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如果说,情感的挫折与生活的苦难是生命里必然的悲情,晚年的遭受一连串精神重创的李清照又偏是集万千悲苦于一身,《声声慢》里的每一个叠词,每一个意象,可以说,每一个字都是李清照用绝望的眼泪写就,故而不朽。
然而词人是如何传达这种无处寻觅,却又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精神悲苦呢?通读《声声慢》,她仍是用意象叠加的方法来铺叙她的万千苦痛的。只是她笔底下的意象叠加与一般人的意象并不全然相同,总有她自己独到的创改,使每一个意象,都带上了李清照的个性色彩,更准确贴切也更新奇传神地表达出她独特的生命体验与心灵世界。
比如酒,是三杯两盏淡酒。
酒,是李清照词里常见的意象,然而,淡酒却是李清照的首创。宋人辛弃疾“有时三盏两盏,淡酒醉蒙鸿”,洪迈也用过淡酒的意象,但他们都在李之后,恐怕还是借鉴李的。
酒,为何是淡?为伺不是浓酒?浓烈的酒岂不是更能抵挡风寒?词人喝的也许是浓酒,也许是淡酒,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存抵抗晚风的凛冽,在打发这漫长的孤苦的日子,了无生趣啊。心淡,味道就淡了,三杯两盏,一杯又一杯,不过是借助一点酒的力量,来抵挡晚风的凛冽,抵御孤苦。此刻只怕喝再烈的酒,也是寡淡无味的。
菊花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在李清照之前菊花的意蕴基本定型。有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洁,是白居易“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的清贞孤寒,是朱淑贞“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倔强与孤傲,是梅尧臣“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的孤芳幽葩,是苏轼“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的流光溢彩。
但有意思的是,各种意味中,她偏偏只爱陶渊明笔下的高洁隐逸的菊花,她的词作中一旦出现菊花,常与“东篱”相伴,这个我做过统计。我想,大概陶渊明笔底下的清雅高洁孤傲美丽的菊花,最契合李清照的生命与精神。我想她为什么取号为“易安居士”,也与菊花的隐逸易安相关吧。
由此,我推想李清照笔底下的黄花往往就是她自己。
此刻“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是黄花凋零的一地败落,惨不忍睹,实在也是这个渐入老境的女人的枯萎寂寞荒败。这个瞧悴不堪,无可采摘,满地残蕊的枯败的残菊意象,是李清照用自己对残酷无常生命的深切体验塑造出来的独特的意象。
尽管易安有着天纵之才,写着天下第一等的好词,写着天下第一等的美文,还留下了我国女性所作的第一篇文学评论、也是我国词史上最早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文章《词论》——但是她更是个女人,她也会如开败的菊花一般衰老,她更会在国破家亡、风刀霜剑的严苛逼迫下,委顿凋零。我们从落蕊满地的惨败中,似乎可以看到那个孤苦伶仃的女子,独自惶恐彷徨在破碎的山河之中。
相比“人比黄花瘦”,那时有爱情滋润的词人,虽因相思而憔悴消瘦,可与西风中摇曳的菊花一样,应是有楚楚动人,我见犹怜的风姿的,是有期待的,有寄托的。我甚至猜想,赵明诚读到这样的句子,怕首先还是怜之疼之,再发奋写词来与妻子抗衡的吧。那时即便是愁,也是甜蜜的愁啊。
当然,此句的解读,很多人都认为“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乐景衬哀情,“憔悴损”则指词人自己。如今有谁堪摘,是无人摘,无人有心摘,或无人共摘。吴小如等人就持此说。但我以为写黄花败落更切合诗人的心境,契合此情此景。
雁过也,怎可能正好被词人发现了,恐怕是大雁的叫声,引得低头喝酒的词人翘首观望。一个也字,似还有点喜悦。这喜悦从何而来,原来是“旧时相识”。这“旧时相识”或许是李清照化用了“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但语气之肯定果决,显然是李清照的创改,堪称神来之笔。这大雁怎么可能认识呢?这不是现实的真实,是诗歌的真实。
雁过在伤心时候,是旧时相识,有慰藉意。因这旧时相识,可能是当年那云中送锦书之雁?但当日能和契合之夫君书信往来,今日却欲寄无可寄。又或是故园南来之雁?易安实在也是一只去国失侣之雁。然而雁他日可以北归,易安欲归无可归,此雁此情,人何以堪?慰藉之后是什么?是更为巨大的空落。
于是这一瞬间的雁过,让词人从低落的伤心,倒似有他乡遇故知的惊喜,惊喜之后,反触动更深更浓的愁苦。短短三句,情感跌宕起伏之大,让孤苦的词人如何消受?
不得不说,这一创改大大丰富了大雁的象征意味。把这个从前单表归思的候鸟,写出了更为深重复杂的情味。
这一句最有才华的创改,是点点滴滴。点点滴滴,这听觉的刺激并不强烈,但却持续漫长,不可休止;另一方面,是和开头的叠词呼应,构成完整的有机的风格。李清照词里还有“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的句子,对于一个孀居南方的北方女人来讲,生命苦短,变成了生命苦长!白天难过,守着窗户等天黑,好不容易到了黄昏,又要数着这点点滴滴的雨声,一分一秒地熬过漫长的永夜。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诸如此类的改造,在李清照词里屡屡出现,比如她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的改造不仅将菊花与人面相比,而不是平常的桃花,芙蓉,更在于她把菊花放在帘卷西风的活泼自然的情境中,其新巧可爱,清雅动人,也只能用神来之笔形容了。再如“绿肥红瘦”等,无不新奇传神,令人拍案叫绝。从改造意象,使其更能准确贴切传神地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李清照是比柳永要高明的。
柳永最为人称道的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等句子,从手法上来看,也不过是在叠加意象,以渲染氛围。却不如李清照随手创改意象,使其更新鲜神妙。
意象可以创改,历史人物形象也可以创改,苏东坡就是一个特别能创改形象的大师。他的《赤壁怀古》里对周瑜形象的几处改造,都非常成功。比如小乔初嫁放到赤壁之战时,将羽扇纶巾的智者形象嫁接给周瑜,将血腥残酷艰难的赤壁之战,改写成潇洒从容,挥洒自如。从而塑造了一个他理想中的英雄形象,成功地诠释了他对人生之梦的正解,那是豪杰的风流和智者的风流统一的潇洒之梦。
然而,文学是人生的反映,若仅为文学而文学,如专为改造意象而改造,则力量薄弱。
凡艺术作品中意象的改造,都应契合作者之生命与精神,否则不能成功。易安与东坡,都在创改中注入了自己的生命精神,给我们再现了一个个深邃而丰美的心灵世界,故能成就词作的不朽,也是词人自身的不朽,也成就了汉语言文化的不朽。
然而词人是如何传达这种无处寻觅,却又无边无际,无可奈何的精神悲苦呢?通读《声声慢》,她仍是用意象叠加的方法来铺叙她的万千苦痛的。只是她笔底下的意象叠加与一般人的意象并不全然相同,总有她自己独到的创改,使每一个意象,都带上了李清照的个性色彩,更准确贴切也更新奇传神地表达出她独特的生命体验与心灵世界。
比如酒,是三杯两盏淡酒。
酒,是李清照词里常见的意象,然而,淡酒却是李清照的首创。宋人辛弃疾“有时三盏两盏,淡酒醉蒙鸿”,洪迈也用过淡酒的意象,但他们都在李之后,恐怕还是借鉴李的。
酒,为何是淡?为伺不是浓酒?浓烈的酒岂不是更能抵挡风寒?词人喝的也许是浓酒,也许是淡酒,但醉翁之意不在酒,存抵抗晚风的凛冽,在打发这漫长的孤苦的日子,了无生趣啊。心淡,味道就淡了,三杯两盏,一杯又一杯,不过是借助一点酒的力量,来抵挡晚风的凛冽,抵御孤苦。此刻只怕喝再烈的酒,也是寡淡无味的。
菊花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在李清照之前菊花的意蕴基本定型。有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高洁,是白居易“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的清贞孤寒,是朱淑贞“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倔强与孤傲,是梅尧臣“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的孤芳幽葩,是苏轼“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的流光溢彩。
但有意思的是,各种意味中,她偏偏只爱陶渊明笔下的高洁隐逸的菊花,她的词作中一旦出现菊花,常与“东篱”相伴,这个我做过统计。我想,大概陶渊明笔底下的清雅高洁孤傲美丽的菊花,最契合李清照的生命与精神。我想她为什么取号为“易安居士”,也与菊花的隐逸易安相关吧。
由此,我推想李清照笔底下的黄花往往就是她自己。
此刻“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是黄花凋零的一地败落,惨不忍睹,实在也是这个渐入老境的女人的枯萎寂寞荒败。这个瞧悴不堪,无可采摘,满地残蕊的枯败的残菊意象,是李清照用自己对残酷无常生命的深切体验塑造出来的独特的意象。
尽管易安有着天纵之才,写着天下第一等的好词,写着天下第一等的美文,还留下了我国女性所作的第一篇文学评论、也是我国词史上最早产生重大影响的理论文章《词论》——但是她更是个女人,她也会如开败的菊花一般衰老,她更会在国破家亡、风刀霜剑的严苛逼迫下,委顿凋零。我们从落蕊满地的惨败中,似乎可以看到那个孤苦伶仃的女子,独自惶恐彷徨在破碎的山河之中。
相比“人比黄花瘦”,那时有爱情滋润的词人,虽因相思而憔悴消瘦,可与西风中摇曳的菊花一样,应是有楚楚动人,我见犹怜的风姿的,是有期待的,有寄托的。我甚至猜想,赵明诚读到这样的句子,怕首先还是怜之疼之,再发奋写词来与妻子抗衡的吧。那时即便是愁,也是甜蜜的愁啊。
当然,此句的解读,很多人都认为“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乐景衬哀情,“憔悴损”则指词人自己。如今有谁堪摘,是无人摘,无人有心摘,或无人共摘。吴小如等人就持此说。但我以为写黄花败落更切合诗人的心境,契合此情此景。
雁过也,怎可能正好被词人发现了,恐怕是大雁的叫声,引得低头喝酒的词人翘首观望。一个也字,似还有点喜悦。这喜悦从何而来,原来是“旧时相识”。这“旧时相识”或许是李清照化用了“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意,但语气之肯定果决,显然是李清照的创改,堪称神来之笔。这大雁怎么可能认识呢?这不是现实的真实,是诗歌的真实。
雁过在伤心时候,是旧时相识,有慰藉意。因这旧时相识,可能是当年那云中送锦书之雁?但当日能和契合之夫君书信往来,今日却欲寄无可寄。又或是故园南来之雁?易安实在也是一只去国失侣之雁。然而雁他日可以北归,易安欲归无可归,此雁此情,人何以堪?慰藉之后是什么?是更为巨大的空落。
于是这一瞬间的雁过,让词人从低落的伤心,倒似有他乡遇故知的惊喜,惊喜之后,反触动更深更浓的愁苦。短短三句,情感跌宕起伏之大,让孤苦的词人如何消受?
不得不说,这一创改大大丰富了大雁的象征意味。把这个从前单表归思的候鸟,写出了更为深重复杂的情味。
这一句最有才华的创改,是点点滴滴。点点滴滴,这听觉的刺激并不强烈,但却持续漫长,不可休止;另一方面,是和开头的叠词呼应,构成完整的有机的风格。李清照词里还有“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的句子,对于一个孀居南方的北方女人来讲,生命苦短,变成了生命苦长!白天难过,守着窗户等天黑,好不容易到了黄昏,又要数着这点点滴滴的雨声,一分一秒地熬过漫长的永夜。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诸如此类的改造,在李清照词里屡屡出现,比如她的“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的改造不仅将菊花与人面相比,而不是平常的桃花,芙蓉,更在于她把菊花放在帘卷西风的活泼自然的情境中,其新巧可爱,清雅动人,也只能用神来之笔形容了。再如“绿肥红瘦”等,无不新奇传神,令人拍案叫绝。从改造意象,使其更能准确贴切传神地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李清照是比柳永要高明的。
柳永最为人称道的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等句子,从手法上来看,也不过是在叠加意象,以渲染氛围。却不如李清照随手创改意象,使其更新鲜神妙。
意象可以创改,历史人物形象也可以创改,苏东坡就是一个特别能创改形象的大师。他的《赤壁怀古》里对周瑜形象的几处改造,都非常成功。比如小乔初嫁放到赤壁之战时,将羽扇纶巾的智者形象嫁接给周瑜,将血腥残酷艰难的赤壁之战,改写成潇洒从容,挥洒自如。从而塑造了一个他理想中的英雄形象,成功地诠释了他对人生之梦的正解,那是豪杰的风流和智者的风流统一的潇洒之梦。
然而,文学是人生的反映,若仅为文学而文学,如专为改造意象而改造,则力量薄弱。
凡艺术作品中意象的改造,都应契合作者之生命与精神,否则不能成功。易安与东坡,都在创改中注入了自己的生命精神,给我们再现了一个个深邃而丰美的心灵世界,故能成就词作的不朽,也是词人自身的不朽,也成就了汉语言文化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