓缓流过。接连品了十多道,它的饱满丰润总是会让人感到莫名的欢喜,而有个疑问却萦绕多时: “槟榔香”是什么?它又在哪儿呢?
其实,对于槟榔这种风味独特的热带水果,我们并没有多少概念。那么,所谓“槟榔香”,究竟是鲜(槟榔)果味?还是干果味?人们对它的认识与理解,说法不一。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施兆鹏曾审评过一款带烟熏味的六堡茶,他认为,这种香型就是槟榔香。可见,松烟香与槟榔香关系密切。据有关研究分析,构成槟榔香主要香气成分是雪松醇、雪松烯、芳樟醇、1,2,3一三甲氧基苯等物质。
这款28年陈老六堡虽名为“槟榔香”,却似乎很难捕捉到一星半点松烟味。难道是被时间的无形之手抹掉?
3
见我们意犹未尽,她又神秘地搬出一只青花大瓷瓶,瓶上红色的标签纸赫然写着:上世纪70年代槟榔香。又是“槟榔香”!
“再请你们喝一泡!”她的慷慨,出乎意料。
揭去瓶口的棉纸,她轻轻地从里面拈出一块茶,小心翼翼的模样就仿佛生怕惊扰一个刚入睡的孩子。
“这香气闻起来太迷人了!”她拿起茶凑近鼻端,微闭双眼,凝神静气地感受茶的气息,神情很享受很陶醉。
她换了一只坭兴陶壶来泡。沉稳的铁青色,与茶的年岁很搭。但,更重要的是实用性。由于内部存在气孔,使陶壶具备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温性,尤其是冲泡诸如六堡茶、普洱熟茶这样具陈香陈醇特质的茶品,可留香聚香。
年近半百的茶,真实的手感远没有外观看起来那么紧致厚重。很显然,茶叶中的内含物早已被时间转化。不过,乌褐的断面上,还露着些许如苔痕般的绿意。
当它出汤时,彻底打破了我们的思维定势一一总以为“茶龄”越大,汤色就越深沉。没想到,它竟是清澈透亮的金黄色,酷似精炼的花生油,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地剔透。
比汤色更惊艳的是香气。这不是一种经熟化过的标志性陈香,而是类于木质香、樟香、陈香与药香的混合香型。同座的茶友“茶道中人”,把这香归结为“人参香”。细嗅玩味,倒也颇为贴切,而充满变化正是老茶的深邃与朝气。
4
香悦鼻,亦悦口。有香有色的茶汤,总是会把人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嗅觉、视觉与味觉的协同,使茶在味蕾与喉底之间“绽放”。醇美爽润的滋味,便是它一度被时光封存的风华再现。
从第六冲开始,这款老六堡渐入佳境。内含物的释放,使汤色由金黄转为橙黄,并保持着澄澈透亮的色泽。凌敏把公道杯放在一只黑陶小烛台上,烛火如豆,摇曳出了橙色的浪漫。
凌敏说,它曾是被遗忘的1日藏,是紧压大箩茶的一部分。当它被发现时,竹箩已破败不堪,而茶却奇迹般地得以完好保存,并没有被异杂味、霉味所玷染。也许,老茶的故事总是很传奇,但“出身”却非常明晰:上世纪70年代产自梧州茶厂。它的干净,令凌敏感到意外,更多的是惊喜。
色、香、味、韵是茶的语言,观色、闻香、品味与赏韵,是我们同它进行的交流与对话。我们一杯接一杯地品,近乎贪婪地想要尽可能占有它为我们所经历的时间及一切改变,以至于完全忘记了时间。
到第十八冲时,早已用完了三壶半的水,而时钟也指向了凌晨的十二点一刻。
凌敏取出几枚叶底,置于白瓷杯盖上,芽叶并没有完全展开,但捻捏起来,依然柔韧坚挺。 “叶底展不开是因为没泡够,它最多可以泡30几道。”我们只泡了一半,但是,再过5个多小时,我们就要离开这座城市。“本想十点多就走,竟然被它留住了!”“哎,再不走,恐怕就要留在这儿不想走了!”我们自侃道。
“那你们还是忘了它吧。”凌敏笑着打趣说。
5
要忘记,谈何容易!
回到住处,已是凌晨一点。我站在32层的落地窗边,向外张望。夜幕中,霓虹阑珊,灯火寥落,脚下的南宁在邕江的臂弯里睡得黑甜。茶的余香余味,依然挥之不去。仔细回味,我仿佛懂了:潜藏在芽叶里的槟榔香,也许就是时光交错的味道。
别了,南宁!See you again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