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童年的寒冷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hiiuo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忆里,冬天的村庄像一块冻透了的水晶,风带着尖利的哨音在空荡荡的村道上呼啸而过。屋顶上积着厚厚的一层雪,雪融化了,顺着房檐滴下来,滴着滴着就成了冰凌子。村西的一湾池塘仿佛骤然间凝固了呼吸,变成了一面偌大的玉镜。池塘边的水井,一缕缕蒸汽冒出来,像是池塘无声的呼吸。清晨,村里的水桶依然叮叮咚咚,将一些生气泼洒在村庄的脉络里。
  冬天的池塘是孩子们的乐园。尽管看不到雪白的莲花,也看不到池塘莲叶田田的盛装,那块偌大的冰面依然成了快乐的天地。
  “大人脸,孩子腚,冻不破的瓜子瓮。”孩子们发一声喊,穿着簇新的衣裳涌进池塘里,摔倒在冰面上。那种摔倒带着一种孩子气的顽皮,摔倒的仿佛不是孩子们的躯体,而是一个个快乐的音符。那些音符在冰面上飞溅,发出一声声脆响。最得意的是坐着滑冰车在冰面上疾驰,要不,在巴掌大的木板上绕两根铁丝,制成滑冰板,用力一撑便嗖嗖地滑出去。一些没有工具的,也发一声喊,在冰面上打起了滑溜儿。但终因阻力太大,被冰凌子绊倒,一下子摔出去,摔得鼻青脸肿。几趟下来,簇新的棉衣棉袄面目全非。回到家,母亲啪啪的巴掌声与冰面上跌倒时的声音几乎一样清脆响亮。那种责罚不是怕冻坏了身子,而是可惜了一身过年的新衣裳。新衣裳是用布票换来的,穿在孩子身上是大人的脸面,可孩子全然不懂大人的心思,只是委屈地抽泣着,眼里含着一汪饱满的泪水从家里走出来,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又走向了池塘。
  进了学堂,所有的日子都囚禁在教室里。上三年级的时候,教室里已经没有火炉,老师说你们都大了。长大了是不能嫌冷的。挤在四处透风的教室里,所有的脚都像被猫咬了似的疼。这种状态下,是很难遵守纪律的。终于有一个忍不住轻轻跺了一下脚。仿佛所有的脚都得到了传染,教室里二十多双脚全都鼓点似的响起来。老师专注地在黑板上抄写生字,见状,回过头笑了笑,说,跺脚五分钟。
  这种类似于下饺子的声音尽管缺乏乐感却非常实用。很快,脚跺得由疼而麻生热。一堂课,这样的跺脚总要有四五次。尽管如此,脚还是冻得像馒头一样,有的连穿鞋都感到费力。冻了的脚一到晚上便痛痒难忍。晚上,端上半盆热水将脚泡进去,嘴里“咝咝啦啦”立时感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舒服。烫脚时,便听爷爷讲一个关于冬天的笑话:说是大年三十,一个穷人准备过年了。人家问他准备的啥饭?穷人回答,烧水馏冻冻(冰块)。这个笑话常常把少不更事的我逗乐。
  放了寒假,无事可干了便去看村文艺小分队的节目,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女声合唱节目:学习大寨举红旗。参加演出的都是村里的年轻妇女,自然是容貌姣好的。她们头裹纱巾,穿着白地蓝花的衬衫,脚穿千层底的布鞋。鞋纽子是透明的玻璃扣子。一场戏下来,冻得牙齿打架,看戏的也不停的跺脚,使劲揪着发红的耳朵。这样的经历在成年之后,便没有了,像珍稀动物的消亡。
  多年的暖冬,寒冷已经成为一种奢侈。一进冬季,报纸电台便煞有介事地预告着寒流到来的消息,介绍着御寒的方法。终于,一场雪赶在大寒节气前落了下来。尽管迟了一些,但毕竟有了些许冬天的味道。那场雪降临的时候,我正坐在办公室的窗前。雪花一朵朵飘落,含着久违的羞赧,沿着窗玻璃轻轻滑落。它们滑落的姿势,让我走进了童年的冬天,走进了冰封的池塘,走进了那首童年的歌谣:大人脸,孩子腚,冻不破的瓜子瓮……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课堂教学一个较高层次的目标,同时也是有志于追求课堂教学止境的教师不可回避而努力为之的一个目标。课堂教学语言,不仅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中起着极为重要的承载作用,而且也是教师课堂教学总素质尤其是教师心志的窗户;反过来说,规范并提升课堂教学语言,不仅有益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有益于教师课堂教学功力的提高。故而我们应该孜孜以求之。    平时的课堂教学语言    平时的课堂教学,是指没
期刊
很高兴也很荣幸参加今天的座谈会,陶本一老师是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是我景仰的学者、教育家、出版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语文报刊界的领军人物。我以为陶本一老师在出版界所做出的成就,不仅是语文报社的骄傲,更是我们中国语文报刊界的骄傲。所以,今天召开陶本一语文教育思想暨编辑出版思想研讨会是十分必要的。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向语文报社表示感谢!  两年前,我在纪念语文报社建社3
期刊
对于教材的认识,我们可分为两个阶段(主要指建国以后的时间)。  第一阶段,人们普遍认为教材是教学的凭借,而且是唯一凭借,后来归纳为“教教材”的时代。  第二阶段,大概是上世纪末至今,人们开始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的,叶老早年所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受到热捧(且不管热捧者是否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本意),人们开始热衷于“用教材教”。  伴随着第二阶段的发展,教材建设的新观念很快就融进了21世纪初制订的“
期刊
我和陈维贤老师是同行、朋友,也是忘年交。退休10多年了,但和陈老师一直没断联系;他的思考尝试,他的每一步发展,我一直在关注着。可以说,我是看着他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这位草根教师的成长历程,很有“标本”意义。所以,我愿意写一写,或许会给青年教师一点启发。  1997年的地区语文高考研讨观摩会上,陈老师的干练、质朴和良好的潜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现代文阅读,他提出要让学生“遵路识斯真”,从学会把握
期刊
陈从周(1918~2000),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大家。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杭州人。早年学习文史,后专门从事古建筑、园林艺术的教学和研究,成绩卓著;对国画和诗文亦有研究。尤其对造园具独到见解。主要著述有《苏州园林》《扬州园林》《园林谈丛》《说园》《中国民居》《绍兴石桥》《山湖处处》《岱庙建筑》《装修图集》《上海近代建筑史稿》等,其中《说园》最为精辟,“谈景言情、论虚说实、文笔清
期刊
【现场回放】  琅琅的读书声从初二的教室里传出,同学们正在学习《陋室铭》,通读理解文意后,师生进行了以下的学习环节。  师:作者告诉我们这个房子“不陋”,哪句话统领了全篇?  生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文中是怎样描写幽雅的环境的?  生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句写了绿绿的青苔爬上了台阶,青青的小草长进了屋子。  生③:我觉得这句是写房子周围很荒凉。  生④:不对,这句写了周围是幽
期刊
课堂导语的功能,或者说设计导语的真谛在于“引”。  引兴激趣。人有兴趣,才愿意学,主动学,乐此不疲,学有所得。诚如爱因斯坦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叩击学生的兴奋点,便是好的导语。
期刊
语言符号跟它所指称的事物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远在2000多年前就被古代学人所关注,并进行了探索。在中国语言史上就有两部探求汉语语源的专著,一部是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坚持从汉字的字形追踪它的词源;另一部是刘熙的《释名》,从语音角度去探求语义的来源。他们进行的工作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创新,现介绍如下。
期刊
博尔赫斯问道:什么是天堂?博尔赫斯答道:天堂是一座图书馆。这位浸泡在满是灰尘的图书馆里破万卷书、下笔有神的学者,曾不止一次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直至他近乎完全失明时,又不无苦涩地写了一首诗向上帝致敬:“他以如此妙的讽刺/同时又给了我书籍和失明。”而语文教师如果没有“书巢”,也就等于“失明”,就等于没有天堂之家,就会心神无所安;商友敬先生的“书巢”建议,非泛泛而谈,而是有他多年的阅
期刊
西班牙是流行斗牛的。一个斗牛士用一匹红布激怒一头健壮的公牛,用梭镖和剑慢慢戏弄牛、杀死牛,场面比较惊险、刺激、血腥、残忍。  中国也有斗牛,和西班牙不同。在南方的贵州等地,冬天农闲季节,让两头公水牛互相打斗,决定胜负。农民作壁上观,哈哈大笑。  中国总共有三种牛:黄牛、水牛、牦牛。黄牛主要生活在北方,水牛主要生活在南方,牦牛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这种分布与气候紧密相关。  殷商时代的黄河流域是亚热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