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线”“面”里看“作图”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ar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数学只是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的时候,它是枯燥的;当数学只用一堆概念原理呈现时,它是抽象的;当学数学成了做不完的练习题时,它又肯定是乏味的。久而久之,学生会在潜意识里排斥数学,进而产生厌烦、放弃的想法。因此,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寻找一些方法、策略,把原本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起来,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用“画图”的方法理清思路、展示思维从而解决问题,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认知以及身心发展特点,是一种直观的、有效的、带有趣味性的教学策略。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把它看作是教师分析问题的策略,而忽略了它更是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所以笔者认为,“画图”方法的运用不能停留在“教师画,学生看”的水平,而应提升到“学生画,学生用”的程度。因此,要训练学生“读图”“画图”“解图”的习惯,形成技能。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画图”的策略,并具体从“点”“线”“面”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 点,“一一对应”是重点
  1.“一一对应”是起点
  “一一对应”是数学中的重要思想和法则,它能够建立起事物与事物之间对应的关系,在小学低段数学中它是“读图”“画图”和“解图”的思想储备。一年级新生进入小学数学课堂的第一节课是“数一数”,教材从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上提供丰富的数数资源,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在“数数”时学生必然要说一个数对应一个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我们从“数数”活动中渗透“一一对应”,起点低,便于学生接受,为接下来理解“比多少”的直观形象的实物图做好储备。
  2. “一一对应”是支点
  “一一对应”的方法是学生尝试自己“画图”解决一些问题的基础和支点。例如,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例4:“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得了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学生在明确已知条件和所要求的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画图环节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学生在已学过“一一对应”的基础上,在教师引导、小组交流互动中用画图的方法直观地表示出每个数量具体的含义(如下图),从而理解题意、掌握方法,并依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图中“与一班同样多得12面”是以“一一对应”思想为支点得出的,同时也是图形从直观形象到抽象的逐步渗透。
  
  二、线,“线段、线索”要直观
  1.数形需转化,线段要直观
  小学生的思维多处于具象思维占统治地位、抽象思维发展不够完全的阶段,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对于一些复杂的语言文字、抽象的数量关系常常无从下手,不得其解。而线段图在此时就起到了联系抽象数量和直观数字之间的桥梁作用,学生通过画线段图可以高效、迅速地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做到“数形转化”,直观、形象地破解难题,从而达到轻负高质的目的。
  2.条理要清晰,线索要直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取线索要准确、转化数量要清楚、绘制线段图示要符合逻辑,力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做到条理清晰、线索直观。
  例如,二年级下册“混合运算”例4:“我们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每次烤9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教学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说出“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首先要提取题目中的线索,理解题意,理清思路。然后再逐步渗透引导学生可以用画色条图(线段图的雏形)的方法表示出题意(如下图)。
  
  显然,作图把隐蔽的线索变得直观,便于学生更好地分析各个数量关系,数形结合,变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图画,最后在直观分析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即中间问题。
  三、面,“全面建构”要有序
  画图的方法必须循序渐进,是从“逐步抽象”到“全面建构”的过程。教师的引导要做到收放有节制,把握画图的“度”。画图能力的养成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
  1.“直观形象”是入门
  “直观形象”是培养画图策略的入门。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准备课”单元“比多少”一课时,教材以精心设计的“小猪帮助小兔盖新房”童话故事引入,我们利用有情节的两种素材:“小兔与所搬的砖”“小猪与所搬的木头”的比较(如下图),这是学生第一次通过直观、形象地看图理解“一一对应”下的“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
  
  2.“逐步抽象”是过程
  “逐步抽象”是画图能力培养的过程。作为教师应站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用现代数学的观念去审视和处理教材,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注重不同阶段对画图策略的渗透、总结和整体把握画图的策略。以线段图为例,它经过了简单的实物图→示意图→色条图→线段图的逐步抽象的演变过程。
  
  3.“全面建构”是目的
  培养画图策略的教学目的不单纯是为了求得问题的结果,我们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画图策略的培养,使学生全面建构知识,体会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从而得出一般的解题方法的思想,感受画图解题策略的价值,提升数学思想方法。例如,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一)”例7:“(1)有4排桌子,每排5张,一共多少张?(2)有2排桌子,一排5张,另一排4张,一共多少张?”。
  
  学生通过画图(如上图)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一般模型,沟通直观图与运算意义的联系,获得解决问题中的成功体验,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逐步领悟画图的价值,从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构建出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系。
  希尔伯特说:“当我听别人讲解某些数学问题时,常觉得很难理解,甚至不可能理解。这时便想,是否可以将问题化简些呢?往往在终于弄清楚之后,实际上,它只是一个更简单的问题。”画图的策略正是“化繁为简”的体现,丰富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是“数”与“形”的完美结合,是一种直观的、有效的、带有趣味性的教学策略。
  (浙江省桐乡市启新学校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常见的模式是首先出示一个有故事情境的问题,而后画出示意图直观显现出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列出算式并计算,进而获得问题答案。将这种“从情境到算式”单一的学习活动,拓展到情境与算式相互联想的学习活动。对于加法和减法算式,背后的情境类型主要包括: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不同对象比较的关系以及运动与变化中的关系。  【关键词】算式 情境 辩证关系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常见的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发现,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时总是想“这道题老师有没有教过?没有教过,那么我不会做”。面对新困难,学生往往会选择放弃而不会尝试解决。而事实上,学生作出这种选择常常是因为教师的教学不当造成的,或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知识的本源,无法使知识较好地与生活实际结合。对此,笔者以特级教师俞正强教学的“植树问题”为例来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结合生活实际,使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易懂,从而让学生真正做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说的是人到老年进入辉煌灿烂的收获季节,但离太阳落山也很近了。  道理当然正确。  但是,也要看是什么样的夕阳。  贝多芬作为音乐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从1800年开始的《第一交响曲》写到《第八交响曲》,走过了青葱岁月、如日中天、午后艳阳,也不可避免地来到傍晚。  然而,这个傍晚的夕阳,却比日上三竿更加耀眼夺目。因为,贝多芬此前的所有伟大作品,都是这最后的金碧辉煌积蓄的光芒。
【摘 要】数概念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遇到的最重要且最复杂的概念之一,有效掌握这些概念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现实世界,并为后续学习提供可靠的基础。在数概念教学中通过实物图像、模型、言语、动作等多元表征方式,使学生在多感官的参与中理解数的意义,建立数感,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此外,多种表征之间的转换及转译也尤为重要,这可使学生头脑中数的概念更为深刻。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表征从具象向抽象逐渐演化,但遇到具体情境又
【摘 要】结构力作为学习的导向系统,其作用的发挥应该基于儿童心理、学习目标定位、教材资源利用、梳理学习路径、问题呈现等众多因素,并从知识和方法的结构化着眼整体设计教学,从整体化的视角对所学知识系统进行梳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结构,以帮助学生在知识的整体与布局、本质与现象的联系中掌握知识,让儿童经历知识的内化、凝聚、对象化的建构过程,促进学习力、实践力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知识 结构力 价值  
【摘 要】图形面积这部分内容可以从知识、方法及数学思想等维度进行梳理,不同图形面积之间既有不同之处,又紧密联系,并不断发展和提升,需要整体把握,有序建构。在有序建构过程中,要找准内容、方法及数学思想衔接的关键点,以学定教,不断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凸显这部分内容在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价值。  【关键词】图形面积 整体思考 核心素养 价值凸显  图形面积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涉及内
【摘要】本研究采用访谈法,对上海市Z幼儿园的男教师管理工作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幼儿园男教师大多对幼儿教育事业抱有极大热情,但初入职的适应期是留住他们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幼儿园可以通过让男教师分阶段带班、为男教师提供特殊津贴、编制男教师工作手册等策略“留住人”。(2)对5年以上教龄的幼儿园男教师,幼儿园可通过支持他们开展多领域执教活动、创设男教师沙龙等策略,让男教师“留住心”。  【关键词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儿童最亲密的社会生活空间。成人的儿童观念与家庭的形态变化有密切联系。菲力浦·阿利埃斯在《儿童的世纪》一书中对西方的家庭观念、家庭住房结构以及家庭功能等方面的形态演变作了描述,分析了儿童被发现、被重视和教育的过程。研究者据此反观当下中国家庭形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儿童被“束缚”、亲子关系疏远以及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等问题,以期为人们恰当处理家庭形态变化与儿童教育和发展之间的关
一、从“先学后教”谈起  这是数学教育乃至一般教育领域内一个新的发展迹象,即“模式潮”的涌现:“现在,教育教学都讲究个‘模式’。有模式,是学校改革成熟的标志,更是教师成名的旗帜。许多人对‘模式’顶礼膜拜,期盼‘把别人的玫瑰移栽到自己花园里’。”(李帆,“姜怀顺:做逆风而行的理想主义者”,《人民教育》,2012年第12期第14页)。  进而,“翻转课堂”的兴起则可被看成是这方面的最新一波。例如,有学
根据前一届学生的情况,笔者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很是担心,那些失败的案例时常在脑中盘旋,该如何避免以前的遗憾?对此,笔者四处寻找在几何概念理解、空间想象上可以助学生一臂之力的生活物品。无意中笔者发现,学生在美术课上玩的陶泥,正可以拿来为我所用。  一、陶泥使用于切割拼组之间——想想做做,磨刀不误砍柴工  一般来说,圆柱表面积新课完成后,教材安排的练习二(教材第15~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