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和陈维贤老师是同行、朋友,也是忘年交。退休10多年了,但和陈老师一直没断联系;他的思考尝试,他的每一步发展,我一直在关注着。可以说,我是看着他一步步成长起来的;这位草根教师的成长历程,很有“标本”意义。所以,我愿意写一写,或许会给青年教师一点启发。
1997年的地区语文高考研讨观摩会上,陈老师的干练、质朴和良好的潜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现代文阅读,他提出要让学生“遵路识斯真”,从学会把握思路进而能够自行解读文本入手的观点,强调分文体分类训练,反对就题论题,注重技巧的本末倒置的做法。会下,他利用空余时间找我交流,说教学的困惑,谈自己的设想,请我对他的教学多提意见。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他敏捷的思维、谦虚的态度、好学的精神是少见的,如一块待雕琢的璞玉。当时他在一所高考升学率颇高的县中(市重点中学)任教,却没有县中教师常有的匠气。他的课堂教学略显粗糙,教学技巧尚不够娴熟。
两年后的市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我作为评委得以认真听了陈老师的一节小说鉴赏课。当时的小说教学以套路化的三要素解读为主,陈老师却独辟蹊径,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重点抓住语言艺术赏析,取得了成功。事后我了解到,他为了上好每一课,首先把一册书、整个高中六本书全部自学一遍,然后把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尽量搜集起来,加以整理、研究,自己真正读懂。和大学相关的,重学大学教材;和大学无关的,买相关书籍研读。一篇篇课文之于他如牛之于庖,上起课来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他已经是一位成熟的高中语文教师了。
“聚变,由深入思考转折。”这是一篇介绍陈老师成长之路文章的标题,也是他真实的写照。随着教学的娴熟、阅读的更加广泛、视野的慢慢开阔、学生读大学后信息的不断反馈,他进一步思考:学生为什么要学语文,为什么要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一节好的语文课该如何评价?他认识到,应该站在教育的角度看教学,立足于语文教学从事教育。语文教育应该也必须起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作用,否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语文是最便于自学的学科,没有语文教师,学生自己也能学好。语文教师存在的价值是促进、点拨、引领。他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受应试思想限制,让学生在朗读、演讲、特长训练等语文活动中自我发展。人生由此聚变。
深入的阅读、思索、实践,使他真正成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其后,他调入阜阳一中,我退休了。但不断有好消息传来:发表了数十篇引起一定反响的论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培养出了一批高素养的学生;主持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市优秀班主任,省级教坛新星,全国十佳教改新星;安徽省特级教师……
每一次深入思考,每一步理性探索,每一次认真实践,人生就获得一次拔节。现在,他研读古代教育著作和国外最新教育专著,寻求语文教育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开博客,记录教学的点点滴滴,反思探索的成功失败。坚持进行文学创作,下水作文,探索写作教学的高效化规律。他笃信,“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他追求,“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
他的课,立足于学,服务于学,本色实效;他的文,来自实践,给人启发,质朴清新。
我很赞成陈老师的本色实用(不是功利化的)教学观,他也经历了由“粗糙、质朴”“精致、热闹”到“本色、实用”的否定之否定的转变。新课改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大家都能积极实践探索,这些问题必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陈维贤老师的专业化成长之路,实质是一条从教学到教研到教育的探索路,从关注课本到关注自我到关注学生和学生素养的实践路。没有捷径,略略曲折,这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我想引用他两首小诗中的句子与大家共勉。
“有梦不觉天涯远,弦断无人自在行。”他以此诗明志并表达研究教学不被人理解时耐得住寂寞、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执著追求梦想,热爱语文和语文教学,笃信“语文,让人生更美;语文教育,使师生共赢”,使他从庸庸碌碌走出。
“青春从年近不惑开始,激情与人生永远相伴。”语文教学是需要激情的,人生更需要激情。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容易使人疲惫和倦怠,保持激情和一种青春的心态非常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教师渐失朝气,慢慢落伍了,课也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如果能激情满怀地投入到教学和研究之中,时时想着法子改进教学,不走重复路,多多思考尝试,人生必将发现非常的风景。当然,激情在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内在的激情永不可少。人生不能拒绝成长,理性思考,科学求索,勇于否定自我,必将推动自己和学生共成长。
期待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涌现越来越多的教育行者,边做边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1997年的地区语文高考研讨观摩会上,陈老师的干练、质朴和良好的潜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关于现代文阅读,他提出要让学生“遵路识斯真”,从学会把握思路进而能够自行解读文本入手的观点,强调分文体分类训练,反对就题论题,注重技巧的本末倒置的做法。会下,他利用空余时间找我交流,说教学的困惑,谈自己的设想,请我对他的教学多提意见。作为一个青年教师,他敏捷的思维、谦虚的态度、好学的精神是少见的,如一块待雕琢的璞玉。当时他在一所高考升学率颇高的县中(市重点中学)任教,却没有县中教师常有的匠气。他的课堂教学略显粗糙,教学技巧尚不够娴熟。
两年后的市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我作为评委得以认真听了陈老师的一节小说鉴赏课。当时的小说教学以套路化的三要素解读为主,陈老师却独辟蹊径,引导学生个性化解读,重点抓住语言艺术赏析,取得了成功。事后我了解到,他为了上好每一课,首先把一册书、整个高中六本书全部自学一遍,然后把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尽量搜集起来,加以整理、研究,自己真正读懂。和大学相关的,重学大学教材;和大学无关的,买相关书籍研读。一篇篇课文之于他如牛之于庖,上起课来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他已经是一位成熟的高中语文教师了。
“聚变,由深入思考转折。”这是一篇介绍陈老师成长之路文章的标题,也是他真实的写照。随着教学的娴熟、阅读的更加广泛、视野的慢慢开阔、学生读大学后信息的不断反馈,他进一步思考:学生为什么要学语文,为什么要语文教学?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一节好的语文课该如何评价?他认识到,应该站在教育的角度看教学,立足于语文教学从事教育。语文教育应该也必须起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作用,否则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语文是最便于自学的学科,没有语文教师,学生自己也能学好。语文教师存在的价值是促进、点拨、引领。他积极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受应试思想限制,让学生在朗读、演讲、特长训练等语文活动中自我发展。人生由此聚变。
深入的阅读、思索、实践,使他真正成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其后,他调入阜阳一中,我退休了。但不断有好消息传来:发表了数十篇引起一定反响的论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培养出了一批高素养的学生;主持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被评为市优秀教师、市优秀班主任,省级教坛新星,全国十佳教改新星;安徽省特级教师……
每一次深入思考,每一步理性探索,每一次认真实践,人生就获得一次拔节。现在,他研读古代教育著作和国外最新教育专著,寻求语文教育传统和现代的融合。开博客,记录教学的点点滴滴,反思探索的成功失败。坚持进行文学创作,下水作文,探索写作教学的高效化规律。他笃信,“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他追求,“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
他的课,立足于学,服务于学,本色实效;他的文,来自实践,给人启发,质朴清新。
我很赞成陈老师的本色实用(不是功利化的)教学观,他也经历了由“粗糙、质朴”“精致、热闹”到“本色、实用”的否定之否定的转变。新课改实施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果大家都能积极实践探索,这些问题必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陈维贤老师的专业化成长之路,实质是一条从教学到教研到教育的探索路,从关注课本到关注自我到关注学生和学生素养的实践路。没有捷径,略略曲折,这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我想引用他两首小诗中的句子与大家共勉。
“有梦不觉天涯远,弦断无人自在行。”他以此诗明志并表达研究教学不被人理解时耐得住寂寞、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执著追求梦想,热爱语文和语文教学,笃信“语文,让人生更美;语文教育,使师生共赢”,使他从庸庸碌碌走出。
“青春从年近不惑开始,激情与人生永远相伴。”语文教学是需要激情的,人生更需要激情。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容易使人疲惫和倦怠,保持激情和一种青春的心态非常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教师渐失朝气,慢慢落伍了,课也越来越不受学生欢迎。如果能激情满怀地投入到教学和研究之中,时时想着法子改进教学,不走重复路,多多思考尝试,人生必将发现非常的风景。当然,激情在不同阶段是不同的,内在的激情永不可少。人生不能拒绝成长,理性思考,科学求索,勇于否定自我,必将推动自己和学生共成长。
期待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涌现越来越多的教育行者,边做边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