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早族”该何去何从?

来源 :考试·新英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shu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你还没有听说过“跳早族”,但是“跳早族”已经形成了一个浩浩荡荡的大军。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部分网站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1844人参与),55.6%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普遍存在“跳早族”,其中10.8%的人认为“非常多”,仅有0.8%的人觉得“非常少”。
  一不小心就成了“跳早族”
  2010年7月毕业后,龙清进入长沙一家境外媒体驻湘机构工作,待遇不错,一切都十分顺利安稳。但半年左右他便选择跳槽到了北京,不仅如此,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龙清竟跳了三次,换了四份工作,其中最短的仅仅工作了两周便辞职不干了。
  “自己倒也没有想过要跳那么多次,只是之前的工作都不尽如人意,受不了了,就跳了。感觉也还好吧,虽然没那么稳定,但至少不会太憋屈,身边的同学朋友也差不多都跳过槽,有的比我还频繁吧。目的都一样,找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谈到自己的跳槽经历,龙清这样说。
  在广州一家整形公司做网络推广的刘允比龙清早一届从一所专科学校毕业,至今已经换了六份工作。最短的也仅仅待了半个月就走人了。“那个公司规模太小,很多流程都不规范,实在没法儿待久了。”
  如今,像龙清和刘允这样的“跳早族”已经越来越多。麦可思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的调查结果显示,2011届全国大学毕业生中,六成认为目前的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为24%,高职高专为44%。2011年毕业生人数660万,这就意味着社会又增加了225万“跳早族”。
  频繁跳槽背后
  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一份稳定的工作来之不易,而大学生为什么还会如此频繁地跳槽呢?2012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而半年内离职的人群中,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0%)和薪资福利偏低(24%)。
  为了避免一毕业就失业,大多数大学毕业生都抱着一种“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迈入职场,但随之而来的是第一份工作往往很难尽如人意,个人发展空间不够、薪资福利低、不是自己喜欢的行业等等问题,加之80后、90后独立自我的个性,都使得第一份工作无法长久,唯有“跳早”寻觅理想的工作。
  “毕业后大家都是一个想法——越快找到工作越好,安心嘛!第一份工作条件还可以,但是太安逸了,没一点挑战,觉得年轻时就这样悠闲地呆着,有点毁人,于是我就回北京了。第二份工作是因为单位进行人事变动,我所在的部门开始频繁地开会,从下午5点开到晚上8点,太让人受不了了,赶紧收拾走人。后来就是那份两周的,虽说国家部委工资待遇很高,也长了见识,但是是聘用制,说白了就是个临时工,没有前途啊。”龙清就是这样一连换了四份工作。
  两年半换六份工作的刘允也透露,自己最看重的就是发展空间,若发现工作没前途,则立马选择跳槽,不耽误时间。
  然而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大学毕业生频繁跳槽给他们带来的更多是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某高校就业指导办的姚主任告诉记者,许多用人单位反映,大学生刚毕业,能力、经验各方面都存在不足,要对其进行入职培训等培养工作,本就冒着一定的风险,但有的大学生不到半年就跳槽,这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人、财的双重损失。不少用人单位因此改聘经验丰富之人,将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
  如何从“急吼吼”转向“从容不迫”
  大学生为了追求职业理想而跳槽无可厚非,但频繁离职真的能带来理想的职业发展吗?2012年就业蓝皮书显示,2007届本科毕业生中毕业三年内一直为一个雇主工作的毕业生月收入最高,为5463元。毕业三年内工作过的雇主数越多,其月收入反而越低,为5个及以上雇主工作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后月收入最低,则为4624元。
  “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半年便离职,颇令人纠结。用人单位不高兴,招来的新员工,刚上手就离开;社会不满意,现在的大学生怎么没有一点职业忠诚度,想跳就跳;这样并不利于其职业发展,自己也未必能如愿。”面对“跳早族”现象,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发出了自己的感慨。
  中国人民大学的程方平教授认为,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职业有始有终,不能出现自我价值错位。有时候,喜欢的工作可以作为自己的业余工作去发展。工作和喜欢是两码事,不能单纯地把工作和爱好放在一个层面上看问题。
  熊丙奇建议,大学也应改变传统的统计初次就业率的考核就业的做法,应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更理性、成熟地选择工作。这样一来,用人单位的择才观和用人观也将进行调整,包括:愿意投入更多的成本,培训新进员工,与学校教育合理分工承担大学生社会化、职业化的责任。
  熊丙奇指出,在国外,社会中介机构在统计学校的就业情况时,不是用毕业时的就业数据,而是用毕业半年、一年的就业情况,这使大学生就业“从容不迫”,而不是“急吼吼”。我国教育部门、劳动人事部门和大学,应当根据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从对大学教育质量负责、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负责以及为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出发,重新梳理大学生就业工作,让其从“急吼吼”状态转向“从容不迫”、“有条不紊”。
  (光明日报通讯员 肖海闽 王威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其他文献
PKU graduate Zhang Weijia elected as a Fellow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3岁,张维加成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士 自由成长的“普通”人  “我现在从事深空探测和月球探测方面的研究。现在回想起来,很感谢中学给我提供的自由空间。思想是需要一个空间的。就像一株野草,如果植于野外,自然茁壮成长,如果置于盆内,或许就衰败了
期刊
题目:已知△ABC的三边长为有理数  (1) 求证:cosA是有理数;  (2) 求证:对任意正整数n, cosnA也是有理数.  本题是2010年全国高考江苏数学试卷理科附加题压轴题,主要考查余弦定理、数学归纳法等基础知识,考查推理论证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内容是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从江苏省单独命题以来,关于数学归纳法的考查从未涉及.今年考查理科生数学归纳法的知识一下子以如此面目出
期刊
畅销书《点球成金》 (Moneyball) 出版于2003年,作者Michael Lewis在书中讲述了一支预算极少的棒球队在球队经理的带领下取得惊人成绩的真实故事。  这一切似乎不应该发生。理论上,有钱的球队可以买到最好的球员,然后赢得所有的比赛,但事实上,“奥克兰运动家”队和预算高达1.2亿美元的纽约“洋基”队赢得比赛的次数是一样的!  “奥克兰运动家”队的预算不到“洋基”队的三分之一,可以说
期刊
Hey Jude,  don''t make it bad,  Take a sad song and make it better  Remember to let her into your heart  Then you can start to make it better  Hey Jude,  don''t be afraid,  You were made to go out and
期刊
我们知道函数在高中数学中占有核心地位,它是联系三角函数,数列,不等式,导数等问题的一条主线,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而单调性是函数的性质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处理单调性问题时经常犯以下几种错误,下面我就针对这几种常见的错误进行剖析,希望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也希望可以作为学生在学习中的前车之鉴.   一、 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期刊
This Season: the fastest fingers at the piano belong to Yuja Wang. Michael Church expects to be dazzled at the Verbier Festival ...  If the Olympics had a keyboard category, there’s no question who w
期刊
以前看过一部电影,说的是一个美国人在公司将客户电话服务中心转移到印度后,被派到德里去训练当地员工。他在经过一段文化适应期后,与当地的印度员工成了朋友,被邀请到朋友家做客时,看到朋友与父母、成年兄妹等一大堆人住在一起时感到很奇怪,而当朋友的家人问他是否与父母住时,他说自己一个人在外住,并没有与父母同住,那些印度人就一个劲地问他“为什么不与父母住”,显露出很不理解的神情。电影编导的用意,就是想通过这样
期刊
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线陆续公布,不少学生和家长开始考虑另一条出路出国留学。据了解,高考后咨询留学事宜的高三学生和家长数量明显增多,本科线上考生比例增幅较大。  3大方案入读美国大学  美国是不少学生留学的首选目的国,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和需求的不同,伯乐留学美国部经理梁晶给出了针对性的留学方案供学生参考。  方案1:高考后立即出国,不在国内学习语言  适用人群:希望尽快去美国的学生  ?选美国大学本科衔接
期刊
2012年是全国新课标卷推行的第三年,海南、宁夏、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新疆、河北、云南、新疆等10省区使用该套试卷,题型及分值与往年相同,体现了高考的稳定性。试题整体设计严密,科学规范,情景真实可信,贴近考生实际,从听力、英语知识运用、阅读理解及写作等多方面考查了考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试卷没有偏题和怪题,难易分配合理,层次明显,有一定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整个试卷的命题以英语课
期刊
自哈佛毕业后的近五年里,我有机会在三个国家、四座城市做了五份迥异的工作。每份工作有独特的职场文化,有一众不同人马;每座城市显露出其多样性及各色人群,予以我诸多机会观察并与不同高等教育背景的人打交道。我发现,高度重视博雅教育的大学(编辑注:这通常是私立精英大学)出来的毕业生,有着最强的荣誉感和校友社群意识。二者并非基于母校的体育声誉(顶尖的大学运动队通常在公立大学,其毕业生的荣誉感许多源于此),而是
期刊