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学生是客观存在的,这部分学生就业存在困难,本文主要分析普通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解决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弱势群体;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238-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高校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多增快。2001年为114万,到2011年约758万人。而据中国青年报调查统计,现在全国大学生中经济弱势群体学生的比例将近30%。由此可知,我国每年将有近百万经济弱势群体学生需要就业。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经济弱势群体毕业生的工作具体表现为在就业时间晚、就业质量差、就业率低、毁约率高。加强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工作,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找到理想工作,是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制度原因
1.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不健全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日益为求职择业的学子们所熟悉。但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就业有着较大的影响,社会就业环境中还存在着不少就业壁垒和就业歧视现象。有些地区和用人单位甚至对求职者来源地区和户口也都做了严格的限制,使得本就处于弱势的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在求职时雪上加霜。
2.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局限
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等方面还是很有局限。有时候,很多普通高校学校对经济弱势群体学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导不到位,对其提高综合能力的训练较少、方法较少,对他们就业的培训和辅导还很浅显,致使很多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很多地方高校就业信息闭塞、就业信息系统管理落伍,在人才招聘信息管理等具体方面做的不够到位。由于信息不及时不准确,毕业生往往会错失很多机会,而经济弱势群体毕业生所受影响更大。
(二)经济原因
经济弱势群体学生主要来自偏僻农村,或来自城市低保家庭,日益高涨的学费已经使经济弱势群体学生难以承受。临近毕业,日益攀升的就业成本,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面对各种补习班、辅导班的高额学费,经济弱势群体学生望而却步。考研辅导、报名考试、进行复试等程序至少需要几千块钱,如果是自费读研,学费至少几万元。公务员和事业编制招考,从报名到笔试、面试、体检等程序,一场拉锯战下来,大多情况下还是没有结果。几千元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年的家庭收入。这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手脚,使他们不能多的选择、多方比较,在众多的就业机会面前只能望洋兴叹。
(三)个人原因
1.就业能力欠缺
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大部分来自偏僻农村,由于城乡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得他们在综合素质方面远远不如城市学生:如专业特长方面、社交方面、沟通方面、行动力方面、英语和计算机方面、心理素质等方面,就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很多经济弱势群体学生每天为了打工赚钱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参加集体和社团活动,能力得不到锻炼,也没有机会获得各种荣誉称号。这些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欠缺,使经济弱势群体学生丧失了参与就业竞争的重要砝码,减小了他们就业成功的机率。
2.自我定位不准
经济弱势群体学生的求职价值取向单一,常呈现为两种现象。一部分优秀同学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宁愿在城里失业,也不愿去偏僻地方工作,不愿到基层就业,更不愿回到自己的家乡建功立业,这样就导致就业困难。另一方面表现一般或较差的经济弱势学生,对就业竞争则具有恐惧和自卑心理,有强烈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寻找就业机会缺乏积极性。
二、解决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一)个人方面
1.转变就业观念
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在要确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择业目标,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科学分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导向,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到家乡、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就业,到需要自己的地方体现价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变翘首观望为积极进取,变循规蹈矩为开拓创新,不仅自主择业,更应能动地创造新的职业,使自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所有的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复合型全能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既具有职业岗位能力、又具备个人持续发展能力的通用型人才,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应提前感受到来自于市场方面的压力,懂得珍惜机会;要及早规划和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从大一就开始提前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来进行职业准备;逐步积累职业意识,提前参与一些模拟或实际的就业洽谈会;科学分析自身优劣势,抓住就业的机遇与挑战。
3.走自主创业之路
在当今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经济弱势群体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己创业意识、走创业自救之路。经济弱势群体学生要激发自己的创业兴趣和动机,破除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创业环境等各种现实的因素,全面提高创业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要坚定信念、明确目标、懂得方法、抓住时机、吃苦耐劳,才会逐步走向成功,实现自己辉煌壮丽的人生理想。
(二)政府方面
深化就业体制改革,降低就业成本,完善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保障政策。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宏观引导与政策支持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目前,国家认识到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问题,已出台了部分帮助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的特殊政策,但地方各级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力度不太一致,有的对解决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有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有的仍停留在政策宣传阶段,完全落实的很少。因此,中央政府做到统一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为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提供切实保障。
(三)社会方面
用人单位要积极配合,大力拓宽用人需求,为经济弱势群体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用人单位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为国家分忧为人民解困的重任,要主动关心和帮助经济弱势群体学生群体。一方面,社会各个用人单位要学会慧眼识英才、选优扶贫,理顺用人招聘机制,逐步杜绝人情因素,坚持公开公平的竞聘原则,让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凭个人能力就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大力拓展用人需求,主动接收经济弱势群体学生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求职者,使本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拥有合理的人才资源保障。
总之,只有在正确分析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困难原因的情况之下,在个人、政府、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之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创造相对公平的就业机会,逐步解决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文华.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分析与对策探讨[J].太原大学学报,2011(02).
[2]张革英.弱势大学生群体就业难原因与对策剖析[J].职业时空,2011(02).
[3]郑巧.论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职业指导[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9).
[4]李伯枫,张戈,邢希娜.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透视及扶植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7(14).
[5]陈玲.浅析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6]王祚桥,邹小荣.基于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力教育工作初探[J].科技创业月刊,2006(05).
[7]王山群.大学生弱势群体透视及扶植途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8]高飞.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9]陈春琳.教育公平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创业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关键词]高校;弱势群体;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238-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高校每年的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多增快。2001年为114万,到2011年约758万人。而据中国青年报调查统计,现在全国大学生中经济弱势群体学生的比例将近30%。由此可知,我国每年将有近百万经济弱势群体学生需要就业。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经济弱势群体毕业生的工作具体表现为在就业时间晚、就业质量差、就业率低、毁约率高。加强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工作,帮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找到理想工作,是地方普通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制度原因
1.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不健全
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日益为求职择业的学子们所熟悉。但在平等竞争的用人机制尚未健全的今天,学生背后的各种社会关系对就业有着较大的影响,社会就业环境中还存在着不少就业壁垒和就业歧视现象。有些地区和用人单位甚至对求职者来源地区和户口也都做了严格的限制,使得本就处于弱势的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在求职时雪上加霜。
2.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局限
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等方面还是很有局限。有时候,很多普通高校学校对经济弱势群体学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指导不到位,对其提高综合能力的训练较少、方法较少,对他们就业的培训和辅导还很浅显,致使很多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对自身定位不准确。很多地方高校就业信息闭塞、就业信息系统管理落伍,在人才招聘信息管理等具体方面做的不够到位。由于信息不及时不准确,毕业生往往会错失很多机会,而经济弱势群体毕业生所受影响更大。
(二)经济原因
经济弱势群体学生主要来自偏僻农村,或来自城市低保家庭,日益高涨的学费已经使经济弱势群体学生难以承受。临近毕业,日益攀升的就业成本,进一步增加了他们的经济负担。面对各种补习班、辅导班的高额学费,经济弱势群体学生望而却步。考研辅导、报名考试、进行复试等程序至少需要几千块钱,如果是自费读研,学费至少几万元。公务员和事业编制招考,从报名到笔试、面试、体检等程序,一场拉锯战下来,大多情况下还是没有结果。几千元对于贫困家庭的学生来说,可能就是一年的家庭收入。这严重束缚了他们的手脚,使他们不能多的选择、多方比较,在众多的就业机会面前只能望洋兴叹。
(三)个人原因
1.就业能力欠缺
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大部分来自偏僻农村,由于城乡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得他们在综合素质方面远远不如城市学生:如专业特长方面、社交方面、沟通方面、行动力方面、英语和计算机方面、心理素质等方面,就使得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很多经济弱势群体学生每天为了打工赚钱疲于奔命,没有时间参加集体和社团活动,能力得不到锻炼,也没有机会获得各种荣誉称号。这些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欠缺,使经济弱势群体学生丧失了参与就业竞争的重要砝码,减小了他们就业成功的机率。
2.自我定位不准
经济弱势群体学生的求职价值取向单一,常呈现为两种现象。一部分优秀同学自视甚高,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宁愿在城里失业,也不愿去偏僻地方工作,不愿到基层就业,更不愿回到自己的家乡建功立业,这样就导致就业困难。另一方面表现一般或较差的经济弱势学生,对就业竞争则具有恐惧和自卑心理,有强烈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寻找就业机会缺乏积极性。
二、解决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一)个人方面
1.转变就业观念
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在要确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择业目标,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科学分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家的就业政策和就业导向,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到家乡、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就业,到需要自己的地方体现价值。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变翘首观望为积极进取,变循规蹈矩为开拓创新,不仅自主择业,更应能动地创造新的职业,使自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所有的用人单位希望招聘到复合型全能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既具有职业岗位能力、又具备个人持续发展能力的通用型人才,而综合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应提前感受到来自于市场方面的压力,懂得珍惜机会;要及早规划和设计自己的大学生活,从大一就开始提前接触和了解就业状况,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来进行职业准备;逐步积累职业意识,提前参与一些模拟或实际的就业洽谈会;科学分析自身优劣势,抓住就业的机遇与挑战。
3.走自主创业之路
在当今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经济弱势群体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己创业意识、走创业自救之路。经济弱势群体学生要激发自己的创业兴趣和动机,破除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创业环境等各种现实的因素,全面提高创业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在创业过程中要坚定信念、明确目标、懂得方法、抓住时机、吃苦耐劳,才会逐步走向成功,实现自己辉煌壮丽的人生理想。
(二)政府方面
深化就业体制改革,降低就业成本,完善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保障政策。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宏观引导与政策支持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目前,国家认识到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问题,已出台了部分帮助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的特殊政策,但地方各级政府执行中央政策的力度不太一致,有的对解决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有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有的仍停留在政策宣传阶段,完全落实的很少。因此,中央政府做到统一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为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提供切实保障。
(三)社会方面
用人单位要积极配合,大力拓宽用人需求,为经济弱势群体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用人单位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为国家分忧为人民解困的重任,要主动关心和帮助经济弱势群体学生群体。一方面,社会各个用人单位要学会慧眼识英才、选优扶贫,理顺用人招聘机制,逐步杜绝人情因素,坚持公开公平的竞聘原则,让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凭个人能力就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大力拓展用人需求,主动接收经济弱势群体学生中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求职者,使本单位在发展过程中拥有合理的人才资源保障。
总之,只有在正确分析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困难原因的情况之下,在个人、政府、社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之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创造相对公平的就业机会,逐步解决高校经济弱势群体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文华.高校贫困生就业弱势分析与对策探讨[J].太原大学学报,2011(02).
[2]张革英.弱势大学生群体就业难原因与对策剖析[J].职业时空,2011(02).
[3]郑巧.论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职业指导[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09).
[4]李伯枫,张戈,邢希娜.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透视及扶植途径[J].现代企业教育,2007(14).
[5]陈玲.浅析弱势群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4).
[6]王祚桥,邹小荣.基于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力教育工作初探[J].科技创业月刊,2006(05).
[7]王山群.大学生弱势群体透视及扶植途径[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
[8]高飞.大学生弱势群体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
[9]陈春琳.教育公平视阈下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创业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