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影视产业中改编历史人物的风潮正广受欢迎,而影视改编的种类又能够分为历史上存在真人真事、历史上存在真人但无真事、历史上不存在真人真事和架空历史事件四种。影片艺术内涵表达上的平衡性问题,即历史形象和人物衍生形象的冲突,在对人物形象进行调整和改写以符合当下观众审美的同时,还能够保有足够的严谨和逻辑性,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物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平衡。历史人物对文学艺术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需求,但改编作品的价值观导向和内涵,以及人物形象的艺术内涵依然是进行改编的要点所在。
关键词:历史人物;影视改编;艺术内涵
引言:
当前我国影视产业蓬勃发展的环境下,以历史人物事件作为主题的改编影视剧和电影仍然在影视市场中长盛不衰,而历史人物在影视改编过程中的还原与否,恰当与否也一直是观众争论的问题。然而无论改编是否恰当,对历史人物进行影视改编都有可能使人物形象和行为从根本上出现改变,而使影视作品完全脱离史实所具备的艺术内涵,亦或让影视作品增添原著所不具备的风韵。
一.历史人物影视改编的艺术规律
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改编中,对于历史事件真实性与虚构性的表达各有不同,以历史人物为主角的改编则能够分为以下几种。
1.历史上存在真人真事:历史上存在真人真事的影视作品改编,是所有改编类型中还原度和写实程度相对最高的种类,其艺术风格也以尽量接近写实为主,而没有过多的幻想改编部分,我国大量古装历史题材影视剧运用的都是这种表达方式,如《宰相刘罗锅》、《大明宫词》、前几年流行的《芈月传》等,在改编的同时尽量保持原本史实和人物的原汁原味,具有高度的真实感。
2.历史上存在真人但无真事:这一类改编剧中对历史人物的改编多是以“戏说”的形式出现,将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在所处时代中进行神化演绎,从而使影视作品获得紧张刺激的艺术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历史人物往往被表现为具有超能力或特殊才能的英雄人物,如《少年包青天》中,包拯等人所经历的一系列疑案并非来源于历史记载,但其人物形象和行为符合历史上包拯的人物特点,因此仍然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
3.历史上不存在真人真事:在此类改编作品中,对历史时代有着较为清晰的表达,但主体是虚构人物在该时代中所遭遇的种种事件,如前几年广为流行的穿越类影视作品和各类网络小说改编作品,在当下依然有着极高的热度。由于主要人物设定不需要根据史实进行刻画,因此能够给人一种新鲜活泼的感受,在便于受众与人物产生共鸣的同时,也使剧情走向获得了较高的自由度。
4.架空历史事件:在这种改编剧中,历史人物和時代都是确定的,但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历史事件的发生经过是架空的,国内大量对三国题材的改编剧都在此类,如《军师联盟》中,人物、事件和时代都符合原本设定,但对各类人物的性格及情感线索进行了重新组合,使同一事件的发生经过与历史有了微妙的差异性,这种改编方式在突出影视创作的自由度的同时,也使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和行为内涵发生了偏离。
二.历史人物影视改编的平衡性
在历史人物影视改编的形态中,存在着艺术内涵表达上的平衡性问题,即历史形象和人物衍生形象的冲突。在以历史人物为核心的影视改编作品中,其剧情走向和人物行为必然不会完全遵循史实记载中展现的内容,而历史人物所做出的行为即使在当今社会意识中合情合理,在其生活的时代极有可能是脱离常理,不符合逻辑的,这种历史与当今时代的逻辑冲突是许多历史剧在情节和思想内涵上具有脱节感的原因所在。
此外,历史人物改编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再塑造,也有可能使人物形象在艺术上得以完善,从而重新构建大众认知上的历史人物形象,许多经典人物的艺术形象因此得以形成,例如《神探狄仁杰》中的狄仁杰形象,在尽量不违背历史的前提下进行了性格细节等各方面的还原,使狄仁杰这一历史人物变得更加真实,具备了丰富的人物性格和艺术内涵。其本质在于剧集把握住了对历史人物进行改编的平衡性,很好的协调了人物的真实感和虚构特质,使虚构这一手段对人物形象起到的作用是填补而非覆盖。因此,对历史人物的影视化改编不但需要符合艺术创作的要求,还应当协调情节和人物行为的逻辑性,从而使作品在对人物形象进行调整和改写以符合当下观众审美的同时,还能够保有足够的严谨和逻辑性,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物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平衡。
三.历史人物影视改编的艺术内涵
在书写历史的同时,历史人物对文学艺术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历史题材的人物改编也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艺术上的加工和再创造,而艺术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则是在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中所必须注意的问题,由于影视作品所具有的直观特点,观众在欣赏画面和声音的同时往往不会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思索,而是会留下或深或浅的直观印象,因此,在历史人物进行影视化改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就是作品的价值观导向和内涵,以及人物形象的艺术内涵。当前部分改编作品为了盲目迎合市场需求,让作品更有卖点而对历史情节随意编造更改,丝毫不注重历史人物的原设定,这难免使影视改编流于俗套,失去了历史人物原本具备的艺术内涵。
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影视剧具有审美的特殊属性,这使其具有多维层面的意义。以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为例,作为历史人物二次改编后的影像呈现,其所表达的精神意蕴和文化内涵已与历史人物本身有较大差距。无论是影视剧创作团队的基本定位,还是受众群体的审美心理期待,都脱离了以“史实”为中心的定位模式。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应以反省的精神努力维护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美]鲁晓鹏:《从史实性到虚构性:中国叙事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简介:
王雪梅(1967.10-),女,汉族,贵州人,本科学历,现为贵州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戏剧文学创作与研究,古典诗词创作与研究
关键词:历史人物;影视改编;艺术内涵
引言:
当前我国影视产业蓬勃发展的环境下,以历史人物事件作为主题的改编影视剧和电影仍然在影视市场中长盛不衰,而历史人物在影视改编过程中的还原与否,恰当与否也一直是观众争论的问题。然而无论改编是否恰当,对历史人物进行影视改编都有可能使人物形象和行为从根本上出现改变,而使影视作品完全脱离史实所具备的艺术内涵,亦或让影视作品增添原著所不具备的风韵。
一.历史人物影视改编的艺术规律
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改编中,对于历史事件真实性与虚构性的表达各有不同,以历史人物为主角的改编则能够分为以下几种。
1.历史上存在真人真事:历史上存在真人真事的影视作品改编,是所有改编类型中还原度和写实程度相对最高的种类,其艺术风格也以尽量接近写实为主,而没有过多的幻想改编部分,我国大量古装历史题材影视剧运用的都是这种表达方式,如《宰相刘罗锅》、《大明宫词》、前几年流行的《芈月传》等,在改编的同时尽量保持原本史实和人物的原汁原味,具有高度的真实感。
2.历史上存在真人但无真事:这一类改编剧中对历史人物的改编多是以“戏说”的形式出现,将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在所处时代中进行神化演绎,从而使影视作品获得紧张刺激的艺术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历史人物往往被表现为具有超能力或特殊才能的英雄人物,如《少年包青天》中,包拯等人所经历的一系列疑案并非来源于历史记载,但其人物形象和行为符合历史上包拯的人物特点,因此仍然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
3.历史上不存在真人真事:在此类改编作品中,对历史时代有着较为清晰的表达,但主体是虚构人物在该时代中所遭遇的种种事件,如前几年广为流行的穿越类影视作品和各类网络小说改编作品,在当下依然有着极高的热度。由于主要人物设定不需要根据史实进行刻画,因此能够给人一种新鲜活泼的感受,在便于受众与人物产生共鸣的同时,也使剧情走向获得了较高的自由度。
4.架空历史事件:在这种改编剧中,历史人物和時代都是确定的,但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历史事件的发生经过是架空的,国内大量对三国题材的改编剧都在此类,如《军师联盟》中,人物、事件和时代都符合原本设定,但对各类人物的性格及情感线索进行了重新组合,使同一事件的发生经过与历史有了微妙的差异性,这种改编方式在突出影视创作的自由度的同时,也使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和行为内涵发生了偏离。
二.历史人物影视改编的平衡性
在历史人物影视改编的形态中,存在着艺术内涵表达上的平衡性问题,即历史形象和人物衍生形象的冲突。在以历史人物为核心的影视改编作品中,其剧情走向和人物行为必然不会完全遵循史实记载中展现的内容,而历史人物所做出的行为即使在当今社会意识中合情合理,在其生活的时代极有可能是脱离常理,不符合逻辑的,这种历史与当今时代的逻辑冲突是许多历史剧在情节和思想内涵上具有脱节感的原因所在。
此外,历史人物改编作品对人物形象的再塑造,也有可能使人物形象在艺术上得以完善,从而重新构建大众认知上的历史人物形象,许多经典人物的艺术形象因此得以形成,例如《神探狄仁杰》中的狄仁杰形象,在尽量不违背历史的前提下进行了性格细节等各方面的还原,使狄仁杰这一历史人物变得更加真实,具备了丰富的人物性格和艺术内涵。其本质在于剧集把握住了对历史人物进行改编的平衡性,很好的协调了人物的真实感和虚构特质,使虚构这一手段对人物形象起到的作用是填补而非覆盖。因此,对历史人物的影视化改编不但需要符合艺术创作的要求,还应当协调情节和人物行为的逻辑性,从而使作品在对人物形象进行调整和改写以符合当下观众审美的同时,还能够保有足够的严谨和逻辑性,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物形象与历史形象的平衡。
三.历史人物影视改编的艺术内涵
在书写历史的同时,历史人物对文学艺术创作提供灵感和素材,是文化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历史题材的人物改编也不可避免的需要进行艺术上的加工和再创造,而艺术和历史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则是在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中所必须注意的问题,由于影视作品所具有的直观特点,观众在欣赏画面和声音的同时往往不会对作品的内涵进行深入思索,而是会留下或深或浅的直观印象,因此,在历史人物进行影视化改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就是作品的价值观导向和内涵,以及人物形象的艺术内涵。当前部分改编作品为了盲目迎合市场需求,让作品更有卖点而对历史情节随意编造更改,丝毫不注重历史人物的原设定,这难免使影视改编流于俗套,失去了历史人物原本具备的艺术内涵。
作为艺术门类之一的影视剧具有审美的特殊属性,这使其具有多维层面的意义。以四大名著的影视改编为例,作为历史人物二次改编后的影像呈现,其所表达的精神意蕴和文化内涵已与历史人物本身有较大差距。无论是影视剧创作团队的基本定位,还是受众群体的审美心理期待,都脱离了以“史实”为中心的定位模式。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应以反省的精神努力维护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2].[美]鲁晓鹏:《从史实性到虚构性:中国叙事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简介:
王雪梅(1967.10-),女,汉族,贵州人,本科学历,现为贵州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戏剧文学创作与研究,古典诗词创作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