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业指导越来越成为提高高职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本文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强调进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并从加强师资、合理安排课程设置、举办多样化的赛事活动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 全程化 就业指导
所谓“全程就业指导”,就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根据职业指导理论和大学生发展阶段特点,进行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内容,涵盖职业素质培训、创业指导、就业技能训练等主要内容的就业教育和指导,通过开展36课时的必修课结合专题讲座、专家报告、就业相关赛事、师生交流、就业服务信息网、日常咨询等方式,对大学生分年级、分阶段,结合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提供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实现双向选择、人职匹配的职业目标。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原本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就处于弱势的高职毕业生更有必要进行系统全丽的就业指导。高职院校有必要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
1.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时间安排不科学,指导覆盖面窄。据调查多数高职院校只是在毕业阶段开展就业指导,真正从大一开始指导的很少,基本上是一种季节性快餐式指导。就业指导课程一般被安排在第五学期以讲座形式集中开设,其中有一些毕业生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而按照指导课计划安排,还有大部分内容没有完成,内容安排上过于集中。“双选会”前夕,毕业生只对其中某些指导内容如就业心理、就业技巧、创业等特别感兴趣,但按教学计划却不能安排太多内容。而明显应该在入学阶段和中期讲授的有指导性的知识内容却又没有进行,毕业生除了感到惋惜,更多的是不理解。
毕业前夕的就业指导收效甚微,因为毕业生要完成规定的学业(如上课、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同时又要应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压力,往往疲于奔命。而临阵磨枪式的指导和推销式的就业只能让学生在表面上下功夫,而忽略了对自己内在底蕴的重视与培养,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了作表面文章上。
1.2 师资队伍不健全,指导专业性差。首先,从师资队伍的数量上来看,多数高职院校没有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要求,每500名毕业生配备1名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从事就业指导专职人员比例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在院系还没有设立专职就业指导人员。
其次,从师资队伍的质量上来看,目前,各院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大多是其他专业教师转行担任,或由学工人员担任,还有一部分是兼职教师,缺乏系统培训。就业指导课是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指导教师有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才学等理论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人际沟通、人才测评、商务礼仪、创业等相关专业知识及这些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就业指导技能,而各高校任课教师具有以上专业的教师的比例却很少,具有国家职业指导师、人力测评师、全球职业规划师职业资格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难以对学生进行专业化、职业化就业指导。
1.3 课程建设滞后,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缺乏适合高职特点的、系统的权威教材,更没有符合不同年级和专业大学生实际需要的分类指导教材,教材理论性过强,缺少实际案例,与实际脱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大多没有独立设置,没有固定课时,或以选修课、讲座形式开设,或依附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面向即将就业的大三学生,存在着随机性强、不系统、开设时间滞后等问题,不能满足所有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尽早规划职业生涯的迫切需要:受师资数量和水平限制,生涯规划教育理论多、实践少,理论学习与活动指导兼备型课程欠缺,授课方式单一,学生自主参与程度较低,被动接受,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不能保证,缺少测评工具,职业规划缺乏科学性支持。
1.4 指导目标不明確,就业竞争力提高不明显。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及能力,而是指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一项题为“2006大学生就业‘力’调查”结果显示,实习期间用人单位最关注应聘者如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见图1)。这些能力除在专业课堂获取外,学生本人的自我认知,并且有意识地不断积累的刻苦学习、能力培养和全面锻炼,以及大学所受的专业指导至关重要。然而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解决的不是以上问题,而是在就业率的指挥棒下,就业指导仍然停留在柏森斯式的“就业安置”阶段,仅仅满足于帮助学生能找到一份工作,找到一个工作岗位,至于这份工作、这个工作岗位对学生来讲是否合适,是否感兴趣,是否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能发挥学生的潜能,我们的就业指导人员则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更没有作为就业指导的目标来追求。
1.5 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强。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只停留于形式,就业指导的内容仅限于就业方针、政策指导,就业信息发布、择业方法指导等,缺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和就业心理指导。就业指导课只讲授就业知识,缺乏实践训练,导致学生求职时还是不知所措。就业指导惯用方法是通过讲座、报告会或集中上大课的形式进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服务,就业指导手段简单,没有利用职业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也没有充分发挥就业网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造成了就业指导总体效果差,很难满足社会和广大毕业生求职择业的需要。
2.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意义。
2.1 全程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全程就业指导与仅仅针对毕业班的就业指导相比,其时间更长,所涉及的内容也更丰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及专业的发展趋势,进而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学校学习的三年随着就业指导工作的推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内在涵养、就业竞争力,并且随着对自己所学专业了解的加深与思想上的成熟,可以更进一步修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与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2.2 全程就业指导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正确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通过几节课的时间就可以形成或转变的,全程就业指导贯穿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三年大学生活,在时间上有利于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自己的观察与理解而形成正确的择业观。通过三年的时间使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有较为清晰的理解,对自己的就业目标进行准确定位,避免在毕业时的心理波动,在毕业前较短的时间内做出仓促、错误的决定。
3.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3.1 合理安排就业指导时间,贯穿整个大学过程。建立系统科学的全程就业指导体系,根据大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特点与需要,划分系统科学的就业指导阶段。
大学一年级时,应从适应大学生活的角度,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特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岗位及岗位所需的技能。在了解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规 划为主的10个课时的就业指导课程。在入学初即进行相关的职业测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大学二年级时。着重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使他们通过学习,初步树立职业意识和成才意识,进行以职业素质培养及创业指导为核心的18个课时的就业指导课程。这一阶段,应着重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内容包括时间管理、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压力管理、商务礼仪等。应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业意识,侧重对自我的全面、深刻认识和把握。在大二暑假期间鼓励学生进行实习,一方面了解自身专业学习方面的不足,为三年级有针对性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提前接触工作岗位,为就业做好铺垫。
进入三年级时,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各种职业特征,提高社会化的程度,并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准确的就业定位。配合学生求职应聘的需要,在大三开设8个课时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内容为就业形势与政策、相关法律法规、求职材料的准备、求职应聘技巧。大三的8课时应在九月份完成,即在学生进入双选会之前结束课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消化。有大一、大二两个学年的铺垫准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大三阶段的“临门一脚”自然水到渠成。上,认真做好信息的传递发布工作,直接为毕业生就业服务。通过信息网络、印发各种小册子、接受毕业生的咨询、飞信、QQ等方式传递就业信息。
3.5 举办多样化赛事活动,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除了开设就业指導课程外,还可通过开展丰富的与就业指导相关的各种活动,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大一,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通过大赛激发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兴趣:大二,举办创业设计大赛,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效补充因课时限制而不能扩展的知识传递;大三,进行模拟招聘大赛,要求进行班、系、院三级的模拟招聘大赛,让毕业生通过大赛感受就业的实战氛围。
3.6 关注已就业毕业生。对于已经就业的毕业生,我们要进行追踪调查,并与用人单位进行信息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到毕业生的工作待遇、福利、发展前景和工作环境等,我们还可以计算机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梁彦珍
[摘要]在计算机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处理好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深入生活发掘直观与有趣图形;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组织各种活动竞赛;设疑激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理论实践 师生互动 因材施教 设疑激思 兴趣
兴趣是人的心理内容不断丰富,人的需要不断发展,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的重要条件。兴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欲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然而在近几年的职校计算机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一开始对计算机学习兴趣高涨。可是不久这种兴趣便很快下降了。针对这种状况,如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问题,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个方面的做法。
1.注重学生理论实践并重。以前我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这种方法对高等学习计算机专业可能是适用的,但对于大多数职高学生不合适。对初学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的人,较好的方法应当是由实际到理论、由具体到抽象。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更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比如像“图文混排”、“图形处理”、“网页制作”等课程,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者多媒体大屏幕演示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通过亲手操作,解决在其中碰到的问题才能真正学好。特别是在讲“图形处理”的绘图工具时,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绘制实图,才能把握要领,从而更深地理解这一块知识。如果仅凭老师讲解或演示某种工具的功能,那仍然是得不到要领够的。
2.处理好老师与学生互动关系。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切实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抛弃“我进你听,重说轻练”的传统教学模式,代之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应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碰撞。通过讨论、提间以及让学生上来演示,或者学生自己操作互相评比,教师评论等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当学生有疑问,渴求解答的时候,教师应“拨云见晴天”,问题一经点拨,就会牢牢地印记在学生脑海里。
3.深入生活发掘直观与有趣图形。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有能力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这需要老师多钻研教材教法,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我在“图文混排”一课的教学中,选用“迎国庆”板报进行教学。要求每位同学上机做一份,将最好的一份参加全校“迎国庆”板报评比。在“图形处理”一课的教学中,选用“红牛”的包装罐作为实例进行教学,当这个图形一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大家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上机作业也完成得不错。在“电子表格”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计一张全校的课程表贡教务处参考。在讲到“图层操作”一课中,设计“奥运五环”的练习。这些来自生活中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特别是看到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出于自己的手,更加有成就感。
4.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在计算机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指导,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职校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时候,学生之问的操作水平差异明显,对教师所教的内容理解、掌握程度尤其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分层次教学,教师可以结合事先设计的分层课件,让部分学生通过分层课件来学习,同时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对于顺利完成自己的分层任务的学生,可以鼓励这些学生担当课堂上的“小老师”,让这些“小老师”帮助教师辅导学习有一定困难、或者跟不上进步、或者分层的层级较低的学生,教师重点的任务应该是解决关键问题、普遍问题,帮助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使学习较好的学生有自豪感、增强信心,同时让学生互相帮助、自我督促,同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积极尝试让优秀的学生完成作业后指导后进的学生,以此来带动学生,增进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与友谊。
5.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兴趣。古人云:“发愤忘食,乐而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说明当一个人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形成一种渴求知识的内在需要,就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学习动力,职业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学生厌学。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之余,我可以根据职校学生的兴趣,组织一些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对有潜力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例如组织“图文混排”、“图形处理”、“网页设计”等兴趣小组。平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组织各类竞赛,利用技能竞赛来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比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激思,激发兴趣。深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关键处巧设疑问,使学生“心求通而末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才是启发的最佳时机。这时,教师加以点拨、指引,才能一触即发,驱动思维活动,使他们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学“画笔”时,提出怎么画立体镜框的问题。学生们积极思考,创造出了不止一种解决方法。有的学生美术观念较强,从光学的角度思考出一条三维的立体线段,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用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有的同学比较喜欢投影,将Windows窗口的边框线在“画笔”里放大发现边框的立体竖线也是由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由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这样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的提高。
总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门学科课堂教学都要重视的问题。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从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中,了解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以及在未来几年内这些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对毕业生的需求。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就可以对在校学生的课程进行编排调整,并且在制定新的招生计划时就不会偏离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关键词]高职 全程化 就业指导
所谓“全程就业指导”,就是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根据职业指导理论和大学生发展阶段特点,进行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内容,涵盖职业素质培训、创业指导、就业技能训练等主要内容的就业教育和指导,通过开展36课时的必修课结合专题讲座、专家报告、就业相关赛事、师生交流、就业服务信息网、日常咨询等方式,对大学生分年级、分阶段,结合学生的共性与个性,提供各种形式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实现双向选择、人职匹配的职业目标。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原本在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就处于弱势的高职毕业生更有必要进行系统全丽的就业指导。高职院校有必要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放到更为重要的位置。
1.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时间安排不科学,指导覆盖面窄。据调查多数高职院校只是在毕业阶段开展就业指导,真正从大一开始指导的很少,基本上是一种季节性快餐式指导。就业指导课程一般被安排在第五学期以讲座形式集中开设,其中有一些毕业生已经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而按照指导课计划安排,还有大部分内容没有完成,内容安排上过于集中。“双选会”前夕,毕业生只对其中某些指导内容如就业心理、就业技巧、创业等特别感兴趣,但按教学计划却不能安排太多内容。而明显应该在入学阶段和中期讲授的有指导性的知识内容却又没有进行,毕业生除了感到惋惜,更多的是不理解。
毕业前夕的就业指导收效甚微,因为毕业生要完成规定的学业(如上课、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等),同时又要应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压力,往往疲于奔命。而临阵磨枪式的指导和推销式的就业只能让学生在表面上下功夫,而忽略了对自己内在底蕴的重视与培养,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了作表面文章上。
1.2 师资队伍不健全,指导专业性差。首先,从师资队伍的数量上来看,多数高职院校没有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要求,每500名毕业生配备1名专职就业指导人员,从事就业指导专职人员比例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在院系还没有设立专职就业指导人员。
其次,从师资队伍的质量上来看,目前,各院校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大多是其他专业教师转行担任,或由学工人员担任,还有一部分是兼职教师,缺乏系统培训。就业指导课是专业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指导教师有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人才学等理论知识和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人际沟通、人才测评、商务礼仪、创业等相关专业知识及这些领域的实践经验和就业指导技能,而各高校任课教师具有以上专业的教师的比例却很少,具有国家职业指导师、人力测评师、全球职业规划师职业资格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难以对学生进行专业化、职业化就业指导。
1.3 课程建设滞后,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缺乏适合高职特点的、系统的权威教材,更没有符合不同年级和专业大学生实际需要的分类指导教材,教材理论性过强,缺少实际案例,与实际脱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大多没有独立设置,没有固定课时,或以选修课、讲座形式开设,或依附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面向即将就业的大三学生,存在着随机性强、不系统、开设时间滞后等问题,不能满足所有大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大学生尽早规划职业生涯的迫切需要:受师资数量和水平限制,生涯规划教育理论多、实践少,理论学习与活动指导兼备型课程欠缺,授课方式单一,学生自主参与程度较低,被动接受,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质量不能保证,缺少测评工具,职业规划缺乏科学性支持。
1.4 指导目标不明確,就业竞争力提高不明显。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及能力,而是指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一项题为“2006大学生就业‘力’调查”结果显示,实习期间用人单位最关注应聘者如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见图1)。这些能力除在专业课堂获取外,学生本人的自我认知,并且有意识地不断积累的刻苦学习、能力培养和全面锻炼,以及大学所受的专业指导至关重要。然而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解决的不是以上问题,而是在就业率的指挥棒下,就业指导仍然停留在柏森斯式的“就业安置”阶段,仅仅满足于帮助学生能找到一份工作,找到一个工作岗位,至于这份工作、这个工作岗位对学生来讲是否合适,是否感兴趣,是否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否能发挥学生的潜能,我们的就业指导人员则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更没有作为就业指导的目标来追求。
1.5 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吸引力不强。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只停留于形式,就业指导的内容仅限于就业方针、政策指导,就业信息发布、择业方法指导等,缺少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和就业心理指导。就业指导课只讲授就业知识,缺乏实践训练,导致学生求职时还是不知所措。就业指导惯用方法是通过讲座、报告会或集中上大课的形式进行,缺乏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服务,就业指导手段简单,没有利用职业测评工具,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也没有充分发挥就业网在就业指导中的作用,造成了就业指导总体效果差,很难满足社会和广大毕业生求职择业的需要。
2.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的意义。
2.1 全程就业指导能够帮助学生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全程就业指导与仅仅针对毕业班的就业指导相比,其时间更长,所涉及的内容也更丰富,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及专业的发展趋势,进而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学校学习的三年随着就业指导工作的推进,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内在涵养、就业竞争力,并且随着对自己所学专业了解的加深与思想上的成熟,可以更进一步修订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就业与未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2.2 全程就业指导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正确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通过几节课的时间就可以形成或转变的,全程就业指导贯穿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三年大学生活,在时间上有利于学生通过就业指导、自己的观察与理解而形成正确的择业观。通过三年的时间使学生对高等职业教育有较为清晰的理解,对自己的就业目标进行准确定位,避免在毕业时的心理波动,在毕业前较短的时间内做出仓促、错误的决定。
3.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
3.1 合理安排就业指导时间,贯穿整个大学过程。建立系统科学的全程就业指导体系,根据大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特点与需要,划分系统科学的就业指导阶段。
大学一年级时,应从适应大学生活的角度,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特点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了解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岗位及岗位所需的技能。在了解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规 划为主的10个课时的就业指导课程。在入学初即进行相关的职业测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大学二年级时。着重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使他们通过学习,初步树立职业意识和成才意识,进行以职业素质培养及创业指导为核心的18个课时的就业指导课程。这一阶段,应着重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主要内容包括时间管理、人际关系、情绪管理、压力管理、商务礼仪等。应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能力倾向,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完善和塑造。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业意识,侧重对自我的全面、深刻认识和把握。在大二暑假期间鼓励学生进行实习,一方面了解自身专业学习方面的不足,为三年级有针对性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提前接触工作岗位,为就业做好铺垫。
进入三年级时,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各种职业特征,提高社会化的程度,并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准确的就业定位。配合学生求职应聘的需要,在大三开设8个课时的就业指导课程,主要内容为就业形势与政策、相关法律法规、求职材料的准备、求职应聘技巧。大三的8课时应在九月份完成,即在学生进入双选会之前结束课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消化。有大一、大二两个学年的铺垫准备,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大三阶段的“临门一脚”自然水到渠成。上,认真做好信息的传递发布工作,直接为毕业生就业服务。通过信息网络、印发各种小册子、接受毕业生的咨询、飞信、QQ等方式传递就业信息。
3.5 举办多样化赛事活动,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除了开设就业指導课程外,还可通过开展丰富的与就业指导相关的各种活动,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大一,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通过大赛激发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的兴趣:大二,举办创业设计大赛,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有效补充因课时限制而不能扩展的知识传递;大三,进行模拟招聘大赛,要求进行班、系、院三级的模拟招聘大赛,让毕业生通过大赛感受就业的实战氛围。
3.6 关注已就业毕业生。对于已经就业的毕业生,我们要进行追踪调查,并与用人单位进行信息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但可以了解到毕业生的工作待遇、福利、发展前景和工作环境等,我们还可以计算机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梁彦珍
[摘要]在计算机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需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处理好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关系深入生活发掘直观与有趣图形;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组织各种活动竞赛;设疑激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理论实践 师生互动 因材施教 设疑激思 兴趣
兴趣是人的心理内容不断丰富,人的需要不断发展,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开发的重要条件。兴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的欲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然而在近几年的职校计算机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一开始对计算机学习兴趣高涨。可是不久这种兴趣便很快下降了。针对这种状况,如何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问题,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个方面的做法。
1.注重学生理论实践并重。以前我们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这种方法对高等学习计算机专业可能是适用的,但对于大多数职高学生不合适。对初学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的人,较好的方法应当是由实际到理论、由具体到抽象。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更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比如像“图文混排”、“图形处理”、“网页制作”等课程,如果单凭课堂讲解或者多媒体大屏幕演示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通过亲手操作,解决在其中碰到的问题才能真正学好。特别是在讲“图形处理”的绘图工具时,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动手绘制实图,才能把握要领,从而更深地理解这一块知识。如果仅凭老师讲解或演示某种工具的功能,那仍然是得不到要领够的。
2.处理好老师与学生互动关系。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切实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抛弃“我进你听,重说轻练”的传统教学模式,代之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应是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碰撞。通过讨论、提间以及让学生上来演示,或者学生自己操作互相评比,教师评论等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当学生有疑问,渴求解答的时候,教师应“拨云见晴天”,问题一经点拨,就会牢牢地印记在学生脑海里。
3.深入生活发掘直观与有趣图形。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有能力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这需要老师多钻研教材教法,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我在“图文混排”一课的教学中,选用“迎国庆”板报进行教学。要求每位同学上机做一份,将最好的一份参加全校“迎国庆”板报评比。在“图形处理”一课的教学中,选用“红牛”的包装罐作为实例进行教学,当这个图形一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大家都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上机作业也完成得不错。在“电子表格”一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计一张全校的课程表贡教务处参考。在讲到“图层操作”一课中,设计“奥运五环”的练习。这些来自生活中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特别是看到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出于自己的手,更加有成就感。
4.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在计算机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指导,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职校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时候,学生之问的操作水平差异明显,对教师所教的内容理解、掌握程度尤其不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分层次教学,教师可以结合事先设计的分层课件,让部分学生通过分层课件来学习,同时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对于顺利完成自己的分层任务的学生,可以鼓励这些学生担当课堂上的“小老师”,让这些“小老师”帮助教师辅导学习有一定困难、或者跟不上进步、或者分层的层级较低的学生,教师重点的任务应该是解决关键问题、普遍问题,帮助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使学习较好的学生有自豪感、增强信心,同时让学生互相帮助、自我督促,同时鼓励学生相互交流,积极尝试让优秀的学生完成作业后指导后进的学生,以此来带动学生,增进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与友谊。
5.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兴趣。古人云:“发愤忘食,乐而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耳”说明当一个人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形成一种渴求知识的内在需要,就会产生一股强大的学习动力,职业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大部分学生厌学。针对这种现象,我采取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教学之余,我可以根据职校学生的兴趣,组织一些不同层次的兴趣小组,对有潜力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例如组织“图文混排”、“图形处理”、“网页设计”等兴趣小组。平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组织各类竞赛,利用技能竞赛来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比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激思,激发兴趣。深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关键处巧设疑问,使学生“心求通而末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才是启发的最佳时机。这时,教师加以点拨、指引,才能一触即发,驱动思维活动,使他们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我在教学“画笔”时,提出怎么画立体镜框的问题。学生们积极思考,创造出了不止一种解决方法。有的学生美术观念较强,从光学的角度思考出一条三维的立体线段,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用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有的同学比较喜欢投影,将Windows窗口的边框线在“画笔”里放大发现边框的立体竖线也是由从右到左或从下到上由一道黑线,一道深灰线,两道浅灰线构成,这样教师善于设置疑问。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的提高。
总之,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门学科课堂教学都要重视的问题。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从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中,了解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以及在未来几年内这些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对毕业生的需求。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就可以对在校学生的课程进行编排调整,并且在制定新的招生计划时就不会偏离市场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