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白居易《太行路》),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在家庭和社会沦为男子的附庸和所有物,受到了许多不平等的待遇。由此产生了无尽的幽怨、寂寞、冷清之情,闺怨诗成了表达这种情感的最好载体。
我国古代的闺怨诗主要指宫怨诗和闺怨诗。它们的抒情主体主要是古代帝王宫中宫女和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
一、宫怨诗
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恩已断”或“未承恩”或“君恩无常、见异思迁”的怨恨。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当年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之中,成日价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频添,,她们被禁闭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却只能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宫女被禁闭的哀怨、凄寂令人叹怜。白居易的《新乐府?上阳白发人》描述了宫女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理。诗中的女主人公,十六岁入选即被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年已六十还不曾见得君王一面。一生中都过着被幽禁的凄怨生活,作者这样写道:“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更令人悲悯的是,这样一位痛苦的女性竟还是当年“同时采择百余人”里的唯一幸存者!則广大宫女的悲惨命运及怨尤之情于此可见。
然而,那些少数曾经得到君王恩宠的后妃美女,命运也同样凄惨。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汉乐府歌辞《怨歌行》)
“何事长门闭,珠帘只自垂。月移深殿早,春向后宫迟。蕙草生闲地,梨花发旧枝。芳菲自恩幸,看却被风吹。”(刘长卿《长门怨》)
陈阿娇和班婕好,一个曾被汉武帝“贮之黄金屋”,擅宠骄贵;一个本是汉成帝的宠妾,恩幸无比。然最终仍逃不掉失宠遭弃的厄运。 “君思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李商隐《宫词》),这两句诗概括地揭示出“君恩无常”是古代宫女悲剧命运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闺怨诗
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青年士子为了博取所谓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王昌龄的《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许多夫游在外的妇女和尚未婚嫁的姑娘对自己的丈夫和情人也往往忧心忡忡。倘遇离别,女子的心情就更为痛苦:“欲别牵郎衣,问郎游何处?不恨归日迟,莫向临邛去。”
东汉以来,文士地位的提高和科举制度的实施,士人一旦博得一官半职,身份、地位有了改变,抛妻弃子、另觅新欢的事就将在所难免。傅玄的《豫章行苦相篇》写女子婚嫁后由于“玉颜随年变,丈夫多好新”而无端遭弃的哀怨,概括了无数民间女性的共同遭遇。白居易的《新乐府?母别子》,其事其情就更令人矜悯: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隋代薛道衡《豫章行》有句云:“不畏将军成久别,只恐封侯心更移。”还不过是一种担忧;这首《母别子》却正是对丈夫“破虏策勋”后即“迎新弃旧”的既成事实的哀痛了。
古代统治者频繁发动对内对外战争,经年累月的征戍,一方面使征人、役夫有家难归,另一方面便使无数思妇居家独守,因而产生了许多“征妇怨”一类的闺怨诗。这些诗也带有深沉的怨伤,然其感情内涵又与上述闺怨诗有所不同。如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一边是对久戍边疆的丈夫朝思夜想,一边对边关的那些无能将领颇有怨恨之情。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金钗”本是女子妆扮首饰,而今不但不必用作妆扮,商人常年在外经商,妻子在漫长的等待中却把金钗当作了问神卜卦的金钱一般来抛掷,其中苦情不言而喻。唐刘得仁《贾妇怨》:“嫁与商人头欲白,未曾一日得双行。任君逐利轻江海,莫把风涛似妾轻。”这种婚姻关系中的女性与弃妇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商人重利轻别、约而无信致使家中的妻子产生无尽的幽怨之情。
封建时代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由不得青年男女尤其是女性做主,她们的内心痛苦。为此,不少诗人写了少女闺怨诗,如白居易《伤春词》。
闺怨诗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后悔、怨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思念、想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关切、牵挂;“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寂寞、冷清,中国古代女子用她们的忧伤血泪浇灌了闺怨诗这朵奇葩。
我国古代的闺怨诗主要指宫怨诗和闺怨诗。它们的抒情主体主要是古代帝王宫中宫女和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
一、宫怨诗
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恩已断”或“未承恩”或“君恩无常、见异思迁”的怨恨。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当年这些美丽的宫女被禁闭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之中,成日价寂寞无聊,看着宫花,花开花落,年复一年,青春消逝,红颜憔悴,白发频添,,她们被禁闭冷宫,与世隔绝,别无话题,却只能回顾天宝时代玄宗遗事。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宫女被禁闭的哀怨、凄寂令人叹怜。白居易的《新乐府?上阳白发人》描述了宫女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理。诗中的女主人公,十六岁入选即被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年已六十还不曾见得君王一面。一生中都过着被幽禁的凄怨生活,作者这样写道:“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更令人悲悯的是,这样一位痛苦的女性竟还是当年“同时采择百余人”里的唯一幸存者!則广大宫女的悲惨命运及怨尤之情于此可见。
然而,那些少数曾经得到君王恩宠的后妃美女,命运也同样凄惨。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汉乐府歌辞《怨歌行》)
“何事长门闭,珠帘只自垂。月移深殿早,春向后宫迟。蕙草生闲地,梨花发旧枝。芳菲自恩幸,看却被风吹。”(刘长卿《长门怨》)
陈阿娇和班婕好,一个曾被汉武帝“贮之黄金屋”,擅宠骄贵;一个本是汉成帝的宠妾,恩幸无比。然最终仍逃不掉失宠遭弃的厄运。 “君思如水向东流,得宠忧移失宠愁”(李商隐《宫词》),这两句诗概括地揭示出“君恩无常”是古代宫女悲剧命运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闺怨诗
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青年士子为了博取所谓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王昌龄的《闺怨》一诗中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许多夫游在外的妇女和尚未婚嫁的姑娘对自己的丈夫和情人也往往忧心忡忡。倘遇离别,女子的心情就更为痛苦:“欲别牵郎衣,问郎游何处?不恨归日迟,莫向临邛去。”
东汉以来,文士地位的提高和科举制度的实施,士人一旦博得一官半职,身份、地位有了改变,抛妻弃子、另觅新欢的事就将在所难免。傅玄的《豫章行苦相篇》写女子婚嫁后由于“玉颜随年变,丈夫多好新”而无端遭弃的哀怨,概括了无数民间女性的共同遭遇。白居易的《新乐府?母别子》,其事其情就更令人矜悯: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军,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隋代薛道衡《豫章行》有句云:“不畏将军成久别,只恐封侯心更移。”还不过是一种担忧;这首《母别子》却正是对丈夫“破虏策勋”后即“迎新弃旧”的既成事实的哀痛了。
古代统治者频繁发动对内对外战争,经年累月的征戍,一方面使征人、役夫有家难归,另一方面便使无数思妇居家独守,因而产生了许多“征妇怨”一类的闺怨诗。这些诗也带有深沉的怨伤,然其感情内涵又与上述闺怨诗有所不同。如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一边是对久戍边疆的丈夫朝思夜想,一边对边关的那些无能将领颇有怨恨之情。
“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金钗”本是女子妆扮首饰,而今不但不必用作妆扮,商人常年在外经商,妻子在漫长的等待中却把金钗当作了问神卜卦的金钱一般来抛掷,其中苦情不言而喻。唐刘得仁《贾妇怨》:“嫁与商人头欲白,未曾一日得双行。任君逐利轻江海,莫把风涛似妾轻。”这种婚姻关系中的女性与弃妇其实并没有什么两样。商人重利轻别、约而无信致使家中的妻子产生无尽的幽怨之情。
封建时代婚姻大事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约,由不得青年男女尤其是女性做主,她们的内心痛苦。为此,不少诗人写了少女闺怨诗,如白居易《伤春词》。
闺怨诗表现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境遇下复杂的心理状态。“悔教夫婿觅封侯”的后悔、怨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的思念、想望;“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关切、牵挂;“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寂寞、冷清,中国古代女子用她们的忧伤血泪浇灌了闺怨诗这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