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那就是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课堂是动的、是活的、是情景化的、是富有个性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学实践也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探究性,能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能挖掘出来,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轻视学生学的活动过程,由此导致学生读书、思考、讨论、质疑问难的机会与时间减少,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参与意识不强。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尤其明显。鉴于此,本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我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指导掌握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等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把预习变成学生思考问题
新课讲解之前,布置给学生的预习任务是:要求学生针对课文字、词、句、段、标点、修辞等内容提出至少两个问题,并思考初步答案,进入课堂后每个成员先在组内宣读自己的问题。一般一个组会提出10个左右的问题,要求组内解决一部分,然后将有一定难度,深度或者小组内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交给班级来解决。让学生在预习中及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小组讨论则可以让学生在思想交锋中获得合作学习的乐趣,而小组筛选提交到全班的问题则可以代表小组对课文理解的深浅度。抓好预习中提出问题,课前讨论问题,筛选问题这一环节,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关键的一环。
二、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想象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朗读少,老师范读的多。因此,学生就很难理解文章,不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就不可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学生没经过自主探究,他们即使可以模仿老师,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
针对这些,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书要做到三步: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叮叮咚咚;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三、放飞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在快乐合作中学习
合作学习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之一,在实施新课标后的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合作、讨论,形成学生读、学生说、学生议、学生写的教学新局面,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被落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课堂上,精心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辩,变单向的交流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经常用“谁有不同意见?”“谁有补充?”“谁发现了什么?”“谁能表现得更精彩?”等语言,去点燃他们异向思维的火花;以各种激励手段,培養学生的参与、合作的意识,如常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不仅当观众,还要当演员,更要争当主角。在这种和谐、融洽、愉悦、活泼的教学氛围中,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也深深体验到了参与其中的乐趣。
四、尊重学生,关注学生
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生命个体,这就要求教师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成长的期待,以强烈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构建完美的人生。这一点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充满自信、快乐、从容。面对行云流水般的听课者,他们毫不羞涩,"旁若无人",各种教学活动依然井然有序。由于大胆的尝试,才唤醒了学生沉睡的心灵,才让课堂变成了艺术的殿堂,才让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最终使学生由过去的厌学、辍学变成了愿学、乐学。
当然,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引领,离不开教师的宏观调控。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为学生创造学习的空间、提供展示的机会、搭建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 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学实践也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探究性,能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潜能挖掘出来,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轻视学生学的活动过程,由此导致学生读书、思考、讨论、质疑问难的机会与时间减少,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参与意识不强。这种现象在低年级尤其明显。鉴于此,本着“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我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指导掌握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切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等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把预习变成学生思考问题
新课讲解之前,布置给学生的预习任务是:要求学生针对课文字、词、句、段、标点、修辞等内容提出至少两个问题,并思考初步答案,进入课堂后每个成员先在组内宣读自己的问题。一般一个组会提出10个左右的问题,要求组内解决一部分,然后将有一定难度,深度或者小组内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交给班级来解决。让学生在预习中及在讨论中提出问题,其目的是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采用小组讨论则可以让学生在思想交锋中获得合作学习的乐趣,而小组筛选提交到全班的问题则可以代表小组对课文理解的深浅度。抓好预习中提出问题,课前讨论问题,筛选问题这一环节,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关键的一环。
二、在朗读课文时留给学生想象的天空
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课堂朗读少,老师范读的多。因此,学生就很难理解文章,不能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感情,就不可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受?学生没经过自主探究,他们即使可以模仿老师,读得声情并茂,但他们真正理解了多少呢?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
针对这些,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书要做到三步: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在这个无形无声的世界里,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不同,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每个人的看法却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在真切感受基础上的朗读,或如小溪流水,叮叮咚咚;或如激流奔泻,汹涌澎湃;或如置身桃园,鸟语花香,于人于己,谁能说这不是一种真正的享受呢?
三、放飞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在快乐合作中学习
合作学习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之一,在实施新课标后的课堂上,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合作、讨论,形成学生读、学生说、学生议、学生写的教学新局面,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被落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课堂上,精心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去争辩,变单向的交流为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经常用“谁有不同意见?”“谁有补充?”“谁发现了什么?”“谁能表现得更精彩?”等语言,去点燃他们异向思维的火花;以各种激励手段,培養学生的参与、合作的意识,如常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不仅当观众,还要当演员,更要争当主角。在这种和谐、融洽、愉悦、活泼的教学氛围中,语文课堂充满了活力,学生也深深体验到了参与其中的乐趣。
四、尊重学生,关注学生
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活力、有尊严的生命个体,这就要求教师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对成长的期待,以强烈的责任感,帮助学生构建完美的人生。这一点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充满自信、快乐、从容。面对行云流水般的听课者,他们毫不羞涩,"旁若无人",各种教学活动依然井然有序。由于大胆的尝试,才唤醒了学生沉睡的心灵,才让课堂变成了艺术的殿堂,才让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最终使学生由过去的厌学、辍学变成了愿学、乐学。
当然,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点拨引领,离不开教师的宏观调控。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为学生创造学习的空间、提供展示的机会、搭建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