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第一批被列入国家非物質文化遗产名录的桑植民歌,凭借本地的语言、个性的旋律、独特的节奏一直在我国民歌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是桑植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也吸引众多艺术家前来采风。虽然只是民歌宝库中的冰山一角,但它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地方味儿在独领风骚。笔者从民族特征、音乐特征、语言特征等方面浅谈了桑植民歌的特点。
【关键词】:桑植民歌;艺术特征;音乐特征;语言特征
一、桑植民歌的民族特征
桑植是以土家族、白族、苗族等18个民族汇聚而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而民歌就是他们最直接、最简单的表达方式。例如土家族节奏鲜明、带有宗教气息的《摆手歌》,在边歌边舞中来体验人类的艰难和团结的可贵;再如白族的《祭祖歌》,白族人迁徙到桑植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思念着自己的故乡,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固守着自己的传统文化,用各种方式来张扬自己的民族个性。承袭至今,每一首歌、每一段舞都像一个生动的故事,都是认识桑植社会、了解桑植历史的史册,对我们研究桑植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民间音乐都有重大意义。
二、桑植民歌的音乐特征
(1)门类齐全,曲目丰富
桑植历来就有“民歌的海洋”、“民歌之乡”的美誉,门类齐全,且每个门类都有着自己的个性,节奏自由的山歌,悠扬婉转听的小调,热情洋溢的花灯,慷慨激昂的革命歌曲等,都是桑植人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据统计,桑植民歌共1万多首,其中有山歌1400多首,花灯曲129首,小调200多首,劳动号子100多首,风俗仪式66首,后人通过分门别类,整理成册,编辑成50多万字。
(2)曲式多样,结构特别
桑植民歌曲式结构特别,大多是一段体,有一句体、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到五句体,甚至是多句体(六句或六句以上)。除了有工整对称的二句体、四句体完整结构外,更强调不完整的奇数句,简单几句不完整的歌词加上个性的衬词,却诠释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如一句体山歌《太阳出来一点红》,见谱例1。
这首山歌用简单的一句话“太阳出来一点红”加上衬词就诠释了这段音乐,把在高山上居住的桑植人只能与太阳为伴的孤独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常用的还有三句体歌词结构,在中华民族民歌中可谓独树一帜。这种结构也体现出了桑植人崇“三(三生万物)”的朴素哲学思想。如三句体歌曲《九岭十八岗》,见谱例2。
仅简短的三句话就交代清楚主人公在什么地点,是什么状态。虽然短小,但加上几个称词后却能构成完整的音乐结构,这就是桑植人的智慧所在。
除了上述的一、三句体民歌,还有四句体的《桐子开花砣搭砣》、五句体的《马桑树儿搭灯台》等等,笔者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3)旋律发展手法丰富
桑植民歌经过传承与发展,流传至今已形成自己独有的旋律发展手法,具有独特的旋律法则,最常用的就是重复和变化重复。起初山歌和号子都是采用简短的旋律,但短小的旋律又不足以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情感,于是就出现了反复。还会在变化重复时在其中夹杂其他作品的经典旋律,即连缀手法。也正是这种重复与连缀的循环再现,重复歌曲的精华片段,才使听众一下子就记住副歌的旋律,百听不厌、回味无穷。
(4)节拍自由,节奏独特
桑植民歌在节奏上也有独特的表现方式,主要集中在民间打击乐上。一般打击乐是为了烘托气氛,但桑植人却从打击乐中吸取营养,将打击乐的节奏巧妙地融入到民歌的演唱中,使歌曲节奏产生一种特殊的律动性,形成一种新颖的歌体。例如《一个雀子儿一个头》,见谱例3。
这是歌曲《一个雀子儿一个头》的第一句,它的节奏与围鼓的节奏大体相似,是由围鼓的节奏演变而来。
除此之外,桑植山歌也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多用散拍子,节奏非常自由,没有固定节拍,旋律起伏较大,高亢悠远、自由,长音较多,歌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来诠释歌曲,这也是桑植民歌的一大亮点。
三、桑植民歌的语言特征
(1)方言音乐化
在桑植一直有这样的说法“不是桑植人就唱不好桑植歌,说不好桑植话就唱不好桑植歌”,所以咬字吐字是桑植民歌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一大难点。韵律与方言的完美结合,使其具有鲜明的桑植方言音乐化的特点。如果对桑植方言咬字发音把握不准确,就唱不出浓郁的桑植味儿,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发音使得桑植民歌同其它民歌大相径庭。
(2)歌词的修辞化
桑植民歌歌词的文学价值很高,修辞手法的大量使用使其词浅意深,但是却不乱章法。如白族情歌《冷水泡茶慢慢浓》中的歌词“韭菜开花细绒绒,有心恋郎不怕穷,只要二人情义好,冷水泡茶慢慢浓”,用比喻、含蓄的修辞手法,表达着自己率真自然的爱情观,演绎自己民族质朴唯美的爱情。生活气息浓重、口语化的歌词,通俗易懂,无需太多华丽的技巧,就能表达出真挚的情感,这也是桑植民歌的魅力所在。
(3)衬词的个性化
桑植民歌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衬词。桑植歌詞短小精悍,表达的内容朴实风趣,加上衬词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旋律的多样性、加强了歌词的地方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性,不仅会使民歌显得生动活泼,而且还能起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演唱者通过将演唱技巧与歌词内容、桑植方言、民歌特色有机结合在一起,根据自己的理解,诠释出异与别人的感情,使人从听觉形象引起视觉形象的联想。这种特殊的衬腔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民歌演唱理论,为声乐演唱提供了独特的范例。
总 结
桑植民歌是桑植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正在以它富有生活气息的歌词、婉转优美的旋律、别具一格的衬词衬腔等特殊的魅力感染和震撼着人们,让人们在欣赏过程中能感受其内在的生命张力,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情感的需要,在高唱低吟中显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独特的艺术美值得更多的专家学者前去探索和挖掘。
【关键词】:桑植民歌;艺术特征;音乐特征;语言特征
一、桑植民歌的民族特征
桑植是以土家族、白族、苗族等18个民族汇聚而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而民歌就是他们最直接、最简单的表达方式。例如土家族节奏鲜明、带有宗教气息的《摆手歌》,在边歌边舞中来体验人类的艰难和团结的可贵;再如白族的《祭祖歌》,白族人迁徙到桑植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思念着自己的故乡,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固守着自己的传统文化,用各种方式来张扬自己的民族个性。承袭至今,每一首歌、每一段舞都像一个生动的故事,都是认识桑植社会、了解桑植历史的史册,对我们研究桑植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民间音乐都有重大意义。
二、桑植民歌的音乐特征
(1)门类齐全,曲目丰富
桑植历来就有“民歌的海洋”、“民歌之乡”的美誉,门类齐全,且每个门类都有着自己的个性,节奏自由的山歌,悠扬婉转听的小调,热情洋溢的花灯,慷慨激昂的革命歌曲等,都是桑植人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据统计,桑植民歌共1万多首,其中有山歌1400多首,花灯曲129首,小调200多首,劳动号子100多首,风俗仪式66首,后人通过分门别类,整理成册,编辑成50多万字。
(2)曲式多样,结构特别
桑植民歌曲式结构特别,大多是一段体,有一句体、二句体、三句体、四句体到五句体,甚至是多句体(六句或六句以上)。除了有工整对称的二句体、四句体完整结构外,更强调不完整的奇数句,简单几句不完整的歌词加上个性的衬词,却诠释出丰富多彩的音乐。如一句体山歌《太阳出来一点红》,见谱例1。
这首山歌用简单的一句话“太阳出来一点红”加上衬词就诠释了这段音乐,把在高山上居住的桑植人只能与太阳为伴的孤独感抒发的淋漓尽致。
常用的还有三句体歌词结构,在中华民族民歌中可谓独树一帜。这种结构也体现出了桑植人崇“三(三生万物)”的朴素哲学思想。如三句体歌曲《九岭十八岗》,见谱例2。
仅简短的三句话就交代清楚主人公在什么地点,是什么状态。虽然短小,但加上几个称词后却能构成完整的音乐结构,这就是桑植人的智慧所在。
除了上述的一、三句体民歌,还有四句体的《桐子开花砣搭砣》、五句体的《马桑树儿搭灯台》等等,笔者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3)旋律发展手法丰富
桑植民歌经过传承与发展,流传至今已形成自己独有的旋律发展手法,具有独特的旋律法则,最常用的就是重复和变化重复。起初山歌和号子都是采用简短的旋律,但短小的旋律又不足以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情感,于是就出现了反复。还会在变化重复时在其中夹杂其他作品的经典旋律,即连缀手法。也正是这种重复与连缀的循环再现,重复歌曲的精华片段,才使听众一下子就记住副歌的旋律,百听不厌、回味无穷。
(4)节拍自由,节奏独特
桑植民歌在节奏上也有独特的表现方式,主要集中在民间打击乐上。一般打击乐是为了烘托气氛,但桑植人却从打击乐中吸取营养,将打击乐的节奏巧妙地融入到民歌的演唱中,使歌曲节奏产生一种特殊的律动性,形成一种新颖的歌体。例如《一个雀子儿一个头》,见谱例3。
这是歌曲《一个雀子儿一个头》的第一句,它的节奏与围鼓的节奏大体相似,是由围鼓的节奏演变而来。
除此之外,桑植山歌也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多用散拍子,节奏非常自由,没有固定节拍,旋律起伏较大,高亢悠远、自由,长音较多,歌唱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感来诠释歌曲,这也是桑植民歌的一大亮点。
三、桑植民歌的语言特征
(1)方言音乐化
在桑植一直有这样的说法“不是桑植人就唱不好桑植歌,说不好桑植话就唱不好桑植歌”,所以咬字吐字是桑植民歌的一大特色,同时也是一大难点。韵律与方言的完美结合,使其具有鲜明的桑植方言音乐化的特点。如果对桑植方言咬字发音把握不准确,就唱不出浓郁的桑植味儿,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发音使得桑植民歌同其它民歌大相径庭。
(2)歌词的修辞化
桑植民歌歌词的文学价值很高,修辞手法的大量使用使其词浅意深,但是却不乱章法。如白族情歌《冷水泡茶慢慢浓》中的歌词“韭菜开花细绒绒,有心恋郎不怕穷,只要二人情义好,冷水泡茶慢慢浓”,用比喻、含蓄的修辞手法,表达着自己率真自然的爱情观,演绎自己民族质朴唯美的爱情。生活气息浓重、口语化的歌词,通俗易懂,无需太多华丽的技巧,就能表达出真挚的情感,这也是桑植民歌的魅力所在。
(3)衬词的个性化
桑植民歌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衬词。桑植歌詞短小精悍,表达的内容朴实风趣,加上衬词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旋律的多样性、加强了歌词的地方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性,不仅会使民歌显得生动活泼,而且还能起烘托气氛、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演唱者通过将演唱技巧与歌词内容、桑植方言、民歌特色有机结合在一起,根据自己的理解,诠释出异与别人的感情,使人从听觉形象引起视觉形象的联想。这种特殊的衬腔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民歌演唱理论,为声乐演唱提供了独特的范例。
总 结
桑植民歌是桑植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经过千百年的锤炼,正在以它富有生活气息的歌词、婉转优美的旋律、别具一格的衬词衬腔等特殊的魅力感染和震撼着人们,让人们在欣赏过程中能感受其内在的生命张力,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情感的需要,在高唱低吟中显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它独特的艺术美值得更多的专家学者前去探索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