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设计与资源建设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cho_sea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教学逐渐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它不仅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不足,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完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平台,适合个体的自主式学习。所以,自主学习模式成为了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主要模式,它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对于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其内容包括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呈现,教学环境设计,课程的评价。其中网络资源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建立CAI软件库、资料库、电子图书馆、模拟学校。
  关键词: 自主学习 网络课程设计 资源建设
  
  一、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概述
  
  (一)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内涵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复杂的认知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和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传统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就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平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按照一定教学要求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提供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都比较丰富灵活,适合于学生使用网页浏览器,进行交互式的自主学习。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二)自主学习型网络教学的特点
  1. 开放性
  Internet的开放性使得学生可以在任何具有上网条件的计算机上登陆教育网站,并方便地链接到任何有效的资源网站(页),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讨论,自主掌握学习过程。利用网络的开放性,随时随地都可以查到最新技术及信息,教师和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更方便地获取、加工、存储和提取信息,有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效果和效率。
  2. 自主性
  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形声兼备的学习信息资源,学生可以从网络中获得的学习资源不仅数量大,而且多视野、多层次、多形态。与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或几本教材和参考书为仅有的信息源相比,学生有了很大的、自由的选择空间,选择的自由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关键。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不再被那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选择他们所需的学习材料;学生有可能按照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和安排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网络中学习还可以使信息的接受、表达和传播相结合,学生通过他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使自身获得一种成就感,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主性。
  3. 交互性
  网络教学的设计可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学中以一种交互的方式呈现信息,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的情况来调整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和自己的任课教师进行相互交流,而且可以向提供网络服务的专家请求指导,提出问题,并且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和BBS等网络技术而实现,可以在网络上讨论任何问题,于是学生不仅从自己的思考过程中获取知识,还从别的同学的观点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建构和转换自己知识的目的;学生还可以根据网络电脑提供的反馈信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自由进退、自主构架、自主学习。
  4. 个性化
  网络教学可以进行异步的交流与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学习,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的人为现象。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网络交流,在学习的进行中就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及时地按要求调整学习,利用网络可在任何时间进行学习或参加讨论及获得在线帮助,从而实现真正的个别化教学。此外,网络中有大量的个性化教育资源,如专题网络、教育专家个人网页、专题新闻、专业学术组织的网页、专业化的电子杂志等,这些网上资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余地。
  
  二、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理论基础
  
  90年代以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逐渐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理论,它对现代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教师和学习伙伴的交流、协作,最终以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是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协作”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和同学的相互作用;“会话”是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①网络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从被动地接收知识转为主动探索式学习。在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具有终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适应信息时代快速发展和变化的高素质人才。所以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网络教学是非常适宜的。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目前已开发出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
  
  三、 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设计
  
  网络课程设计是教师在网上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教师需要把课程编写成网页的形式并进行一系列的备课。在自主学习型网络教学中,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特别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应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教学内容”、“自主学习策略”和“学习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学的前提与条件,二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要通过自主学习策略激发学生去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诱发学习的内因),三则是为学生主动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提供学习的外因)。由于网上教学与传统教学有很大区别,教师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教师由原来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设计的重点应考虑放在现代网络教学手段与授课课程内容的整合上。
  设计网络课程教学时,要遵循以下教学设计原则: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设计教学活动时注意情境创设,强调“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强调“协作学习”,要注重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注重基于网络教学策略设计。
  网络课程的具体开发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网络课程建设要充分体现远程教育的特点,能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与自觉性;网络课程都必须满足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基本条件,还应具备安全、稳定、可靠、下载快等特点;网络课程应有完整的文字与制作脚本(电子稿);网络课程文字说明中的有关名词、概念、符号、人名、定理、定律和重要知识点都要与相关的背景资料类相链接;对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可适当采用图片、配音或动画来强化学习效果,但要避免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纯表现式的图片或动画。
  泰勒(R.W.Tyler)在1942年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系统总结了课程开发的整个过程,提出了“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的课程开发模型,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模型可参照泰勒原理,并结合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方法,在选定的网络环境条件和多媒体资源支持下进行设计。力争体现出网络教学的特征,突破泰勒原理的局限。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开发的过程主要包括:确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呈现;教学环境设计;课程的评价。各个设计过程阶段包含的基本内容如下:
  (一)确定课程目标
  首先确定明确的课程目标,然后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需要定义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环境所覆盖的领域知识有哪些。课程目标重视突出发展性课程目标。根据不同的内容区分预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以便在下一步设计策略时确定不同的学习路径。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呈现
  1. 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原则)
  (1)内容表现与行为目标相结合
  网络课程的内容既要体现出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还要按照学习者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兴趣、需要、经验背景等来组织。学科体系是客观事物的发展和内在联系的反映,课程之间不是独立存在的,而在其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课程内容的组织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发展阶段和认知特点,学生就难以接受,那么网络课程的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学生除了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必须培养解决问题、敢于质疑的能力,激发自己的首创精神。因此,网络课程的行为目标不是把重点放在事先规定的结果上,而是放在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灵活性、理智探索、人格品质和创造性的反映上。
  (2)个别化学习与协作化学习相结合
  网络课程应提供完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者进入网络教学系统后,可根据课程信息库中的课程设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可获得个人的笔记本、电子信箱、课程信息和资源库、网上练习。其中学生笔记本和网上作业与测验充分体现了个别化自主学习情境:学生笔记本——是辅助学习工具,具有随时在线存储、提交信息的强大功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在课程内容上加注,记录下学习的心得、疑难问题和重点内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学习资源。另外,通过网络笔记本可以设定标签以标记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资源搜索,有助于学习者进行探索式学习。网上作业与测验——是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检验,及时知道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下一步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达到预定的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网络课程又应提供协作化学习的环境。对于某些教学内容的学习需要依赖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和群体的协商与对话(如: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实验、得到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可以进入虚拟教室进行必要的沟通与交流,开展协作学习,使学生感觉到不是纯粹在向计算机学习,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与其他学生在共同学习,体现了人性化的交流,弥补单独学习的缺憾。协作化学习的核心是让一群学习者“共同”去完成某一学习任务(问题解决、专题研究、个案设什),对知识的建构是在与同伴间竞争、沟通、协调和合作下逐渐形成的。
  (3)连贯性与整合性相结合
  加涅认为:学习任何一种新的知识技能,都是以已经习得的、从属于它们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除了基本的生长因素之外,主要是各类能力的获得和累积过程。①因此,网络课程在组织时要连惯性,体现出由简单到复杂的层次递进关系,另外,要提供系统信息的框架,增强导航功能,以避免学习者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中迷失方向。
  整合性是指在网络课程中,能包容相关知识点,体现各种课程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甚至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界限。整合性有助于学生获得统一的观点,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并把所学的课程内容整合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更多地关心知识的应用而不是知识的形式。
  2.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
  (1)布鲁纳的知识结构组织方式
  布鲁纳强调说:“任何概念或问题或知识,都可以用一种极其简单的形式来表示,以便使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用某种可以认识的形式来理解它。”②在他看来,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的和富有活力的简便方式表达出来。于是,布鲁纳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思想。每门学科都存在一系列的基本结构。所谓的“学科基本结构”,就是指某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在他看来,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应该是学习知识方面的最低要求。学生如果掌握了“学科基本结构”,就能更好地掌握整个学科。这样,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就成为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在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内容的组织上,由布鲁纳的知识结构思想的指导,可以以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为核心内容,围绕基本概念和原理再列举一些事例、例证、解释和说明等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这样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适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应用原理去解决问题。
  (2)布鲁姆的螺旋式组织方式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学生的认知领域可以分为识记、领会、应用、创造等几个层次(其中识记、领会、应用可理解为是一种接受),学生的认知也是按上述几个层次发展的,学生的认识水平就是在这几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③在设计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内容时,可以按照布鲁姆的螺旋式组织方式,遵循识记—领会—运用—创造的规律,设计组织课程的内容,使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自主学习紧密联系,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3)主题式组织方式
  主题式组织方式是指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经过结构化的主题进行学习的一种课程内容组织方式。在这种方式中,“主题”成为学习的核心,而围绕该主题的结构化内容成了学习的主要对象。这种组织方式具有主题集中、组织良构、利于探究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提高学习的效率,改善学习的效果,进而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到。一方面,在这种组织方式下的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的学习内容是按照“主题”的方式进行的,同时主题又是经过“结构化”处理的,学生要学习的内容集中、有序,同时由于整个学习内容的组织是围绕“主题”展开的,利于资源的拓展和扩充,在学习内容的“质”和“量”上对学生的学习提供网络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主题”的属性,体现教学同“社会,自然,生活”的联系,选择一些同自然、社会、生活相接近,学生又很感兴趣的主题,让学生来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按照主题式组织方式安排的课程内容具有整合性、活动性、生活化的特点。
  3. 课程内容的呈现
  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内容呈现主要是多媒体呈现,对各种媒体进行处理通常有如下方式:
  文字可用于表达概念、原理等内容,通过使用不同色彩、字体及排版方式使文字材料阅读起来更加赏心悦目、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比传统教科书上的文字易于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要注意描述性文字要精炼、准确。中文字体尽量用宋体和黑体,字号不宜太小和变化太多,背景颜色应与字体前景颜色协调,以便减少在屏幕上阅读的疲劳。
  图片可使内容图文并茂,好的图片处理可以呈现许多特效:如用鼠标点击图中某部分即可弹出该部分的放大或更详细的图示,或对该部分加以标注和解释,或演示该部分工作原理的动画,并配以音频解说等。在画质上,应要求构图合理、美观,画面清晰、稳定,色彩分明、色调悦目,动画、影像播放流畅、具有真实感。图形图象应有足够的清晰度。色彩的选择应清晰、明快、简洁,颜色搭配合理,主题与背景在色彩上要有鲜明的对比。网页色调要与内容相适应,背景颜色应与前景颜色协调,各页间也不宜变化太大。
  动画是网络课程制作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其难点。课程实验在实验室的操作过程用动画去体现,并尽量用真实图片替代绘制模型,真实地体现计算机模拟实验过程。动画的造型要合乎教学内容的要求,比喻和夸张要合理,动作应尽量逼真,动画要尽可能接近事实。
  视频主要用来展现一些复杂现象或过程,特别是用图片、动画等媒体形式难以展现的实验和现场实际效果。由于动态视频影像的信息量大,受网络带宽的限制,播放可能会出现停顿现象,这时应适当减小影像的播放窗口,要尽可能采用流媒体技术。
  音频媒体可作为网页的背景音乐,也可作为动画、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的同步解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进入有声世界。在声音质量上,应要求解说准确无误、通俗生动、流畅清晰;音响时机恰当、效果逼真、配乐紧扣主题,有利于激发感情、增强记忆。在声音的处理上要慎重考虑,要考虑网络带宽的制约,应与影像结合起来综合平衡。
  在内容结构上:同一网页中不宜同时出现过多动态区域。网页长度不宜太长,一般不要超过三屏,在800*600屏幕分辨率下不应横向滚屏。每门课程的网页应保持统一的风格和操作界面。控制功能、操作方法符合常规习惯。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尽量加入交互方式,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在疑难的知识点上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展现其内涵,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习者对课程中的有关图片、资料、动画可选择浏览或不浏览,也可选择背景音乐开或关,以及配音阐述的开或关。网络课程每个知识点都应提供相关的参考文献资料链接,以拓广学生知识面。
  (三)教学环境设计
  课程教学内容设计是实施网上教学的根本,但绝对不是网上课程内容设计的全部。在网上进行学习,强调以学为中心,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网络课程设计过程中应注意设计大量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资源,促进学生的自主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促进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在一个典型的网络教学系统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有协作讨论、课程答疑、在线交谈、课程资源、测验试题等,这些资源都应该在统一的网络教学环境下管理与使用。教学环境设计主要指在统一的教学支持平台下的自主学习资源设计,而不是网络教学软件的设计,教师只需关注如何在网络平台设计具体的学习支持资源,而无需关注具体的程序设计,比如与网络课程学习直接有关的课程大纲、练习题、常见问题、讨论论题等,所有内容直接在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界面中录入,或通过标准的TXT或RTF文件提供。
  1. 协作讨论论题及内容设计
  网络教学有良好的异步交互的优良特性,通过网络可以有效地对某一个论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我们每个人都有过课堂讨论的体验,但课堂讨论由于时间有限、参与人数等讨论发言都很简要,一般都是几段话,这种时间有限的讨论往往浮于表面层次,感性成分居多而很难进行非常理性的思考,因为课堂讨论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难以深入。而基于Web的BBS(电子布告牌)系统,它是以发表文章为基本的讨论交流形式,这种交流是不受时间限制的,参与讨论的学习者可以对讨论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通过不同观点和立场的碰撞与交流,学习者可以对一个复杂事物达到一个相对全面且深刻的理解。通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以及驾御文字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异步讨论可以大大促进学生对某些复杂事物的认识深度以及自主思维的深度,但前提是被讨论的问题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讨论空间,也就是问题要有相当的复杂性和歧义性,要能够诱发不同的观点,要能够诱发不同层次的思维。这样讨论才能有效地展开,才会引起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学习者的参与度。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深入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一些有争鸣空间的问题,教师还应对这些问题进行多侧面多角度的考虑,准备一些讨论发言文章,以便在讨论过程中诱导讨论展开的方向,促进讨论展开的深度与广度。
  2. 设计课程答疑
  对于网上学习,学习者必须进行自主学习,没有了教师面对面的解释和演绎,它要求学习者从听众变成索求者,进行深入的思考。但到了百思不得其解时,及时的答疑和帮助则成了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对课程内容理解得较为深刻,他应该知道初学者容易遇到那些问题,学习过程中有那些常见的疑问,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将这些问题及其答案罗列出来,放在答疑系统中。这样,当学习者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从答疑系统中获得迅速的解答,消除学习过程的许多障碍,也可以减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答疑的工作量,缩短学生获得解答的时间。
  在设计课程疑问及解答中应注重利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学习者有意识的选择性注意。因为问题在吸引和保持学习者的注意,使学习者对重要信息保持高度警觉和提高学习者心理上的参与方面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注意策略。在学习新材料前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不仅有助于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吸引到重要的信息上,忽略无关的或不重要的信息,而且问题还能提供一种“推敲”的功能,通过推敲使信息的含义更为明了,从而促进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提高学习效率。此外,问题的类型也影响到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注意,若问题涉及材料的基本结构,学习者将注意材料的主要内容;若问题涉及材料的细节,则学习者注意材料中的细节。鉴于问题在吸引和保持学习者的注意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设计中,应根据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的位置和问题的类型。一般对学习材料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可通过前置问题的设计,激发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前置问题的设计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或提出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一些问题来达到;为了促使学习者回忆已学过的学习材料,强化记忆,可通过后置问题的设计来达到目的。
  3. 计划在线交谈话题
  同步讨论类似于面对面讨论方式,学习者之间可以跨越地理位置进行实时的交流,实时讨论比较适合用于激发碰撞新观念、新想法,教师进行实时答疑和辅导、实时答疑的活动等,也可以进行一些情感交流,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应注意设计一些实时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问题设计应具有情感交流的情形。讨论话题应能启发新思路、新观点,讨论话题应有一定的密集性,不能过于分散。
  4. 设计课程资源
  教师设计的主体教学内容信息容量是有限的,若没有丰富的相关教学资源支持,就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不利于促进多面性思考,不能满足众多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因此,网络课程设计应该是一种基于资源型的课程设计,它有两个并列的主体,一是课程的主体教学内容,二是丰富的课程教学(学习)资源,网络教学资源的开放性与全球化为资源的课程设计提供了最适宜的土壤。网络课程资源设计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① 教学资源要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避免与课程教学目标无关的资源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与参与度。
  ② 要以良好结构的方式来组织课程资源,以便学生能快速地定位自己所需的课程资源。
  ③ 课程资源应有丰富的消息量,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探索发现的空间。
  ④ 课程资源应有丰富的表现形态。它应涵盖媒体素材(音频、视频、动画、文本、图形)、案例素材、文献资料、课件素材等多种形式,满足学习多样性的需求。
  ⑤ 课程资源内容应具有良好的多样性。不同的资源应有不同的阐述角度以及不同的阐述观点,在内容的深度上也应有不同的层次,满足不同认知层次学习者的需求。
  ⑥ 教学资源应有比较合理的“颗粒度”,资源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可重用性较强。
  ⑦ 课程资源应有一定的涵盖面,对课程的每一个教学知识点都应有一定数量的教学资源支持。
  5. 设计测验试题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测量与评价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测评系统具有自动组卷、联机考试、自动(联机)阅卷、试题管理等一系列功能。它可以对网上教学中的考试与作业提供全面的支持。测评系统的核心是一个网络题库,它将试题按照经典测量理论进行严密的组织存储。它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设计一定量的测验试题,并按照经典测量理论的方式对试题进行属性标记,最后纳入试题库中。
  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形式,测量与评价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测评系统具有自动组卷、联机考试、自动(联机)阅卷、试题管理等一系列功能。它可以对网上教学中的考试与作业提供全面的支持。测评系统的核心是一个网络题库,它要求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设计一定量的测验试题,并按照经典测量理论的方式对试题进行属性标记,最后纳入试题库中。试题的组织与编写必须以学科的知识点结构为依据,建设题库之前,必须首先确定学科的知识点结构,在按学科知识点结构组织试题时,还需注意学科知识点结构的区别,例如语文、英语等学科,整个学科知识点之间逻辑性不强,每一个教学单元都包括很多的知识点,而物理、数学等学科则不同,知识点之间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而且一个知识点往往代表某章或某节的内容,不会被包含在其它章节之中。在组织试题时,尤其是在设计题库管理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并适应这种学科知识点结构的区别。试题数量要足够多,在各指标属性区间内均衡分布,核心属性有知识点、难度与认知分类,以这三个属性为核心,形成三维立体交叉网络,网络上的每个交叉结点上都有合理的试题量,在保证这个核心结构的基础上,还应注意试题在题型和区分度上的合理分布,要处于基本的均衡状态。试题内容要科学,不能有任何错误;无歧义性,表述简单明确;无关联性,试题之间不能有相互提示,不能相互矛盾;试题参数标注要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要注意试题与课程相关,主要是针对课程的难点和疑点。
  在设计测试和作业试题时,常用的问题类型有是非题、选择题、填充题、配对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它们中有些问题类型侧重于材料的细节,如填充题、配对题等;有些侧重于材料的基本结构,如简答题、论述题等,以上这些问题类型较适宜于后置问题的设计。
  (四)课程的评价
  课程的评价者可以是学习者、学科专家和教学设计专家,评价的内容包括:测试调查学习者的使用效果和授课教师的使用体会;根据课程设计要求目标,检查课程实施中的每一具体环节的运行状态;检查各教学模块内容间的衔接情况;检查网络课程框架结构与网络课程操作的应用性能等。根据反馈信息对网络课程不断修改更新,使之不断完善。
  
  四、 资源建设
  
  网络课程资源是指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信息资源。为了更好地理解问题和建构自己的智力模式,学习者需要知道有关问题的详细信息。学生只有在占有大量信息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形成意义建构。丰富的资源是自主学习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网络课程对学习资源进行设计时,必须详细考虑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查阅哪些信息,需要了解哪方面的知识,从而建立系统的信息资源库,或者推荐给学生一些相关网站,便于学生获得学习信息。
  1. 资源库建设内容
  ① 建立CAI软件库,库中的CAI软件应学科齐全、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以适应各级各类、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网络教学需要和自主学习。
  ② 建立资料库,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师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参考资料(包括各种史料、教案、特级教师的优秀教案和优秀课件的分析等)。
  ③ 建立电子图书馆,在某些校园网上建立CD服务器,采用光盘陈列储存与教育有关的视听材料及重要的图书资料。除此以外,还可以将一些电子图书馆联入网络,从而组成一个庞大的网上电子图书馆,实现一种全新的图书资料检索模式。
  ④ 建立模拟学校,由不同学校、不同地区的优秀教师和教学设计专家组成教研组,负责课程规划与课件脚本的设计。再由软件编程专家负责把脚本制作成高质量的网上教学课件,然后实施网上教学,由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组成虚拟班级,这样就可以形成一所或多所虚拟学校,从而实现某个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远程教学。
  从认知内容不同角度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应遵循细化原则。所谓细化原则就是在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时根据认知内容的不同分类安排其结构,就像图书馆的目录一样,各自归类,一目了然,这样方便查找。同样在教育资源的建设时也应归类,如按学科分,将语文、数学、外语、理化等分开来,这样在查找相关资源时就可以不必花太多时间;还可以根据年级将语文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可以根据知识点来分。因此,细化可以让学习者或教师各知其去向,目标很明确。当然最好用快捷菜单对导航内容作简单介绍,让浏览者知道所链接页是否有其所查内容或所要认知的内容。
  2. 资源库建设应注意以下问题
  ① 开放性。从认知的发展性来讲,任何认知工具、认知内容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将会不断地出现新的内容、新的思想,这些新的东西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在资源建设时应注意内容的可更改性和兼容性。
  ② 共享性。开发建设资源是为了共享,在建设时应尽可能使内容具有共享性。
  ③ 无限交互性。交互是为了互动,互动作用的关键是优化远距离教学过程,提供远距离教学中独立学习的有效性,弥补非面对面远距离教学的不足(如情感交流少等)。
  ④ 个性化。在教学过程中提倡因材施教,在网络CAI中利用其优势,从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出发,设计个性化教学。
  ⑤ 动态性。动态教育网页设计最有利于测评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特征,通过反馈,研究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学方式等。
  ⑥ 协作性。协作精神在当今教育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协作能力也成了教育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达到协作能力的培养目标,首先应从其内容建设着手。
  
  注释:
  ① 加涅.教学设计原理[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② 余文森.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评析[J].外国教育研究,1992.
  ③ 布鲁姆.教育评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2]毛新勇.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J].1999年第1期.
  [3]何克抗.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
  [4]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新发展[M].北京师大.
  [6]张建伟.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J].
  [7]吴海霞,张琴珠.以条件建构——优化理论指导网络课程设计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0.6.
  [8]余胜泉.网上教学、学习与课程设计[J].http://www.etc.edu.cn/show/ysq/net_teach.htm.
其他文献
本文应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践研究法,把原用于服务领域的“DIY”(Do it yourself)模式引入足球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本研究为提高足球的教学效果提供了有效的尝试
目的:探究血液中心成分科护士在制备包装血液职业暴露风险预防探讨有效的防范措施.方法:对本中心成分科护士进行调查,时间范围为2018年5月到2019年12月,从成分科中抽选出36名
摘 要:文章论述了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了传统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关键词: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所需人才的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
目的:探析微创介入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护理方式和效果.方法:整理出本院2018年1月至2018年9月间接治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56例作为实验
摘 要:本文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针对目前山区体育教学的特点和现状,分析了山区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关键词:教师 体育 学生    21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腾飞的新世纪,是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纪,人才竞争将起着举足轻重的决定性作用。人才的基础工程是教育,教育则需要教师做保证。学校是教育活动的基地和主要场所,师资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成败。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只有好的教员,才能教育出好的学
摘 要:对“体育后进生”进行转化教育是笔者重点研究的课题。笔者提出了有效转化“体育后进生”的方法,与同仁共享。  关键词:“体育后进生” 体育教学 转化    所谓“体育后进生”是指运动素质和运动技能以及体育课堂表现都比一般学生有明显差异的学生,他们的身体发展水平与体育教学不相适应,完不成体育学习任务,也不愿意与教师和同学配合。在日常体育教学中,“体育后进生”是客观存在的,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难题之一
摘 要:笔者采用问卷调查、访问、观察等方法,对体育学习困难学生形成原因和影响体育学习困难生学习效能的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转变体育学习困难生的关键是培养良好的学习效能。教师首先要确立正确的学生观,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优化困难生的学习策略和归因方式,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发现并挖掘困难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创建师生、生生平等互动的教学平台。  关键词:体育教学 自信心 逃避运动 个体差异 对
生态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是研究生物同环境、生物同生物关系的学科。发展至今,生态学已有了很多的学科分支。尤其是在当今全球环境危机的大背景之下,生态学业已成为颇为热门的学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学必须要面对全体学生,将使我们的体育教学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尝试运用了分层互动课堂教学策略,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目标分层,搭建成功平台    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没有兴趣的强制性教学,势必会扼杀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自然不会乐学。只有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具体适当的锻炼目
摘 要: 本文对学前体育与中小学体育的开展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探讨,说明了学前、学校体育在人的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小学学校体育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同时也说明了学前体育及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关键词: 学前体育 学校体育 终身体育    前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体育改革和发展中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终身体育。不难理解,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接受体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