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会种地的“新型农民”
30岁的周丽敏,是开封乡下的新型农民,其特征之一是,她不会种地。周丽敏是开封县范村乡人。这里的人,祖祖辈辈就种花生。除了花生以外,还种小麦、西瓜和红薯。这里是沙土地,种出来的西瓜脆甜,种出来的花生,拔出来一点土都不带,种出来的白薯又面又甜。
周丽敏上到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遂外出打工,又回来结婚。婚后,丈夫在外工作,她生孩子,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家里的几亩地,包给了亲戚种,地里的活,周丽敏基本不沾手。
随着城乡交流的频繁,农民工大量进城,如今乡下几乎已无传统意义上的中青年农民。80后和90后的青年,多是循着上学打工的路子往外走,他们在家的时候不会种地,打工的时候也不想再回来种地。
另外一种新型农民,即留在家里的中老年人,如今也不以种地为唯一职业。此外他们还跑运输,打零工。因为只靠地里的出产,是没办法养活一家几口的。周丽敏的乡亲们,几乎家家搞养殖,多数是养猪,少的养几头,多的养几百头,个别的养羊、养鸡。猪养肥了,该卖的时候,有人来上门收购,他们把肥猪装上车,有的走到外地,有的卖给本地肉联厂。因此,现在的农村里已没有纯粹的农民了,他们的身份是“兼业化小农”,从事着多元化的经济活动。
即使种地,农民也不愿像他们的前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地出死力。在周丽敏的村里,收麦有收割机,收花生有花生收获机。以前花生田里都是人工除草,大约从10年前,农民开始买除草剂使用,因为人工除草太慢,人也受罪。这似乎是一个象征:能用药、化肥和机械的,就不愿意再用劳力。
这也表现在农民对农作物的选择上。他们喜欢选择管理省力、投入少、产出高、销量大的品种,而会果断地舍弃那些“不挣钱还难伺弄”的农作物。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说法:现在的农民,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了。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慧丽,长期进行乡村建设实践,同时兼任河南开封市市长助理、兰考县委常委。3年前,笔者陪同她在开封某县搞调研时,当地一户农民告诉她:“我种了10亩花生,因为今年雨水多,杂草旺长,就大量往地里打除草剂,比往年多打了一倍还多。这些花生收获后,是卖给国内某大型食用油品牌企业的。但我有3 亩地没打农药,留作种子、自己吃以及榨油。我也不相信商场里卖的油。”
何慧丽认为,城市化、工业化把人异化了。城里人不与大自然接触,不从生命的层次上看问题,竟然发明了化肥、农药。中国5000年都一直肥沃的土地,改革开放30多年就不再肥沃了,地力用尽了。田里的化肥施到一定程度,已经不能提高产量了。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益虫。土壤里的生命单一,生长出的农产品怎么会有营养?农民在大棚里种的蔬菜,供应城里人。被催熟的菜,城里人第一天没吃完,第二天就烂了。
传统耕作文化的丧失
今天留在农村的农民,大多数都已超过45岁,他们属于“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无法生存,只能回家种地。农民的那种匮乏,不是经济上的,而是希望上的,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看不到希望,只能洗净脚板往外走。农民的流动性太大了,共同的凝聚力不在了,成了一个松散的,没有希望的群体,甚至不能说是一个群体了。
传统农民安土重迁,世代与土地联结,黄天厚土。土地不是被当做实体的物品,它是与宗族、家庭、个人传承联系在一起的,过去每个村子里都有土地庙,供养着土地爷。
从人民公社时期,耕种土地丧失了文化的内涵,生产不再有情感、文化、传承,而只是一个目标,土地资源变成了被剥削的物品。农民作为一个经济人,在做经济选择前,都是理性的,都有过对短期利益损失和长期利益损失的衡量。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从族群、生态的维系,变为只看到短期能赚多少钱,所有行为都是单纯的套利行为。种植者更感兴趣的是让他们的产品能更好地养活自己,但这看似轻易能够做到的事,却充满了艰难和风险。单靠种地尚不能使他们过上宽裕的日子,还不得不从别处找钱来弥补生活支出的不足,这限制了他们的选择,使他们无力在疲惫的农田里实验新品种和新技术,而只能采取最保守、最省力的种植方式,何况他们的土地随时可能被城市发展的推土机给碾平,变成宽阔的马路和高楼大厦。
如果说在农业税取消之前,县乡政府就没怎么管过农民种地的事,或者他们曾经因为管错了而遭受农民抱怨的话,那么,你不能指望他们现在比以前做得更好。坦白地说,农业税取消后,县乡政府与农民的距离不是更近了,而是更远了。
在传统的耕作文化断裂后,在我们还没有机会深刻反省“旧的东西哪些好,新的东西那些坏”时,马上一切向钱看,连基本的抗衡力量都没有,农民变成了被资本主义最残忍剥削的一环,他们既是环境的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由于城乡之间的剪刀差,农民的利益被城市拿走了。农民是被动的。他的命运只能在不健全资本主义市场的运作下。他还是孤单的,一个农民对抗一个市场体系,本身能够动员的资源又少,容易被市场各个击破。
农业自古就是个放贷的行业,从种到收,要在几个月之后。农民碰到了不公平的交易现象,没有力气对抗整个体制。不光中国,所有国家的小农经济都没有希望,他们就像是在大海里游泳,呛一口水就淹死了。但他们可以成为支配自己快乐生活的人。他们只要吃得好点,住得好点,有青山绿水就可以了。失去的不会再回来。由于中国传统耕作文化大断裂,社会生产模式有了根本改变,趋向于市场化了。以前农民只靠土地吃饭,现在一部分农民还是,但绝大部分人已不是了。经济形态、物质条件改变了,文化必然改变。
为什么合作社难搞?因为中国的农民已经有几千年不合作的习惯,他们的底子薄,土地零零星星,没有规模化,极度分散的小碎块经济,造成了农民合作难。农民不合作太痛苦,合作又太困难。但农民不合作,在经济社会中会遇到很大的风险,他们会有无力感、不安全感。
政府和企业要帮助农民
在全球化市场时期,中国政府怎么样用行政力量帮助农民,替中国的农民说话?为什么欧美国家的农民很富裕,但绝大部分欧洲、美国在WTO打的反倾销官司还是农产品官司?因为一个政权能够延续下去,必须替它的弱势群体讲话,有一个保护弱势群体的安全网。
台湾比香港更与大陆有类比性。30年来台湾一直往前走。台湾的绿营政要,在台湾天天嚷嚷搞台独,但他们来大陆推销水果,一个个谦卑有礼,因为地方政府必须帮助本县的农民,他要代表农民与市场博弈。每一个资本主义市场,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它的对面要有抗衡的力量,有农业团体、公民组织、政府的行政力量。我们中国还没有这个东西。
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有非常大的集体化现象。美国农业人口只占2%,但每年在美国国会游说的最大力量就是农民的力量。它可以集体组织起来,透过大公司,花钱去游说。美国农民一个人吃的政府补助,远远超过中国农民10年能从市场上得到的东西。
台湾的农产品价格也会波动,但当农产品价格跌破成本价时,农会、政府会按成本价把它全买下来,让农民不要赔钱。
我们有所谓的农业合作社,但除非是领导重视,通过官方力量推动,通过集体力量与市场对弈,不然农民永远是输家。而当农民被各个击破时,你就是要他们的命。有的地方农民响应政府号召,搞大规模耕种,搞产业化,借钱承包土地,到最后,辛苦一年,赔了,欠一屁股债。农民因此而自杀的也不少见。
“政府要帮助农民组织起来。”何慧丽说,“《合作社法》已经公布30年了,全国也出现了不少农民合作的联合体。如果政府的服务体系、支持系统再建立起来,就可以给农民提供些基本准确的情报,比如今年猪价很高,明年千万不要一窝蜂地养猪。今年菜种多了,按台湾农协的经验,就把一部分弄成榨菜、咸菜,有个分流的办法,你不能让市场充斥那么多菜。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国内农民没有组织起来,政府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所以不管种菜、种粮、养猪都没有计划性、没有宏观预测性,而是走到哪儿说哪儿。”
中国政府掌握着社会公器,政府作为农民组织起来的关键外力,具有合法性,是农民依靠的首要对象。在这个基础上,大企业也可以扶持农民,组成面向市场的共同体,集体与市场对弈。
30岁的周丽敏,是开封乡下的新型农民,其特征之一是,她不会种地。周丽敏是开封县范村乡人。这里的人,祖祖辈辈就种花生。除了花生以外,还种小麦、西瓜和红薯。这里是沙土地,种出来的西瓜脆甜,种出来的花生,拔出来一点土都不带,种出来的白薯又面又甜。
周丽敏上到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遂外出打工,又回来结婚。婚后,丈夫在外工作,她生孩子,照顾孩子,料理家务。家里的几亩地,包给了亲戚种,地里的活,周丽敏基本不沾手。
随着城乡交流的频繁,农民工大量进城,如今乡下几乎已无传统意义上的中青年农民。80后和90后的青年,多是循着上学打工的路子往外走,他们在家的时候不会种地,打工的时候也不想再回来种地。
另外一种新型农民,即留在家里的中老年人,如今也不以种地为唯一职业。此外他们还跑运输,打零工。因为只靠地里的出产,是没办法养活一家几口的。周丽敏的乡亲们,几乎家家搞养殖,多数是养猪,少的养几头,多的养几百头,个别的养羊、养鸡。猪养肥了,该卖的时候,有人来上门收购,他们把肥猪装上车,有的走到外地,有的卖给本地肉联厂。因此,现在的农村里已没有纯粹的农民了,他们的身份是“兼业化小农”,从事着多元化的经济活动。
即使种地,农民也不愿像他们的前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地出死力。在周丽敏的村里,收麦有收割机,收花生有花生收获机。以前花生田里都是人工除草,大约从10年前,农民开始买除草剂使用,因为人工除草太慢,人也受罪。这似乎是一个象征:能用药、化肥和机械的,就不愿意再用劳力。
这也表现在农民对农作物的选择上。他们喜欢选择管理省力、投入少、产出高、销量大的品种,而会果断地舍弃那些“不挣钱还难伺弄”的农作物。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说法:现在的农民,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了。
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何慧丽,长期进行乡村建设实践,同时兼任河南开封市市长助理、兰考县委常委。3年前,笔者陪同她在开封某县搞调研时,当地一户农民告诉她:“我种了10亩花生,因为今年雨水多,杂草旺长,就大量往地里打除草剂,比往年多打了一倍还多。这些花生收获后,是卖给国内某大型食用油品牌企业的。但我有3 亩地没打农药,留作种子、自己吃以及榨油。我也不相信商场里卖的油。”
何慧丽认为,城市化、工业化把人异化了。城里人不与大自然接触,不从生命的层次上看问题,竟然发明了化肥、农药。中国5000年都一直肥沃的土地,改革开放30多年就不再肥沃了,地力用尽了。田里的化肥施到一定程度,已经不能提高产量了。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死了益虫。土壤里的生命单一,生长出的农产品怎么会有营养?农民在大棚里种的蔬菜,供应城里人。被催熟的菜,城里人第一天没吃完,第二天就烂了。
传统耕作文化的丧失
今天留在农村的农民,大多数都已超过45岁,他们属于“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无法生存,只能回家种地。农民的那种匮乏,不是经济上的,而是希望上的,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看不到希望,只能洗净脚板往外走。农民的流动性太大了,共同的凝聚力不在了,成了一个松散的,没有希望的群体,甚至不能说是一个群体了。
传统农民安土重迁,世代与土地联结,黄天厚土。土地不是被当做实体的物品,它是与宗族、家庭、个人传承联系在一起的,过去每个村子里都有土地庙,供养着土地爷。
从人民公社时期,耕种土地丧失了文化的内涵,生产不再有情感、文化、传承,而只是一个目标,土地资源变成了被剥削的物品。农民作为一个经济人,在做经济选择前,都是理性的,都有过对短期利益损失和长期利益损失的衡量。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从族群、生态的维系,变为只看到短期能赚多少钱,所有行为都是单纯的套利行为。种植者更感兴趣的是让他们的产品能更好地养活自己,但这看似轻易能够做到的事,却充满了艰难和风险。单靠种地尚不能使他们过上宽裕的日子,还不得不从别处找钱来弥补生活支出的不足,这限制了他们的选择,使他们无力在疲惫的农田里实验新品种和新技术,而只能采取最保守、最省力的种植方式,何况他们的土地随时可能被城市发展的推土机给碾平,变成宽阔的马路和高楼大厦。
如果说在农业税取消之前,县乡政府就没怎么管过农民种地的事,或者他们曾经因为管错了而遭受农民抱怨的话,那么,你不能指望他们现在比以前做得更好。坦白地说,农业税取消后,县乡政府与农民的距离不是更近了,而是更远了。
在传统的耕作文化断裂后,在我们还没有机会深刻反省“旧的东西哪些好,新的东西那些坏”时,马上一切向钱看,连基本的抗衡力量都没有,农民变成了被资本主义最残忍剥削的一环,他们既是环境的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由于城乡之间的剪刀差,农民的利益被城市拿走了。农民是被动的。他的命运只能在不健全资本主义市场的运作下。他还是孤单的,一个农民对抗一个市场体系,本身能够动员的资源又少,容易被市场各个击破。
农业自古就是个放贷的行业,从种到收,要在几个月之后。农民碰到了不公平的交易现象,没有力气对抗整个体制。不光中国,所有国家的小农经济都没有希望,他们就像是在大海里游泳,呛一口水就淹死了。但他们可以成为支配自己快乐生活的人。他们只要吃得好点,住得好点,有青山绿水就可以了。失去的不会再回来。由于中国传统耕作文化大断裂,社会生产模式有了根本改变,趋向于市场化了。以前农民只靠土地吃饭,现在一部分农民还是,但绝大部分人已不是了。经济形态、物质条件改变了,文化必然改变。
为什么合作社难搞?因为中国的农民已经有几千年不合作的习惯,他们的底子薄,土地零零星星,没有规模化,极度分散的小碎块经济,造成了农民合作难。农民不合作太痛苦,合作又太困难。但农民不合作,在经济社会中会遇到很大的风险,他们会有无力感、不安全感。
政府和企业要帮助农民
在全球化市场时期,中国政府怎么样用行政力量帮助农民,替中国的农民说话?为什么欧美国家的农民很富裕,但绝大部分欧洲、美国在WTO打的反倾销官司还是农产品官司?因为一个政权能够延续下去,必须替它的弱势群体讲话,有一个保护弱势群体的安全网。
台湾比香港更与大陆有类比性。30年来台湾一直往前走。台湾的绿营政要,在台湾天天嚷嚷搞台独,但他们来大陆推销水果,一个个谦卑有礼,因为地方政府必须帮助本县的农民,他要代表农民与市场博弈。每一个资本主义市场,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它的对面要有抗衡的力量,有农业团体、公民组织、政府的行政力量。我们中国还没有这个东西。
成熟的资本主义市场,有非常大的集体化现象。美国农业人口只占2%,但每年在美国国会游说的最大力量就是农民的力量。它可以集体组织起来,透过大公司,花钱去游说。美国农民一个人吃的政府补助,远远超过中国农民10年能从市场上得到的东西。
台湾的农产品价格也会波动,但当农产品价格跌破成本价时,农会、政府会按成本价把它全买下来,让农民不要赔钱。
我们有所谓的农业合作社,但除非是领导重视,通过官方力量推动,通过集体力量与市场对弈,不然农民永远是输家。而当农民被各个击破时,你就是要他们的命。有的地方农民响应政府号召,搞大规模耕种,搞产业化,借钱承包土地,到最后,辛苦一年,赔了,欠一屁股债。农民因此而自杀的也不少见。
“政府要帮助农民组织起来。”何慧丽说,“《合作社法》已经公布30年了,全国也出现了不少农民合作的联合体。如果政府的服务体系、支持系统再建立起来,就可以给农民提供些基本准确的情报,比如今年猪价很高,明年千万不要一窝蜂地养猪。今年菜种多了,按台湾农协的经验,就把一部分弄成榨菜、咸菜,有个分流的办法,你不能让市场充斥那么多菜。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国内农民没有组织起来,政府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起来,所以不管种菜、种粮、养猪都没有计划性、没有宏观预测性,而是走到哪儿说哪儿。”
中国政府掌握着社会公器,政府作为农民组织起来的关键外力,具有合法性,是农民依靠的首要对象。在这个基础上,大企业也可以扶持农民,组成面向市场的共同体,集体与市场对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