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就当前“孩子难管”、“学生难教”这一困扰家庭和学校的大难题展开了具体的论述,提出要通过学习《弟子规》活动创新德育教育模式,以有效教育学生的观点。文章主要包括五部分:一是重拾《弟子规》等经典创新德育教育载体的现实必要性,二是论述《弟子规》在青少年教化德润中的优越性,三是提出《弟子规》学习践行活动的具体措施,四是归纳诵读践行《弟子规》活动的积极成效,五是提出对诵读践行《弟子规》活动的反馈思考。
【关 键 词】: 经典 《弟子规》 德育 儒家文化
当今社会大环境越来越复杂,人们的价值观急遽变化,青少年的叛逆,以自我为中心……当所有的因素叠加在一起以后,我们发现教育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一个个娇生惯养而又处处强调个性自由的新一代,很多教师,家长都束手无策。教育该何去何从?学校教育在这一场风暴中如何寻得生存发展之路呢?应当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呢?这一连串的困惑和疑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至今仍未形成共识。下面,笔者就以诵读《弟子规》的活动为例,投石问路,探寻有效对策,以期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重拾儒家蒙学经典的现实必要性
几千年来,以“仁”、“义”、“礼”、“孝”为中心的儒家文化早已融入了中国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成为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而重礼仪、重教化的思想更让中华民族无愧于“礼仪之邦”的美誉。但是无可否认的是,现当代社会,尤其是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人们的物质享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的同时,人的精神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衣食无忧的人们蓦然发现他们肩上悄悄地负上了沉重的竞争的压力,丢失了人生的快乐,遗忘了人际的温情,更找不到生存的意义。于是茫然失措的他们更热衷于争名逐利,更热衷于灯红酒绿,整个社会也日益躁动不安,而这种浮躁也影响了我们的后代。
在现在学生的身上,我们开始看到了这样令人忧心的状况: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他们把别人的关爱视作理所当然,对父母骄横,对长辈无礼;以自我为中心,从不把别人看在眼里;怕苦怕累,不爱学习,追逐潮流时尚,沉迷于网络世界,没有人生目标,更不懂得如何进取拼搏。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笔者充分感受到现代教育的难度和改革的迫切,深切认识到把经典引入校园,借此构建一种健康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的重要性。毫无疑问,这将会极大地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弟子规》在青少年教化德润中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中华经典,浩如烟海,每一本都蕴含着无穷的生活智慧,每一本都能给人受益终生的启示,但是由于作者的经历、学问、性情、趣味的不同,所以每一本又有自身的独特性。而《弟子规》作为一本流传数百年,长盛不衰的经典读本,更是有着它独特的优越性。它寓深刻于平凡,短短的一千余字浓缩了儒家思想的精华,熔铸在平凡的一言一行当中,它平淡而有味,句句通俗易懂,却又具体形象。它是教育青少年修身处世的最佳读物。《弟子规》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优点:
1、通俗易懂,具体形象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朝李毓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长期以来,与《千字文》、《百家姓》一起被作为儿童启蒙读物而广泛流传,旨在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從而养成忠厚的家风。在清代,一般小孩子在三岁左右开始接受启蒙教育,一本纯粹说教性的读物,没有有趣的故事情节,更没有丰富的图片,但是却赢得如此庞大的小读者群,全得力于那平淡中而有味的语言。
《弟子规》是以三字一组、两组一韵、四组一句编纂成文的,为了适应小孩子和普罗大众的阅读水平,全篇所用的字均为简单的常用字,语句也通俗易懂,明白如话。而且句式整齐、句句在韵,富有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另一方面,文字的平淡简单并不影响语言的形象性,虽然通篇陈述的都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但却一点也不干瘪枯燥,简单的三字,具体形象,字字品之有味。如其中的“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疾是快、迅速的意思,趋是快步走,揖是拱手行礼。意思是说在路上遇到长辈,晚辈反应要快,赶紧快步上前,慢吞吞的,懒懒散散的就显得对长辈不尊重,但是又不能步履过大,步履过大了,这样又会显得不庄重了。来到长辈身边后要神态恭敬地弯下腰低下头拱手问好。短短六个字,一个恭敬有礼的后生晚辈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2、平凡隽永,寓意深刻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孔子站在中国文化的历史转折点上,承前启后,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创造了以“礼”、“仁”、“中庸”为内核的伦理思想体系,他博大深邃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中。而《弟子规》正是由《论语·学而》的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引发而来。
通行版的《论语》,全书20篇,480章,512段文字,作者却单选其中25字为纲,加以生发演绎,把其具体成为晚辈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知问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弟子规》具体细致,体现出作者对晚辈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平常的一言一行却蕴藏着深厚儒家伦理思想精义,足见作者对儒家思想钻研之深刻,教育后代尽心竭虑和用心之良苦。
三、《弟子规》活动策划和推行的具体措施
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也不只是知识的灌输填充。它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情感的双向交流,所以,除了心灵以外,没有别的捷径。而品德教育更是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本人在班级中推行“诵读《弟子规》”的活动,目的就是在班级、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文明和谐的氛围,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自觉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人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1、加强家长对《弟子规》的学习和认识
俗语有云:“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学生在《弟子规》上有所收获,首先家长就必须对《弟子规》有全面的认识和深刻认识。为此,本人在放假期间就多次通过微信群对家长进行《弟子规》的宣传与学习。刚开始,很多家长都不理解不明白为什么学习古代教育小孩子的书,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讲解,大家都认识到《弟子规》浅显的文字中所蕴含的深意,也充分意识到《弟子规》在教育孩子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在学习之余还热烈地讨论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弟子规》,在短时间内,群内就收到了不少推行《弟子规》的好建议。
2、全方位渗透,培育学生美好心灵
经过一个假期的学习和多次在班级群中的宣传和强调,广大家长对诵读《弟子规》活动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班级开展诵读《弟子规》活动创造了先决条件,班级诵读活动随即大规模地展开了。
第一、精心妆点班级文化。班级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墙壁都会说话”!本人把教室墙壁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场所,粘贴适当的关于《弟子规》的宣传图画,从而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第二、严格落实诵读活动。活动推行后,本人规定每天的午读为诵读《弟子规》的时间。虽然常规的教学工作比较繁重,但是本人依然强调和落实在日常德育中渗透《弟子规》内容,例如,班主任至少准备一节有关《弟子规》的主题班会课活动并且组织学生出一期相关的墙报,从而让诵读活动有了质和量的保证。
第三、借助活动载体延伸经典内涵。为了让学生们更真切地体会《弟子规》的伦理思想内涵,班级组织了丰富多样的活动。例如,本人邀请了班级中对《弟子规》有研究心得的家长朋友等来作报告,讲述他们与亲人间的感人事迹,用真人真事感动学生。另外,还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我的兄弟姐妹》等的伦理电影,同时指导学生就《弟子规》内容自编自演话剧和小品,从而触发他们内心对人间真情的感悟。最后,还组织了征文比赛、漫画、书法比赛,鼓励学生谈感受,说体会,从而巩固教育成果。
3.家校联手,创设文明和谐新风
俗语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道理说得再冠冕堂皇,也不如以身作则对孩子的影响大。要学生品格端正,首先教师、家长要先作出好榜样。只有学校和家庭紧密配合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品德修养的文明和諧的氛围。
我们班级早在《弟子规》学习期间,本人多次组织家长共同学习《弟子规》,明确指出《弟子规》在孩子德育教育方面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要按《弟子规》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再用《弟子规》教育孩子。对于那些有缺陷或教育方法失当的家庭,本人多次进行家访,竭尽全力地提供帮助和指导。
四、诵读《弟子规》活动的积极成效
不知不觉间,诵读《弟子规》活动已经开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本人惊喜地发现,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活动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就学生而言,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他们的品德修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初中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思想其实还处于懵懂的阶段,他们生活经验浅,基本上是看到什么就学什么,如果学校、家庭这时候能给他们正确的道德导向,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勤学有礼的君子。他们学会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学会了与同学友好相处,同时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的热情也自然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就班级而言,我们成功创设了一种文明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成长氛围。整个班级环境就是一个大型的文化长廊,处处充满了文化气息,老师关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和谐而温情。良好的班风促进了良好的学风,这个阶段本班整体教学成绩有了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已内化为自觉行为,和谐文明之花盛情绽放。
就家庭而言,我们都知道家是一个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教师。通过《弟子规》的学习,家庭中家人的关系更融洽了,有些文化水平相对低的父母也掌握了基本的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让孩子拥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我想这应该是对后代的最好的教育方式,也是学校对社会风气的一点积极的作用。
五、对诵读《弟子规》活动的反馈思考
首先,通过这次诵读活动,我们深刻感受到引进中国传统经典于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邓公说得好,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才是好猫。德育工作途径千万条,有效才是王道!有成功有效的德育工作才能在学校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而在现代社会,以前的纯说教的道德教育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了,德育工作应该有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要更贴近学生实际和时代潮流,要更全面更透彻,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对经典要一分为二去认识。就像《弟子规》的诵读践行,本人并没有死套硬搬,而是科学地辩证地认知。里面一些不合时宜的糟粕要坚决扬弃,如“父母病,药先尝”就不可取,遇到类似的说辞就要及时对家长对学生进行提醒。
总之,诵读《弟子规》只是一个开端和尝试,本人要把经典诵读作为班级固定的一种德育方式,长期实行贯彻下去,将来还要引入更多的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修养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让经典之光在学生的心田上永放光芒,就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希望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宋涛《国学经典》,辽海出版社,2009年6月版;
2、李毓秀《弟子规》,东莞市道滘镇教育办2009年3月印制;
3、《中华儿童国学经典》,现代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4、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年3月版。
【关 键 词】: 经典 《弟子规》 德育 儒家文化
当今社会大环境越来越复杂,人们的价值观急遽变化,青少年的叛逆,以自我为中心……当所有的因素叠加在一起以后,我们发现教育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一个个娇生惯养而又处处强调个性自由的新一代,很多教师,家长都束手无策。教育该何去何从?学校教育在这一场风暴中如何寻得生存发展之路呢?应当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呢?这一连串的困惑和疑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至今仍未形成共识。下面,笔者就以诵读《弟子规》的活动为例,投石问路,探寻有效对策,以期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重拾儒家蒙学经典的现实必要性
几千年来,以“仁”、“义”、“礼”、“孝”为中心的儒家文化早已融入了中国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成为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而重礼仪、重教化的思想更让中华民族无愧于“礼仪之邦”的美誉。但是无可否认的是,现当代社会,尤其是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人们的物质享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的同时,人的精神却面临着严重的危机。衣食无忧的人们蓦然发现他们肩上悄悄地负上了沉重的竞争的压力,丢失了人生的快乐,遗忘了人际的温情,更找不到生存的意义。于是茫然失措的他们更热衷于争名逐利,更热衷于灯红酒绿,整个社会也日益躁动不安,而这种浮躁也影响了我们的后代。
在现在学生的身上,我们开始看到了这样令人忧心的状况: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他们把别人的关爱视作理所当然,对父母骄横,对长辈无礼;以自我为中心,从不把别人看在眼里;怕苦怕累,不爱学习,追逐潮流时尚,沉迷于网络世界,没有人生目标,更不懂得如何进取拼搏。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笔者充分感受到现代教育的难度和改革的迫切,深切认识到把经典引入校园,借此构建一种健康的校园文化,从而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的重要性。毫无疑问,这将会极大地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的道德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弟子规》在青少年教化德润中具有无比的优越性
中华经典,浩如烟海,每一本都蕴含着无穷的生活智慧,每一本都能给人受益终生的启示,但是由于作者的经历、学问、性情、趣味的不同,所以每一本又有自身的独特性。而《弟子规》作为一本流传数百年,长盛不衰的经典读本,更是有着它独特的优越性。它寓深刻于平凡,短短的一千余字浓缩了儒家思想的精华,熔铸在平凡的一言一行当中,它平淡而有味,句句通俗易懂,却又具体形象。它是教育青少年修身处世的最佳读物。《弟子规》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优点:
1、通俗易懂,具体形象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清朝李毓秀作,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为《弟子规》,长期以来,与《千字文》、《百家姓》一起被作为儿童启蒙读物而广泛流传,旨在启蒙养正,教育子弟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從而养成忠厚的家风。在清代,一般小孩子在三岁左右开始接受启蒙教育,一本纯粹说教性的读物,没有有趣的故事情节,更没有丰富的图片,但是却赢得如此庞大的小读者群,全得力于那平淡中而有味的语言。
《弟子规》是以三字一组、两组一韵、四组一句编纂成文的,为了适应小孩子和普罗大众的阅读水平,全篇所用的字均为简单的常用字,语句也通俗易懂,明白如话。而且句式整齐、句句在韵,富有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另一方面,文字的平淡简单并不影响语言的形象性,虽然通篇陈述的都是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但却一点也不干瘪枯燥,简单的三字,具体形象,字字品之有味。如其中的“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疾是快、迅速的意思,趋是快步走,揖是拱手行礼。意思是说在路上遇到长辈,晚辈反应要快,赶紧快步上前,慢吞吞的,懒懒散散的就显得对长辈不尊重,但是又不能步履过大,步履过大了,这样又会显得不庄重了。来到长辈身边后要神态恭敬地弯下腰低下头拱手问好。短短六个字,一个恭敬有礼的后生晚辈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
2、平凡隽永,寓意深刻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孔子站在中国文化的历史转折点上,承前启后,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创造了以“礼”、“仁”、“中庸”为内核的伦理思想体系,他博大深邃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一书中。而《弟子规》正是由《论语·学而》的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引发而来。
通行版的《论语》,全书20篇,480章,512段文字,作者却单选其中25字为纲,加以生发演绎,把其具体成为晚辈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知问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弟子规》具体细致,体现出作者对晚辈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平常的一言一行却蕴藏着深厚儒家伦理思想精义,足见作者对儒家思想钻研之深刻,教育后代尽心竭虑和用心之良苦。
三、《弟子规》活动策划和推行的具体措施
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也不只是知识的灌输填充。它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情感的双向交流,所以,除了心灵以外,没有别的捷径。而品德教育更是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过程。本人在班级中推行“诵读《弟子规》”的活动,目的就是在班级、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文明和谐的氛围,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自觉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本人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1、加强家长对《弟子规》的学习和认识
俗语有云:“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学生在《弟子规》上有所收获,首先家长就必须对《弟子规》有全面的认识和深刻认识。为此,本人在放假期间就多次通过微信群对家长进行《弟子规》的宣传与学习。刚开始,很多家长都不理解不明白为什么学习古代教育小孩子的书,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讲解,大家都认识到《弟子规》浅显的文字中所蕴含的深意,也充分意识到《弟子规》在教育孩子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学习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在学习之余还热烈地讨论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弟子规》,在短时间内,群内就收到了不少推行《弟子规》的好建议。
2、全方位渗透,培育学生美好心灵
经过一个假期的学习和多次在班级群中的宣传和强调,广大家长对诵读《弟子规》活动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为班级开展诵读《弟子规》活动创造了先决条件,班级诵读活动随即大规模地展开了。
第一、精心妆点班级文化。班级环境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墙壁都会说话”!本人把教室墙壁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场所,粘贴适当的关于《弟子规》的宣传图画,从而形成浓厚的德育氛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第二、严格落实诵读活动。活动推行后,本人规定每天的午读为诵读《弟子规》的时间。虽然常规的教学工作比较繁重,但是本人依然强调和落实在日常德育中渗透《弟子规》内容,例如,班主任至少准备一节有关《弟子规》的主题班会课活动并且组织学生出一期相关的墙报,从而让诵读活动有了质和量的保证。
第三、借助活动载体延伸经典内涵。为了让学生们更真切地体会《弟子规》的伦理思想内涵,班级组织了丰富多样的活动。例如,本人邀请了班级中对《弟子规》有研究心得的家长朋友等来作报告,讲述他们与亲人间的感人事迹,用真人真事感动学生。另外,还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妈妈再爱我一次》、《我的兄弟姐妹》等的伦理电影,同时指导学生就《弟子规》内容自编自演话剧和小品,从而触发他们内心对人间真情的感悟。最后,还组织了征文比赛、漫画、书法比赛,鼓励学生谈感受,说体会,从而巩固教育成果。
3.家校联手,创设文明和谐新风
俗语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道理说得再冠冕堂皇,也不如以身作则对孩子的影响大。要学生品格端正,首先教师、家长要先作出好榜样。只有学校和家庭紧密配合才能形成有利于学生品德修养的文明和諧的氛围。
我们班级早在《弟子规》学习期间,本人多次组织家长共同学习《弟子规》,明确指出《弟子规》在孩子德育教育方面的重要性,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首先要按《弟子规》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再用《弟子规》教育孩子。对于那些有缺陷或教育方法失当的家庭,本人多次进行家访,竭尽全力地提供帮助和指导。
四、诵读《弟子规》活动的积极成效
不知不觉间,诵读《弟子规》活动已经开展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本人惊喜地发现,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活动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就学生而言,我们可以明显看到他们的品德修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初中阶段的学生,尤其是初一的学生,思想其实还处于懵懂的阶段,他们生活经验浅,基本上是看到什么就学什么,如果学校、家庭这时候能给他们正确的道德导向,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勤学有礼的君子。他们学会了孝顺父母,尊敬师长,学会了与同学友好相处,同时端正了学习态度,学习的热情也自然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就班级而言,我们成功创设了一种文明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成长氛围。整个班级环境就是一个大型的文化长廊,处处充满了文化气息,老师关爱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和谐而温情。良好的班风促进了良好的学风,这个阶段本班整体教学成绩有了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已内化为自觉行为,和谐文明之花盛情绽放。
就家庭而言,我们都知道家是一个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教师。通过《弟子规》的学习,家庭中家人的关系更融洽了,有些文化水平相对低的父母也掌握了基本的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让孩子拥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我想这应该是对后代的最好的教育方式,也是学校对社会风气的一点积极的作用。
五、对诵读《弟子规》活动的反馈思考
首先,通过这次诵读活动,我们深刻感受到引进中国传统经典于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邓公说得好,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才是好猫。德育工作途径千万条,有效才是王道!有成功有效的德育工作才能在学校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而在现代社会,以前的纯说教的道德教育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了,德育工作应该有更加丰富多样的形式,要更贴近学生实际和时代潮流,要更全面更透彻,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其次,对经典要一分为二去认识。就像《弟子规》的诵读践行,本人并没有死套硬搬,而是科学地辩证地认知。里面一些不合时宜的糟粕要坚决扬弃,如“父母病,药先尝”就不可取,遇到类似的说辞就要及时对家长对学生进行提醒。
总之,诵读《弟子规》只是一个开端和尝试,本人要把经典诵读作为班级固定的一种德育方式,长期实行贯彻下去,将来还要引入更多的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修养的一部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让经典之光在学生的心田上永放光芒,就是我们的责任所在、希望所在。
主要参考文献:
1、宋涛《国学经典》,辽海出版社,2009年6月版;
2、李毓秀《弟子规》,东莞市道滘镇教育办2009年3月印制;
3、《中华儿童国学经典》,现代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版;
4、霍姆林斯基《学生的精神世界》,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